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模说明文汇总 宝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8分) 闲话咖啡 ①关于咖啡的发源地,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但历史上却找不到 有关的记载。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阿拉伯人是最早种植咖啡的人。之后,阿拉伯 人将咖啡的豆晒干、烘焙、硏磨、水煮,于是质纯味醇、香气独特的咖啡从 此 ( dan sheng)了 ②15世纪时,在也门的苏菲教派中,饮用咖啡成为一种仪式。并逐步传播开来。 16世纪中期,叙利亚商人将咖啡引入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咖啡在这 里快速流行起来。到1566年,伊斯坦布尔已有600多家出售咖啡的店铺。人们 对咖啡的痴迷程度甚至到了没有咖啡可以离婚的地步 ③7世纪,咖啡开始走向世界。当时,土耳其人在法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带 去的咖啡成了巴黎上流社会的新时尚。1683年,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之国 的战役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弱。维也纳人不仅摆脱了围困,保住了城 池,还获得了土耳其人留下的咖啡,并很快适应且爱上了咖啡的味道。 ④咖啡进入英国市场后则开启并促进了咖啡馆文化。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新兴的中 产阶级的需要,尤其是文职人员和商人,他们需要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和清 醒的头脑。咖啡馆出现在牛津之后,成为校园里最有人气的消遣场所。 ⑤咖啡在北美洲第一次出现是1688年,随后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城镇都 出现了咖啡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银行都是在咖啡馆里创 办的。 ⑥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 当时的上海人称咖啡为“咳嗽药水”。此后多少年里,咖啡之于大多数国人来说 依然是电影中的一个道具。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才开始从广告中“真正” 认识了咖啡。其实,当时人们了解的咖啡,是广告上的速溶咖啡,以至于很长 段时间里,人们把“速溶咖啡”等同于“咖啡”。直到诸如美国的星巴克和香港 的茶餐厅进入内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咖啡”和“速溶咖啡”不是一回 事 ⑦如今,喝咖啡已与时尚、现代生活相融合,咖啡消费量也呈逐年增长之势。不 过,比起同在亚洲的日本(人年均消费200杯)和韩国(人年均消费140杯)相 比,北上广的人年均消费量不过20杯左右。但这也恰恰说明, ⑧所以,有业内人士预测,2018年,中国咖啡消费将迎来井喷时代:10年之内, 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将达到万亿元人名币 15.根据第①段中的拼音,“ ”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2 分 16.第②段一一第④段,作者主要介绍了哪两方面内容?如何进行有序介绍的 (4分) 17.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入文中哪两个段落之间?请简述理 由 (5分) 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1884年,英国人首先将咖啡传入我国台 湾,台湾人开始种植咖啡。1892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从越南带到云南宾川县, 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关于咖啡种植的记载。 18.简析第⑥段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 (4分)
2018 年一模说明文汇总 宝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18 分) 闲话咖啡 ①关于咖啡的发源地,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但历史上却找不到 有关的记载。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阿拉伯人是最早种植咖啡的人。之后,阿拉伯 人将咖啡的豆晒干、烘焙、研磨、水煮,于是质纯味醇、香气独特的咖啡从 此 (dàn shēng)了。 ②15 世纪时,在也门的苏菲教派中,饮用咖啡成为一种仪式。并逐步传播开来。 16 世纪中期,叙利亚商人将咖啡引入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咖啡在这 里快速流行起来。到 1566 年,伊斯坦布尔已有 600 多家出售咖啡的店铺。人们 对咖啡的痴迷程度甚至到了没有咖啡可以离婚的地步。 ③17 世纪,咖啡开始走向世界。当时,土耳其人在法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带 去的咖啡成了巴黎上流社会的新时尚。1683 年,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之国” 的战役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弱。维也纳人不仅摆脱了围困,保住了城 池,还获得了土耳其人留下的咖啡,并很快适应且爱上了咖啡的味道。 ④咖啡进入英国市场后则开启并促进了咖啡馆文化。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新兴的中 产阶级的需要,尤其是文职人员和商人,他们需要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和清 醒的头脑。咖啡馆出现在牛津之后,成为校园里最有人气的消遣场所。 ⑤咖啡在北美洲第一次出现是 1688 年,随后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城镇都 出现了咖啡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银行都是在咖啡馆里创 办的。 ⑥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 当时的上海人称咖啡为“咳嗽药水”。此后多少年里,咖啡之于大多数国人来说 依然是电影中的一个道具。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才开始从广告中“真正” 认识了咖啡。其实,当时人们了解的咖啡,是广告上的速溶咖啡,以至于很长一 段时间里,人们把“速溶咖啡”等同于“咖啡”。直到诸如美国的星巴克和香港 的茶餐厅进入内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咖啡”和“速溶咖啡”不是一回 事。 ⑦如今,喝咖啡已与时尚、现代生活相融合,咖啡消费量也呈逐年增长之势。不 过,比起同在亚洲的日本(人年均消费 200 杯)和韩国(人年均消费 140 杯)相 比,北上广的人年均消费量不过 20 杯左右。但这也恰恰说明, 。 ⑧所以,有业内人士预测,2018 年,中国咖啡消费将迎来井喷时代:10 年之内, 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将达到万亿元人名币。 15.根据第①段中的拼音,“ ”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2 分) 16.第②段——第④段,作者主要介绍了哪两方面内容?如何进行有序介绍的? (4 分) 17.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入文中哪两个段落之间?请简述理 由。 (5 分) 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1884 年,英国人首先将咖啡传入我国台 湾,台湾人开始种植咖啡。1892 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从越南带到云南宾川县, 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关于咖啡种植的记载。 18.简析第⑥段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 (4 分)
19.联系上下文,第⑦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语句是 (3分 A.我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极具潜力。 B.亚洲国家咖啡销量差异很明 显 C.咖啡对于中国人而言还很陌生。 D.国人没将咖啡与现代生活融 合 15.(2分)诞生 16.(4分)主要介绍了咖啡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人们的影响作者根据时间推移 空间转换进行有序介绍的 17.(5分)⑤⑥本段写了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说明咖啡传播的范围不断扩 大。对第⑥段,本段承接上文的咖啡传播继续展开;对第⑥段,本段是下文写 咖啡在上海情况的前提 18.(4分)用上海人对咖啡的比喻,生动地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咖啡味道难以接 受,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咖啡并没有“真正”了解。 分) 奉贤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8分) 桥 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 创举。桥的出现与不断完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江海,表现了人类高超 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②《说文解字》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 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 桥、髙架桥等。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 索桥等几大类型。 ③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 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 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 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 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 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横跨大渡河的泸 定桥,就是由13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 史上的奇迹。而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湘子桥,因设计科学合理、建筑工艺 先进、桥体造型优美、建筑时代久远,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④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 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 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⑤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 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 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 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桥既是工程技术的化身,也是精神家 园的载体。一座桥,一段故事,一份情怀。造桥人、过桥者、写桥人,共同演绎 的故事,成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文化
19.联系上下文,第⑦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语句是 (3 分) A.我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极具潜力。 B.亚洲国家咖啡销量差异很明 显。 C.咖啡对于中国人而言还很陌生。 D.国人没将咖啡与现代生活融 合。 15.(2 分)诞生 16.(4 分)主要介绍了咖啡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作者根据时间推移 空间转换进行有序介绍的 17.(5 分)⑤⑥ 本段写了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说明咖啡传播的范围不断扩 大。对第⑤段,本段承接上文的咖啡传播继续展开;对第⑥段,本段是下文写 咖啡在上海情况的前提 18.(4 分)用上海人对咖啡的比喻,生动地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咖啡味道难以接 受,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咖啡并没有“真正”了解。 19.(3 分)A 奉贤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18 分) 桥 ①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 创举。桥的出现与不断完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江海,表现了人类高超 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②《说文解字》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 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 桥、高架桥等。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 索桥等几大类型。 ③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 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 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 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 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 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如建于清康熙 44 年(公元 1705 年)横跨大渡河的泸 定桥,就是由 13 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 史上的奇迹。而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湘子桥,因设计科学合理、建筑工艺 先进、桥体造型优美、建筑时代久远,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④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 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 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 ⑤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 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 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 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桥既是工程技术的化身,也是精神家 园的载体。一座桥,一段故事,一份情怀。造桥人、过桥者、写桥人,共同演绎 的故事,成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文化
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 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 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如杭 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165千米多,成为 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 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 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仅是 伟人的浪漫想象,更是现代科学发展与工程技术的完胜! ⑦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 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选自《科学24 小时》2017年12期有改动) 14.第②段画线词语“悬涯峭壁”中有一个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 法是 2分) 15.以下信息中,与第⑤段画线句不相关的选项是 (3分) A、古人送别友人 B、司马相如立誓出川 C、唐代诗人张 D、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16.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17.以下内容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4分) A、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归根结底,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 大类型 B、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一千五百多年而不毁。 C、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都显示出工程与艺 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D、桥梁早已延伸到大海上,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55千米, 18.文章第③、④、⑤段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6分) 14.涯崖(各1分) 15.B(3分) 16.列举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例子(1分),具体说明了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 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2分) 17.D(4分) 18.不能(1分),第3段说明了中国古代 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1分),第4段说明了中国桥梁是实用 和艺术的融合体(1分),第5段说明了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1分),这三段内容由技术到艺术再到文化,这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2分)(且第3段的介绍紧承第2段的内容。1分) 虹口区 )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20分)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
⑥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 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 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如杭 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 165 千米多,成为 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 55 千 米,桥、岛、隧结合,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 同完成了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仅是 伟人的浪漫想象,更是现代科学发展与工程技术的完胜! ⑦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 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 选自《科学 24 小时》2017 年 12 期 有改动) 14. 第②段画线词语“悬涯峭壁”中有一个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 法是 。(2 分) 15. 以下信息中,与第⑤段画线句不相关的选项是 (3 分) A、古人送别友人 B、司马相如立誓出川 C、唐代诗人张 继 D、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 16. 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 分) 17. 以下内容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4 分) A、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归根结底,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 大类型。 B、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一千五百多年而不毁。 C、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都显示出工程与艺 术结合的精妙风采。 D、桥梁早已延伸到大海上,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 55 千米。 18. 文章第③、④、⑤段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6 分) 14.涯 崖(各 1 分) 15.B(3 分) 16.列举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例子(1 分),具体说明了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 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2 分) 17.D(4 分) 18.不能(1 分),第 3 段说明了中国古代 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1 分),第 4 段说明了中国桥梁是实用 和艺术的融合体(1 分),第 5 段说明了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1 分),这三段内容由技术到艺术再到文化,这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2 分)(且第 3 段的介绍紧承第 2 段的内容。1 分) 虹口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 题(20 分) 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
①地球上有很多水,从外太空看,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 里来的呢? ②我们先说一下水的形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而氧原子 和氢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都有水,甚至星际 尘埃物质也有水分子。所以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围都有水的存在,不 过可能是气态的。 ③当然,在最初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并没有现在多,那么,这些水主要来自哪里 呢?20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发布报告,宣布在小行星带靠近木 星轨道的位置发现了彗星族群,他们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水的来源。 ④小行星带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在距离太阳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了一条温 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一一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够累积星际尘埃中的 水分子,并凝结成冰。在小行星带生成的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这些彗星受到外 围木星强大力场的影响,开始在太阳系游荡,一旦来到地球轨道附近就会被地球 捕获,彗星彗尾上的水蒸气也会一并被捕获,这样就带来了大量的水。由此,这 些彗星就成为影响地球水形成的主要因素了。 ⑤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科学家托维 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 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 水分子。这种通过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成为 了地球上水的来源之一。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1.5吨这种 “宇宙水”,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形成了67.5亿吨。然而与现今地球表面 的水贮量1.3860×10亿吨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 ⑥我们了解了这些水从哪来的,那么为何这些水到了地球能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呢?其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温度通常在0到100摄氏度之间。 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400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 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 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15.第④段中加点词语“这条线”具体是 (2分) 16.第⑤段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 是 5分 17.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地球上水的来源。(6分) (2) 18.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能否调换?说明理由。(4分) 19.以下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甚至星际尘埃物质基本都有水。 B.在宇宙中地球像一个水球,但并不是唯一有液态水的星球。 C.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产生1.5吨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 D.彗星将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凝结成冰,成为地球水的主要来源
①地球上有很多水,从外太空看,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 里来的呢? ②我们先说一下水的形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而氧原子 和氢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都有水,甚至星际 尘埃物质也有水分子。所以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围都有水的存在,不 过可能是气态的。 ③当然,在最初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并没有现在多,那么,这些水主要来自哪里 呢?2006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发布报告,宣布在小行星带靠近木 星轨道的位置发现了彗星族群,他们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水的来源。 ④小行星带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在距离太阳 2.7 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了一条温 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够累积星际尘埃中的 水分子,并凝结成冰。在小行星带生成的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这些彗星受到外 围木星强大力场的影响,开始在太阳系游荡,一旦来到地球轨道附近就会被地球 捕获,彗星彗尾上的水蒸气也会一并被捕获,这样就带来了大量的水。由此,这 些彗星就成为影响地球水形成的主要因素了。 ⑤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科学家托维 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 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 水分子。这种通过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成为 了地球上水的来源之一。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 1.5 吨这种 “宇宙水”,在地球 45 亿年的历史中,形成了 67.5 亿吨。然而与现今地球表面 的水贮量 1.3860×1010亿吨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 ⑥我们了解了这些水从哪来的,那么为何这些水到了地球能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呢?其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温度通常在 0 到 100 摄氏度之间。 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 400 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 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 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 (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 15.第④段中加点词语“这条线”具体是 指 。(2 分) 16.第⑤段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 是 。(5 分) 17.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地球上水的来源。(6 分) (1) (2) (3) 18.文章第②段和第③段能否调换?说明理由。(4 分) 19.以下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甚至星际尘埃物质基本都有水。 B.在宇宙中地球像一个水球,但并不是唯一有液态水的星球。 C.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产生 1.5 吨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 D.彗星将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凝结成冰,成为地球水的主要来源
15.距离太阳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的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 (2分,回答完整,得2分,只答后一句得1分) 16.列数字、作比较(各1分)具体准确突出(强调)(1分)说明了太阳风 形成的水少(2分)。 17.(各2分)地球本身乃至地球外围就都是有水存在的 彗星被地球捕获带来的大量水 太阳风形成的水降落地球 18.文章第②段写的是地球本身有水存在,是一个内部原因(1分),而文章第 ③段开始写外部带来水,(1分)是一个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1分);(“太 阳系的所有物质都含有水”是地球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第⑧段与第 ④段紧密相接,说明地都是“彗星被地球捕获带来大量水”同一内容,所以不 可分割。(1分) 19.A或D 金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9分) 楹联趣话 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 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 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满 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 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 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③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之 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续了千余年后,至五 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A】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 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孟昶自题的“新 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B】 ④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岀一辙。据《簪云楼 杂话》载,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某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舂联一副 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之方式,要求 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C】尔后,文人学士无 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D】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 的名联佳对。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⑤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早已不限于春联,还衍生出喜 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民国年间出版 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学校、商业、会馆 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圆墅等。而按字数来分,又可分为短联、中联、长联 按联语来源来分,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 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 ⑥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⑦一曰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 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二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 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循的的平仄规律
15.距离太阳 2.7 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的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 (2 分,回答完整,得 2 分,只答后一句得 1 分) 16.列数字、作比较(各 1 分) 具体准确突出(强调)(1 分)说明了太阳风 形成的水少(2 分)。 17.(各 2 分)地球本身乃至地球外围就都是有水存在的 彗星被地球捕获带来的大量水 太阳风形成的水降落地球 18.文章第②段写的是地球本身有水存在,是一个内部原因(1 分),而文章第 ③段开始写外部带来水,(1 分)是一个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1 分);(“太 阳系的所有物质都含有水”是地球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同时,第③段与第 ④段紧密相接,说明地都是“彗星被地球捕获带来大量水”同一内容,所以不 可分割。(1 分) 19.A 或 D 金山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 题(19 分) 楹联趣话 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 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 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满 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 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 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③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之 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续了千余年后,至五 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A】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 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孟昶自题的“新 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B】 ④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出一辙。据《簪云楼 杂话》载,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某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 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之方式,要求 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C】尔后,文人学士无 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D】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 的名联佳对。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⑤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早已不限于春联,还衍生出喜 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民国年间出版 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学校、商业、会馆、 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圆墅等。而按字数来分,又可分为短联、中联、长联。 按联语来源来分,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 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 ⑥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⑦一曰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 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二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 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循的的平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