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轧制单位压力分布函数式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轧制单位压力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Karman方程及其采利柯夫解的推导过程,了解Orowan方程及其Sims解、Stone方程及其Stone解的求解过程。重点难点:重点:Karman方程及其求解的思路及方法;难点:Orowan单位压力微分方程式的推导。5.1基本概念5.1.1轧制单位压力轧制时,接触弧上单位面积上所作用的正压力,称为轧制单位压力,简称单位压力,常用p示之。图1轧制单位压力p图2轧制压力5.1.2轧制压力P轧制压力是单位压力p在整个接触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上的总和,用P示之。故P的方向与y轴平行,如图2所示。水平投影面积系指将接触面积投影到水平方向后的值。P=B.f'p.(Rdo.cos0)=B.f"p·dx(1)其中R·do=ds,而ds=dx/cos,B=(B+b)/25.1.3平均单位压力P平均单位压力指接触面水平投影面积上单位压力p的平均值。(2)p=P/F46
46 第五章 轧制单位压力分布函数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轧制单位压力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 Karman 方程及 其采利柯夫解的推导过程,了解 Orowan 方程及其 Sims 解、Stone 方程及其 Stone 解的求解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Karman 方程及其求解的思路及方法;难点:Orowan 单位 压力微分方程式的推导。 5.1 基本概念 5.1.1 轧制单位压力 轧制时,接触弧上单位面积上所作用的正压力,称为轧制单位压力,简称单 位压力,常用 p 示之。 图1 轧制单位压力 p 图2 轧制压力 5.1.2 轧制压力 P 轧制压力是单位压力 p 在整个接触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上的总和,用 P 示之。 故 P 的方向与 y 轴平行,如图2所示。水平投影面积系指将接触面积投影到水平 方向后的值。 P B p Rd B p dx L p L = 0 = ( cos ) (1) 其中 R d = ds ,而 ds = dx cos,B = (B + b) 2 5.1.3 平均单位压力 p 平均单位压力指接触面水平投影面积上单位压力 p 的平均值。 p = P F (2)
5.2Karmann方程及其采利柯夫解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课的核心内容。许多单位压力p的分布式都是通过推导Karmann方程而得到的。本节将重点建立Karmann方程,并以采利柯夫对该方程的求解作为例子,来讨论求Karmann方程的方法。要求:1.对Karmann方程应能独立完成推导:2.对采利柯夫得到的解析解-一p的分布函数式,应能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能掌握求解Karmann方程的基本方法。5.2.1Karmann方程假定条件:1.材料为各向同性、均质连续体;2. △b=0;3.变形区内各截面上的、,沿高度方向不变一平截面假定;4.变形区内轧件的长、宽、高方向就是主方向;5.不考虑轧辊的弹性压扁及轧件的弹性变形。图3推导Karmann方程图示下面利用图3来推导Kamann方程。从假定条件中已能看出,该方程的推导方法为近似工程法。1.建立近似平衡微分方程在后滑区取一宽为dx的微分单元体小条,其上受力如图3所示,令B=1,则由ZX=0,有47
47 5.2 Karmann方程及其采利柯夫解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许多单位压力 p 的分布式都是通过推导Karmann方程而得到的。本节将重点 建立Karmann方程,并以采利柯夫对该方程的求解作为例子,来讨论求Karmann 方程的方法。要求: 1.对Karmann方程应能独立完成推导; 2.对采利柯夫得到的解析解—— p 的分布函数式,应能进行理论上的分 析,并能掌握求解Karmann方程的基本方法。 5.2.1 Karmann方程 假定条件: 1.材料为各向同性、均质连续体; 2. b = 0 ; 3.变形区内各截面上的 x v 、 x 沿高度方向不变——平截面假定; 4.变形区内轧件的长、宽、高方向就是主方向; 5.不考虑轧辊的弹性压扁及轧件的弹性变形。 图3 推导Karmann方程图示 下面利用图3来推导Karmann方程。从假定条件中已能看出,该方程的推导方 法为近似工程法。 1.建立近似平衡微分方程 在后滑区取一宽为 dx 的微分单元体小条,其上受力如图3所示,令 B = 1,则 由 X = 0 ,有
-2(o+do)(y+dy)+2oxy-2t,dscos0+2Pdssin0=0化简后doy+dy+do,dy+t,dscos0-pdssin0=0现对该式进行近似处理并整理①忽略高阶无穷小量do,dy;②方程两边同时乘以ydx;③ ds = dx/cos0 =dy/sin 0则得dor.=0dxydxydxydor_I-=0(3)dxdxyy2.近似屈服条件3=-,=-p,这里p是单由假定④,知,=-,02=-0.=-0m2位压力而非静水压力。根据屈服条件,0,-0,=2k=K,即-C- -(-p)=Kp-,=Ko,=p-Kdo, =dp将其代入(3)式中,得_=0(4a)dxydxy同理,前滑区的Karmann方程为__=0(4b)dxydxy这就是著名的Karmann微分方程式。3.Karmann微分方程式的第二种表达形式将高阶无论穷小略去后,式(1)可写成如下的形式doxy+o,dy=trdscos0-pdssin0d(oy)=t,ds cos0+ pdssin 0根据屈服条件,α,=p-K,而y=he/2,ds=Rde代入上式,48
48 − 2( x + d x )( y + dy) + 2 x y − 2 f ds cos + 2Pdssin = 0 化简后 d x y + xdy + d xdy + f ds cos − pdssin = 0 现对该式进行近似处理并整理 ①忽略高阶无穷小量 d dy x ; ②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ydx ; ③ ds = dx cos =dy sin 则得 + + − = 0 dx dy y p dx y dy dx y d x x f + = 0 − − dx y dy y p dx d x x f (3) 2.近似屈服条件 由假定④,知 1 = − x , 2 = − z = − m , 3 = − y = − p ,这里 p 是单 位压力而非静水压力。 根据屈服条件, 1 − 3 = 2k = K ,即 d dp p K p K p K x x x x = = − − = − − − = ( ) 将其代入(3)式中,得 − + = 0 y τ dx dy y K dx dp f (4a) 同理,前滑区的Karmann方程为 − − = 0 y τ dx dy y K dx dp f (4b) 这就是著名的Karmann微分方程式。 3.Karmann微分方程式的第二种表达形式 将高阶无论穷小略去后,式(1)可写成如下的形式 d x y + x dy = f ds cos − pdssin d( x y) = f ds cos pdssin 根据屈服条件, x = p − K ,而 y = h 2, ds = Rd 代入上式
[(p-K)=2R(psin OF↑, cos0)(5)deKarmann方程的这种表达形式,后面将用来与Orowan方程相比较。5.2.2卡尔曼方程的求解条件1.单位摩擦力f沿接触弧的分布规律①全滑动:Ty=fp(f =const)其中「为摩擦系数,当接触面上摩擦不严重时,采用该摩擦规律是适合的。很多p分布式的求解都应用了该规律,如采利柯夫、Bland、Stone、克拉廖夫、Smith等公式。②全粘着:T, =k= K/2接触面上的摩擦切应力已达剪切屈服应力,所以该式适于接触面摩擦严重的变形过程。Sims采用了该规律。③混合摩擦:接触面按摩擦分区:滑动区与粘着区滑动区:t,=f·p粘着区:T,=k=K/2这一摩擦规律为陈家民公式所采用。④液体摩擦:dvrt,=ndy即摩擦切应力tf与流体的速度梯度成正比,这一规律称为Newton定律,比例系数n称为液体的粘度系数。该规律仅适于冷轧,为Nadai公式所采用。③对屈服应力加权:Tf=mk(或t,=m.o,)其中0<m<1,为摩擦因子。该规律一般用于接触面摩擦较重的情况,为切克马廖夫所采用。③摩擦切应力是单位压力p的某个函数:Ty =f(p)49
49 ( ) ( ) 2 sin cos f h p K R p d d − = (5) Karmann方程的这种表达形式,后面将用来与Orowan方程相比较。 5.2.2 卡尔曼方程的求解条件 1.单位摩擦力 f 沿接触弧的分布规律 ①全滑动: f =f p ( f = const) 其中 f 为摩擦系数,当接触面上摩擦不严重时,采用该摩擦规律是适合的。很多 p 分布式的求解都应用了该规律,如采利柯夫、Bland、Stone、克拉廖夫、Smith 等公式。 ②全粘着: f = k = K 2 接触面上的摩擦切应力 f 已达剪切屈服应力,所以该式适于接触面摩擦严重的变 形过程。Sims采用了该规律。 ③混合摩擦: 接触面按摩擦分区:滑动区与粘着区 滑动区: f = f p 粘着区: f = k = K 2 这一摩擦规律为陈家民公式所采用。 ④液体摩擦: dy dvx f = 即摩擦切应力 f 与流体的速度梯度成正比,这一规律称为Newton定律,比例系 数 称为液体的粘度系数。该规律仅适于冷轧,为Nadai公式所采用。 ⑤对屈服应力加权: f m f s = k (或 = m ) 其中 0 m 1 ,为摩擦因子。该规律一般用于接触面摩擦较重的情况,为切克马 廖夫所采用。 ⑥摩擦切应力是单位压力 p 的某个函数: f = f ( p)
北京钢院式用之。2.接触弧方程(y=f(x)关系)①圆弧:较精确,但推导麻烦,如Bland、Sims等用之。②抛物线:是一种近似,Nadai、Siebel等用之。③直线:以弦代弧,采利柯夫用之。④平板:Stone用之。3.变形抗力的取法无硬化:K=C(热变形适用)②有硬化,但取平均值:K=(K,+K)/2③线性关系加权:K=a·K+b.Kh其中a、b为权。④带张力时:K=K-qK沿接触弧具有分布函数关系:HK'=V.K.h.其中v、n为常数,通过两个实验可定。5.2.3Karmann方程的采利柯夫解这里将导出采利柯夫的单位压力p分布函数式。①假定条件:①摩擦规律——接触面全滑动:t,=f·p,解除面摩擦不太严重时适用。②接触弧方程(y=f(x)关系)一以弦代弧:根据两点式直线方程,在图3所示的坐标系下,找出两个点:(0,h/2),兴x+台,如此处理,只有在压薄件(I,H/2),由此可写出直线方程为:y=2'21x7>1)时才适用,否则偏差较大。h③平面变形抗力为常数:K=1.155g,=const,可见热变形时适用。50
50 北京钢院式用之。 2.接触弧方程( y = f (x) 关系) ①圆弧: 较精确,但推导麻烦,如Bland、Sims等用之。 ②抛物线: 是一种近似,Nadai、Siebel等用之。 ③直线: 以弦代弧,采利柯夫用之。 ④平板: Stone用之。 3.变形抗力的取法 ①无硬化: K = c (热变形适用) ②有硬化,但取平均值: K=(KH+Kh)2 ③线性关系加权: K a K H b Kh = + 其中a、b为权。 ④带张力时: K z = K − q ⑤ K 沿接触弧具有分布函数关系: n hx H K= K ( ) 其中 、n 为常数,通过两个实验可定。 5.2.3 Karmann方程的采利柯夫解 这里将导出采利柯夫的单位压力 p 分布函数式。 ① 假定条件: ①摩擦规律——接触面全滑动: f = f p ,解除面摩擦不太严重时适用。 ②接触弧方程( y = f (x) 关系)——以弦代弧: 根据两点式直线方程,在图3所示的坐标系下,找出两个点: (0, h 2), (l, H 2),由此可写出直线方程为: 2 2 h x l h y + = ,如此处理,只有在压薄件 ( 1) h l 时才适用,否则偏差较大。 ③平面变形抗力为常数: K const =1.155 s = ,可见热变形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