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汉字学与汉字构形学 表意文字和拼音文字是世界文字中并存的、代表 着两种发展趋势的文字系统,它们各有其特点,又各有 其发展规律,而汉字又是表意文字的代表。所以,研究 汉字的构形特点和使用规律,不仅是中国文字学的课 题,而且是世界文字学的课题。 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建立起来的一门学 科,从汉代的“小学”算起,这门学科已有近两千年的历 史,它发展到今天,实际上形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 分支: 1.汉字构形学。探讨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 构成和演变的规律。包括个体字符的构成方式和汉字 构形的总体系统中所包含的规律。就汉字的发展历史 来说,不同历史阶段的汉字构形具有各自的特色,而汉 字构形学要能涵盖各阶段汉字构形的诸多现象,为研 究各阶段汉字提供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汉字形义学与汉字构形学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 的。这种研究从理论上说,是要抓住汉字因语素的意 义而构形的特点,总结出汉字形义统一的规律,在此基 +10·
础上,探讨如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达到确定它所 记录的词的词义这一目的,从实践上说,是要借助字 形的分析来探古代文献的词义,为古书阅读和古籍 整理提供语言释读的依据。 汉字构形学与汉字形义学是一项工作的两个方 面。前者借助于意义,探讨的中心是形体,所以属于汉 字学范畴;后者惜助于宇形,探讨的中心是意义,所以 属于训诂学或文献词义学范畴。 2.汉字字体学。汉字字体是指不同时代、不同用 途(鼎彝、碑版、书册、信札等)、不同书写工具(笔、刀 等)、不同书写方法(笔写、刀刻、范铸等)、不同地区所 形成的汉字书写的大类别和总风格。汉字字体在今文 字阶段形成了正规字体和变异字体的差异。一般把隶 书、楷书称作正规字体,行书、草书称作变异字体。变 异字体的结构是对正规字体结构有系统的变异,因此, 它们的构形系统依附于正规字体而存在。研究汉字字 体风格特征和演变规律,探讨变异字体一行书和草 书结构的变异规律,是汉字字体学的任务。 3.汉字字源学。尽量找出汉字的最早字形,寻找 每个字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也就是探讨汉字的形源, 也叫字源,这是汉字字源学的任务。字源学是研究探 讨形源的规律和汉字最初构形方式的学科。 汉字字用学与汉字字源学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 11
的。个体字符造出后,并不是永远用来记录原初造字 时所依据的那个词或词素,它的记录职能时有变化。 字刀学就是研究在具体的言语作品里汉字字符记录词 和词素时职能的分化和转移的。 汉了宁源学探讨原初字形,属于汉字学范畴,宇用 学探讨汉字记录汉语的实际职能,属于训诂学或文献 义学范畴。 4.汉字文化学。这种研究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方 面是宏观的,即把汉字看成一种文化事象,然后把它的 整体放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巨系统下,来观察它与其 他文化事象的关系,这是宏观汉字文化学;另一方面侧 是微观的,即要研究汉字个体字符构形和总体构形系统 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分析、加以揭 示,这是微观汉字文化学。总之,汉字文化学是在作为 文化事象的汉字与其他文化事象的互证关系中建立起 来的。如果说,汉字构形学是描写的,那么,汉字文化学 则是解释的:它要从历史文化和客观环境出发,对汉字 个体字符构形的状态及其原因加以解释,同时对汉字构 形总体系统及其演变的历史之所以如此作出回答。 汉字学这四个分支的内容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 的,面汉字构形学则是其他三个分支的枢纽和基础。 这是因为,通常所说的汉字三要素形、音、义,音和义都 是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由汉语那儿承袭来的,只有字 ·12·
形是汉字的本体。不论研究汉字的字源、字用、风格还 是汉字所携带的文化信息,都必须先把汉字的构形规 律搞清楚。 历代的汉字学,包括汉字形义学、汉字字用学、汉 字文化学、古汉字考释学、汉字形体演变学…都取得 了不少成就。但是,真正的、具有科学理论体系的汉字 学:基础理论,至今并未完善。这是因为,对汉字本体的 研究,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什么是汉字的本体?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 号,它的音与义米源于汉语,字形才是它的本体。在中 国,把字形作为汉字的中心来探讨,从理论上研究其内 在的规律,必须首先克服传统汉字观造成的两种固有 的积习。这两种积习,都是早期汉字研究的实用目的 带来的。 中国古代的文字学称作“小学”,因“周礼八岁人小 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这一制度而得名。它的目 的开始是起点很低的识字教学,两汉经今古文斗争以 后,因古文经学家的推崇,一下子上升为考证、解读儒 家经典的津梁,也就是讲解古代书面文献的工具,因而 有了崇高的地位。汉字之所以能成为解读古书、考证 古义的依据,不仅因为它具有记录汉语的功能,还因为 它始终属于表意文字系统,据义而构形,从字形上可以 探求词的本义,以本义推导引申义,再加上语音的因素 *13
找到本字而辨明假借义。由词义而句意,由句意而章 旨,由章旨而知文献所传播的思想。 例如: 《孟子》里有“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土不忘丧其元” 的说法,“元”在这里当“人头”讲。汉语里时间最早、职 位最高、责任最大,在某一方面有统领作用的人,都冠 以“元”字,诸如“元帅”、“元勋”、“元首”、“元凶”…这 些意义为朴么用“元”来表示呢?由楷书追溯到金文、 甲骨文,才知道这个字原来画的是个侧立的人,突出人 的头部,甲骨文作不,金文作月,本义就是“人头”,“人 头”处于人体最高的地位,所以引申为“第一”、“最先”、 “最重要”等意思。之所以画一个侧立的人,是为了和 “天”字相区别。甲骨文“天”作吴,金文作天,都画正面 人形表示人的额顶。弄清了字形,由它记录的词义就 明确了,经文也就解通了。 这种十分明确的解读文献的实用目的,造成了“小 学”固有的形、音、义互求的传统方法,而这种方法必然 是以义为出发点又以义为落脚点的。“六书”是传统文 字学分析汉字构形模式的凡例与法测,但是,“六书”的 前四书虽勉强可以涵盖《说文》小篆的构形类型,后二 书却与构形没有直接关系。细究“六书”的意图,很大 成分是着眼在探求形中的意(造字意图)和义(构字所 依据的词义)。只有兼从“释字之法”而不是单从“造字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