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2017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九年级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文言诗文(39分) (一)默写(15分) 草枯鹰眼疾 (王维《观猎》) 2.竹径通幽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古诗理解(4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词中 ”字贯穿全文,统摄全词。(2分)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2分) A.“老夫”一句意在表现词人虽然已年迈体衰,但雄心犹在 B.“千骑卷平冈”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C.“酒酣”一句承接上文,引出词人想抗敌戍边的豪情壮志 D.“何日遣冯唐”写出词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立功疆场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8-10题(8分)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第1页
第 1 页 崇明区 2017 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九年级语文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考生注意: 1.本卷共 27 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诗文(39 分) (一)默写(15 分) 1.草枯鹰眼疾, 。 (王维《观猎》) 2.竹径通幽处,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 ,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无丝竹之乱耳, 。 (刘禹锡《陋室铭》) 5. ,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古诗理解(4 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词中“ ”字贯穿全文,统摄全词。(2 分)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2 分) A. “老夫”一句意在表现词人虽然已年迈体衰,但雄心犹在。 B. “千骑卷平冈”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C. “酒酣”一句承接上文,引出词人想抗敌戍边的豪情壮志。 D. “何日遣冯唐”写出词人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立功疆场。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8-10 题(8 分) (甲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甲乙两文的作者同属于 (朝代),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_背景有关。(2分)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10.关于两篇文章中的“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理想 B.乙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洒脱豁达的情怀。 C.甲乙两文都精心构思写出了与众不同的“乐”。 D.甲乙两文的作者最终都实现了“乐”的理想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傅显迁缓 傳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Φ行市上,逢人辄问 “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 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③。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 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注释】①雅步:从容安闲地行走。②针黹(zh1):针线活 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比相见 (2)故走觅兄 12.对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3分) A.本性迟疑,看起来就像迂腐的老书生。B.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的老书生。 C.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傲慢的老书生。D.本性迟疑,看起来就像傲慢的老书生 13.文中傅显迂缓具体表现在 两处。(2分) 14.开头写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的目的是 (3分) A.突出了傅显博学、知识丰富的特点。 B.这也是形成他做事拘泥的重要原因。 C.讽刺了只会读书却不懂得变通的人。 D.意在说明读书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现代文(40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 人生难得有静气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淸朝三代帝师翁同穌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古今圣贤之 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重大事件,越是能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付自如 ②《晋书·谢安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淝水之战,坐镇指挥的谢安与客人下棋,等待自己八万 第2页
第 2 页 8.甲乙两文的作者同属于 (朝代),两篇文章的内容都与 背景有关。(2 分)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3 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 10.关于两篇文章中的“乐”,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 (3 分) A.甲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理想。 B.乙文中的“乐”体现出作者洒脱豁达的情怀。 C.甲乙两文都精心构思写出了与众不同的“乐”。 D.甲乙两文的作者最终都实现了“乐”的理想。 (四)阅读下文,完成 11-14 题(12 分) 傅显迂缓 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 “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魏问相见何意。曰:“适在苦水井前,遇见三 嫂在树下作针黹,倦而假寐。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 故.走觅兄。”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注释】 ①雅步:从容安闲地行走。 ②针黹(zhì):针线活。 ③假寐:不脱衣服小睡。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 分) (1)比.相见 比: (2)故.走觅兄 故: 12.对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3 分) A.本性迟疑,看起来就像迂腐的老书生。 B.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迂腐的老书生。 C.本性迟钝,看起来就像傲慢的老书生。 D.本性迟疑,看起来就像傲慢的老书生。 13.文中傅显迂缓具体表现在 、 两处。(2 分) 14.开头写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亦稍知医药”的目的是 (3 分) A.突出了傅显博学、知识丰富的特点。 B.这也是形成他做事拘泥的重要原因。 C.讽刺了只会读书却不懂得变通的人。 D.意在说明读书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现代文(4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20 分) 人生难得有静气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古今圣贤之 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重大事件,越是能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付自如。 ②《晋书·谢安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淝水之战,坐镇指挥的谢安与客人下棋,等待自己八万
军队与前秦八十万军队作战的消息。棋局进行中,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书中这样描述:“(谢安)看书既 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答云:‘小儿辈( 破贼。” ③面对危险的时候处变不惊,镇定自若,面对异常激动人心的时候能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至于人前失态。 个“小儿辈()已破贼”,把谢安的从容不迫刻画得淋漓尽致, ④静气是一种修养。人一旦有了这种气度,心静下来了,喧嚣远了,内心的本真就显现出来了,也就 跳出名、利、欲的诱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⑤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妤每一天,准备回 家。”杨绛一生经历风浪与波折,却总能给世界以温暖、以感动。无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不乱于心,不 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给人一种领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满内涵的悠远 ⑥静气更是一种境界。只有静气,才能让人认知健全,明白事理,知荣明辱,演好角色,心无旁骛 追求卓越。因此,静气是一种自我的跨越,一种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为平庸 的生活增添亮色 ⑦静气还与治国理政思维有着莫大的关联。胸怀静气,才不会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朱元璋曾 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反观太平天国定都天 京后,外患未除,内部就开始忙着贪图享受,忙着争权夺利。不能守静,目光看不远,结果天京很快陷落, 真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⑧面对各种喧嚣忙碌、纷繁复杂的人事,心浮气躁非但不能解决问题,通常会把事情弄成一因糟,唯 有静气方能让人拥有一份从容淡定; (B) 因此 (C) ,从而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 15.第②段括号内应该填入的两个字分别是 )(3分) 笑竟 16.请简要分析⑥、⑦两段能否互换。(5分) 第3页
第 3 页 军队与前秦八十万军队作战的消息。棋局进行中,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书中这样描述:“(谢安)看书既 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 )答云:‘小儿辈( )已破贼。’” ③面对危险的时候处变不惊,镇定自若,面对异常激动人心的时候能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至于人前失态。 一个“小儿辈( )已破贼”,把谢安的从容不迫刻画得淋漓尽致。 ④静气是一种修养。人一旦有了这种气度,心静下来了,喧嚣远了,内心的本真就显现出来了,也就 跳出名、利、欲的诱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⑤杨绛先生在她 100 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 家。”杨绛一生经历风浪与波折,却总能给世界以温暖、以感动。无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不乱于心,不 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给人一种领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满内涵的悠远。 ⑥静气更是一种境界。只有静气,才能让人认知健全,明白事理,知荣明辱,演好角色,心无旁骛, 追求卓越。因此,静气是一种自我的跨越,一种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为平庸 的生活增添亮色。 ⑦静气还与治国理政思维有着莫大的关联。胸怀静气,才不会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朱元璋曾 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反观太平天国定都天 京后,外患未除,内部就开始忙着贪图享受,忙着争权夺利。不能守静,目光看不远,结果天京很快陷落, 真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⑧面对各种喧嚣忙碌、纷繁复杂的人事,心浮气躁非但不能解决问题,通常会把事情弄成一团糟,唯 有静气方能让人拥有一份从容淡定; (A) ; (B) 。 因此, (C) ,从而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 15.第②段括号内应该填入的两个字分别是( )(3 分) A.笑 遂 B.徐 遂 C.笑 竟 D.徐 竟 16.请简要分析⑥、⑦两段能否互换。(5 分)
17.结合全文,将第⑧段横线处内容补充完整。(9分) (A)唯有静气 (B)唯有静气 18.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第⑥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山林,每日在山水田园中耕田作诗寻找到自己的乐趣。 B.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平日严格要求自己,专注训练比赛,最终在里约奥运会成就大满冠 C.袁隆平为追求理想而执著不懈,无怨无悔,将一生投入农田事业,成为著名的水稻专家 D.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面对不利局面,他耐心与袁绍相持,最终奇袭粮仓,取得了胜利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20分) 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①晩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②心忽地一紧。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③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凡 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 你打”。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 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雭得心慌 ④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 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⑤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 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⑥但这真不像她 ⑦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 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 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⑧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 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妤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晩睡晩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妤像 没有来过 ⑨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 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 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⑩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毎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 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岀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①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 动不足 第4页
第 4 页 17.结合全文,将第⑧段横线处内容补充完整。(9 分) (A)唯有静气 (B)唯有静气 (C) 18.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第⑥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3 分) A.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山林,每日在山水田园中耕田作诗寻找到自己的乐趣。 B.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平日严格要求自己,专注训练比赛,最终在里约奥运会成就大满冠。 C.袁隆平为追求理想而执著不懈,无怨无悔,将一生投入农田事业,成为著名的水稻专家。 D.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面对不利局面,他耐心与袁绍相持,最终奇袭粮仓,取得了胜利。 (二)阅读下文,完成 19-23 题(20 分) 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心忽地一紧。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几 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 你打”。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 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 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 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但这真不像她。 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 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 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 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 没有来过。 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 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 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 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 动不足
⑩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 ⑩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 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⑩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但我妈就像那时 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①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19.第③段“震得心慌”的原因是 如果将第⑤段画线句改为“哦,原来是这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4分) 21.下列对文中⑩、⑩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3分) A.两句中省略号与①段中的作用一致,都是省略所说内容。 B.两句中内容引出了第⑩段中“我”对小时候往事的回忆 C.两句中内容与第三段的“高冷范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两句中内容琐碎纷杂,意在突出母亲说话已经喋喋不休 22.文中⑦、⑧、①段分别插入了大学时、小时候的往事,从写作目的上看,它与标题中的 一词相呼应,其具体表现为:(6分) (1)从前的母亲,自律、坚韧,卧病在床却不以为然 现在的母亲, (2)从前的“我”,为一个苹果的大小与弟弟争执不休 现在的“我” 23.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为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感到难过 B.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而感到心酸 C.表明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 D.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第5页
第 5 页 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 A 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 A1,A2,A3…… 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 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但我妈就像那时 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19.第段“震得心慌”的原因是 。(3 分) 20.如果将第段画线句改为“哦,原来是这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4 分) 21.下列对文中、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A.两句中省略号与段中的作用一致,都是省略所说内容。 B.两句中内容引出了第段中“我”对小时候往事的回忆。 C.两句中内容与第三段的“高冷范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两句中内容琐碎纷杂,意在突出母亲说话已经喋喋不休。 22.文中、、段分别插入了大学时、小时候的往事,从写作目的上看,它与标题中的 “ ”一词相呼应,其具体表现为:(6 分) (1)从前的母亲,自律、坚韧,卧病在床却不以为然 现在的母亲, (2)从前的“我”,为一个苹果的大小与弟弟争执不休 现在的“我” 23.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 分) A.为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感到难过 B.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而感到心酸 C.表明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 D.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