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上下联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不必严格相合,第二 四、六个字平仄要相合。三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 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 须相互衔接,而又不能重复。 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 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 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 化有着重大价值。 15.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口口,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有此特点。(2 分) 16.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对联是在古代“桃符”和“偶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春联”。 C.春联源远流长,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D.楹联习俗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7.上文围绕“楹联”,第②一⑧段依次介绍的内容有: (2) (3) (4)楹联的文化价值。(6分) 18.下列文字若要放回原文,放在A、B、C、D哪处最合适?请写出你的理由 (5分)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舂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 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 的关系,所以古人多有沿袭旧贯,将春联称为“桃符” 19。假设你的爷爷要过六十大寿了,下列最适合送给他的一副对联是() (3分) A.春至百花福满地时来万事祥临门 B.人顺家和福星照心 想事成鸿运开 C.八月秋高仰仙桂六旬人健比乔松 D.爆竹声声福来到祥 和处处岁时新 15.对偶(对仗)(2分) 16.B(3分) 17.(1)对联的起源与发展(2分);(2)对联的分类及标准(2分);(3) 对联的特点(2分) 18.放在B处最合适。(1分)因为第⑧④段是按照时间顺序这一说明顺 序介绍了对联的发展历史,而这段话是介绍“宋代”时的对联发展情况,应放 在“五代”后,“明代”之前,所以放在B处最恰当。(4分,本段文字的内容 概括正确1分,放置段落的要点概括正确1分,关系的阐述正确2分) 19.C(3分) 静安区
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上下联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不必严格相合,第二、 四、六个字平仄要相合。三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 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 须相互衔接,而又不能重复。 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 年国务院把 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 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 化有着重大价值。 15.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有此特点。(2 分) 16.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对联是在古代“桃符”和“偶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春联”。 C.春联源远流长,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D.楹联习俗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17.上文围绕“楹联”,第②—⑧段依次介绍的内容有: (1) ;(2) ; (3) ;(4)楹联的文化价值。(6 分) 18.下列文字若要放回原文,放在 A、B、C、D 哪处最合适?请写出你的理由。 (5 分)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 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 的关系,所以古人多有沿袭旧贯,将春联称为“桃符”。 19.假设你的爷爷要过六十大寿了,下列最适合送给他的一副对联是( ) (3 分) A.春至百花福满地 时来万事祥临门 B.人顺家和福星照 心 想事成鸿运开 C.八月秋高仰仙桂 六旬人健比乔松 D.爆竹声声福来到 祥 和处处岁时新 15.对偶(对仗)(2 分) 16.B(3 分) 17.(1)对联的起源与发展(2 分);(2)对联的分类及标准(2 分);(3) 对联的特点(2 分) 18.放在 B 处最合适。(1 分) 因为第③④段是按照时间顺序这一说明顺 序介绍了对联的发展历史,而这段话是介绍“宋代”时的对联发展情况,应放 在“五代”后,“明代”之前,所以放在 B 处最恰当。(4 分,本段文字的内容 概括正确 1 分,放置段落的要点概括正确 1 分,关系的阐述正确 2 分) 19. C(3 分) 静安区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9分) 锔瓷技艺 ①锔瓷,是指陶瓷器修补技术 ②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光亮圆润、坚固耐磨,因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但 瓷器易碎,且无法通过粘合或捆绑复原。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 生的需求。同时瓷器可制成工艺品,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大器沉雄。这些作品往 往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于是,锔瓷技术便应运而生。 ③锔瓷需要金刚钻,因为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所 以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④锔瓷讲究精工细作。比如紫砂壸的锔补,因为壸壁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 在壸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工匠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 够,则事倍功半;用力稍过,壶壁钻透,則前功尽弃。再如形似订书钉的“锔钉” 两只脚打入钉眼时角度要好,否则难看不说,天长日久就走形了 ⑤在将碎瓷修补完好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些再生之器看得上眼,就要讲点艺术了。 因为单纯的修补只是匠活,而修复却不觉丑陋,再生而没有缺憾,就接近艺术了。 乾隆年间兴起的“锔活秀”,要求锔匠们在修补瓷器时,重视对器具的装饰,能 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于是对瓷器进行银边、雕花、包口、刻字 等修饰工艺便产生了 ⑥“锔以合道”是这项技艺的顶峰,碎瓷的每一条裂纹,每一道缝隙都有它的走 势和趋向,工匠的匠心在于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 成二次创作。此时的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的纹络或直或斜,亦曲亦直,状如枝蔓, 形似闪电,自然而生,看似有为却若无为,从而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 其美”的化境 ⑦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锔匠做活的一幕,可见 它至少跨越了千年历程。销瓷是一门成人之美的手艺,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 件,就像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感情,但社会在前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穿街走巷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 们视野 15.从第②段可概括出锔瓷之技应运而生的原因是(共4分) (1)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瓷器是一种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的器具 B.除钻石外的其它金属也 能用作金刚钻钻头 C.举修补紫砂壶的例子说明锔瓷是一门艺术。 D.《淸明上河图》可证锔瓷 技艺起源于宋代。 17.第⑥段画线部分乃匠心所在,其含义 是 (3分) 8.锔瓷之技有三个境界,可概括为:(共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19 分) 锔瓷技艺 ①锔瓷,是指陶瓷器修补技术。 ②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光亮圆润、坚固耐磨,因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但 瓷器易碎,且无法通过粘合或捆绑复原。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 生的需求。同时瓷器可制成工艺品,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大器沉雄。这些作品往 往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于是,锔瓷技术便应运而生。 ③锔瓷需要金刚钻,因为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所 以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④锔瓷讲究精工细作。比如紫砂壶的锔补,因为壶壁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 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工匠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 够,则事倍功半;用力稍过,壶壁钻透,則前功尽弃。再如形似订书钉的“锔钉”, 两只脚打入钉眼时角度要好,否则难看不说,天长日久就走形了。 ⑤在将碎瓷修补完好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些再生之器看得上眼,就要讲点艺术了。 因为单纯的修补只是匠活,而修复却不觉丑陋,再生而没有缺憾,就接近艺术了。 乾隆年间兴起的“锔活秀”,要求锔匠们在修补瓷器时,重视对器具的装饰,能 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于是对瓷器进行银边、雕花、包口、刻字 等修饰工艺便产生了。 ⑥“锔以合道”是这项技艺的顶峰,碎瓷的每一条裂纹,每一道缝隙都有它的走 势和趋向,工匠的匠心在于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 成二次创作。此时的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的纹络或直或斜,亦曲亦直,状如枝蔓, 形似闪电,自然而生,看似有为却若无为,从而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 其美”的化境。 ⑦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锔匠做活的一幕,可见 它至少跨越了千年历程。销瓷是一门成人之美的手艺,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 件,就像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感情,但社会在前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穿街走巷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 们视野。 15.从第②段可概括出锔瓷之技应运而生的原因是(共 4 分) (1) (2)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瓷器是一种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的器具。 B.除钻石外的其它金属也 能用作金刚钻钻头。 C.举修补紫砂壶的例子说明锔瓷是一门艺术。 D.《淸明上河图》可证锔瓷 技艺起源于宋代。 17.第⑥段画线部分乃匠心所在,其含义 是 。(3 分) 18. 锔瓷之技有三个境界,可概括为:(共 6 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