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关于国家的 学理论 [英]鲍桑葵著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 〔英〕鲍桑葵著 汪淑钧译
汉 译 世 界 学 术 名 著 丛 书 关 于 国 家 的 哲 学 理 论 〔 英 〕 鲍 桑 葵 著 汪 淑 钧 译
目录 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三版序言 第二版导言… 种评论 (一)“太狭隘和太刻板” 1.“太狭隘”…… 2.“太刻板”……… C二)“太消极”……… 1.康德的原则……… …13 2.对现代国家的巨大期望 3.忽视“社会性”本身的错误 (1)使它从属于“个人”… (2)要求国家具有它的魅力… 4.纠正这个错误我们就能理解国家的消极面 (1)宗教信仰和道德是不能强制推行的:这一点的重要性:道德上“公正”的 (2)间接促进高尚精神的国家活动的性质 3)社会发明基本上不属于国家活动的范围 三)“太强调理性的作用”…… 1.大运动加大谬误。欧洲的运动。人间和天国……21 2.谬误。认为理性的原则是同义反复 3.把生命看作物自体。新的不可知论。对有 悲观主义…
目 录 序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第 二 版 序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第 三 版 序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第 二 版 导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0 一 三 种 评 论 ( 一 ) “ 太 狭 隘 和 太 刻 板 ” … … … … … … … … … … … … … … … … … 1 0 1 . “ 太 狭 隘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2 . “ 太 刻 板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 二 ) “ 太 消 极 ” … … … … … … … … … … … … … … … … … … … … 1 3 1 . 康 德 的 原 则 … … … … … … … … … … … … … … … … … … 1 3 2 . 对 现 代 国 家 的 巨 大 期 望 … … … … … … … … … … … … … … 1 4 3 . 忽 视 “ 社 会 性 ” 本 身 的 错 误 … … … … … … … … … … … … 1 5 ( 1 ) 使 它 从 属 于 “ 个 人 ” … … … … … … … … … … … … … … 1 5 ( 2 ) 要 求 国 家 具 有 它 的 魅 力 … … … … … … … … … … … … … … 1 5 4 . 纠 正 这 个 错 误 我 们 就 能 理 解 国 家 的 消 极 面 … … … … … … … 1 6 ( 1 ) 宗 教 信 仰 和 道 德 是 不 能 强 制 推 行 的 ; 这 一 点 的 重 要 性 ; 道 德 上 “ 公 正 ” 的 不 公 正 性 … … … … … … … … … … … … … … … … … … 1 6 ( 2 ) 间 接 促 进 高 尚 精 神 的 国 家 活 动 的 性 质 … … … … … … … … … 1 8 ( 3 ) 社 会 发 明 基 本 上 不 属 于 国 家 活 动 的 范 围 … … … … … … … … 1 9 ( 4 ) 最 佳 国 家 行 为 的 性 质 … … … … … … … … … … … … … … 2 0 ( 三 ) “ 太 强 调 理 性 的 作 用 ” … … … … … … … … … … … … … … 2 1 1 . 大 运 动 加 大 谬 误 。 欧 洲 的 运 动 。 人 间 和 天 国 … … 2 1 2 . 谬 误 。 认 为 理 性 的 原 则 是 同 义 反 复 … … … … … … … 2 2 3 . 把 生 命 看 作 物 自 体 。 新 的 不 可 知 论 。 对 有 组 织 的 观 念 表 示 的 悲 观 主 义 … … … … … … … … … … … … … … … … … 2 3
日录 4.有组织的观念的真实性质及其在国家中的地位…… 1919年国家理论的情况……… 1.“那时所有古老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2.因家与战争… 3.国家与多元论… 4.国家与国际联盟 859 关于《新国家》的两点保留意见… 第一章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的兴起与条件…… )“哲学理论”的含义 )哲学与“国家” 1.希腊的城邦 2.它所包含的精神模式 3.它所提示的政治哲学模式 (三)从城邦过渡到民族国家。自然法… 四)民族国家和现代政治哲学的兴起。卢梭……………………51 第二章社会学理论与哲学理论相比较… 57 (一)社会物理学和唯心主义的问题…………57 C二)受到一些专门学科影响的社会学说…………………… 1.数学………… 2.生物学…………… 3.经济学………… 4.法学和权利学说……………………………… (1)作为“理想的论据”的法律 (2)对法律的社会学分析 5.关于“法律精神”的观念或各个民族的精神:最广义的 人类学 理学 种观点和各种事实的关联 )心理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相比较 第三章政治义务的悖论:自治
4 . 有 组 织 的 观 念 的 真 实 性 质 及 其 在 国 家 中 的 地 位 … … … … … 2 5 二 1 9 1 9 年 国 家 理 论 的 情 况 … … … … … … … … … … … … … … 2 6 1 . “ 那 时 所 有 古 老 的 东 西 都 是 正 确 的 。 ” … … … … … … … … … 2 6 2 . 国 家 与 战 争 … … … … … … … … … … … … … … … … … … … 2 8 3 . 国 家 与 多 元 论 … … … … … … … … … … … … … … … … … … 3 5 4 . 国 家 与 国 际 联 盟 … … … … … … … … … … … … … … … … … 3 9 5 . 关 于 《 新 国 家 》 的 两 点 保 留 意 见 … … … … … … … … … … … 4 2 第 一 章 关 于 国 家 的 哲 学 理 论 的 兴 起 与 条 件 … … … … … … … … … 4 4 ( 一 ) “ 哲 学 理 论 ” 的 含 义 … … … … … … … … … … … … … … … … … 4 4 ( 二 ) 哲 学 与 “ 国 家 ” … … … … … … … … … … … … … … … … … … 4 5 1 . 希 腊 的 城 邦 … … … … … … … … … … … … … … … … … … 4 6 2 . 它 所 包 含 的 精 神 模 式 … … … … … … … … … … … … … … … 4 7 3 . 它 所 提 示 的 政 治 哲 学 模 式 … … … … … … … … … … … … … 4 7 ( 三 ) 从 城 邦 过 渡 到 民 族 国 家 。 自 然 法 … … … … … … … … … … … 5 0 ( 四 ) 民 族 国 家 和 现 代 政 治 哲 学 的 兴 起 。 卢 梭 … … … … … … … … 5 1 第 二 章 社 会 学 理 论 与 哲 学 理 论 相 比 较 … … … … … … … … … … … 5 7 ( 一 ) 社 会 物 理 学 和 唯 心 主 义 的 问 题 … … … … … … … … … … … … … 5 7 ( 二 ) 受 到 一 些 专 门 学 科 影 响 的 社 会 学 说 … … … … … … … … … … … 5 8 1 . 数 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5 9 2 . 生 物 学 … … … … … … … … … … … … … … … … … … … … 6 0 3 . 经 济 学 … … … … … … … … … … … … … … … … … … … … 6 5 4 . 法 学 和 权 利 学 说 … … … … … … … … … … … … … … … … … 7 1 ( 1 ) 作 为 “ 理 想 的 论 据 ” 的 法 律 … … … … … … … … … … … … 7 1 ( 2 ) 对 法 律 的 社 会 学 分 析 … … … … … … … … … … … … … … 7 2 5 . 关 于 “ 法 律 精 神 ” 的 观 念 或 各 个 民 族 的 精 神 ; 最 广 义 的 人 类 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5 6 . 心 理 学 … … … … … … … … … … … … … … … … … … … … 7 7 7 . 各 种 观 点 和 各 种 事 实 的 关 联 … … … … … … … … … … … … 8 2 ( 三 ) 心 理 社 会 学 与 社 会 哲 学 相 比 较 … … … … … … … … … … … … … … 第 三 章 政 治 义 务 的 悖 论 : 自 治 … … … … … … … … … … … … … … 8 7 2 目 录
日录 3 (一)自治的概念……………………………… 二)边沁论法律与自由 三)考查穆勒的《论自由》……… 1.穆勒对个性的看法…………………… 2.穆勒论社会统治个人的权力…… 94 3.穆勒对其原则的运用 )赫伯特·斯宾塞的观点… 1.斯宾塞和边沁论天赋人权……… 101 2.斯宾塞和赫胥黎论自由和限制 102 五)穆勒对自治的批判 第四章对政治义务问题较激进的看法 (一)对上述理论的性质不用“个人主义”一词表达。“凭初次 印象提出的理论” …108 )卢梭的早期论文 )《社会契约论》提出的问题…………………… 115 四)卢梭论述中的思想矛盾 (五)卢梭解答的性质……… …118 六)“道德人格”的真实性和公民自由的概念 第五章“真实”意志的概念 (一)霍布斯和洛克论至高无上的意志 )卢梭的公共意志的含义 )公共意志与全体意志的对比… 四)公共意志和立法者的工作…… 141 第六章以上论述中的自由观 147 (一)自由是使我们处于正常状态的条件 147 C二)用“自然”和“自然的”观念来说明 150 )自由观的几个方面… 1.法律方面=“不受约束”… 2.政治方面=“公民的权利”… ……157
( 一 ) 自 治 的 概 念 … … … … … … … … … … … … … … … … … … … … 8 7 ( 二 ) 边 沁 论 法 律 与 自 由 … … … … … … … … … … … … … … … … … 8 9 ( 三 ) 考 查 穆 勒 的 《 论 自 由 》 … … … … … … … … … … … … … … … 9 2 1 . 穆 勒 对 个 性 的 看 法 … … … … … … … … … … … … … … … … 9 3 2 . 穆 勒 论 社 会 统 治 个 人 的 权 力 … … … … … … … … … … … … 9 4 3 . 穆 勒 对 其 原 则 的 运 用 … … … … … … … … … … … … … … … 9 6 ( 四 ) 赫 伯 特 · 斯 宾 塞 的 观 点 … … … … … … … … … … … … … … … 1 0 0 1 . 斯 宾 塞 和 边 沁 论 天 赋 人 权 … … … … … … … … … … … … … 1 0 1 2 . 斯 宾 塞 和 赫 胥 黎 论 自 由 和 限 制 … … … … … … … … … … … 1 0 2 ( 五 ) 穆 勒 对 自 治 的 批 判 … … … … … … … … … … … … … … … … … 1 0 3 第 四 章 对 政 治 义 务 问 题 较 激 进 的 看 法 … … … … … … … … … … 1 0 8 ( 一 ) 对 上 述 理 论 的 性 质 不 用 “ 个 人 主 义 ” 一 词 表 达 。 “ 凭 初 次 印 象 提 出 的 理 论 ” … … … … … … … … … … … … … … … … … 1 0 8 ( 二 ) 卢 梭 的 早 期 论 文 … … … … … … … … … … … … … … … … … 1 1 2 ( 三 ) 《 社 会 契 约 论 》 提 出 的 问 题 … … … … … … … … … … … … … … 1 1 5 ( 四 ) 卢 梭 论 述 中 的 思 想 矛 盾 … … … … … … … … … … … … … … … 1 1 7 ( 五 ) 卢 梭 解 答 的 性 质 … … … … … … … … … … … … … … … … … 1 1 8 ( 六 ) “ 道 德 人 格 ” 的 真 实 性 和 公 民 自 由 的 概 念 … … … … … … … … 1 2 1 第 五 章 “ 真 实 ” 意 志 的 概 念 … … … … … … … … … … … … … … … 1 2 9 ( 一 ) 霍 布 斯 和 洛 克 论 至 高 无 上 的 意 志 … … … … … … … … … … … 1 2 9 ( 二 ) 卢 梭 的 公 共 意 志 的 含 义 … … … … … … … … … … … … … … … 1 3 2 ( 三 ) 公 共 意 志 与 全 体 意 志 的 对 比 … … … … … … … … … … … … … 1 3 6 ( 四 ) 公 共 意 志 和 立 法 者 的 工 作 … … … … … … … … … … … … … … 1 4 1 第 六 章 以 上 论 述 中 的 自 由 观 … … … … … … … … … … … … … … … 1 4 7 ( 一 ) 自 由 是 使 我 们 处 于 正 常 状 态 的 条 件 … … … … … … … … … … … 1 4 7 ( 二 ) 用 “ 自 然 ” 和 “ 自 然 的 ” 观 念 来 说 明 … … … … … … … … … … 1 5 0 ( 三 ) 自 由 观 的 几 个 方 面 … … … … … … … … … … … … … … … … … 1 5 5 1 . 法 律 方 面 = “ 不 受 约 束 ” … … … … … … … … … … … … … 1 5 5 2 . 政 治 方 面 = “ 公 民 的 权 利 ” … … … … … … … … … … … … 1 5 7 目 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