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网络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类型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三、神经元的联系 第四节大脑的机能 一、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二、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三、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 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分工和协作 第五节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一、内分泌系统及其基本功能 二、内分泌的活动方式 (三)思考与实践 1.神经系统有哪些部分呢? 2.研究者如何研究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3.当大脑制裂成两半时会发生什么呢? 4.遗传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以讲授为主。 第三章成长与个体发展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说明心理学家是如何理解发展的 2.描述儿童从胚胎到青春期的发展过程 3.讨论成人的发展和老化的积极方面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胎儿期心理发展 一、生理发展 二、认知发展 第二节童年和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生理发展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网络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类型 二、神经冲动的传导 三、神经元的联系 第四节 大脑的机能 一、脑的感觉机能系统 二、脑的运动机能系统 三、大脑皮质的联络机能 四、大脑两半球机能的分工和协作 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的调控 一、内分泌系统及其基本功能 二、内分泌的活动方式 (三)思考与实践 1.神经系统有哪些部分呢? 2.研究者如何研究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3.当大脑割裂成两半时会发生什么呢? 4.遗传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以讲授为主。 第三章 成长与个体发展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说明心理学家是如何理解发展的 2.描述儿童从胚胎到青春期的发展过程 3.讨论成人的发展和老化的积极方面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胎儿期心理发展 一、生理发展 二、认知发展 第二节 童年和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生理发展
二、认知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四、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 第三节成年期心理发展 一、生理发展 二、认知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死亡和濒临死亡 一、关于死亡和濒临死亡的心理学观点 二、关于人在濒临死亡时的心理发展阶段 (三)思考与实践 1.从孕育到胎儿出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2.心理学中的争议: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 3.儿童是如何做出是非推理的? 4.成年期认知的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 5.关于死亡和濒临死亡的心理学观点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以讲授为主。 第四章人类感官与感知觉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专题教学使学生掌握感觉的一般概念、规律,掌握视觉、听觉相关 知识及了解其他感觉: 2.运用感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3.能运用本章阐述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有关的心理现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
二、认知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四、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 第三节 成年期心理发展 一、生理发展 二、认知发展 三、社会性发展 第四节 死亡和濒临死亡 一、关于死亡和濒临死亡的心理学观点 二、关于人在濒临死亡时的心理发展阶段 (三)思考与实践 1.从孕育到胎儿出生发生了哪些变化? 2.心理学中的争议: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 3.儿童是如何做出是非推理的? 4.成年期认知的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 5.关于死亡和濒临死亡的心理学观点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以讲授为主。 第四章 人类感官与感知觉 (一)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专题教学使学生掌握感觉的一般概念、规律,掌握视觉、听觉相关 知识及了解其他感觉; 2.运用感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3.能运用本章阐述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有关的心理现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规律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 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受性: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存在着一定 的个体差异。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阀限(sensory threshold)来加以衡量 2.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是感觉器官接受持续而稳定的刺激 后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刺激,使得感受性发生变化的想 象。它是在各种感觉中都存在的普遍想象,在视觉中就有明度的对比和色调的对 比。 4.感觉后像:当感觉器官接受的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并不会马上 消失,在头脑中还会保留短暂的时间,这时感觉的后像(afterimage)。 5.联觉:一种感官接受刺激,却会出现其他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是联 觉。联觉并非幻想或幻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二节视觉和听觉现象 一、视觉 1.眼睛的构造 2.视觉刺激:在光谱上介于400nm-700nm(nm为nanometer的缩写,等 于十亿分之一米)的一段为可见光,是人眼可以看到的,短于400m的紫外线 光波或长于700m的红外线光波都无法被我们看到。 二、视觉现象 1.混色、补色与色自 2.色觉理论 三、听觉 1.耳朵的构造: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2.听觉刺激:在20~20000Hz之间的声波方能被人耳察觉,大于20000Hz 为超声波,小于20z为次声波,有些动物如蝙蝠可以听到。 3.听觉理论:一为频率论。二为位置论。 第三节知觉的组织过程 一、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综合认知。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1.感受性: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它存在着一定 的个体差异。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来加以衡量 2.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是感觉器官接受持续而稳定的刺激 后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刺激,使得感受性发生变化的想 象。它是在各种感觉中都存在的普遍想象,在视觉中就有明度的对比和色调的对 比。 4.感觉后像:当感觉器官接受的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现象并不会马上 消失,在头脑中还会保留短暂的时间,这时感觉的后像(afterimage)。 5.联觉:一种感官接受刺激,却会出现其他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是联 觉。联觉并非幻想或幻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第二节 视觉和听觉现象 一、视觉 1.眼睛的构造 2.视觉刺激: 在光谱上介于 400nm-700nm(nm 为 nanometer 的缩写,等 于十亿分之一米)的一段为可见光,是人眼可以看到的,短于 400 nm 的紫外线 光波或长于 700nm 的红外线光波都无法被我们看到。 二、视觉现象 1.混色、补色与色盲 2.色觉理论 三、听觉 1.耳朵的构造: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2.听觉刺激:在 20~20000Hz 之间的声波方能被人耳察觉,大于 20000Hz 为超声波,小于 20Hz 为次声波,有些动物如蝙蝠可以听到。 3.听觉理论:一为频率论。二为位置论。 第三节 知觉的组织过程 一、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综合认知。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组织性 第四节错觉 一、错觉现象 二、错觉的分类 (1)亮度和对比度错觉:(2)运动和时间错觉:(3)几何或角度错觉:(4) 空间、大小恒常性和不可能图形错觉:(⑤)认知和格式塔效应错觉,如大家熟知 的主观轮廓效应:(6)颜色错觉。 三、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3.常性误用理论 (三)思考与实践 1.感觉与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感觉有哪些种类? 3.知觉有哪些基本特征? 4.在空间知觉中,人们如何运用视觉解释周围的世界? 5.简述错觉的相关理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以讲授为主。对于“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特性”两部分内容 主要通过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思考和分析其中的现象。 第五章意识与心理状态 (一)目的与要求 1.讨论意识的性质 2.解释睡眠与梦的性质 3描述催眠 4.理解注意的各种品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意识体验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组织性 第四节 错觉 一、错觉现象 二、错觉的分类 (1)亮度和对比度错觉;(2)运动和时间错觉;(3)几何或角度错觉;(4) 空间、大小恒常性和不可能图形错觉;(5)认知和格式塔效应错觉,如大家熟知 的主观轮廓效应;(6)颜色错觉。 三、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3.常性误用理论 (三)思考与实践 1.感觉与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感觉有哪些种类? 3.知觉有哪些基本特征? 4.在空间知觉中,人们如何运用视觉解释周围的世界? 5.简述错觉的相关理论。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章内容以讲授为主。对于“感觉的一般规律”、“知觉的特性”两部分内容 主要通过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思考和分析其中的现象。 第五章 意识与心理状态 (一)目的与要求 1.讨论意识的性质 2.解释睡眠与梦的性质 3.描述催眠 4.理解注意的各种品质 (二)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意识体验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对环境的感觉觉知意识是选择性注意意识是内部指向觉知 二、白日梦和幻想 关于白日梦在生活上的积极功能,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缓解消极 情绪、开阔思路自我改变 三、意识的种类 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半意识、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第二节睡眠 一、睡眠需要 二、睡眠周期 总的睡眠时间随生命进程而逐渐减少。据心理学家观察,新生儿每天睡眠20 小时,一般2小时或4小时为一个睡眠-觉醒周期:六个月后,减为13小时:儿 童期(2~12岁)平均为10~12小时:成年人一般在7~8小时:老年人(60 岁以上)一般每天睡眠5~7小时。 三、睡眠阶段 第1阶段:进入轻度睡眠,心率进一步降低,呼吸更为不规律,全身肌肉放 松,伴随小而不规则的波形。 第2阶段:随着睡眠加深,体温进一步下降。脑电波开始呈现睡眠锭,这是 睡眠与觉醒真正的分界线。 第3阶段:睡眠第3阶段会有一种新的更慢的脑电波出现,即△波。 第4阶段:大约1小时后,大多数睡眠者进入睡眠的第4阶段或深度睡眠阶 段。 大约在进入第4个阶段睡眠半个小时后,开始快速地、重新经历前几个阶段, 直到最后到达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第三节梦 一、梦境的内容 1.梦境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2.梦境内容会受到睡眠中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 3.梦的内容存在年龄差异 4.梦的预示性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对环境的感觉觉知 意识是选择性注意 意识是内部指向觉知 二、白日梦和幻想 关于白日梦在生活上的积极功能,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缓解消极 情绪、开阔思路自我改变 。 三、意识的种类 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半意识、无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第二节 睡眠 一、睡眠需要 二、睡眠周期 总的睡眠时间随生命进程而逐渐减少。据心理学家观察,新生儿每天睡眠 20 小时,一般 2 小时或 4 小时为一个睡眠-觉醒周期;六个月后,减为 13 小时;儿 童期(2~12 岁)平均为 10~12 小时;成年人一般在 7~8 小时;老年人(60 岁以上)一般每天睡眠 5~7 小时。 三、睡眠阶段 第 1 阶段:进入轻度睡眠,心率进一步降低,呼吸更为不规律,全身肌肉放 松,伴随小而不规则的波形。 第 2 阶段:随着睡眠加深,体温进一步下降。脑电波开始呈现睡眠锭,这是 睡眠与觉醒真正的分界线。 第 3 阶段:睡眠第 3 阶段会有一种新的更慢的脑电波出现,即△波。 第 4 阶段:大约 1 小时后,大多数睡眠者进入睡眠的第 4 阶段或深度睡眠阶 段。 大约在进入第 4 个阶段睡眠半个小时后,开始快速地、重新经历前几个阶段, 直到最后到达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第三节 梦 一、梦境的内容 1.梦境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2.梦境内容会受到睡眠中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 3.梦的内容存在年龄差异 4.梦的预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