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校联盟2018届髙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 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 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 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 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 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 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 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 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 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 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 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 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 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 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 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 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 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 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 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 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 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 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 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一一例如“意 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一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 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 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 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 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 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五四新文学改变了传统且使西方文化元素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所 以它是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 B.鲁迅像神话中的盗火者 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李图解外国之“火 来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
重庆市九校联盟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 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 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 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五四新文学不仅 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 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 ——“现代文学”。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 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丝 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 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 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 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 然是后者。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 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 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 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 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 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 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然而,正如马克思所 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 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 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 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 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 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 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 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一个群雄 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 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 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五四新文学改变了传统且使西方文化元素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所 以它是文学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 B. 鲁迅像神话中的盗火者 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李图解外国之“火”, 来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
C.“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保存了农耕社会“文变染乎世情,兴 废系乎时序”的文化基因,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价值。 D.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在于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改 变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是为了证明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现 代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 B.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指出了“盗火者”与崇洋者对待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 C.文章在第三段结尾处通过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含量与 独特价值。 D.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是希望人们从改变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饱学之士清理和阐 释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洋分子热衷于使民族历史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说明他们不懂得 “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理。 B.汉语白话文学比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当时的中国经验,因 此它更能担负起“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为人们所接受 C.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 力,所以,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D.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徒具形式的中国文化不能用于“改变世界”,它不 能得到人们的维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答案】1.B2.A3.B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 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 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A项,说五四新文学是成功的范例只是“多数人认为”;它改变 的不是“传统”,而是“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该项犯了“以偏概全”“偷换 概念”的错误。C项,胡乱嫁接,于文无据。文中是在发问,“天人合一”保存 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着哪些重大的启 示?D项,由原文“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 可知,选项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 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 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 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的,是为了证明“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 关系是文化传统的关键问题”这一观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 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 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 前后分句之间因果推论不成立,强加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C. “君子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保存了农耕社会“文变染乎世情,兴 废系乎时序”的文化基因,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价值。 D.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在于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改 变世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是为了证明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现 代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 B. 文章第二段通过对比,指出了“盗火者”与崇洋者对待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 C. 文章在第三段结尾处通过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含量与 独特价值。 D. 文章引用马克思的话是希望人们从改变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饱学之士清理和阐 释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崇洋分子热衷于使民族历史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说明他们不懂得 “师夷长技以制夷”之理。 B. 汉语白话文学比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当时的中国经验,因 此它更能担负起“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为人们所接受。 C.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 力,所以,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D. 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徒具形式的中国文化不能用于“改变世界”,它不 能得到人们的维护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 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 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A 项,说五四新文学是成功的范例只是“多数人认为”;它改变 的不是“传统”,而是“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该项犯了“以偏概全”“偷换 概念”的错误。C 项,胡乱嫁接,于文无据。文中是在发问,“天人合一”保存 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着哪些重大的启 示?D 项,由原文“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 可知,选项错误。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 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 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 项, 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的,是为了证明“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 关系是文化传统的关键问题”这一观点。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 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 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 项, 前后分句之间因果推论不成立,强加因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只土碗 游睿 先生家的客厅里,青年和李先生相对而坐。 青年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从头到脚都是名牌。他的面前摆着一只土碗,碗毫无特 色,乡下随处可见的那种,做工粗劣,而且还有几个缺口。先生微眯着眼晴,对 着碗反复端详着,片刻之后,小心地将碗放下。 没错,这就是我当初准备花10万元买下的那只碗。先生说。 青年呵呵地笑了笑,搓了搓手说,现在5万元就卖给你。如果你真想要,价格 还可以商量。 哦?先生偏了偏头,有些吃惊地看了看青年,你想通了? 先生是这一带的名人。先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其为人为文在这一带几乎家喻 户晓。三年前,先生到一所大学做讲座。先生历来为人低调,讲座前谢绝了校方 迎接的专车,一个人徒步来到学校。先生喜欢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思考问题,路过 食堂的时候,一个学生和先生撞了个满怀。端在学生手里的碗顿时落到地上,碗 里的饭也洒了一地 先生连连说对不起,蹲下身来检那只碗。但是,先生愣住了。先生看见落在地上 的竟然是一只土碗,庆幸的是碗没有破,只是边缘摔了好几个缺口。先生早年当 过知青,下过乡,他知道除了偏远的乡下外,城市里是没有人用这种土碗的,更 何况前卫和时尚的大学校园。 先生抬起头,发现这个端土碗的学生格外清瘦,高高的个子却穿着极不合身而且 破旧的衣服。看见先生的目光,他连忙退了一步,拿起那只碗,怜爱地抚摩着碗 上的缺口。先生发现,这个学生的眼晴顿时有些红了 先生站起身,想对这个学生说点什么,但他转身就跑开了。先生的心似乎被什么 东西扎了一下。 讲座很成功。结束之后先生并没有离开。他想起了那只土碗和土碗的主人,经过 努力,先生好不容易打听到了那个学生的一些情况。这个学生和先生想的一样, 来自乡下,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不好,一直是学校里帮扶的对象。而他手中的那 只土碗,从进校时就在使用。他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使用土碗的人,这几乎成了学 校里的一道风景。 最后,先生找到了那个学生。先生说,对不起,是我摔坏了你的碗,我想看看你 的碗摔成什么样子了 学生就把碗递给了先生 先生拿起碗仔细看了看说,嘴里啧啧称赞,这碗是古董啊。价值不菲,你卖给我 你看走眼了,这只是我们家吃饭的碗,学生说。我不会卖的,这是我上学时我爹 亲手交给我的,爹说,看到这只碗你就知道自己是山里的孩子,就应该努力学习。 为了给我凑学费,爹的腿 先生的眼晴一热。先生说,这明明是个古董嘛,我出10万卖给我? 我说了,你出多少我都不卖!学生转身走开,留下先生一个人在风中沉思了良久。 晃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先生一直惦记着这个学生。先生每学期都匿名给这 名学生捐助全部学费。但先生没想到,三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那个学生,竟然会 主动找到他,要把那只土碗卖给他 先生问,你真想通了?
一只土碗 游睿 先生家的客厅里,青年和李先生相对而坐。 青年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从头到脚都是名牌。他的面前摆着一只土碗,碗毫无特 色,乡下随处可见的那种,做工粗劣,而且还有几个缺口。先生微眯着眼晴,对 着碗反复端详着,片刻之后,小心地将碗放下。 没错,这就是我当初准备花 10 万元买下的那只碗。先生说。 青年呵呵地笑了笑,搓了搓手说,现在 5 万元就卖给你。如果你真想要,价格 还可以商量。 哦?先生偏了偏头,有些吃惊地看了看青年,你想通了? 先生是这一带的名人。先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其为人为文在这一带几乎家喻 户晓。三年前,先生到一所大学做讲座。先生历来为人低调,讲座前谢绝了校方 迎接的专车,一个人徒步来到学校。先生喜欢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思考问题,路过 食堂的时候,一个学生和先生撞了个满怀。端在学生手里的碗顿时落到地上,碗 里的饭也洒了一地。 先生连连说对不起,蹲下身来检那只碗。但是,先生愣住了。先生看见落在地上 的竟然是一只土碗,庆幸的是碗没有破,只是边缘摔了好几个缺口。先生早年当 过知青,下过乡,他知道除了偏远的乡下外,城市里是没有人用这种土碗的,更 何况前卫和时尚的大学校园。 先生抬起头,发现这个端土碗的学生格外清瘦,高高的个子却穿着极不合身而且 破旧的衣服。看见先生的目光,他连忙退了一步,拿起那只碗,怜爱地抚摩着碗 上的缺口。先生发现,这个学生的眼晴顿时有些红了。 先生站起身,想对这个学生说点什么,但他转身就跑开了。先生的心似乎被什么 东西扎了一下。 讲座很成功。结束之后先生并没有离开。他想起了那只土碗和土碗的主人,经过 努力,先生好不容易打听到了那个学生的一些情况。这个学生和先生想的一样, 来自乡下,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不好,一直是学校里帮扶的对象。而他手中的那 只土碗,从进校时就在使用。他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使用土碗的人,这几乎成了学 校里的一道风景。 最后,先生找到了那个学生。先生说,对不起,是我摔坏了你的碗,我想看看你 的碗摔成什么样子了。 学生就把碗递给了先生。 先生拿起碗仔细看了看说,嘴里啧啧称赞,这碗是古董啊。价值不菲,你卖给我 吧? 你看走眼了,这只是我们家吃饭的碗,学生说。我不会卖的,这是我上学时我爹 亲手交给我的,爹说,看到这只碗你就知道自己是山里的孩子,就应该努力学习。 为了给我凑学费,爹的腿…… 先生的眼晴一热。先生说,这明明是个古董嘛,我出 10 万卖给我? 我说了,你出多少我都不卖!学生转身走开,留下先生一个人在风中沉思了良久。 一晃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先生一直惦记着这个学生。先生每学期都匿名给这 名学生捐助全部学费。但先生没想到,三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那个学生,竟然会 主动找到他,要把那只土碗卖给他。 先生问,你真想通了?
青年笑了笑说,我早就想通了,现在钱才是最重要的,有钱什么都好办。还真谢 谢您,三年前您以20万的价格没能买走我这只碗的消息传出去以后,有不少媒 体报道了我的故事,我收到了不少捐款,不过那些钱只够我读书用,现在我大学 毕业,这不差点钱找工作嘛,所以我就想到了您 那你爹的腿?先生问 老样子。医生说治不好了。爹听说有人愿意出10万买我的碗我没卖,狠狠也打 了我一个耳光,还差点不认我这个儿子了,我今天来您这儿,也算是他的意思。 您看,这碗… 先生又端起碗。端详了片刻。先生叹了口气,老实说,你这碗其实就是一只土碗, 一开始我就知道它根本不值钱,不过,既然你今天来了,我还是愿意出1万元买 下它。接着先生从抽屉里拿出一沓钱扔过去说,送客!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准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描写青年的服饰穿着,目的是通过他由穷学生到西装革履、一身名 牌的变化揭示他现在不再需要土碗的原因 B.小说通过学生对土碗态度的变化,表达作者对当下企求捷径、利益至上的社 会现状的担忧和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C.小说中两次出现先生的话“你想通了?”是在暗示先生早就明白学生和他爹 的想法,也是在提醒学生迷途知返。 D.小说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为我们全方位刻画了一位想通过努 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学生形象。 5.小说为什么以“一只土碗”作标题?请结合全篇简要分析。 6.小说以先生叹气、买碗、扔钱、送客作结尾,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 品进行分析。 【答案】4.B5.①“一只土碗”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篇,使情节紧凑。② 通过“一只土碗”的价值层层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围绕“一只土 碗”,展示师生两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为我们塑造了乐善好施的先生形象和 忘了初心、不知廉耻的青年形象。④“一只土碗”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媒介,是道 德观念的试金石,为我们剥开了金钱利益驱动之下的学生灵魂 6.①先生明知土碗其实就是只土碗,叹气之余,还愿意花1万买碗,使平淡的 故事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先生叹气、买下土碗,与前文愿出10 万买碗的情节相呼应,表现先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善良性格。③先生 最后的愤怒,侧面烘托了学生的不知廉耻,表达了作者对金钱驱动下的学生的丑 恶嘴脸的谴责和痛心。 【解析】 4.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 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 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 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青年服饰穿着的变 化并非揭示不再需要土碗的原因,而是他忘掉本分的体现。C项,“迷途知返” 程度太重。D项,没有心理描写,“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错。 5.试题分析:题目问“一只土碗”作标题的作用,考查学生小说标题的作用 小说标题的作用很多,具体作用要结合文本内容来理解,大致可以从题目反映的 内容、人物、情节(线索或在文中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方面)、主题等角度来考虑, 只土碗”作为小说的标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文中也层层设置悬
青年笑了笑说,我早就想通了,现在钱才是最重要的,有钱什么都好办。还真谢 谢您,三年前您以 20 万的价格没能买走我这只碗的消息传出去以后,有不少媒 体报道了我的故事,我收到了不少捐款,不过那些钱只够我读书用,现在我大学 毕业,这不差点钱找工作嘛,所以我就想到了您。 那你爹的腿?先生问。 老样子。医生说治不好了。爹听说有人愿意出 10 万买我的碗我没卖,狠狠也打 了我一个耳光,还差点不认我这个儿子了,我今天来您这儿,也算是他的意思。 您看,这碗…… 先生又端起碗。端详了片刻。先生叹了口气,老实说,你这碗其实就是一只土碗, 一开始我就知道它根本不值钱,不过,既然你今天来了,我还是愿意出 1 万元买 下它。接着先生从抽屉里拿出一沓钱扔过去说,送客!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两次描写青年的服饰穿着,目的是通过他由穷学生到西装革履、一身名 牌的变化揭示他现在不再需要土碗的原因。 B. 小说通过学生对土碗态度的变化,表达作者对当下企求捷径、利益至上的社 会现状的担忧和反思,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C. 小说中两次出现先生的话“你想通了?”是在暗示先生早就明白学生和他爹 的想法,也是在提醒学生迷途知返。 D. 小说通过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为我们全方位刻画了一位想通过努 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学生形象。 5. 小说为什么以“一只土碗”作标题?请结合全篇简要分析。 6. 小说以先生叹气、买碗、扔钱、送客作结尾,这样处理有何用意?请结合作 品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一只土碗”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篇,使情节紧凑。② 通过“一只土碗”的价值层层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围绕“一只土 碗”,展示师生两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为我们塑造了乐善好施的先生形象和 忘了初心、不知廉耻的青年形象。④“一只土碗”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媒介,是道 德观念的试金石,为我们剥开了金钱利益驱动之下的学生灵魂。 6. ①先生明知土碗其实就是只土碗,叹气之余,还愿意花 1 万买碗,使平淡的 故事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先生叹气、买下土碗,与前文愿出 10 万买碗的情节相呼应,表现先生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困难的善良性格。③先生 最后的愤怒,侧面烘托了学生的不知廉耻,表达了作者对金钱驱动下的学生的丑 恶嘴脸的谴责和痛心。 【解析】 4.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 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 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 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 项,青年服饰穿着的变 化并非揭示不再需要土碗的原因,而是他忘掉本分的体现。C 项,“迷途知返” 程度太重。D 项,没有心理描写,“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错。 5. 试题分析:题目问“一只土碗”作标题的作用,考查学生小说标题的作用。 小说标题的作用很多,具体作用要结合文本内容来理解,大致可以从题目反映的 内容、人物、情节(线索或在文中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方面)、主题等角度来考虑。 “一只土碗”作为小说的标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文中也层层设置悬
念,先生把学生的这只土碗撞坏后,说这碗是古董,要拿十万去买,后来一再地 打听。这样能吸引读者。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外,小说始终捉住 “一只土碗”来写,“一只土碗”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一只土碗”的故事,表 现了先生的乐善好施、热心助人形象,同时也表现了青年由最初的坚守清贫到后 来变得不知廉耻的形象。小说通过这“一只土碗”展现了那个青年学生的经不住 金钱诱惑的灵魂,提示了文章的主旨。 点睛: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哪些呢?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 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 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 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 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 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 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 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 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 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6.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分析结尾先生叹气、买碗、扔钱、送客这些情节的作用。 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首先可以考虑该情节所写的内容自身具有的作用,该情节与 前文(包括开头)的关系,与下文的关系,对表现人物的关系,对表现主旨的关 系。先生叹气、买碗、扔钱、送客这些情节放在结尾,与前文他出髙价想买碗, 想法资助该学生相对照,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转。其次,明知青年已不复当年的 坚强、上进、质朴,先生叹气、仍买下土碗这一情节表现他的善良,该情节也与 前文愿出10万买碗的情节相照应。“仍碗”这一情节表明先生的愤怒,侧面烘 托了青年的不知廉耻,表达了作者对该学生的痛心和失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像“时代楷模”南仁东那样“做点事情” “时代楷模”南仁东人生全部的理想,就是能够踏踏实实为祖国“做点事情”。 南仁东所说的“做点事情”,是一件什么事情?不仅是“世界之最”,更是“中 国制造”,中国实力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南仁东也在现场。当时有 科学家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接收更多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一个大胆设想油然而生。他推开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的门,激动地说:“咱 们也建一个吧!”这是一次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设想和探索,更是南仁东“做点 事情”的开始。 南仁东“天眼”(FAST)梦想实现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一个能安装这个庞然大 物的地方。从1994年起,南仁东就开始为FAST项目选址,一选就是12年,脱 掉笔挺的西装,换上简易的工作服,每天带点饼干和咸菜,翻山越岭,踏遍了贵 州上百个窝凼。喀斯特地形常常乱石密布,再加上贵州天气阴冷多雨,他常常在 被雨水浇湿的乱石和泥土中摸爬滚打。南仁东作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完全 可以不必这样辛苦,但他为了“做点事情”,他总是身先士卒。不认识他的人, 还以为他是当地一位老农
念,先生把学生的这只土碗撞坏后,说这碗是古董,要拿十万去买,后来一再地 打听。这样能吸引读者。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另外,小说始终捉住一 “一只土碗”来写,“一只土碗”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一只土碗”的故事,表 现了先生的乐善好施、热心助人形象,同时也表现了青年由最初的坚守清贫到后 来变得不知廉耻的形象。小说通过这“一只土碗”展现了那个青年学生的经不住 金钱诱惑的灵魂,提示了文章的主旨。 点睛: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哪些呢?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 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 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 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 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 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 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 义双关。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 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 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 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6.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分析结尾先生叹气、买碗、扔钱、送客这些情节的作用。 小说结尾情节的作用首先可以考虑该情节所写的内容自身具有的作用,该情节与 前文(包括开头)的关系,与下文的关系,对表现人物的关系,对表现主旨的关 系。先生叹气、买碗、扔钱、送客这些情节放在结尾,与前文他出高价想买碗, 想法资助该学生相对照,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转。其次,明知青年已不复当年的 坚强、上进、质朴,先生叹气、仍买下土碗这一情节表现他的善良,该情节也与 前文愿出 10 万买碗的情节相照应。“仍碗”这一情节表明先生的愤怒,侧面烘 托了青年的不知廉耻,表达了作者对该学生的痛心和失望。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像“时代楷模”南仁东那样“做点事情” “时代楷模”南仁东人生全部的理想,就是能够踏踏实实为祖国“做点事情”。 南仁东所说的“做点事情”,是一件什么事情?不仅是“世界之最”,更是“中 国制造”,中国实力。 1993 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南仁东也在现场。当时有 科学家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 接收更多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认为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 是,一个大胆设想油然而生。他推开中国参会代表吴盛殷的门,激动地说:“咱 们也建一个吧!”这是一次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设想和探索,更是南仁东“做点 事情”的开始。 南仁东“天眼”(FAST)梦想实现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一个能安装这个庞然大 物的地方。从 1994 年起,南仁东就开始为 FAST 项目选址,一选就是 12 年,脱 掉笔挺的西装,换上简易的工作服,每天带点饼干和咸菜,翻山越岭,踏遍了贵 州上百个窝凼。喀斯特地形常常乱石密布,再加上贵州天气阴冷多雨,他常常在 被雨水浇湿的乱石和泥土中摸爬滚打。南仁东作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完全 可以不必这样辛苦,但他为了“做点事情”,他总是身先士卒。不认识他的人, 还以为他是当地一位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