第一章媒介研究的一般步骤掌握传媒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1.1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141.2传播学与传播研究1.3国内媒介研究的一般现状第二章测量量表的编制和间卷的设计了解测量表的种类2.1常用的测量量表掌握测量表的编制、问卷设计的技巧25和方法2.2量表的信度和效度2.3间卷设计技术第三章抽样原理和方法了解抽样的基本原理3.1抽样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抽样方案的设计和样本量35的确定原则3.2抽样方案的设计3.3确定样本量的方法第四章探索性研究的常用方法了解探索性研究的一般方法4.1.文献分析法重点掌握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在实际中的运用544.2二手资料的分析4.3深度访谈法4.4焦点小组法第五章描述性研究的常用方法了解描述性研究的常用方法5.1抽样调查法掌握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的运用55原则5.2观察法5.3内容分析法第六章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掌握互连网的调查研究方法466.1互联网调查的基本类型和调查方法重点掌握以网站为研究对象的方法10
10 1 第一章 媒介研究的一般步骤 1.1 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1.2 传播学与传播研究 1.3 国内媒介研究的一般现状 掌握传媒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4 2 第二章 测量量表的编制和问卷的设计 2.1 常用的测量量表 2.2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2.3 问卷设计技术 了解测量表的种类 掌握测量表的编制、问卷设计的技巧 和方法 5 3 第三章 抽样原理和方法 3.1 抽样的基本原理 3.2 抽样方案的设计 3.3 确定样本量的方法 了解抽样的基本原理 重点掌握抽样方案的设计和样本量 的确定原则 5 4 第四章 探索性研究的常用方法 4.1 文献分析法 4.2 二手资料的分析 4.3 深度访谈法 4.4 焦点小组法 了解探索性研究的一般方法 重点掌握文献分析法、深度访谈法在 实际中的运用 5 5 第五章 描述性研究的常用方法 5.1 抽样调查法 5.2 观察法 5.3 内容分析法 了解描述性研究的常用方法 掌握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的运用 原则 5 6 第六章 互联网调查研究方法 6.1 互联网调查的基本类型和调查方法 掌握互连网的调查研究方法 重点掌握以网站为研究对象的方法 4
6.2网络调查的基本方法6.3以网站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方法第七章资料的处理、分析和报告撰写掌握统计分析方法7.1资料处理中常用的统计量重点掌握研究报告的携写747.2研究报告的撰写7.3科研图表制作三、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四、课程思政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家国情怀,体现责任与担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等。其次是个人品格,体现如何做人,包括道德情操、健全人格、智力等。最后是科学观,体现如何做事,包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意识、学术诚信等。本课程教学实践中将应用思政教育的学科思维处理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教师将围绕思政内容、内涵、方法等作为课程作业或项目主题,开展项目式教学,学生进行项目合作式学习。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基本思维”通过课内外讲授、实践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论文的答辩得分评价;2.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研究过程”通过课内外讲授、实践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外作业成绩(研究计划书写作等)评价:3.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的实证研究方法,并应用在传媒实践当中”通过课内外讲授、实践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末成绩评价。六、课程成绩评定本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期末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以考勤得分、课堂讨论、课外作业为主,占总成绩的40%;期末成绩,以论文为主、答辩为辅,占总成绩的60%。11
11 6.2 网络调查的基本方法 6.3 以网站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方法 7 第七章 资料的处理、分析和报告撰写 7.1 资料处理中常用的统计量 7.2 研究报告的撰写 7.3 科研图表制作 掌握统计分析方法 重点掌握研究报告的撰写 4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采取课堂讲授为主,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为辅的教学方法。 四、课程思政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家国情怀,体现责任与担当, 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等。其次是个人品 格,体现如何做人,包括道德情操、健全人格、智力等。最后是科学观,体现如何做事,包 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新意识、学术诚信等。 本课程教学实践中将应用思政教育的学科思维处理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有 机融合。教师将围绕思政内容、内涵、方法等作为课程作业或项目主题,开展项目式教学, 学生进行项目合作式学习。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基本思维”通过课内外讲授、实 践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论文的答辩得分评价; 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研究过程”通过课内外讲授、实 践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外作业成绩(研究计划书写作等)评价; 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的实证研究方法,并应用在传媒实践当中”通过课 内外讲授、实践达成;达成情况通过期末成绩评价。 六、课程成绩评定 本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期末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以考勤得分、课堂讨论、课外作业 为主,占总成绩的 40%;期末成绩,以论文为主、答辩为辅,占总成绩的 60%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柯惠新等.传播研究方法(第2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参考书:杨国枢.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第13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1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黎藜.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6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艾尔·布劳恩.质性研究初学者实用指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4八、编制与审核负责人工作内容完成时间郭勇2024.6编制(任课教师)2024.6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杨孔雨丁宁2024.6批准(主管院长)12
12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柯惠新等.传播研究方法(第 2 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 参考书: 杨国枢.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法(第 13 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第 2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第 13 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黎藜.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 6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 艾尔·布劳恩.质性研究初学者实用指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4.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郭勇 2024.6 审核(学科、专业负责人) 杨孔雨 2024.6 批准(主管院长) 丁宁 2024.6
《新媒体研究》课程教学大纲JC503课程名称新媒体研究课程编码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NewMediaResearch口公共必修课学分2凸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32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课程特点12 实验学时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对新媒体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与要求。在知识方面,学生应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了解新媒体的特性、模式及其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与融合。学生还应熟悉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应用,了解其在新闻传播中的创新与变革,并理解新媒体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具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科研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应掌握新媒体研究的方法与工具,能够独立进行新媒体相关的学术研究,并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新媒体传播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在创新能力方面,学生应培养创新思维,能够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新媒体传播方案,并掌握新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的技能,能够进行跨平台、多媒介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此外,学生应具备应对新媒体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够在快速发展的新媒体领域中保持竞争力。13
13 《新媒体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新媒体研究 课程编码 JC503 英文名称 New Media Research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12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对新媒体领域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通过本课 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应达到以下目标与要求。在知识方 面,学生应掌握新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了解新媒体的特性、模式及其对传统媒体的 冲击与融合。学生还应熟悉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应用,了解其在新闻传播中的创新与变革, 并理解新媒体传播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具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的 能力。在科研实践能力方面,学生应掌握新媒体研究的方法与工具,能够独立进行新媒体相 关的学术研究,并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新媒体传播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在创新能力方面,学生应培养创新思维,能够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新媒体传播方案,并掌握新 媒体内容创作与传播的技能,能够进行跨平台、多媒介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此外,学生应具 备应对新媒体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够在快速发展的新媒体领域中保持竞争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基本要求学时教学内容提要第一章概论1.1新媒体发展历程掌握新媒体发展历程、新媒体传播特征1.2新媒体特征2了解网络社会的概念和新媒体社会影响力1.3新媒体传播能力与网络社会概况崛起第二章技术2.1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掌握新媒体的技术基础,了解数字技术与222.2电信、数据传播、大众传播与对应的传播特征、媒体形式综合网络了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2.3新媒体技术的未来趋势第三章经济了解传播方式在当地经济中需求增长的原因3.1新媒体与经济343.2新媒体市场了解新媒体为当代经济中的传播间题提供3.3新媒体生产商和消费者了哪些解决途径第四章政治了解新媒体对社会组织和权力关系的影响4.1政治传播与集中4掌握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媒体赋权的意义24.2电子政务与媒体赋权探讨新媒体时代的隐私问题4.3隐私与个人自治第五章社会结构掌握新媒体对时空界限和社会关系深度的5.1网络社会中的时间和空间影响645.2网络与社会关系了解新媒体对社会结构影响的热点议题5.3数字鸿沟与社会不平等第六章文化了解新媒体对文化表现形式的影响6.1数字化生存7掌握新媒体使用对意义建构、传播行为的46.2新媒体的文化力量影响与相关热点议题6.3新媒体的媒介素养第七章心理掌握新媒体对人们认知、情绪和学习影响97.1感知、认知与新媒体2了解人机互动、人际交流和新媒体时代的7.2人际交流的社会心理学个性与身份的相关热点议题实验部分14
14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第一章 概论 1.1 新媒体发展历程 1.2 新媒体特征 1.3 新媒体传播能力与网络社会 崛起 掌握新媒体发展历程、新媒体传播特征; 了解网络社会的概念和新媒体社会影响力 概况 2 2 第二章 技术 2.1 新媒体的技术基础 2.2 电信、数据传播、大众传播与 综合网络 2.3 新媒体技术的未来趋势 掌握新媒体的技术基础,了解数字技术与 对应的传播特征、媒体形式 了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2 3 第三章 经济 3.1 新媒体与经济 3.2 新媒体市场 3.3 新媒体生产商和消费者 了解传播方式在当地经济中需求增长的原 因 了解新媒体为当代经济中的传播问题提供 了哪些解决途径 4 4 第四章 政治 4.1 政治传播与集中 4.2 电子政务与媒体赋权 4.3 隐私与个人自治 了解新媒体对社会组织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掌握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媒体赋权的意义 探讨新媒体时代的隐私问题 2 6 第五章 社会结构 5.1 网络社会中的时间和空间 5.2 网络与社会关系 5.3 数字鸿沟与社会不平等 掌握新媒体对时空界限和社会关系深度的 影响 了解新媒体对社会结构影响的热点议题 4 7 第六章 文化 6.1 数字化生存 6.2 新媒体的文化力量 6.3 新媒体的媒介素养 了解新媒体对文化表现形式的影响 掌握新媒体使用对意义建构、传播行为的 影响与相关热点议题 4 8 第七章 心理 7.1 感知、认知与新媒体 7.2 人际交流的社会心理学 掌握新媒体对人们认知、情绪和学习影响 了解人机互动、人际交流和新媒体时代的 个性与身份的相关热点议题 2 实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