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全国卷1 鹊桥仙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⑩?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 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 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 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 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 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 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 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 析3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2013 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全国卷 1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 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 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 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 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 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全国卷 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 分)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 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 分,简要分析 3 分。) 9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 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 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 3 分,简要分 析 3 分。) 北京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7 分)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干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 样的人生理想。(4分) 12.(7分)①(3分)B ②(4分)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j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 样的人生理想。(4 分) 12.(7 分)①(3 分) B ②(4 分)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上海卷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 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 分)
14.(1分)津亭 15.(3分)D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 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 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 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 ②相鲜, 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③“征 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④那,怎,何。⑤春心,指春景引 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 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 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 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 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 以参读。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⑨佳处,一作“佳气”。⑩薄暮, 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 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 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 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晩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 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 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 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 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 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 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 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萃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
14.(1 分)津亭 15.(3 分)D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 2 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 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 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 16.(4 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 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 2 分,情感 1 分,两者关系 1 分) 【注】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语出《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 ②相鲜, 景色鲜丽,相互辉映。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③“征 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怎,何。 ⑤春心,指春景引 发的意兴。春,《全唐诗》注:“一作乡。”按:作“乡”非。黄叔灿云:“作‘乡心’,与通首绝 无关会。”(《唐诗笺注》卷一) 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作者《题画山水障》 诗:“对玩有佳趣,使我心眇绵。”渺然,犹眇绵之意。 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 会,却难用言语表达。宋唐庚《春日郊外》诗:“疑此江头有佳景,为君寻取却茫茫。”陈与 义《春日二首》之一:“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都是写刹那间的创作感受,可 以参读。 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 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简析】 张九龄喜欢清澹的景色,一般是色调素洁,如月光、白云、青山、淡水,他的笔下没有浓艳 的景物。而且喜欢远远地观照,在远景中体味某种超然的情怀。胡应麟说“曲江清而澹”(《诗 薮》外编卷四),确实抓住了他的特点。另外张九龄在被贬所作的诗基本上不悲伤,往往充 满了对美和理想的憧憬,显示出一种潇洒飘逸的情趣。 《春江晚景》这首诗写旅途中春日的繁花佳气令人心醉。首联写景,江畔林木茂盛,花 儿盛开;天上云朵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虽然化用谢灵运诗句,但是没有谢的玄气和故作 高深,非常自然,仿佛信口吟来,令人感到亲切。 三四句用虚笔。征行逢此佳景,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 言传。此两联只写情而景在其中。落句再补写春江景色,而“眇然“意自见。 尾联复写春江景色,日落西山,整个江面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水面泛着金光。飘落的花瓣 伴着晚霞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这样一幅绮丽迷人的景象,怎不让人赞叹。结句,以景物收 束,余韵不尽,留下了美好的遐想。 胡震亨评论说,张诗“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唐 音癸签》卷五)。这种看法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张九龄确可称为盛唐神韵诗派的开山作家, 一出手就区别于六朝清远诗人,为后来的盛唐山水田园派树立了标范。 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
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14.(8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 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 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 考者的良好祝愿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酬孝峙°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岀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 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 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分) 12(7分)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 (2)“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14.(8 分) (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 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 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 考者的良好祝愿。 重庆卷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 曾为官,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 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 分)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3 分) 12.(7 分) (1)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轫不拔。 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来推辞。 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浙江卷 (二)阅读下面,完成 21—22 题。(7 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e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 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脉相承。(2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2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 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 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 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一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二是由于不知道“太 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 际出发。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 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 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一—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 种闲适、恬淡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 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ˆ喑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 花ˆ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 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 一脉相承。(2 分)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 分) 21.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 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 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江苏卷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 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 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 的。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二是由于不知道“太 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 际出发。 ※※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 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 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 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 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⑶《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 本诗作简要分析。(4 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 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