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轧制时的横向变形一宽展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宽展的概念与组成,宽展的计算,掌握影响宽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孔型中轧制时宽展的变化规律。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宽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难点在于如何应用最小阻力定律分析各因素对宽展的影响。3.1基本概念3.1.1宽展的定义压下体积朝横向移动的部分,导致轧件在宽度方向上尺寸的变化量称为宽展。轧制时,轧件在高度方向受到压缩,被压下的体积将按照最小阻力定律分别向纵向和横向移动,移向纵向者引起轧件长度的改变一一延伸,而移向横向者引起轧件宽度的改变宽展。简单说,宽展就是变形前后轧件宽度尺寸的差值:AB=B-b3.1.2宽展的组成轧制时的宽展量由三部分组成:AB = B, + △B, + △B,其中△B:为滑动宽展,是金属与辊面产生相对滑动时,导致轧件宽度的改变量;△B,:为翻平宽展,是由于接触面上的摩擦阻力很大时,轧件侧面的金属翻转到接触面上,使宽度增加的量;△B,:为鼓形宽展,是由于轧件的侧面出现鼓形而使宽度增加的量。关于△B,AB,AB,在总宽展量中的比例可进行如下定性分析。一般情况下,若,则变形的不均匀程度↑,故△B2,AB,在宽展中所占的比例↑,而△B,I;若1/h比值I,则接触面上的粘着区↑,△B,和△B,在宽展中所占的比例↑,而△B,1。3.1.3宽展的分类1、自由宽展:若被压下的金属,其金属质点在横向移动时,除受接触摩擦的影响外,不受其他任何阻18
18 第三章 轧制时的横向变形—宽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宽展的概念与组成,宽展的计算,掌握影响宽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及孔型中轧制时宽展的变化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宽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难点在于如何应用最小阻力定律分析各因 素对宽展的影响。 3.1 基本概念 3.1.1 宽展的定义 压下体积朝横向移动的部分,导致轧件在宽度方向上尺寸的变化量称为宽展。 轧制时,轧件在高度方向受到压缩,被压下的体积将按照最小阻力定律分别向纵向和横 向移动,移向纵向者引起轧件长度的改变——延伸,而移向横向者引起轧件宽度的改变—— 宽展。 简单说,宽展就是变形前后轧件宽度尺寸的差值: B = B −b 3.1.2 宽展的组成 轧制时的宽展量由三部分组成: B = B1 + B2 + B3 其中 B1 :为滑动宽展,是金属与辊面产生相对滑动时,导致轧件宽度的改变量; B2 :为翻平宽展,是由于接触面上的摩擦阻力很大时,轧件侧面的金属翻转到接触面 上,使宽度增加的量; B3 :为鼓形宽展,是由于轧件的侧面出现鼓形而使宽度增加的量。 关于 1 2 3 B ,B ,B 在总宽展量中的比例可进行如下定性分析。一般情况下,若 f ↑,则变 形的不均匀程度↑,故 2 3 B ,B 在宽展中所占的比例↑,而 B1 ↓; 若 l h 比值↓,则接触面上的粘着区↑,B2和B3 在宽展中所占的比例↑,而 B1 ↓。 3.1.3 宽展的分类 1、自由宽展: 若被压下的金属,其金属质点在横向移动时,除受接触摩擦的影响外,不受其他任何阻
碍和限制(如孔型侧壁、立辊等的阻碍)而导致轧件宽度的增加量称为自由宽展,如图1(a)所示。(a)自由宽展(b)限制宽展(c)强迫宽展图1.宽展分类图示2、限制宽展:金属质点横向流动时,除受接触摩擦影响外,还受孔型侧壁的限制,此时产生的宽展称为限制宽展,如图1(b)所示,其宽展量必小于自由宽展。3、强迫宽展:金属质点横向流动时,不仅不受除摩擦以外的任何阻碍,而且还受有来自孔形形状导致的推动作用,使轧件宽度产生额外的增加,这种宽展称为强迫宽展,如图1(c)所示,其宽展量一定大于自由宽展。3.2影响宽展因素的分析分析影响宽展的因素,其理论依据有两个,一是最小阻力定律,二是体积不变条件(利用位移体积的概念)。下面对主要的因素进行分析。3.2.1压下量的影响1、一般规律:Ah, ABt。2、分析:Ah是影响AB最主要的因素之一。△h对△B的这一影响规律可从如下两点来分析:①随△h↑,变形区长度1↑(1=√RAh),根据最小阻力定律,金属流动时必有纵向阻力,则金属质点易于向阻力相对较小的横向流动,故使△B↑。②h↑,压下的体积↑(相对压下体积=VNh/H),则△B1。3.2.2J压下率的影响19
19 碍和限制(如孔型侧壁、立辊等的阻碍)而导致轧件宽度的增加量称为自由宽展,如图1 (a)所示。 (a)自由宽展 (b)限制宽展 (c)强迫宽展 图1. 宽展分类图示 2、限制宽展: 金属质点横向流动时,除受接触摩擦影响外,还受孔型侧壁的限制,此时产生的宽展称 为限制宽展,如图1(b)所示,其宽展量必小于自由宽展。 3、强迫宽展: 金属质点横向流动时,不仅不受除摩擦以外的任何阻碍,而且还受有来自孔形形状导致 的推动作用,使轧件宽度产生额外的增加,这种宽展称为强迫宽展,如图1(c)所示,其宽 展量一定大于自由宽展。 3.2 影响宽展因素的分析 分析影响宽展的因素,其理论依据有两个,一是最小阻力定律,二是体积不变条件(利 用位移体积的概念)。下面对主要的因素进行分析。 3.2.1 压下量的影响 1、一般规律: h ↑,B ↑。 2、分析: h 是影响 B 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h 对 B 的这一影响规律可从如下两点来分析: ①随 h ↑,变形区长度 l ↑( l = Rh ),根据最小阻力定律,金属流动时必有纵向阻 力↑,则金属质点易于向阻力相对较小的横向流动,故使 B ↑。 ② h ↑,压下的体积↑(相对压下体积= V h H ),则 B ↑。 3.2.2 压下率的影响
1、一般规律:3661,AB,但对32-H=C(Nh/H)↑,分别有如下三种情.-h=C20-AAh=C况:24 ①H=C时,h↓(即有2016Aht);12②h=C时,H(即有8Nht) ;4③Nh=C时,HI,需同时0.0.20.00.40.60.81.0有hl。=Ah/H这三种情况虽然都使ε1,但其影响程度不同,下面结合图2逐图2宽展与压下率的关系个分析。2、分析:①H=C时(见曲线1):此时61,则hl,△h↑,将造成如下两种结果:Ihl,△ht,1(=VRAh)↑,根据最小阻力定律,纵向流动的阻力↑,则△B↑;II.h,压下体积,则AB。以上二者的综合作用,使△B的增大十分明显。②h=C时(见曲线2):此时61,则H↑,△h个将造成如下两种结果:IH1,△ht,导致△B,理由同前:ⅡI:H,才有△h1,而尽管△h能使压下体积1,但H却使压下体积I,亦即这一条既有使△B个的一面,又有使其减小的一面。由上分析,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虽仍有ε1,AB1,但增大的趋势不如①。③△h=c时(见曲线3):此时sT,需H的同时h也1。这将引起如下结果:I.HI,压下体积(VNh/H)↑,则AB↑,但因△h=C,故AB增大的程度不如①、②;20
20 1、一般规律: ↑ , B ↑ ,但对 ( h H )↑,分别有如下三种情 况: ① H = C 时 , h ↓ (即有 h ↑); ② h = C 时 , H ↑ (即有 h ↑); ③ h = C 时, H ↓,需同时 有 h ↓。 这三种情况虽然都使 ↑,但 其影响程度不同,下面结合图2逐 个分析。 2、分析: ① H = C 时(见曲线1): 此时 ↑,则 h ↓, h ↑,将造成如下两种结果: Ⅰ.• h ↓, h ↑,l ( l = Rh )↑,根据最小阻力定律,纵向流动的阻力↑,则 B ↑; Ⅱ. h ↑,压下体积↑,则 B ↑。 以上二者的综合作用,使 B 的增大十分明显。 ② h = C 时(见曲线2): 此时 ↑,则 H ↑, h ↑将造成如下两种结果: Ⅰ. H ↑, h ↑,导致 B ↑,理由同前; Ⅱ.• H ↑,才有 h ↑,而尽管 h ↑能使压下体积↑,但 H ↑却使压下体积↓,亦即这一条 既有使 B ↑的一面,又有使其减小的一面。 由上分析,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虽仍有 ↑,B ↑,但增大的趋势不如①。 ③ h = c 时(见曲线3): 此时 ↑,需 H ↓的同时 h 也↓。这将引起如下结果: Ⅰ. H ↓,压下体积( V h H )↑,则 B ↑,但因 h = C ,故 B 增大的程度不如①、 ②; 0.0 0.2 0.4 0.6 0.8 1.0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B, mm =h/H H=C h=C h=C 图2 宽展与压下率的关系
II·因Nh=C,则变形区长度1=VRAh不变,可知金属纵向流动的阻力并未增大,故该因素对宽展无影响。由以上分析,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此时虽仍有↑,△B1,但仅是压下体积的结果而已,故△B个的不明显。④对曲线2、3的分析由图2可见,该二曲线以6.为界,左右影响程度不同,解释如下:因对曲线2,使^B增大的主要因素是变形区长度1的增加,导致金属纵向阻力增大所致;而对曲线3,使^B增大的主要因素是压下体积。这就需看在某种情况下,谁起主导作用。当<8时(左边),对曲线2,因△h较小,故1增大不明显;而对曲线3因有H1,故压下体积V△h/H起主导作用。则此阶段曲线3高于曲线2:当ε>6.时(右边),对曲线2,此时△h较大,则1明显增大;而对曲线3压下体积的增大是靠H1来实现的,故1增大起主导作用。则此阶段曲线2高于曲线3。3.2.3轧件宽度的影响2.D8=50%403025.415=2010-2010154550轧件宽度B,mm图3轧件宽度对变形区划分的影响图4B对AB的影响曲线分析B对△B的影响,其理论依据是最小阻力定律和体积不变条件。如图3所示。由于轧件在变形区内1与B的相对尺寸不同,使金属流动的宽展区、延伸区的划分不同,故需分别讨论之;此外,B对AB的影响还与变形区长度1有关,故一般不孤立谈B的影响,而是研究1/B对△B的影响,其中1=/R△h,B=(B+b)/2。1、一般规律:如图4所示,随Bt,AB1,达到最大值后,△BI,尔后趋于不变。2、分析:①若1B>1,即1>B,随B↑,宽展区↑,故△B1,当/B-1,即I=BAB达最大值。如21
21 Ⅱ.• 因 h = C ,则变形区长度 l = Rh 不变,可知金属纵向流动的阻力并未增大,故 该因素对宽展无影响。 由以上分析,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此时虽仍有 ↑, B ↑,但仅是压下体积↑的结果而 已,故 B ↑的不明显。 ④对曲线2、3的分析: 由图2可见,该二曲线以 0 为界,左右影响程度不同,解释如下: 因对曲线2,使 B 增大的主要因素是变形区长度 l 的增加,导致金属纵向阻力增大所 致;而对曲线3,使 B 增大的主要因素是压下体积。这就需看在某种情况下,谁起主导作 用。 当 0 时(左边),对曲线2,因 h 较小,故 l 增大不明显;而对曲线3因有 H ↓,故 压下体积 V h H 起主导作用。则此阶段曲线3高于曲线2; 当 0 时(右边),对曲线2,此时 h 较大,则 l 明显增大;而对曲线3压下体积的增 大是靠 H ↓来实现的,故 l 增大起主导作用。则此阶段曲线2高于曲线3。 3.2.3 轧件宽度的影响 图3 轧件宽度对变形区划分的影响 图4 B 对 B 的影响曲线 分析 B 对 B 的影响,其理论依据是最小阻力定律和体积不变条件。如图3所示。由于轧 件在变形区内 l 与 B 的相对尺寸不同,使金属流动的宽展区、延伸区的划分不同,故需分别 讨论之;此外, B 对 B 的影响还与变形区长度 l 有关,故一般不孤立谈 B 的影响,而是研究 l B 对 B 的影响,其中 l = Rh , B = (B +b) 2。 1、一般规律: 如图4所示,随 B ↑,B ↑,达到最大值后, B ↓,尔后趋于不变。 2、分析: ①若 l B 1,即l B, 随 B ↑,宽展区↑,故 B ↑,当 l B=1,即l=B,B 达最大值。如
图3。②若1/B<1,即1<B,随B↑,延伸区↑,而宽展区基本不变,如图3,故△B亦基本不变。但正如在“金属沿横向流动规律的分析”中所述,此时宽展区受有纵向的附加拉应力(延伸区变形不均所致),横向的附加压应力(由外端导致宽展区变形不均所致),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BI。③对轧制,一般都有1/B<1,(即1<B),该比值反映了金属流动时纵横阻力比的变化,1/B1,△B,当△B1,△B=0,为平面变形状态。一般认为,/B=2为纵横变形相等的条件,(为何不是1/B=1?),这是轧辊凸度的影响所致,这也是轧制时延伸大于宽展的原因。3.2.4轧辊直径的影响1、一般规律:DT,AB。2、分析:D1,变形区长度1↑,则金属纵向流动的阻力1,故△B↑。3.2.5摩擦系数对宽展的影响1、一般规律:F,AB2、分析:主要从金属流动时受到纵、横两方向的摩擦阻力入手。如图5所示。(a-r)2α++Y=2r/2P2
22 图3。 ②若 l B 1,即l B, 随 B ↑,延伸区↑,而宽展区基本不变,如图3,故 B 亦基本不 变。但正如在“金属沿横向流动规律的分析”中所述,此时宽展区受有纵向的附加拉应力(延 伸区变形不均所致),横向的附加压应力(由外端导致宽展区变形不均所致),二者共同作 用的结果,使 B ↓。 ③对轧制,一般都有 l B 1,(即l B),该比值反映了金属流动时纵横阻力比的变 化, l B ↑,B ↑,当 B ↑↑, B =0,为平面变形状态。一般认为, l B =2为纵横变 形相等的条件,(为何不是 l B =1?),这是轧辊凸度的影响所致,这也是轧制时延伸大于 宽展的原因。 3.2.4 轧辊直径的影响 1、一般规律: D ↑,B ↑。 2、分析∶ D ↑,变形区长度 l ↑,则金属纵向流动的阻力↑,故 B ↑。 3.2.5 摩擦系数对宽展的影响 1、一般规律: f ↑,B ↑ 2、分析: 主要从金属流动时受到纵、横两方向的摩擦阻力入手。如图5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