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 韩 说愈赋赋 4.阿房宫 杜牧 赤壁 苏轼 6.氓 《诗经》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 8.蜀道 李白 难高甫行瑟 9.登 杜 10.琵琶 白居易 11.锦 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1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苏轼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辛弃疾 Ⅳ题型示例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未变,沿用)(2011年全国卷)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 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 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 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 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 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 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 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 “瞍赋”、“礞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 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 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 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 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
3.师 说 韩 愈 4.阿房宫 赋 杜牧 5.赤壁 赋 苏轼 6.氓 《诗经》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 8.蜀道 难 李白 9.登 高 杜 甫 10.琵琶 行 白居易 11.锦 瑟 李 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13.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 苏轼 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 辛弃疾 Ⅳ 题型示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未变,沿用)(2011 年全国卷)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 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 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 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 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 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 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 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 “瞍赋”、“礞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 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 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 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 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
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 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 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 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 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 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 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 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 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 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 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 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 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 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 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 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簪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 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 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 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 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 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 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 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 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 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 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 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 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 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 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 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 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 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 “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 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 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 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 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簪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 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 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 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 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 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 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未变,沿用)(2014年新课标卷 D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 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 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 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 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 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 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 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 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 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 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 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 “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 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 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 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 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 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 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 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 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 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 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 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増,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 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未变,沿用)(2014 年新课标卷 Ⅱ)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 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 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 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 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 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 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 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 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 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 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 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 “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 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 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 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 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 十有六。(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 振:救济。 B.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 当:承担。 C.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 临:面对。 D.核所积金银,著之籍 著:彰显。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 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 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 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 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士酋与临境争 第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 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 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 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 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未变,沿用)(2014年大纲卷)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 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 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 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 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 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 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 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 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 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 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 “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 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 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 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 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 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 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 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 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 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 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 D.韩文刚者易析,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 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书,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未变,沿用)(2014 年大纲卷)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 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 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 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 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 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 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 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 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 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 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 “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 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 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 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 年六十五。(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 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 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 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 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 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