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 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使用涂改液、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I卷(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渔樵(jao)自云观(guan)功亏一篑(kui) B.技俩隽永(jmn)炒鱿鱼(you)烜赫一时(xuan) C.迥然熨帖(yu)一揽子(lan)游目骋怀( cheng) D.必竟戏谑(xue)大杂烩(kuai)殒身不恤(yin)
淄博市 2010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 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 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 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写上新的答案;不准 使用涂改液、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 渔樵(jiāo) 白云观(guàn) 功亏一篑(kuì) B.技俩 隽永(jùn) 炒鱿鱼(yóu) 烜赫一时(xuǎn) C.迥然 熨帖(yù) 一揽子(lǎn) 游目骋怀(chěng) D.必竟 戏谑(xuè) 大杂烩(kuài) 殒身不恤(yǔn)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澳门你好》大型文艺晚会于12月2日至4日一连 三晚在澳门演出,场场座无虚席。 B.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依据历史记载,杜牧借古讽今 吟成《阿房宫赋》 C.《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我们读完了这篇课文,却不知到 何处才能找到《史记》?学校图书馆的书太少了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 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大手拉小手。”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许多地方的做法经验 和实际成效了群众的这句话 ②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 有利于经济结构,创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③“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了人类因 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A.验证调整反应B.印证调控反应 C.验证调控反映D.印证调整反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句独具 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澳门你好》大型文艺晚会于 12 月 2 日至 4 日一连 三晚在澳门演出,场场座无虚席。 B.面对赤壁古战场,苏轼感慨万千,唱出“大江东去”;依据历史记载,杜牧借古讽今, 吟成《阿房宫赋》。 C.《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我们读完了这篇课文,却不知到 何处才能找到《史记》?学校图书馆的书太少了。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 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大手拉小手。”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经验交流会上,许多地方的做法经验 和实际成效 了群众的这句话。 ②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有利于 经济结构,创造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 ③“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______了人类因 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 A.验证 调整 反应 B.印证 调控 反应 C.验证 调控 反映 D.印证 调整 反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言从楼起,但意在楼外,写景抒情曲尽其妙,炼词造句独具 匠心,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B.在2009斯诺克英国锦标赛上,丁俊晖不孚众望,以十比八的比分击败排名世界第 一的希金斯,取得冠军,蓄势三年再次捧杯。 C.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热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品 足,大加赞赏。 D.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出台,有人便说房价会跌 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据报道,黑龙江新兴煤矿发生“11·21”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企业安全 生产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造成的。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认可,那么 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 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 D.交通部发布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督促驾驶员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 提前预防,以保证平安出行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和谐的文化传统 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 泛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B.在 2009 斯诺克英国锦标赛上,丁俊晖不孚众望,以十比八的比分击败排名世界第 一的希金斯,取得冠军,蓄势三年再次捧杯。 C.电视剧《我的兄弟叫顺溜》热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之评头品 足,大加赞赏。 D.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有人便说房价会涨;政府调控政策出台,有人便说房价会跌。 随着市场的波动,两种说法此消彼长,不一而足。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据报道,黑龙江新兴煤矿发生“11·21”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是由于企业安全 生产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不认真、不彻底造成的。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认可,那么 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以低碳技术和产品为核心的新一轮国家竞争力角逐中,谁领先一步,谁将引领世 界经济发展潮流,并成为国际市场最大赢家。 D.交通部发布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督促驾驶员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 提前预防,以保证平安出行。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6~8 题 和谐的文化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生机和活力,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广 泛尊重,文化上的传统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 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 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 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 语学而》)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 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 的。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 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 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 的重要手段。“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因此,与“礼” 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 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 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 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国 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礼 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 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 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 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 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 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 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 清代“康乾盛世”,中央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和合”思想。 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 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 2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 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 语·学而》)这里的“和”,一意即“适合”,但亦可做“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 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 的。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 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 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 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 的重要手段。“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因此,与“礼”一 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本质的概括。它承认 事物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 合、天人合一等;它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 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理想,中国 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礼 乐制度”的制度安排、“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 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 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 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 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 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之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 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
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 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 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 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积极的贡 献 (2009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6.下列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和”即“和谐”。B.“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 的本质是一致的 D.“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 值观 7.下列说法,不属“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项是 A.“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 论基础 B.秦汉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 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C.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 和谐发展。 D.“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
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 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 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 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积极的贡 献。 (2009 年 12 月 12 日《人民日报》) 6. 下列关于“和合”思想的论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认为“和”是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 “和”即“和谐”。 B. “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认为要办成任何事情,和谐与合作最重要。 C. 荀子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和”与 “礼” 的本质是一致的。 D. “和”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是一种政治手段,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 值观。 7.下列说法,不属“和合思想”作用的一项是 A.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设定自己的价值原则,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 论基础。 B. 秦汉以后,“和合”思想普遍渗透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 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C. 正是由于“和合”思想的影响,中华文化才最终实现了与众多外来文化的和睦共处、 和谐发展。 D. “和合”思想必将会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