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变形区内金属质点流动规律的分析教学目的和要求:领会金属沿轧件纵向、横向和高向的流动规律,掌握轧制过程中α、、β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重点在于金属在轧制过程中,沿不同方向流动规律的分析。2.1金属沿轧件纵向流动规律的分析2.1.1剩余摩擦力的概念前已述及,稳定轧制时的咬入条件为β≥α/2,即仅是咬入时的一半,故此时所需的摩擦力有“富裕”,这些富裕的摩擦力称为剩余摩擦力。从轧件受力的角度,可将剩余摩擦力理解为拉入力与推出力的差值(如图1所示),即△F,=2(T-P)(a)为极限咬入状态(咬入阶段),此时β=α;(c)(b)(a)图1.剩余摩擦力的递增过程(b)为充满变形区阶段,轧件被咬入后,合力N的作用点向里移动,此时β<α;(c)为稳定轧制阶段,合力N的作用点位置为β=α/2。正是由于轧制过程有剩余摩擦力存在,才使轧制过程发生了如下变化①AF是轧件从咬入阶段向稳定轧制阶段过渡的力源;②△F导致“前滑",也是前滑的力源(驱动力);③变形区内各截面的速度不同一一由入口到出口方向速度逐渐递增。下面分析之。2.1.2金属质点沿轧件纵向流动规律的分析图2是平行的平板、不平行的平板以及轧制三种情况.从该图可看出金属沿纵向的流动特点。11
11 第二章 变形区内金属质点流动规律的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领会金属沿轧件纵向、横向和高向的流动规律,掌握轧制过程中 α、 γ、β 三者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在于金属在轧制过程中,沿不同方向流动规律的分析。 2.1 金属沿轧件纵向流动规律的分析 2.1.1 剩余摩擦力的概念 前已述及,稳定轧制时的咬入条件为 2 ,即仅是咬入时的一半,故此时所需的摩 擦力有“富裕”,这些富裕的摩擦力称为剩余摩擦力。从轧件受力的角度,可将剩余摩擦力理 解为拉入力与推出力的差值(如图1所示),即 ( ) Fx = 2 Tx − Px (a)为极限咬入状态(咬入阶段),此时 = ; (b)为充满变形区阶段,轧件被咬入后,合力 N 的作用点向里移动,此时 ; (c)为稳定轧制阶段,合力 N 的作用点位置为 = / 2。 正是由于轧制过程有剩余摩擦力存在,才使轧制过程发生了如下变化: ① Fx 是轧件从咬入阶段向稳定轧制阶段过渡的力源; ② Fx 导致“前滑”,也是前滑的力源(驱动力); ③ 变形区内各截面的速度不同——由入口到出口方向速度逐渐递增。 下面分析之。 2.1.2 金属质点沿轧件纵向流动规律的分析 图2是平行的平板、不平行的平板以及轧制三种情况.从该图可看出金属沿纵向的流动 特点。 (a) (b) (c) 图1. 剩余摩擦力的递增过程
就轧制而言,如图2(c),其流动的规律与斜板压缩相类似,只不过前者接触面为平面,而后者接触面为圆弧。P7BLDTBtDB111pp(a)(c)(b)图2.平板压缩与轧制时金属沿纵向流动方向(a)平砧压缩(b)斜砧压缩(c)轧制1.中性角及前、后滑见图2(c),与分界面AB相对应的辊的圆心角称为中性角。分界面AB称为中性面,AB的高度用h,表示,称中性面高度。(0, r)为前滑区(y,α)为后滑区与斜砧压缩相比,轧制时金属质点的流动规律有其特殊性,由于辊是转动的,故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则轧制时“后滑区”的金属也将向出口方向流动,但若以轧辊作为参照系则后滑区的金属将向入口方向流动(相对运动),正如图2(c)中的箭头所示。2.金属质点沿纵向的流动规律首先假定,金属沿高度方向所有各点的水平流动速度相同一一平断面假定。现以地球为参照系,研究金属质点沿纵向的流动规律。前已述及,轧件由咬入阶段到稳定轧制阶段,随着轧件前端逐渐向出口方向运动,·剩余摩擦力△F不断增大,正因此,金属的流动也不可能是匀速过程,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F,=ma如图3可见,随着θ角的不断I(即轧件前端越偏向出口侧),△F1,a↑,则必x方向的流动速度1,当达到中性面时,有V=V,=VocoSy12
12 就轧制而言,如图2(c),其流动的规律与斜板压缩相类似,只不过前者接触面为平 面,而后者接触面为圆弧。 图2. 平板压缩与轧制时金属沿纵向流动方向 (a)平砧压缩 (b)斜砧压缩 (c)轧制 1.中性角及前、后滑 见图2(c),与分界面AB相对应的辊的圆心角 称为中性角。分界面AB称为中性面, AB的高度用 h 表示,称中性面高度。 (0, ) 为前滑区 ( , ) 为后滑区 与斜砧压缩相比,轧制时金属质点的流动规律有其特殊性,由于辊是转动的,故若以地 球为参照系,则轧制时“后滑区”的金属也将向出口方向流动,但若以轧辊作为参照系则后滑 区的金属将向入口方向流动(相对运动),正如图2(c)中的箭头所示。 2.金属质点沿纵向的流动规律 首先假定,金属沿高度方向所有各点的水平流动速度 x v 相同——平断面假定。 现以地球为参照系,研究金属质点沿纵向的流动规律。 前已述及,轧件由咬入阶段到稳定轧制阶段,随着轧件前端逐渐向出口方向运动,• 剩 余摩擦力 Fx 不断增大,正因此,金属的流动也不可能是匀速过程,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 律,有 Fx = ma 如图3可见,随着 角的不断↓(即轧件前端越偏向出口侧), Fx ↑,a ↑,则必 x 方向 的流动速度 x v ↑,当达到中性面时,有 cos 0 v v v x = = A C B D P P A C B D P P A C B D (a) (b) (c)
其中v。是辊面的线速度。超过中性面,金属质点进入前滑区,此时V>v,=VocosyvcoseFITITVoVhhH-VHVyVx-后滑区轧辊线速度1前滑区轧件速度图3、以地球为参照系时金属质点速度的变化图4、连轧秒流量将上述过程归纳一下:①VH<V,<Vh②v<v,<0<α(后滑区)③V。>V,0<0<(前滑区)根据体积不变条件,在单位时间内,金属流过变形区内各截面的体积应相等,即秒流量相等,可用下式表示:HByu=h,b,y=h,b,y,=h,bhVh=const13
13 其中 0 v 是辊面的线速度。超过中性面,金属质点进入前滑区,此时 cos 0 v v v x = 图3、以地球为参照系时金属质点速度的变化 图4、连轧秒流量 将上述过程归纳一下: ① H h v v v ② v v , (后滑区) ③ v v , 0 (前滑区) 根据体积不变条件,在单位时间内,金属流过变形区内各截面的体积应相等,即秒流量 相等,可用下式表示: HBv h b v h b v h b v const H = x x x = = h h h = H h v0cos v0 vH vx v vh 后滑区 前滑区 轧辊线速度 轧件速度
连轧时,不同机架的出入口速度也必须遵守这一条件(如图4),即h,-b,-Vj=h2-b,-V2=h-bg-V3=const否则,将出现堆钢或拉钢现象,若控制不好,将导致生产事故或产品报废。2.1.3金属质点沿轧件横向流动规律的分析1.金属质点流动时的最小阻力定律基本含义:在接触面存在摩擦阻力的情况下,若金属质点有向各个方向流动的可能性时,它必朝阻力最小的方向一一最短法线方向流动。这一规律称为最小阻力定律,也称最短法线定律。举例说明:为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现以锻压变形为例说明之。[J图5、接触面无摩擦时金属的流动规律图6.金属流动所受之阻力工件在锻压变形时,若接触面无摩擦,则原为矩形断面的工件,变形后仍为矩形。此时金属质点的流动规律是从形心向外呈放射状流动,如图5所示,因各方向无阻力,故不存在某方向阻力的大小问题。但若接触面有摩擦存在,金属质点的流动将受阻,且不同的方向所受阻力的大小不同。图6是金属质点沿不同方向流动时所受阻力的示意。可见,当其试图向y方向(工件的纵向)流动时,受到摩擦阻力1,的作用,而当其试图向宽度方向(工件的横向)流动时,摩擦阻力为t、。不难看出,距边界越近,金属质点流动时所受之阻力就越小,沿边界的法线方向使这一距离最短,故该方向就是其流动的最小阻力方向。根据图6所示的金属流动方向,可将变形区分为四个流动方向不同的区域:1、2两区的金属向宽度方向流动受到的阻力最小,故称宽展区;3、4两区的金属朝纵向流动受到的阻力最小,故称延伸区;而分界线为临界区,其上的金属质点有朝各个方向流动的可能性,当然也可能不流动。2.轧制时金属质点沿宽向流动的规律性分析1)当宽展区的金属质点向宽度流动时,外端起阻碍其流动的作用(因外端不动),故与无外端相比:14
14 连轧时,不同机架的出入口速度也必须遵守这一条件(如图4),即 h b v h b v h b v const 1 1 1 2 2 2 3 3 3 = = = 否则,将出现堆钢或拉钢现象,若控制不好,将导致生产事故或产品报废。 2.1.3 金属质点沿轧件横向流动规律的分析 1.金属质点流动时的最小阻力定律 基本含义:在接触面存在摩擦阻力的情况下,若金属质点有向各个方向流动的可能性 时,它必朝阻力最小的方向——最短法线方向流动。这一规律称为最小阻力定律,也称最短 法线定律。 举例说明:为加深对该定律的理解,现以锻压变形为例说明之。 图5、接触面无摩擦时金属的流动规律 图6. 金属流动所受之阻力 工件在锻压变形时,若接触面无摩擦,则原为矩形断面的工件,变形后仍为矩形。此时 金属质点的流动规律是从形心向外呈放射状流动,如图5所示,因各方向无阻力,故不存在 某方向阻力的大小问题。但若接触面有摩擦存在,金属质点的流动将受阻,且不同的方向所 受阻力的大小不同。图6是金属质点沿不同方向流动时所受阻力的示意。可见,当其试图向 y 方向(工件的纵向)流动时,受到摩擦阻力 y t 的作用,而当其试图向宽度方向(工件的横 向)流动时,摩擦阻力为 x t 。不难看出,距边界越近,金属质点流动时所受之阻力就越小, 沿边界的法线方向使这一距离最短,故该方向就是其流动的最小阻力方向。 根据图6所示的金属流动方向,可将变形区分为四个流动方向不同的区域: 1、2两区的金属向宽度方向流动受到的阻力最小,故称宽展区;3、4两区的金属朝纵向 流动受到的阻力最小,故称延伸区;而分界线为临界区,其上的金属质点有朝各个方向流动 的可能性,当然也可能不流动。 2.轧制时金属质点沿宽向流动的规律性分析 1)当宽展区的金属质点向宽度流动时,外端起阻碍其流动的作用(因外端不动),故 与无外端相比: x y
①朝横向流动的金属减少,而纵向流动者增加;②宽展区将出现横向的附加压应力,而外端出现横向的附加拉应力。如图7所示。④0+I++图7轧制时金属质点沿宽向流动分析示图2)由于L<<B,即延伸远大于宽展。3)对延伸区,如图6所示,处在中间区域内的金属,只延伸而无宽展,故该区域的延伸必大于两侧,从而导致中心处产生纵向的附加压应力,而两侧产生纵向的附加拉应力。该拉应力与宽展区的附加压应力的综合作用,使纵向的流动阻力减小,导致延伸增大,从而宽展下降。结论:不同区域的附加应力导致宽度方向金属流动的减少。孔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现象,否则将造成充盈不足。2.1.4金属质点沿轧件高向流动规律的分析经大量实验人们发现,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沿高度方向上各点流动的速度并非均匀。其中以塔尔诺夫斯基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沿着轧件的对称轴做剖分网格,观察变形前后纵向断面网格歪扭程度的变化,发现轧件中心层和边界层的变形大小有明显区别,结果如图8所示。m图8金属高向变形不均实验结果15
15 ① 朝横向流动的金属减少,而纵向流动者增加; ② 宽展区将出现横向的附加压应力,而外端出现横向的附加拉应力。如图7所示。 图7 轧制时金属质点沿宽向流动分析示图 2)由于 L B ,即延伸远大于宽展。 3)对延伸区,如图6所示,处在中间区域内的金属,只延伸而无宽展,故该区域的延伸 必大于两侧,从而导致中心处产生纵向的附加压应力,而两侧产生纵向的附加拉应力。该拉 应力与宽展区的附加压应力的综合作用,使纵向的流动阻力减小,导致延伸增大,从而宽展 下降。 结论:不同区域的附加应力导致宽度方向金属流动的减少。孔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 现象,否则将造成充盈不足。 2.1.4 金属质点沿轧件高向流动规律的分析 经大量实验人们发现,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沿高度方向上各点流动的速度并非均匀。其 中以塔尔诺夫斯基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沿着轧件的对称轴做剖分网格,观察变形前后纵 向断面网格歪扭程度的变化,发现轧件中心层和边界层的变形大小有明显区别,结果如图8 所示。 图8 金属高向变形不均实验结果 B b l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