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文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文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 【易错点拨】将“失职”与“过错、缺点”混淆,根据语境,调查官吏的“过错、 缺点”更准确 【答案】D 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岀筛选信息 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易错点拨】不能抓住要点,不能抓住关键词。如萧燧恪尽职守,象“论、奏、 谏”这些关键词都属于,故②③④必选 【答案】C 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 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易错点拨】没有搞清事情是谁做的,对萧燧所做的事和他人所做的与萧燧有关 的事情要搞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译 文: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译 文: 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解题思路】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 词类活用等。阙:过错、缺点。 【易错点拨】将“失职”与“过错、缺点”混淆,根据语境,调查官吏的“过错、 缺点”更准确。 【答案】D 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 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 【易错点拨】不能抓住要点,不能抓住关键词。如萧燧恪尽职守,象“论、奏、 谏”这些关键词都属于,故②③④必选。 【答案】C 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题思路】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把每一选 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如秦桧当权,他的亲党密告萧,而不是秦桧与其亲党密告萧。 【易错点拨】没有搞清事情是谁做的,对萧燧所做的事和他人所做的与萧燧有关 的事情要搞清
【答案示例】A 7.【命题意图】本题考査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 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 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 【易错点拨】实词理解不准,如“浇浮、否、与”等,虚词翻译不准,如“然安” 【答案】(1)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 不管不问呢?” 附译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明有奇才,小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 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秦桧亲党密告萧燧,秋 试时当调他为考试官,萧燧问其中的原因,那人说:“秦桧的儿子将要应举,想 把应举之事托付给你。”萧燧听后大怒说:“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 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 个官员前往漕闱,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中了前名。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 小学教授。召诸教官轮对,萧燧针对当时任官制度,提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 择官。”皇上非常髙兴,制定了《用人论》赐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迁国子司 业兼起居舍人。在此之前,萧燧调査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数是萧燧,因 为他做过县令的经历,于是就任命为左司谏。当时的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 承旨王搾之族叔柜在朝廷之外都拿着符节,他们行事依靠权势,没有好的表现, 萧燧给皇上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的事,皇上因此就问萧燧,他回 答说:“如今有得才和无德才的人会混杂在一起,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 不是我所能明白的。”皇上说:“忠言啊!”由于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 柬言;亲近正直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帝王的亲信有功劳的可以用俸禄来 奖赏,不可以给权力。皇上都高兴地采纳了。他任职严州期间,严州土地狭小 财力困乏,刚到严州时,官府钱不到三千串,萧燧勤俭理政。两年间,励精求治, 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当时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名分,没有功劳不 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方,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调他去治理 婺州。严州送行的百姓站满了道路,萧燧几乎不能走,送出严州境外的达千人。 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严州的制度,萧燧没花多大力气就治理好了。 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移粟给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应
【答案示例】A 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解题思路】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 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 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 位。 【易错点拨】实词理解不准,如“浇浮、否、与”等,虚词翻译不准,如“然安” 等。 【答案】(1)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 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 不管不问呢?” 附译文: 萧燧,字照邻,临江军人。萧燧天生聪明有奇才,小时就能写文章,绍兴十八年, 考中了进士。他被授予平江府观察推官。当时秦桧当权,秦桧亲党密告萧燧,秋 试时当调他为考试官,萧燧问其中的原因,那人说:“秦桧的儿子将要应举,想 把应举之事托付给你。”萧燧听后大怒说:“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 秦桧从此对萧燧怀恨在心。不久萧燧被贬到秀州,到了那里官员多了,就另换一 个官员前往漕闱,秦桧的儿子秦熺果然中了前名。孝宗初年,他被授予诸王宫大 小学教授。召诸教官轮对,萧燧针对当时任官制度,提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 择官。”皇上非常高兴,制定了《用人论》赐给各位大臣。淳熙二年,迁国子司 业兼起居舍人。在此之前,萧燧调查官员的过失,朝廷上的议论多数是萧燧,因 为他做过县令的经历,于是就任命为左司谏。当时的宦官甘昪的门客胡与可、都 承旨王抃之族叔秬在朝廷之外都拿着符节,他们行事依靠权势,没有好的表现, 萧燧给皇上上奏罢免了他们。当时复议录取官吏的事,皇上因此就问萧燧,他回 答说:“如今有得才和无德才的人会混杂在一起,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卧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如果自恃一点小富裕,萌生骄奢心理, 不是我所能明白的。”皇上说:“忠言啊!”由于劝谏皇上正纪纲,接纳正直的 谏言;亲近正直有修养的人,远离奸佞小人;帝王的亲信有功劳的可以用俸禄来 奖赏,不可以给权力。皇上都高兴地采纳了。他任职严州期间,严州土地狭小, 财力困乏,刚到严州时,官府钱不到三千串,萧燧勤俭理政。两年间,励精求治, 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当时皇上正吝惜授予官职名分,没有功劳不 授予官职,下诏说萧燧治理郡县有方,有功劳,授予他敷文阁待制,调他去治理 婺州。严州送行的百姓站满了道路,萧燧几乎不能走,送出严州境外的达千人。 婺州与严州相邻,百姓非常了解严州的制度,萧燧没花多大力气就治理好了。一 年天旱,浙西常平司请求移粟给严州,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应
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 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诏书召回他,说:“江浙一带一年两次旱灾,想下诏书 以求进谏,仍令各主管部门宽松各县赋税,但不要催得太紧。”十年,皇上说广 西一带百姓的丁税很难收取。但萧燧到后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姓感激皇恩浩荡, 这一带丁税减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 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 “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髙,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 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 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 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 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 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 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 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 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 妇事之如疑事景淳,瑜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 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 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为此向朝廷请求,发放皇粮 来救济百姓。八年,皇上诏书召回他,说:“江浙一带一年两次旱灾,想下诏书 以求进谏,仍令各主管部门宽松各县赋税,但不要催得太紧。”十年,皇上说广 西一带百姓的丁税很难收取。但萧燧到后事情大多能够执行。百姓感激皇恩浩荡, 这一带丁税减半,也是自萧燧开始的,绍熙四年去世,终年七十七岁。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二、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 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 “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 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 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 “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原自取 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 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在见好就收囊,志其数而封 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往书召其二子至。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 遣归。 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 谓妇曰:“人孰无缓解,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 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 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支去,不取其报。 人用是多疑名,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数为文 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曰: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 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 (取材于宋濂《文宪集~李疑传》) [注]:①执业:指捧书求其,犹言受业。②汛室:汛,洒水。汛室,指打扫房间。 6.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6、【答案】B 【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 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莫舍我 吾宁舍之而受 祸 B.然独好周人急 然其行最 者 C.恐为他人得 倘育而为风露所 D何以为报 妻卧草中以号 7、【答案】D 【解析】A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两个“然”都是转 折连词“然而”“但是”。C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前“以” 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 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 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不少见颜面
A.闻君义甚高,愿假榻 假:借用 B.景淳竟死 竟:居然 C.反赆以货,遗归 赆:赠送 D.人用是多疑名 多:称赞 6、【答案】B 【解析】此处“竟”应该是表示结果的副词“终于”“最终”“终究”,而并不 表示出乎意料,因此不可能是“竟然”。 7.下列各组词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莫舍我 吾宁舍之而受 祸 B.然独好周人急 然其行最 著 C.恐为他人得 倘育而为风露所 感 D.何以为报 妻卧草中以号 7、【答案】D 【解析】A 两个“舍”都是动词“收容”“安置”的意思。B 两个“然”都是转 折连词“然而”“但是”。C 两个“为”都是表被动的介词“被”。D 前“以” 是表反问的“何以……为”结构的一部分,“何以报为”就是“要回报干什么 呢”的意思,后“以”表修饰。尽管前“以”不好翻译,但后“以”用法比较明 确,用代入比较法即可知道两“以”不同。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仗踵疑门,告曰 拄杖走到张疑门前,对他说 B. 不少见颜面
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8.【答案】D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 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 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9、【答案】C 【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 恩 附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 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 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 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髙尚,希望能借 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 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 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 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 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 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
没有稍微路出一点不情愿的脸色 C. 志其数而封识之 记录了(钱财)的数量,并封起来做了标记 D. 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 把封起来装有金银的包裹寄送给景淳家 8.【答案】D 【解析】“寄其里人家”译为“寄送给景淳家”有误。从下文可知,李疑是写信 让范景淳的两个儿子来取包裹的,因此之前肯定没有寄送包裹的事情。此处的 “寄”是“寄存”的意思,“其里人家”指的是李疑的邻居家。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却深明大义,急人之急,却不取回报。 B.范景淳深受感动,并且感恩图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财送给恩人。 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D 文章作者有感于世俗的唯利是图,鼓励人们向善,因此写了本文。 9、【答案】C 【解析】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不是“此人不知感 恩”。 附译文: 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 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人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 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 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 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 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 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 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 “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 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