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一文学类阅读 【上海】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 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 里面是“南山髙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 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 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 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 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 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 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 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 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①D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①“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 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 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 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3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040“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⑤5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 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 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⑤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07“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9“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013 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阅读 【上海】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2 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伍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 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 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 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 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 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 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 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地,偶然躲避车子跑两 步,姿势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 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铃铛, 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⑾我的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⑿“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 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 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 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⒀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⒁“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⒂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 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 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的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⒃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⒄“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⒅“谁?” ⒆“骆驼呀!” ⒇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21)“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 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 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 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 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 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分)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 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 来味折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 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 化 F.第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 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 句。(3分)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 容,对此加以分析。(4分)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分 7.(2分)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 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答对1点给1分 8.(3分)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 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 美。(答对1点给1分) 9.(6分)CF 【第3段中“拉骆驼”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我”的猜想,前后有转折关 系,因此C选项错误。第⑩5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 “我真想”“轻松的步伐”“清脆”一类词中可以看岀“我”对骆驼的感情没 什么变化,因此F项也错误】 10.(3分)评分标准:分析“细致”2分,分析“不柔弱”1分。 答案示例: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 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 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22)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 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3)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 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 了一本《城南旧事》。 (24)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贝缓慢悦耳的 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 分) 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3 分)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 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 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 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 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 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 化。 F.第⒂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 变。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 句。(3 分)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 容,对此加以分析。(4 分)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4 分) 7.(2 分)细致入微地写出骆驼吃草料的样子;突出“我”观察的仔细,表 现了儿童的好奇和天真。(答对 1 点给 1 分) 8.(3 分)爸爸认为挂铃铛是骆驼安全的需要,是从实用角度讲的;“我”认 为挂铃铛是人的需要,是从情感需求角度讲的;“我”的想法富有情趣,所以更 美。(答对 1 点给 1 分) 9.(6 分)C F 【第 3 段中“拉骆驼”所说的实际上否定了“我”的猜想,前后有转折关 系,因此 C 选项错误。第⒂段虽然写到骆驼的邋遢、难看,但从天气的交代以及 “我真想”“轻松的步伐”“清脆”一类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没 什么变化,因此 F 项也错误】 10.(3 分)评分标准:分析“细致”2 分,分析“不柔弱”1 分。 答案示例: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 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用词朴素,句 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11.(4分)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 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答对1点给1分) 12.(4分)评分标准:评价1分,分析3分 答案示例:“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 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 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上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 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4.(1分)津亭 5.(3分)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 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 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 整】 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 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 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 分,两者关系1分) 古诗词鉴赏(10分) 【江苏】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11.(4 分)前一部分以孩子的视角,写出了“我”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童年生活 的美好;后一部分(最后三段)以成年人视角,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的追念和珍惜。 (答对 1 点给 1 分) 12.(4 分)评分标准:评价 1 分,分析 3 分。 答案示例:“冬阳”在行文中虽然着墨不多,但与全文都有内在联系。“冬阳” 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冬阳的温暖烘托了童年生活的温馨美好,为全文奠定温 暖的基调。这样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上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 船”。(1 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 分) 14.(1 分)津亭 15.(3 分)D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 2 句作出 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 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 整】 16.(4 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 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 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 2 分,情感 1 分,两者关系 1 分) 古诗词鉴赏(10 分) 【江苏】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 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 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 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 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 意味平淡深长,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 济的压迫或别种 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 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 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 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 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 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 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 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 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 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 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一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 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 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 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 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 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 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 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 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 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 ①他要想敷衍昵,他便须和一切妥协 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坯 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岀路的人 他不能这么办。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 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 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 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 分)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 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 意味平淡深长。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因经 济的压迫或别种 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他们是 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 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 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 不肯。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 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 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 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 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 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 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 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 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 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他以为不必 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他的心思忽细忽粗, 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他用消 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 他幽默。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 不起身的事。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 的代表。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 如何设法摆脱。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 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 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 他不能这么办。 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 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 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
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 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 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 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 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 方面加以概括。(4分)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 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 后一句的内涵。(6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点题;引领全文 12.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 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13.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 不改变。 14.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表 明作者也 是像何容这样的人。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 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 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煕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 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 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 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 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过去。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 的风浪。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 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 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 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好、坏, 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2. 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 方面加以概括。(4 分) 13. 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 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 分) 14.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 后一句的内涵。(6 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11. 点题;引领全文。 12. 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心理: 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13.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 不改变。 14. 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表 明作者也 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 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 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 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 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 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 表达了什么情思?(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