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 B.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勾结 C.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 D.王命秣者加莖豆,不为止为:因为 8.A【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 推出“部”为“统率”意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 ,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9.B【解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全部表现战马“义”,①③⑥ 均为他人谈论马,不是马自己的表现,自然也不属于“义”的范畴。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 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 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 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 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10.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A. 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 B. 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勾结 C. 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 D. 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 为:因为 8.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根据上下文语境, 推出“部”为“统率”意。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 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 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 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 9. B【解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全部表现战马“义”, ①③⑥ 均为他人谈论马,不是马自己的表现,自然也不属于“义”的范畴。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 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 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 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 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 10.A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2 分)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3分) 译 文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 言。(4分) 译文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是要抓住关键词(1)面:当 面。名词作状语。数:斥责。委:丢弃。再就是反问句,要译出语气特点来,表 达出原文的情感来,同时对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言要顺畅。(2)是:这。祝: 祷告。其:他。 翻译①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 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②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木商 惊骇地祷告说:“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 如他所说。 [参考译文]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在平乱中战死。王桢在剿匪中战死,被朝廷追封, 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没有比得上王家的。至于他家 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五月,恰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 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 (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因此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王桢十分 愤怒地当面指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掌管什么事务,忍心把黎民百姓丢 饥饿的老虎的口中吗?”于是替他带领治下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到了之后,巫 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在山中集结,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 三十人,余下的全部逃走。过了三天,盜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 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荣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 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而且鼓动王桢说:“你真为国 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吗?”王桢立马出声答应。当日点阅民兵,带 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很快(王桢)指挥民兵 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王振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
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3 分) 译 文: 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 言。(4 分) 译 文: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是要抓住关键词(1) 面:当 面。名词作状语。数:斥责。委:丢弃。再就是反问句,要译出语气特点来,表 达出原文的情感来,同时对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言要顺畅。(2) 是:这。祝: 祷告。其:他。 翻译 ①王公生气地当面斥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管的什么事,忍心将 百姓丢弃到饿虎的口里吗?” ②这天将要回家,听见有异物在山中长叫, 木商 惊骇地祷告说: “替王公叫的吗?果真如此,就长叫三声后停止。”(果然) 如他所说。 [参考译文]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在平乱中战死。王桢在剿匪中战死,被朝廷追封, 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没有比得上王家的。至于他家 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五月,恰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 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衙。这时,苏州同知王某接到抓捕盗匪的文书, (他)性情软弱胆小而且阴险奸猾,因此借口有病不敢派出一兵一卒。王桢十分 愤怒地当面指责他说:“你吃着朝廷的俸禄,掌管什么事务,忍心把黎民百姓丢 饥饿的老虎的口中吗?”于是替他带领治下的民兵昼夜连续行军。到了之后,巫 山已被攻破,盗贼们正在山中集结,王桢搜索并攻打他们,杀死那些善战的盗贼 三十人,余下的全部逃走。过了三天,盗贼又劫掠了治下的大昌邑,王桢催促王 某,王某又不带兵出发,而瞿塘卫指挥曹能、荣成二人,一向和王勾结在一起来 躲避灾祸,多次使用诡辩的话语袒护他(王某),而且鼓动王桢说:“你真为国 家出力的话,愿意再次慷慨地出征吗?”王桢立马出声答应。当日点阅民兵,带 着曹、柴二人赶赴那里(大昌),和盗贼隔水摆开战阵。很快(王桢)指挥民兵 全部过河进入战斗,曹、柴二人看到就逃跑了。王振陷入包围之中,误入充满淤
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地用力责骂他们。贼兵很生 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战马(则得以)逃离 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商人很熟悉王 桢(的才能),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这天,商人将要离开, 有东西在山中长啸,商人很震惊地祷告说:“是王公吗?确实是你(的话),就 长啸三声(再)停下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 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商人把他放到 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家 中,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把门都踢扁了,好像要说急事的样子。守门人让它进 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的,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 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 广才跟着贩卖木头的商人去收殓尸骨,(王桢)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腐烂 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而王某心思在 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收殓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 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操和豆子,马没有 因此停止哀叫。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査看。马突然跑到 前面啃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 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去世了 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 哎!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人 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马)戴着辔 头被管制,被鞭子所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啊!能不敬服(它) 吗!能不敬服(它)吗 (2)用余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 之以蓄成其 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解析】(1)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 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 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 逻辑规律作出判断。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 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 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 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 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 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 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泥的稻田中,不能脱身。盗贼想使他投降,王公大声地用力责骂他们。贼兵很生 气地用刀砍断了他的喉咙和右胳膊,把他丢到烂泥中,他的战马(则得以)逃离。 先前,王桢赴任大昌道(官名),住在一个贩卖木头的商人家中。商人很熟悉王 桢(的才能),知道贼兵打不过王桢,不敢(多)说话。这天,商人将要离开, 有东西在山中长啸,商人很震惊地祷告说:“是王公吗?确实是你(的话),就 长啸三声(再)停下来。”(果然)像他说的那样。商人秘密地和家人背着竹席 到乱尸中寻找,看到有个穿着白纱,只有半只胳膊的,正是王桢。商人把他放到 竹席上,让他不至于沉没。从(王桢)死的地方到他家中三百多里路,马跑回家 中,大门关着,马长声嘶鸣把门都踢扁了,好像要说急事的样子。守门人让它进 来,(发现马身上)血水不停地流下,鬃毛全部变成红的,众人才震惊地知道王 桢已经战死,而贼人还不放过(它)。之后,王桢去世的第二十五天,他的儿子 广才跟着贩卖木头的商人去收殓尸骨,(王桢)脸像活人,没有因为天热腐烂。 然而王广很穷,没有能力回去,就把行李和马全部卖了作为盘缠。而王某心思在 马上,不按它的价值出钱,最终白白地得到它。收殓之后第二十五天,快到半夜 的时候,马发出很不一样的哀鸣。王某命令喂马者添加铡碎的操和豆子,马没有 因此停止哀叫。王某怀疑喂马的人欺骗自己,自己起床去马厩查看。马突然跑到 前面啃住他的脖子,不松口,过了很久王某才脱离马口。马又抬起头撞他的胸膛, 把他弄倒在地上,他(已经)不省人事了。第二天,王某吐血好几升,去世了。 贼寇平定之后,有司判定功劳和过错,曹、柴二人也被诛杀。 哎!以前流传下来的义马的故事不止一二,都说面对危难的时候,马能救人。人 们常说最有灵性的是人,牲畜中应该没有像狗和马一样低贱的了。(马)戴着辔 头被管制,被鞭子所驱赶,本身竟有文人武士比不上的地方。啊!能不敬服(它) 吗!能不敬服(它)吗! (2)用余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 分)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 之以蓄成其 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解析】(1)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 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 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 逻辑规律作出判断。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 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 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 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 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 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 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答案: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 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梋情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 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 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 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 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 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 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 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 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 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 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 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 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 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 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 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
答案: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 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解析 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牧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 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 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 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 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 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 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 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 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 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 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 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 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 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 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 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 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 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 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 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寿:使 长寿 9.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A项的“意”应该是“意 料、料想”的意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 使工以药淬之 B.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盖将其变者而观之 D.子不尊先人于白无一人之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的第一个 “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用”。B项的两个“之” 都是助词。C项的第一个“于”为介词,“到、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表 被动。D项的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为代词,事物。 11.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
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 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 意:猜测 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 执:拉 住 C.貌袭之,道艺两失 袭: 承袭 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 寿:使…… 长寿 9.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句中的含义。A 项的“意”应该是“意 料、料想”的意思。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 使工以药淬之 B. 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C. 一瓢先生其理学乎 盖将其变者而观之 D.子不尊先人于白无一人之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 项的第一个 “以”为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为介词“用”。B 项的两个“之” 都是助词。C 项的第一个“于”为介词,“到、在”,第二个“于”为介词,表 被动。D 项的第一个“其”为副词,“大概”,第二个“其”为代词,事物。 11. 作者反对重理学轻技艺,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一句是 A. 羿之射,秋之奕,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 B. 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 C. 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 D. 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