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育基础知识读本 汉字构形学讲座 H A N Z 王宁 PUBLISHING HOUSE C N OX 著 张
前 言 汉字学从传统“小学”到古文字学,已经发展到一 个相当深入的程度,但是,那些研究成果,在教学和普 及领域,仍然难以被一般人接受。不论是学习传统 “小学”还是学习古文字学,入门都很困难。深究其原 因,实在是因为汉字学缺乏基础理论,没有最基本的 理论体系将初学者引进门的缘故。1999年,我们设计 了一份关于汉字学基础知识的问卷在540位中小学 教师中进行调查,内容都是非常简单的属于“小儿科” 的问题,结果,回答的错误率占到68%,有的问题错误 率高达92%。为此,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从已经发展 得比较深入的传统“小学”和古文字学中,把最基础的 部分抽取出来,给初学者和普及领域建立一种基本原 理,以便多数人能对汉字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些年 来,汉字的应用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和基础的理论导 】,也出现了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迫使我们加
快创建基础理论的步伐。我在《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 文字学》一文中曾经说过:“总结基础理论的确是一种 不易被承认的工作。~种现象,初接触时迷惘困扰, 脑子里翻江倒海,一旦弄明白了上升到理性,说出来 却是如此平茨无奇。凡是总结得成功的规律都是十 分平易的,不像解读一个谁也不认识的生僻字那样显 得功夫深。”在总结汉字构形基础理论时,我也经历了 这样一个过程。 我是从1985年研究小篆构形系统开始总结汉字 构形学基础理论的。历时四年,到1989年,在构形系 统描写的基本操作方法确立后,为了考验一些基本的 原理和方法是否适用子历代的、各种字体的汉字,我请 十几位博士用该术语系统和操作程序先后对甲骨文、 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楚帛书文字、战国三晋文字、 睡虎地秦代古隶、马王堆帛书文字、居延汉简文字、东 汉碑刻文字、唐代碑刻文字、宋代手写文字等实际应用 的共时议字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对其构形系统进行了 一一的描写。其结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汉字构形具 有系统性这一理论原理的信心。为了考验这一基础原 理是否适用子应用领域,199?年,我把汉字构形学比 较完善的操作方法运用于信息处理用现代汉字的部件 规范,证明现代汉字也是具有系统性的。为了考验这 些最基本的原理是否平易,能不能被基础教育第一线 ·2
的教师们接受,1995年,我应《中国教育报》的约稿,用 一整年的时间,在语言文字版连载了汉字构形学讲座, 4 同时把汉宇构形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引进了由我主编 的北京市小学教师自学考试的教材《汉字汉语基础》。 在此过程中,我收到了许许多多中小学老师的来信,帮 助我进一步把汉字构形学的基础原理完善和进一步通 俗化。在2000年北京召开的全国小学识字教学研讨 会和香港召开的2000年国际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我把 《汉字构形学讲座》略作修改,配合我所作的《汉字教学 原理和各类教学方法的阶段适应性及评估》的发言,印 给老师们征求意见。在得到意见反馈后,我对《汉字构 形学讲座》作了修改补充,把它印出来,以便就教于专 家与同行。 这本名为《汉字构形学讲座》的小册子,是在《中国 教育报》连载的十二讲基础上多次修改补充的,希望用 最少的篇幅把在识字教学里能用和比较好用的部分凝 缩起来讲一讲,因此,我第一追求的是简要和平易,而 不追求高深。汉字问题涉及的方面很多,哪些属于最 基础的,很摊把握。要简要,就容易挂一漏万;要平易, 就难以透彻。还有许多问题,只有在《汉字构形学导 论》一书出版时再涉及了。 感谢在基础教学第一线的许多老师,他们从1995 年至今,一直在帮助我把汉字构形学和汉宇教学结合 3
起来,并且告诉我哪些内容还需要增补,使这个讲座从 《中国教育报》的21万字增加到现在的5万字左右。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引发更多的人重视对汉字学基 础理论的探讨,重视汉字学基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 运用。 王宁 2001年9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