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区 高2011级学生学业调研第二次抽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第l至10题为选择题,30分:第11-22题为非选择题,120分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到10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1至22题时,必须使用蓝黑墨水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工卷(选择题,30分)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仗义执言出奇不意谥号(shi)间不容发(jian) B.融会贯通莫衷一是糟粕(bo)猝不及防(cu) C.良辰美景风靡一时档案(dang)自怨自艾(yi) D.山青水秀大是大非盥洗(kuan)舐犊情深(shi)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全民造句运动产生了不少新鲜的语体。2010年7月,几客体问世,10月,羊羔体出 现,年底,有了葛优体、“见与不见体”。今年伊始,丹丹体又纷至沓来。 B.重庆的夜景享誉四海,每当夜幕降临,两江四岸灯火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C.我们这些即将高中毕业的中学生,正值豆苹年华,要为“五个重庆”建设奉献青春与热血 D.作为NBA最有价值球员的科比在这场比赛中却不在状态,进攻和防守都差强人意,让 人一头雾水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在今年春季的森林重庆”建设中,长江沿岸要植树造林130万亩,“这是一场硬仗,”市 委书记薄熙来说,“但我们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B.家是什么?家不只是房子,不只是丈夫、妻子、孩子,家更是一份惦念,更是一份牵挂 C.据新华网报道,随着日本核电站放射性污染从陆地、空中扩散至海洋,《核辐射应急救 治与防护培训班》于3月23日在北京急救医疗中心开班。 D.休闲方式各种各样:古人看戏,今人看电视:乡下人在大树下闲聊,城里人在电脑上聊 QQ,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呀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的加査峡谷把顺谷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断然截住,翻过布达拉 山,放眼一望,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①村庄和小镇散落其间,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东一堆西一堆的沙丘散布在宽阔的河谷里,如同一个个令人头疼却又无奈的脓包。 ③很多村子里还保留了许多刷了白灰的土坯老房子,低矮而狭小,简洁而朴素,一如“西藏
重庆市九区 高 2011 级学生学业调研第二次抽测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 l 至 10 题为选择题,30 分;第 11--22 题为非选择题,120 分。 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 1 到 10 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 11 至 22 题时,必须使用蓝黑墨水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 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工卷(选择题,30 分)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仗义执言 出奇不意 谥号(shì)间不容发(jiān) B.融会贯通 莫衷一是 糟粕(bó)猝不及防(cù) C.良辰美景 风靡一时 档案(dàng)自怨自艾(yì) D.山青水秀 大是大非 盥洗(kuǎn)舐犊情深(shì)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全民造句运动”产生了不少新鲜的语体。2010 年 7 月,几客体问世,10 月,羊羔体出 现,年底,有了葛优体、“见与不见体”。今年伊始,丹丹体又纷至沓来 ....。 B.重庆的夜景享誉四海,每当夜幕降临,两江四岸灯火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 C.我们这些即将高中毕业的中学生,正值豆苹年华 ....,要为“五个重庆”建设奉献青春与热血。 D.作为 NBA 最有价值球员的科比在这场比赛中却不在状态,进攻和防守都差强人意 ....,让 人一头雾水。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在今年春季的“森林重庆”建设中,长江沿岸要植树造林 130 万亩,“这是一场硬仗,”市 委书记薄熙来说,“但我们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B.家是什么?家不只是房子,不只是丈夫、妻子、孩子,家更是一份惦念,更是一份牵挂。 C.据新华网报道,随着日本核电站放射性污染从陆地、空中扩散至海洋,《核辐射应急救 治与防护培训班》于 3 月 23 日在北京急救医疗中心开班。 D.休闲方式各种各样:古人看戏,今人看电视;乡下人在大树下闲聊,城里人在电脑上聊 QQ,真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呀。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的加查峡谷把顺谷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断然截住,翻过布达拉 山,放眼一望,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①村庄和小镇散落其间,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东一堆西一堆的沙丘散布在宽阔的河谷里,如同一个个令人头疼却又无奈的脓包。 ③很多村子里还保留了许多刷了白灰的土坯老房子,低矮而狭小,简洁而朴素,一如“西藏
在人心里的印象。 ④一块块田地铺在河谷里,田埂上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纵横林立,为这些珍贵脆弱的耕地防风 扩沙。 ⑤山上的灌木更少了,山坡上薄薄地覆盖着一层干黄的草皮。 ⑥宗教建筑已经遍地皆是了,不经意间寺庙的鲜艳红墙就鹤立鸡群般从灰白、低矮的藏式民 居里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反差显示出了自己地位的尊崇 A.⑤④②⑥①③ B.②⑤④⑥①③ C.②①③④⑤⑥ D.⑤②④①③⑥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农民市民化”,狭义上指进城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 的过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从广义看,“农民市 民化”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 业,其身体、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 过程。简而言之,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村人变为城市人。这一转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 代文明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过程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 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 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 济结构的推动力,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在我国现阶段工业 化尚未完成时,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 文明的过程,亦即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是现代杜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城市化是农民市 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在一个市场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的国 家,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最终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短短 20多年,中国城市人口净增3亿,城市人口的比重净增了两成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英国的农民只有3%,美国是6%,日 本是16%,韩国是20%,中国现在70%的人口是农民。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 民的市民化还任重道远。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60% 即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5.8亿增加到8.5亿,净增加2.7亿,每年平均增加2200万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城市化推进速度不快,农民进城难,或进城后也无法变为市民 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人格得不到尊重,也会产生许多针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犯罪。因此, 城市化健康发展要特别重视“农民市民化” 5.下列对“农民市民化”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进城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 B.进城农民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的过程 C.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 D.让进城农民的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重视农民市民化”原因的一项是 A.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B.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的市民化还任重道远 C.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D.农比进城后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人格得不到尊重。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在人心里的印象。 ④一块块田地铺在河谷里,田埂上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纵横林立,为这些珍贵脆弱的耕地防风 扩沙。 ⑤山上的灌木更少了,山坡上薄薄地覆盖着一层干黄的草皮。 ⑥宗教建筑已经遍地皆是了,不经意间寺庙的鲜艳红墙就鹤立鸡群般从灰白、低矮的藏式民 居里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反差显示出了自己地位的尊崇。 A.⑤④②⑥①③ B.②⑤④⑥①③ C.②①③④⑤⑥ D.⑤②④①③⑥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 5~7 题。 “农民市民化”,狭义上指进城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 的过程,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从广义看,“农民市 民化”指借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 业,其身体、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 过程。简而言之,农民市民化就是农村人变为城市人。这一转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 代文明的过程,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过程。 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 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演变。保证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 性问题,是把城市化和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改变二元经 济结构的推动力,关键是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在我国现阶段工业 化尚未完成时,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也是农民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 文明的过程,亦即农民市民化的过程。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市民化,是现代杜会结构变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城市化是农民市 民化的舞台和载体,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结果和目的。在一个市场经济占据重要地位的国 家,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最终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短短 20 多年,中国城市人口净增 3 亿,城市人口的比重净增了两成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不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英国的农民只有 3%,美国是 6%, 日 本是 16%,韩国是 20%,中国现在 70%的人口是农民。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 民的市民化还任重道远。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划,2020 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60%, 即城市人口将从目前的 5.8 亿增加到 8.5 亿,净增加 2.7 亿,每年平均增加 2200 万左右。 从某种意义上说,因为城市化推进速度不快,农民进城难,或进城后也无法变为市民, 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人格得不到尊重,也会产生许多针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犯罪。因此, 城市化健康发展要特别重视“农民市民化”。 5.下列对“农民市民化”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进城农民在身份上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 B.进城农民获得所在地的城市户口及相应的社会权利的过程。 C.让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过程。 D.让进城农民的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重视农民市民化”原因的一项是 A.为农民转入非农产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生存条件。 B.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的市民化还任重道远。 C.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D.农比进城后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人格得不到尊重。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农民市民化”将使进城农民由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 B.不久的将来,农民的权益与城市居民的权益将没有区别 C.我国未来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少,十年后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D.农民有权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门人有作令云南者,家本苦寒,仅携一子一僮,拮据往,需次会城。久之,得补一县 在滇中尚为膏腴地。然距省窈远,其家又在荒村,书不易寄,偶得鱼雁,亦不免浮沈,故与 妻子几断音问,惟于坊本缙绅中检得官某县而已。 偶一狡仆舞弊,杖而遣之,此仆衔次骨。其家事故所备知,因伪造其僮书云,主人父子 先后卒,二棺今浮厝佛寺,当借资来迎,并述遗命,处分家事甚悉 初令赴滇时,亲友以其朴讷,意未必得缺,即得缺,亦必恶。后闻官是县,始稍稍亲近, 并有周恤其家者,有时相馈问者。其子或有所称贷,人亦辄应,且有以子女结婚者。乡人有 宴会,其子无不与也。及得是书,皆大沮。有来唁者,有不来唁者。渐有索逋者,渐有道途 相遇似不相识者,僮奴婢媪皆散,不半载门可罗雀矣。 既而令托入觐官寄千二百金,至家迎妻子,始知前书之伪,举家破涕为笑,如在梦中 亲友稍稍复集,避不敢见者,颇亦有焉 后令与所亲书曰:一贵一贱之态,身历者多矣;一贫一富之态,身历者亦多矣。若夫生 而忽死,死逾半载而复生,中间情事,能以一身亲历者,仆殆第一人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拮据往,需次会城次:住宿 B二棺今浮厝佛寺 厝:放置 C.后闻官是县 官:做官 D其子无不与也与: 给予(礼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偶一狡仆舞弊,杖而遣之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因伪造其僮书云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C避不敢见者,颇亦有焉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D亲友以其朴讷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云南县令家境十分苦寒清贫,因此到任后,与家人的书信来往十分不便,几乎与妻子 儿女断绝了音信 B县令的家人在民间刻本《缙绅录》中查得他在云南某县做官,于是亲友乡邻都愿意出钱周 济他们,还经常赠送东西慰问他们,表现出乡邻们热心善良的品质。 C当亲友乡邻得知前面一封书信是假的后,一改往日的冷落面目,又渐渐亲近他的家人了 而那些回避不敢再见他们的人,还算有骨气,不会趋炎附势,当势力小人 D这则故事虽然短小,但涵义颇深。县令的经历实在奇特,其家人也经历了大悲大喜的人间 闹剧,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见一般。第1卷(非选择题,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0分) (1)请用“”给下面文段中划线部分断句。(2分) 东坡居十自今日以往不过二爵二肉有尊客盛馔则 叮损 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上。(选白《东坡志林记三养》)
A.“农民市民化”将使进城农民由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 B.不久的将来,农民的权益与城市居民的权益将没有区别。 C.我国未来农村人口将越来越少,十年后城市人口将超过农村人口。 D.农民有权追求和要求分享城市文明。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 8—10 题。 门人有作令云南者,家本苦寒,仅携一子一僮,拮据往,需次会城。久之,得补一县, 在滇中尚为膏腴地。然距省窈远,其家又在荒村,书不易寄,偶得鱼雁,亦不免浮沈,故与 妻子几断音问,惟于坊本缙绅中检得官某县而已。 偶一狡仆舞弊,杖而遣之,此仆衔次骨。其家事故所备知,因伪造其僮书云,主人父子 先后卒,二棺今浮厝佛寺,当借资来迎,并述遗命,处分家事甚悉。 初令赴滇时,亲友以其朴讷,意未必得缺,即得缺,亦必恶。后闻官是县,始稍稍亲近, 并有周恤其家者,有时相馈问者。其子或有所称贷,人亦辄应,且有以子女结婚者。乡人有 宴会,其子无不与也。及得是书,皆大沮。有来唁者,有不来唁者。渐有索逋者,渐有道途 相遇似不相识者,僮奴婢媪皆散,不半载门可罗雀矣。 既而令托入觐官寄千二百金,至家迎妻子,始知前书之伪,举家破涕为笑,如在梦中。 亲友稍稍复集,避不敢见者,颇亦有焉。 后令与所亲书曰:一贵一贱之态,身历者多矣;一贫一富之态,身历者亦多矣。若夫生 而忽死,死逾半载而复生,中间情事,能以一身亲历者,仆殆第一人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拮据往,需次.会城 次:住宿 B.二棺今浮厝.佛寺 厝:放置 C.后闻官.是县 官:做官 D.其子无不与.也与: 给予(礼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偶一狡仆舞弊,杖而.遣之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因.伪造其僮书云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C.避不敢见者,颇亦有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D.亲友以.其朴讷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云南县令家境十分苦寒清贫,因此到任后,与家人的书信来往十分不便,几乎与妻子 儿女断绝了音信。 B.县令的家人在民间刻本《缙绅录》中查得他在云南某县做官,于是亲友乡邻都愿意出钱周 济他们,还经常赠送东西慰问他们,表现出乡邻们热心善良的品质。 C.当亲友乡邻得知前面一封书信是假的后,一改往日的冷落面目,又渐渐亲近他的家人了。 而那些回避不敢再见他们的人,还算有骨气,不会趋炎附势,当势力小人。 D.这则故事虽然短小,但涵义颇深。县令的经历实在奇特,其家人也经历了大悲大喜的人间 闹剧,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可见一般。第 11 卷(非选择题,120 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2 分) 11.(10 分) (1)请用“/”给下面文段中划线部分断句。(2 分) 东 坡 居 士 自 今 日 以 往 不 过 一 爵 一 肉 有 尊 客 盛 馔 则 三 之 可 损 不 可 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上。(选白《东坡志林·记三养》)
(2)请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并述遗命,处分家事甚悉。(2分) ②其子或有所称贷,人亦辄应。(3分) 译 ③中间情事,能以一身亲历者,仆殆第一人矣。(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6分) 中吕]山坡羊·道情 (元)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 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1)这首元曲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2分) (2)这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既有用典,也有对比,请任选其中一种手法,结合诗句,分析 其作用。(4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2)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前赤壁赋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4)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5)《再别康桥》、《死水》、《致橡树》、《乡愁》分别是徐志摩、 舒婷、余光中的诗作 (6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其四大悲剧是《 》、《奥 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啊,轮椅 高洪波 (1)他坐在轮椅上,左轮是月亮,右轮是太阳。他的微笑因而显得灿烂,又充满温柔。 (2)轮椅向前移动时,他的两只大手使着劲,像推走一座山。他静静地微笑,暗暗地使 劲,可能还偶尔悄悄咬紧牙关,这一切都属于题外话,眼前要做的事,是登上五台山上这所 最著名的寺庙。 (3)他是残疾人,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他曾有过颀长的双腿,并且用这双腿丈量过 陕北的山村,放牧过文静的牛羊们。可是今天他站不起来,尽管他的足魂傲然倔平地屹立着, 肉体却早在许多年前就可耻地背叛了他。将他置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早巳不是一次 两次 4)他是残疾人 又不是一般的残疾人。他的朋友很多,而中国这块土地上最多。 他的朋友们又极好,“仗义”。不久前他乘飞机走了一趟海南岛,事后有人逗他,说他没了腿 之后,走的地方更多,他笑了,承认这是事实。从海南岛归来,没多久又接到一位老朋友的 信、邀他到外地游览,紧接着老朋友来到北京,不容分说把他往背上一驮,上了火车,有点 像绑架! (5)老朋友如今正在轮椅旁擦汗,他发誓要让他来五台山,他还发誓把他背到五台山顶
(2)请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①并述遗命,处分家事甚悉。(2 分) 译文: ②其子或有所称贷,人亦辄应。(3 分) 译文: ③中间情事,能以一身亲历者,仆殆第一人矣。(3 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6 分) [中吕]山坡羊·道情 (元)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 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1)这首元曲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 分) 答: (2)这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既有用典,也有对比,请任选其中一种手法,结合诗句,分析 其作用。(4 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6 分) (1)潦水尽而寒潭清, 。(王勃《滕王阁序》) (2)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前赤壁赋》) (3)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5) 《再别康桥》、《死水》、《致橡树》、《乡愁》分别是徐志摩、 、 舒婷、余光中的诗作。 (6)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其四大悲剧是《 》、《奥 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五、(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 啊,轮椅 高洪波 (1)他坐在轮椅上,左轮是月亮,右轮是太阳。他的微笑因而显得灿烂,又充满温柔。 (2)轮椅向前移动时,他的两只大手使着劲,像推走一座山。他静静地微笑,暗暗地使 劲,可能还偶尔悄悄咬紧牙关,这一切都属于题外话,眼前要做的事,是登上五台山上这所 最著名的寺庙。 (3)他是残疾人,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他曾有过颀长的双腿,并且用这双腿丈量过 陕北的山村,放牧过文静的牛羊们。可是今天他站不起来,尽管他的足魂傲然倔平地屹立着, 肉体却早在许多年前就可耻地背叛了他。将他置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早巳不是一次 两次了。 (4)他是残疾人,但他又不是一般的残疾人 。他的朋友很多,而中国这块土地上最多。 他的朋友们又极好,“仗义”。不久前他乘飞机走了一趟海南岛,事后有人逗他,说他没了腿 之后,走的地方更多,他笑了,承认这是事实。从海南岛归来,没多久又接到一位老朋友的 信、邀他到外地游览,紧接着老朋友来到北京,不容分说把他往背上一驮,上了火车,有点 像绑架! (5)老朋友如今正在轮椅旁擦汗,他发誓要让他来五台山,他还发誓把他背到五台山顶
还愿。究竟谁还谁的愿,待考。 (6他和他、就这样静静地倚着轮椅,仰望着鲁智深醉打过的山门,小憩着,微笑着 轮椅上的他递给他一支烟,又代他点燃:轮椅下的他掏出手绢,替他拭去头上的汘珠,一派 和谐和静谧,在这无言的动作里氤氲成几缕温馨。 (⑦歇足了,他推起轮椅,向漫坡上的寺门挺进。他坐在轮椅上,用手竭力减轻他的负 担,两个朋友,在炎炎夏日下,晒成一座绝美的雕塑。轮椅一寸寸向上移动,一寸寸接近山 门,他和他,静止者和运动者,仿佛都被这轮椅吸附住一样,更像被山路黏结在了一处,每 走一步,都显出几分庄重、严肃 (8)路旁拐角处,坐着一位乞讨者,用哀怨的声调唱着自己的苦难。乞讨者年纪不大, 可是分明也伤残了腿脚,面前还铺一块写满了字的白布,一见到他们走来,乞讨者停止了吟 唱,呆呆地盯住轮椅上的他,他还给乞讨者以同样的凝视,继而是微笑;轮椅下的他摸索着 衣袋,代表老朋友,向乞讨者表示了物质上的同情和慰藉 (9)他们又向上升去,身后响起乞讨者的歌吟,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又在忌妒他们 这种和谐的友谊。这歌声,一直陪伴他们的轮椅滚动,很远很远 (10)山门到了。 (11)轮椅上不了台阶,更迈不过门槛。佛们坐在大雄宝殿里等待着,用缭绕的香烟发出 召唤。做法事的铙钹木鱼,活泼泼地开始了律动,僧侣们诵经的声音陡然响起,他和他都感 受到了冥冥中的一股大力 (12)他伏下身子,把老朋友背出轮椅,迈入庄严的佛殿;有人帮忙推过轮椅,虽然无法 拜上两拜,可毕竟是见到了五台山上的菩萨。坐在轮椅上,他在佛殿里缓移着,看天王们的 古怪兵器,看罗汉们惊诧的面目表情,以及古朴珍贵的壁画,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ω做法事的僧众们声音愈加高亢响亮,木鱼声伴着诵经声。他和他注视、聆听着这一切。 (14)他来到了五台山,这本身已近乎奇迹,还愿?还什么愿? (15)他和他用一辆轮椅,进行了一次慈航普度的试验吗? (16)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他们快活地交谈着,轻松地告别了五台山。 (1刀)下山时,轮椅急匆匆地滚动,左轮仍然像月亮,右轮依旧如太阳。只不过他的微笑 因友谊的滋润显得愈加明亮,愈加温柔,而且还多了几分恬静的满足。 (18)佛、佛光,以及生与死、色与空、爱与恨、善与恶等等等等佛的诸般哲学意义上的 命题、仿佛齐齐涌注到他的脑海。他的微笑于是愈加成熟、深沉。 (19)他和他,就这样走向远方。我想,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 2011年1月4闩 [注]本之用于纪念史铁生。史铁生,双腿瘫痪,著名作家,2010年12月31日因突发脑溢血 逝世 14.第四段说史铁生“不是一般的残疾人”’根据全文说说,与一般瘫痪者相比,他的“比 般”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5文中多次写到史铁生的微笑,请指出以下几处“微笑”的含义。(6分) (1)【第2段】他静静地微笑 (2)【第8段】继而微笑 (3)【第12段】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16.作者在第8段写路旁的一位乞讨者,其用意何在?(4分) 17.文章末尾说“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请说说“这静静的旅途中”哪些事情是 “美”的?(6分) 答 六、(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还愿。究竟谁还谁的愿,待考。 (6)他和他、就这样静静地倚着轮椅,仰望着鲁智深醉打过的山门,小憩着,微笑着。 轮椅上的他递给他一支烟,又代他点燃:轮椅下的他掏出手绢,替他拭去头上的汗珠,一派 和谐和静谧,在这无言的动作里氤氲成几缕温馨。 (7)歇足了,他推起轮椅,向漫坡上的寺门挺进。他坐在轮椅上,用手竭力减轻他的负 担,两个朋友,在炎炎夏日下,晒成一座绝美的雕塑。轮椅一寸寸向上移动,一寸寸接近山 门,他和他,静止者和运动者,仿佛都被这轮椅吸附住一样,更像被山路黏结在了一处,每 走一步,都显出几分庄重、严肃。 (8)路旁拐角处,坐着一位乞讨者,用哀怨的声调唱着自己的苦难。乞讨者年纪不大, 可是分明也伤残了腿脚,面前还铺一块写满了字的白布,一见到他们走来,乞讨者停止了吟 唱,呆呆地盯住轮椅上的他,他还给乞讨者以同样的凝视,继而是微笑;轮椅下的他摸索着 衣袋,代表老朋友,向乞讨者表示了物质上的同情和慰藉。 (9)他们又向上升去,身后响起乞讨者的歌吟,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又在忌妒他们 这种和谐的友谊。这歌声,一直陪伴他们的轮椅滚动,很远很远。 (10)山门到了。 (11)轮椅上不了台阶,更迈不过门槛。佛们坐在大雄宝殿里等待着,用缭绕的香烟发出 召唤。做法事的铙钹木鱼,活泼泼地开始了律动,僧侣们诵经的声音陡然响起,他和他都感 受到了冥冥中的一股大力。 (12)他伏下身子,把老朋友背出轮椅,迈入庄严的佛殿;有人帮忙推过轮椅,虽然无法 拜上两拜,可毕竟是见到了五台山上的菩萨。坐在轮椅上,他在佛殿里缓移着,看天王们的 古怪兵器,看罗汉们惊诧的面目表情,以及古朴珍贵的壁画,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㈨做法事的僧众们声音愈加高亢响亮,木鱼声伴着诵经声。他和他注视、聆听着这一切。 (14)他来到了五台山,这本身已近乎奇迹,还愿?还什么愿? (15)他和他用一辆轮椅,进行了一次慈航普度的试验吗? (16)这一切都是个未知数。他们快活地交谈着,轻松地告别了五台山。 (17)下山时,轮椅急匆匆地滚动,左轮仍然像月亮,右轮依旧如太阳。只不过他的微笑 因友谊的滋润显得愈加明亮,愈加温柔,而且还多了几分恬静的满足。 (18)佛、佛光,以及生与死、色与空、爱与恨、善与恶等等等等佛的诸般哲学意义上的 命题、仿佛齐齐涌注到他的脑海。他的微笑于是愈加成熟、深沉。 (19)他和他,就这样走向远方。我想,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 2011 年 1 月 4 闩 [注]本之用于纪念史铁生。史铁生,双腿瘫痪,著名作家,2010 年 12 月 31 日因突发脑溢血 逝世。 14. 第四段说史铁生“不是一般的残疾人”,根据全文说说,与一般瘫痪者相比,他的“比一 般”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15.文中多次写到史铁生的微笑,请指出以下几处“微笑”的含义。(6 分) (1)【第 2 段】他静静地微笑 (2)【第 8 段】继而微笑 (3) 【第 12 段】他又禁不住微笑起来 16.作者在第 8 段写路旁的一位乞讨者,其用意何在? (4 分) 17.文章末尾说“美,不正存在于这静静的旅途中吗”,请说说“这静静的旅途中”哪些事情是 “美”的? (6 分) 答: 六、(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