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JC501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Fundamental Theories of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公共必修课学分2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32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口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0课程特点实验学时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无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新闻与传播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阅读并研讨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传播理论书籍和论文,训练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使其初步具备进行理论引导性研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相关新闻传播理论资源分析和指导新闻传播实践。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了解新闻与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知识体系。2.科研实践能力目标:具备独立分析新闻传播现象、解决新闻传播间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新闻传播现象。3.创新能力目标: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展前沿学术研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针对新闻传播领域的问题提出新颖、独特的解5
5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 课程编码 JC501 英文名称 Fundamental Theorie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无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新闻与传播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经典的新闻传播理论,阅读并研讨具有代表 性的新闻传播理论书籍和论文,训练学生的理论思考能力,使其初步具备进行理论引导性研 究的能力,能够运用相关新闻传播理论资源分析和指导新闻传播实践。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新闻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了解新闻与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 和知识体系。 2.科研实践能力目标:具备独立分析新闻传播现象、解决新闻传播问题的能力;能够运 用新闻传播学知识进行实践活动;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新闻传播现象。 3.创新能力目标: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在新闻传播领域开展前沿学术 研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针对新闻传播领域的问题提出新颖、独特的解
决方案;了解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教学内容提要基本要求新闻与宣传、奥论的关系;宣传学;奥论学;新闻、宣传、舆论及新闻价值2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掌握)22新闻真实与新闻客观性原则理解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理解)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位传媒职能;新闻专业23方面的关系意识下的传媒职能定位(了解)传媒的四种理论: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了解)传媒的四种理论与传播的六4传播的六种话语:话语研究;传播是传递;传4种话语播是控制:传播是游戏:传播是权力:传播是撒播;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理解)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传播学”在中国的建构;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19—20世52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纪初欧洲大众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期大众传播研究:李普曼和《民意》;大众传播研究(了解)理论与范式;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理论64理论和研究范式研究的程序与工具:如何评估理论(掌握)争论中的宣传概念;从“旧宣传”到“新宣传”;27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传播与说服(理解)早期的功能研究;社会结构与大众传播的功能;8从功能到效果2知沟假说;效果研究与传播流;创新及信息的扩散(理解)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认知基模;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议程设2O向及信息环境取向置;培养分析(理解)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使用与关于受众的话语;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102依赖取向足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理解)批判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传播学批判学派历批判理论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史背景及主要研究视角;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11派研究方法;传播学批判学派理论基础;传播政治经济学派(了解)6
6 决方案;了解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 1 新闻、宣传、舆论及新闻价值 新闻与宣传、舆论的关系;宣传学;舆论学;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掌握) 2 2 新闻真实与新闻客观性原则 理解新闻真实;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理解) 2 3 传媒的基本职能及与社会各 方面的关系 从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定位传媒职能;新闻专业 意识下的传媒职能定位(了解) 2 4 传媒的四种理论与传播的六 种话语 传媒的四种理论: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 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了解) 传播的六种话语:话语研究;传播是传递;传 播是控制;传播是游戏;传播是权力;传播是 撒播;传播是共享和互动(理解) 4 5 大众传播研究史:诠释与建构 在争论中被建构的传播研究史;“传播学”在中 国的建构;修辞学和文学批评传统;19—20 世 纪初欧洲大众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与美国早 期大众传播研究;李普曼和《民意》;大众传播 研究(了解) 2 6 理论和研究范式 理论与范式;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理论 研究的程序与工具;如何评估理论(掌握) 4 7 大众传播中的宣传与说服 争论中的宣传概念;从“旧宣传”到“新宣传”; 传播与说服(理解) 2 8 从功能到效果 早期的功能研究;社会结构与大众传播的功能; 知沟假说;效果研究与传播流;创新及信息的 扩散(理解) 2 9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 向及信息环境取向 认知基模;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议程设 置;培养分析(理解) 2 10 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使用与 依赖取向 关于受众的话语;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 足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理解) 2 11 批判理论和传播政治经济学 派 批判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传播学批判学派历 史背景及主要研究视角;传播学批判学派主要 研究方法;传播学批判学派理论基础;传播政 治经济学派(了解) 2
文化学媒介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文化学媒介12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派别;霍尔的社会2理论与文化理论(了解)媒体组织与媒体生产;媒介场域理论与中国的13媒体生产与媒介场2媒体生产研究(了解)作为技术的媒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142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与文化;麦克卢汉之后的媒介研究(理解)实验部分必开/实验序号学时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求选开类型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研讨式互动教学为主。在参考教材基础上,由任课教师撰写讲义,讲授主要理论和逻辑脉络,组织学生研读相关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篇目、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关注学科前沿的理论发展和业界实践,尤其是智能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结合新闻传播实践案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术潜力。四、课程思政内容本课程以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将使命感培育和塑造植入专业课程,着力实现在价值传递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培养出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实践,及时回应学生在媒介使用、新闻事件、媒介发展中遇到的困惑,通过研讨解疑释惑。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1.教学目标知识获得通过课堂教学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堂测验(课堂提问/专题讨论)、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2.教学目标科研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达成,达成情况通过科研报告、科研实践活动、科研专题讨论等方式评价;3.教学目标创新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达成,达成情况通过布置创新性课程作业、创新性案例分析研讨、学术论坛参与等方式评价。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知识获得、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教学自7
7 12 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文化学媒介批判理论产生的背景;文化学媒介 批判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派别;霍尔的社会 理论与文化理论(了解) 2 13 媒体生产与媒介场 媒体组织与媒体生产;媒介场域理论与中国的 媒体生产研究(了解) 2 14 多伦多学派及媒介研究 作为技术的媒介;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 与文化;麦克卢汉之后的媒介研究(理解) 2 实验部分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内容、要求及时间安排、仪器要求 必开/ 选开 实验 类型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研讨式互动教学为主。在参考教材基础上,由任课教师撰写讲义,讲授主要 理论和逻辑脉络,组织学生研读相关经典新闻传播理论篇目、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关注学 科前沿的理论发展和业界实践,尤其是智能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结合新 闻传播实践案例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术潜力。 四、课程思政内容 本课程以树立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为课程思政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 将使命感培育和塑造植入专业课程,着力实现在价值传递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 调价值引领,培养出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 实践,及时回应学生在媒介使用、新闻事件、媒介发展中遇到的困惑,通过研讨解疑释惑。 五、教学目标达成与评价方式 1.教学目标知识获得通过课堂教学达成;达成情况通过课堂测验(课堂提问/专题讨论)、 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价; 2.教学目标科研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达成,达成情况通过科研报告、 科研实践活动、科研专题讨论等方式评价; 3.教学目标创新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达成,达成情况通过布置创新性课程作业、 创新性案例分析研讨、学术论坛参与等方式评价。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在知识获得、科研实践能力提升、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教学目
标的有效达成和科学评价。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评价方式。六、课程成绩评定成绩组成:出勤率+课堂测验+平时作业+期末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出勤率占比10%,授课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评定;课堂测验占比10%,授课老师根据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回答间题情况评定成绩;平时作业占比20%,作业为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科研报告/小论文等形式,由授课教师评定成绩;期末考试占比60%,作业为结课论文/创新性作业/创新性案例分析报告,由授课教师评定成绩。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1.《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2.《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六版),理查德·韦斯特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3参考书:1.《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传媒的四种理论》,【美】西伯特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3.《人类传播理论》,【美]Stephenw.Littlejoh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八、编制与审核工作内容负责人完成时间牛新权2024.6编制(任课教师)审核(学科、专业负杨孔雨2024.6责人)批准(主管院长)丁宁2024.68
8 标的有效达成和科学评价。同时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 方法及评价方式。 六、课程成绩评定 成绩组成:出勤率+课堂测验+平时作业+期末考试 成绩评定方法: 出勤率占比 10%,授课老师根据出勤情况评定; 课堂测验占比 10%,授课老师根据学生课堂参与讨论、回答问题情况评定成绩; 平时作业占比 20%,作业为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科研报告/小论文等形式,由授课教师 评定成绩; 期末考试占比 60%,作业为结课论文/创新性作业/创新性案例分析报告,由授课教师评 定成绩。 七、建议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建议教材: 1.《新闻理论十讲》(修订版),陈力丹,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1 2.《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第六版),理查德·韦斯特等,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22.3 参考书: 1.《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 2.《传媒的四种理论》,[美]西伯特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 3.《人类传播理论》,[美]Stephen W.Littlejohn,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八、编制与审核 工作内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编制(任课教师) 牛新权 2024.6 审核(学科、专业负 责人) 杨孔雨 2024.6 批准(主管院长) 丁宁 2024.6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程编码JC502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of英文名称考核方式口考试口考查Journalism andCommunication口公共必修课2学分专业必修课口公共选修课课程性质口专业选修课32总学时口补修课口其他本研一体化课程口特色课程口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口全英文授课课程课程特点实验学时0口双语授课课程口案例课程口校企联合课程口其他先修课程(已具传播学概论备知识能力)适用学科/专业新闻与传播学位类别(领域)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专业必修课。针对专业硕士的特点,本课程设计为带有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文科课程。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基本思维;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研究过程;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的实证研究方法,并应用在传媒实践当中。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理论部分序号学时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提要9
9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课程编码 JC502 英文名称 Research Methods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考核方式 ☑考试 □考查 课程性质 □公共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公共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 □补修课 □其他_ 学分 2 总学时 32 课程特点 ☑本研一体化课程 □特色课程 □学科交叉融合课程 □全英文授课课程 □双语授课课程 □案例课程 □校企联合课程 □其他_ 实验学时 0 先修课程(已具 备知识能力) 传播学概论 适用学科/专业 学位类别(领域) 新闻与传播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的专业必修课。针对专业硕士的特点,本课程设计为带有 较强实践性、操作性的文科课程。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基 本思维;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研究过程;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的实证研究 方法,并应用在传媒实践当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理论部分 序号 教学内容提要 基本要求 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