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日期:11月15日命题:宣城中学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 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 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 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 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在我国哲学思想史 上占有一定地位。虽然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其合理内涵在当 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 ②“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 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 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做“民胞物与”。 ③“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影响甚大。例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将其视为“完人” 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 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思想其实是一种 阶级调和论,因为它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并不主张阶级平等,而是建立在封建宗法 关系的基础上,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从上而下的怜悯而己。虽如此,对这个思想 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辩证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我们今天促进人与人、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 ④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之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我们可以 从“民胞物与”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把别人当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当前,经济社会深刻 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在这 种情况下,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尊高年”、“慈孤 弱”,倡导和践行换位思维,帮人之需,济人之危,扶人之困。只要我们以一种“四海之内 皆兄弟”的情怀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矛盾和摩擦,社会就 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民胞物与”思想中 的“物与”即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 短缺、能源危机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些突出的生态
2014 届“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联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日期:11 月 15 日 命题:宣城中学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 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第Ⅰ卷 1~6 题,第 II 卷 15~17 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 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 7~14 题,第Ⅱ卷 18~21 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 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 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的张载提出的著名思想主张,在我国哲学思想史 上占有一定地位。虽然这一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但辩证分析,其合理内涵在当 今时代也有积极意义。 ②“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张载在《西铭》中写到:“乾称父,坤称母; 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他认为,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 物都是同伴,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这就叫做“民胞物与”。 ③“民胞物与”思想对后世思想家影响甚大。例如,清代名臣曾国藩就将其视为“完人” 的两个重要条件之一,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 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个思想其实是一种 阶级调和论,因为它并不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并不主张阶级平等,而是建立在封建宗法 关系的基础上,不过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从上而下的怜悯而已。虽如此,对这个思想 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辩证分析。其中的合理成分,有助于我们今天促进人与人、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 ④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之一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人怎样才能和谐相处呢?我们可以 从“民胞物与”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把别人当同胞兄弟,爱人如爱己。当前,经济社会深刻 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容易出现不和谐因素。在这 种情况下,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尊高年”、“慈孤 弱”,倡导和践行换位思维,帮人之需,济人之危,扶人之困。只要我们以一种“四海之内 皆兄弟”的情怀与人交往,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少一些矛盾和摩擦,社会就 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在这方面,“民胞物与”思想中 的“物与”即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的观点具有积极意义。当前,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 短缺、能源危机等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些突出的生态
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一味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不尊重自然、不注意 环境保护。其实,自然是具有独立性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社会劳动 的相关者,客体化的自然界保留着两种特征,即面对支配它的主体,它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 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必须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应把自然当同伴、当作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 的一分子,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顺应自然规律,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不过度垦荒、 不乱砍滥伐,注意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只有认真践行和始终坚守这种理念,才能保持 天蓝、地绿、水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1日07版,李林宝) 1.下列对“民胞物与”思想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思想主张,它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 B.在曾国藩的思想中,“有民胞物与之量”是成为“天地之完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但它并不是主张阶级平等 C.思想频繁的交融交锋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只要把别人当同胞,爱人如爱己,人与 人之间就会少些矛盾摩擦 D.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污染、生 态平衡、资源短缺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首先明确“民胞物与”思想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 度对其作了总体评价。 B.②段阐述了“民胞物与”的内涵:③段紧承②段,举例论述了“民胞物与”思想对 后世思想家的影响。 C.④段由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谈起,分析了产生不和谐因素的原因,阐述了“民胞” 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D.⑤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手,指出“物与”这一观点的积极作用,对比剖析 了我国与德国的现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在《西铭》中提到,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君子立志 时,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 B.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 对个人主义,倡导践行换位思维。 C.我国目前出现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 象,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哈贝马斯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具有客体化特性,是社会劳动的 相关者: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 、(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为予言:“吾甚爱雪竹,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 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 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一味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象,不尊重自然、不注意 环境保护。其实,自然是具有独立性的。正如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社会劳动 的相关者,客体化的自然界保留着两种特征,即面对支配它的主体,它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 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必须抛弃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而应把自然当同伴、当作共同生活在地球这个大家庭 的一分子,与天地为友、与万物相随,顺应自然规律,爱护生态、保护环境,不过度垦荒、 不乱砍滥伐,注意资源节约、保持生态平衡。只有认真践行和始终坚守这种理念,才能保持 天蓝、地绿、水碧,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摘自《人民日报》2013 年 10 月 11 日 07 版,李林宝) 1.下列对“民胞物与”思想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胞物与”是宋明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思想主张,它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其核心思想是爱人爱物。 B.在曾国藩的思想中,“有民胞物与之量”是成为“天地之完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但它并不是主张阶级平等。 C.思想频繁的交融交锋必然导致社会不和谐,只要把别人当同胞,爱人如爱己,人与 人之间就会少些矛盾摩擦。 D.把自然万物当作同伴,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污染、生 态平衡、资源短缺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①段首先明确“民胞物与”思想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 度对其作了总体评价。 B.②段阐述了“民胞物与”的内涵;③段紧承②段,举例论述了“民胞物与”思想对 后世思想家的影响。 C.④段由和谐社会的核心要求谈起,分析了产生不和谐因素的原因,阐述了“民胞” 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D.⑤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手,指出“物与”这一观点的积极作用,对比剖析 了我国与德国的现状。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载在《西铭》中提到,天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君子立志 时,应该爱一切人、爱一切物。 B.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应大力弘扬人道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反 对个人主义,倡导践行换位思维。 C.我国目前出现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索取和征服的对 象,意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哈贝马斯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外在性,具有客体化特性,是社会劳动的 相关者;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 二、(3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19 分) 雪竹轩记 [明]归有光 冯山人①为予言:“吾甚爱雪竹②,故人以雪竹呼吾,因以名吾轩,请子记之。”予不暇 以为,而山人求之数岁,或以诗,或以书,日月一至。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 之,岂有假于予之言?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 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 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 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冯先 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 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 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 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 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 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 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⑩①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 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②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③社会 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以旷岁而不答也旷:时日多、久 B.因以名吾轩名:命名、取名 C.吾近卜筑盘龙卜:预料、估计 D.且使揭之楣间揭:标示、展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冯山人为予言 不足为外人道也 B.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吾尝终日而思矣 C.吾今老于此 君幸于赵王 D.因书之以告别 因人之力而敝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 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 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 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 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 D.这篇文章笔致从容,淡雅疏放,刚健之中见哲思,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 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 译文: (2)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译文: (3)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 译文:
山人少喜为诗,诗出而上海陆文裕公亟称之。先是,山人居昆山之安亭,及予来安亭, 则山人已迁上海界中,与安亭隔一江。予尝过永怀寺,爱其古桂,坐久之。问寺中所往来者, 僧曰:“地僻,绝无人。惟有冯山人时时过江来,独吟桂树之下。”予后数见之于张通参之 座。通参与湖州刘尚书为社会③,二公皆称山人为笃实君子。 去年,山人年老矣,与通参游匡庐、武夷,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予戏曰:“冯先 生之雪竹,必求之匡庐、武夷间耶?”今年,予买田青浦之嵩塘。山人与予书曰:“吾近卜 筑盘龙,与嵩塘近,子来观我雪竹。”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 予亦削迹兹土矣。 山人复遣其子来,曰:“吾前告子雪竹轩,复移盘龙也,吾今老于此。子许我记,几年 不能得。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予问山人起居。其子曰:“去年与通参 行郡中,老人目不能了了,道间有古井,无石栏,不觉越过之,几坠。自此不复出。每自叹 曰:‘匡庐、武夷,不可复至矣,雪竹,则何所无之?’”其子去,又数数书来。会予方北 上,思欲一造山人之竹所而不能矣。因书之以告别,且使揭之楣间,为《雪竹轩记》云。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十五) [注]①冯山人:冯淮,字会东,号雪竹,昆山(今属江苏)人。山人,古时对隐居不仕 的读书人的称呼,也常作为学者士人的雅号。②雪竹:一种干节上有白粉的竹子。③社会: 旧时由志趣相同者结合而成的组织或团体。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是以旷岁而不答也 旷:时日多、久 B.因以名吾轩 名:命名、取名 C.吾近卜筑盘龙 卜:预料、估计 D.且使揭之楣间 揭:标示、展示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冯山人为予言 不足为外人道也 B.还而示予《纪游诗》一编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吾今老于此 君幸于赵王 D.因书之以告别 因人之力而敝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篇文章是作者为冯山人而写,先前作者一直没有时间完成,因此冯山人多年来虽 以不同方式请求却未果。 B.冯山人喜爱雪竹,年轻时喜欢写诗;远游匡庐、武夷归来后,在作者所买之田不远 处建屋;晚年眼睛有疾。 C.全文叙冯山人其人其事,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山人风雅的形象、执著的性格逐 渐从字里行间凸显出来。 D.这篇文章笔致从容,淡雅疏放,刚健之中见哲思,同时又不乏追怀岁月与旧事的无 奈痛苦之情,大有意境。 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予以山人所以得于雪竹者,山人自知之,岂有假于予之言? 译文: ⑵予性懒,不能谒青浦令,为其所怒,所买田几为夺去,予亦削迹兹土矣。 译文: ⑶今吾旦暮死,惟欲得子一言,是吾心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8分) 早发竹下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⑩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②吹:通“炊 8.本诗颈联“直”“弯”二字,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直”“圆 二字,在营造意境上,作用有何不同,试作比较分析。(4分) 答 9.前人论诗,“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简要赏析本诗是怎样做到“情与景会”的。 (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1) (2) (4) (陶渊明《归园田居》) 乙:(1)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王羲之《兰亭集序》) (3)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李密《陈情表》) (4)惟觉时之枕席,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长调 朱以撒 坐进老式的乌篷船,船身微微晃了一下,天色忽然暗了下来。走出一段,薄薄的月色浮 在水面,两边房舍影影绰绰。有人走下来提水,有人在窗内立着,静谧的气息无声地铺开。 主人轻轻摇着长长的橹,木质之间相互摩擦,欻乃而起,成了水面上最朴素和温柔的声响 人不开腔,耳朵全力倾听着,霎时没了丁点牵挂。游了一遭,回到木质的老房子里,关了灯, 见月光从天窗洒了下来,夏虫唧唧。主人开始关门了,这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柱和柱础 已经磨合得十分圆融了,只是闭合时还发出冗长的声响。左邻右舍显然也听到了,不一会儿 可以觉出近处远处相约一般,一连串地闭门、落闩,像是用这种声响向外部世界和蔼道别。 简明质朴,宣告白日劳作结束,进入安息。 这种带着水乡诗意的摇橹声、闭门声,人倾听中,时光停滞不前 长调一一我只能在感慨之余,简洁形容这种安息一般的响声。 长调意味着缓慢和从容。这和生活在水乡人家惯有的温文尔雅行止有关系。波澜不惊的 节拍,使整个生活节奏舒缓下来。像目连戏里边的长腔,漫长的过程附着在上:像前世的回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 8~9 题。(8 分) 早发竹下①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②吹:通“炊”。 8.本诗颈联“直”“弯”二字,与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直”“圆” 二字,在营造意境上,作用有何不同,试作比较分析。(4 分) 答: 9.前人论诗,“作诗要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简要赏析本诗是怎样做到“情与景会”的。 (4 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 分) 甲: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 (4)___________。(5)___________,(6)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 乙:(1)子曰:____________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4)惟觉时之枕席,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三、(2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长 调 朱以撒 坐进老式的乌篷船,船身微微晃了一下,天色忽然暗了下来。走出一段,薄薄的月色浮 在水面,两边房舍影影绰绰。有人走下来提水,有人在窗内立着,静谧的气息无声地铺开。 主人轻轻摇着长长的橹,木质之间相互摩擦,欸乃而起,成了水面上最朴素和温柔的声响。 人不开腔,耳朵全力倾听着,霎时没了丁点牵挂。游了一遭,回到木质的老房子里,关了灯, 见月光从天窗洒了下来,夏虫唧唧。主人开始关门了,这是两扇厚重的木头门,门柱和柱础 已经磨合得十分圆融了,只是闭合时还发出冗长的声响。左邻右舍显然也听到了,不一会儿, 可以觉出近处远处相约一般,一连串地闭门、落闩,像是用这种声响向外部世界和蔼道别。 简明质朴,宣告白日劳作结束,进入安息。 这种带着水乡诗意的摇橹声、闭门声,人倾听中,时光停滞不前。 长调——我只能在感慨之余,简洁形容这种安息一般的响声。 长调意味着缓慢和从容。这和生活在水乡人家惯有的温文尔雅行止有关系。波澜不惊的 节拍,使整个生活节奏舒缓下来。像目连戏里边的长腔,漫长的过程附着在上;像前世的回
溯,要许久才能抵达。长长的倾诉从唇齿间飞出,前方没有阻遏。长腔未了,你的思绪犹如 飞鸟张着双翼,在天幕上浮动,轻盈自在。许多优雅的情节,像婉转飘逸的花腔女高音发出 的咏叹调,让人感受着长长的美好。我想,再也没有其他更抽象的形式了 其实,在行旅中,不熟悉的地方,我都留意着一些修长的、绵延的状态。长,说到底就 是一种情趣的蔓延一一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未及展开便戛然而止。在我抚摸时, 它是没有尽头的:在我的目光巡视时,它是辽远的:当我用心联想时,它的疆界是不存在的。 譬如,起伏相衔的古城墙,委婉潮湿的海岸线,翠绿遮覆的峰峦脉络。漫步其间,生命悠长 起来。自然界在许多方面都以这种长调的状态,无声地推动着一股伟大的力量。唱过蒙古长 调的人认为,唱出长调的韵致,最好是骑在风驰电掣的骏马上:而唱“花儿”,最好安然地 坐在马背上,持有信马由缰的散漫——花儿比之信天游和采茶调,文静于前者,粗犷于后者 像从寂寞苍穹落下的一根空弦,你悠悠然地弹拨吧。显然,这都是要有条件,就如同我写行 草,一定要用柔韧的长锋,拉扯出的线条才具有潇洒的气度。这种伸长的过程中,许多蓬勃 的朝气,喷涌而出。要说短长,本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由于人的存在,无疑要把喜好和淡 漠附加上去。旧日戏台上,一身短打和一袭长裙,看上去就知道他们内心的距离。长袖善舞 啊,手的直露和足骎骎而行,让柔软的绫罗包裹,运用得当,除了斯文,羞怯,欲说还休, 什么诗意都跃动荡漾,沉入平民百姓寻常的日子里。直到有一天,看到台上一律短打,戴着 袖章、扎着皮带、跺着脚、挥动着手臂,声色急切,才知道悠扬的余韵已脱略到剩下一个曲 牌了。 开阔的地带可以听到长调。山林、原野的人们依然习惯用长调交接和联系。长调里,体 内的力量被调集,还有对于对方的情感,在长调的延伸中荡漾着。我喜爱这种伸入空气里的 细节,有时只是一个腔调被拉动,遥远的河对面,船篙直直戳入旁边的沙地,野渡无人,扁 舟自横。踌躇间,蓦然记起山村曾经用过的腔调。一声长传,掠过河面,声止息,小茅舍走 出一人,斜戴竹笠,拔篙点水,船破涟漪而来。约定俗成的音符,比言语的直陈更有韵味 在山水间浸染过的人,想必会心于此。而密集人群生存的城市,高墙林立,没了寥廓高远 面对面的人,从张开的嘴进出的话语,嘈嘈切切,都直奔主题。街市上匆匆赶脚的人,有的 正在使用着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指挥遥远处的进程。世间的漫长被控制了、简化了,天涯只 是咫尺,其中就包含了腔调悠扬的终结。我固执地认为,舒缓或急切的腔调,是由空间空旷 或逼仄来决定的。我听到的长调,平和、通畅贯穿首尾,属于一些从容不迫喝着大碗茶的人 坐在不太通亮的民居茶馆,想着童年的阿娇和摇不到的外婆桥,想着衣袂飘飘、身影长长的 旧日时光,看着夜张开翅膀,在淡淡的月色下,听着隔岸隐约可闻的箫声。过日子的步子停 了下来,让我的贪恋,如同梭罗之于瓦尔登湖、艾略特之于荒原。有些时刻,生活的确幽远 得如同一个童话。 11.联系全文,简析“长调”的含义。(4分) 答 12.概括第一段内容,并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的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6分) 13.品读文章,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长腔未了,你的思绪犹如飞鸟张着双翼,在天幕上浮动,轻盈自在。(2分) 答: ②有些时刻,生活的确幽远得如同一个童话。(4分) 答 14.作者曾提出散文的写作境界是“写出自己的情调来”,结合本文内容,从语言、结构、 选材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情调。(8分)
溯,要许久才能抵达。长长的倾诉从唇齿间飞出,前方没有阻遏。长腔未了,你的思绪犹如 飞鸟张着双翼,在天幕上浮动,轻盈自在。许多优雅的情节,像婉转飘逸的花腔女高音发出 的咏叹调,让人感受着长长的美好。我想,再也没有其他更抽象的形式了。 其实,在行旅中,不熟悉的地方,我都留意着一些修长的、绵延的状态。长,说到底就 是一种情趣的蔓延——它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未及展开便戛然而止。在我抚摸时, 它是没有尽头的;在我的目光巡视时,它是辽远的;当我用心联想时,它的疆界是不存在的。 譬如,起伏相衔的古城墙,委婉潮湿的海岸线,翠绿遮覆的峰峦脉络。漫步其间,生命悠长 起来。自然界在许多方面都以这种长调的状态,无声地推动着一股伟大的力量。唱过蒙古长 调的人认为,唱出长调的韵致,最好是骑在风驰电掣的骏马上;而唱“花儿”,最好安然地 坐在马背上,持有信马由缰的散漫——花儿比之信天游和采茶调,文静于前者,粗犷于后者, 像从寂寞苍穹落下的一根空弦,你悠悠然地弹拨吧。显然,这都是要有条件,就如同我写行 草,一定要用柔韧的长锋,拉扯出的线条才具有潇洒的气度。这种伸长的过程中,许多蓬勃 的朝气,喷涌而出。要说短长,本来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由于人的存在,无疑要把喜好和淡 漠附加上去。旧日戏台上,一身短打和一袭长裙,看上去就知道他们内心的距离。长袖善舞 啊,手的直露和足骎骎而行,让柔软的绫罗包裹,运用得当,除了斯文,羞怯,欲说还休, 什么诗意都跃动荡漾,沉入平民百姓寻常的日子里。直到有一天,看到台上一律短打,戴着 袖章、扎着皮带、跺着脚、挥动着手臂,声色急切,才知道悠扬的余韵已脱略到剩下一个曲 牌了。 开阔的地带可以听到长调。山林、原野的人们依然习惯用长调交接和联系。长调里,体 内的力量被调集,还有对于对方的情感,在长调的延伸中荡漾着。我喜爱这种伸入空气里的 细节,有时只是一个腔调被拉动,遥远的河对面,船篙直直戳入旁边的沙地,野渡无人,扁 舟自横。踌躇间,蓦然记起山村曾经用过的腔调。一声长传,掠过河面,声止息,小茅舍走 出一人,斜戴竹笠,拔篙点水,船破涟漪而来。约定俗成的音符,比言语的直陈更有韵味。 在山水间浸染过的人,想必会心于此。而密集人群生存的城市,高墙林立,没了寥廓高远。 面对面的人,从张开的嘴迸出的话语,嘈嘈切切,都直奔主题。街市上匆匆赶脚的人,有的 正在使用着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指挥遥远处的进程。世间的漫长被控制了、简化了,天涯只 是咫尺,其中就包含了腔调悠扬的终结。我固执地认为,舒缓或急切的腔调,是由空间空旷 或逼仄来决定的。我听到的长调,平和、通畅贯穿首尾,属于一些从容不迫喝着大碗茶的人, 坐在不太通亮的民居茶馆,想着童年的阿娇和摇不到的外婆桥,想着衣袂飘飘、身影长长的 旧日时光,看着夜张开翅膀,在淡淡的月色下,听着隔岸隐约可闻的箫声。过日子的步子停 了下来,让我的贪恋,如同梭罗之于瓦尔登湖、艾略特之于荒原。有些时刻,生活的确幽远 得如同一个童话。 11. 联系全文,简析“长调”的含义。(4 分) 答: 12.概括第一段内容,并分析第一段在全文的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6 分) 答: 13.品读文章,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①长腔未了,你的思绪犹如飞鸟张着双翼,在天幕上浮动,轻盈自在。(2 分) 答: ②有些时刻,生活的确幽远得如同一个童话。(4 分) 答: 14.作者曾提出散文的写作境界是“写出自己的情调来”,结合本文内容,从语言、结构、 选材三个方面任选两个方面谈谈本文所体现出的情调。(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