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授课计划 审签 编号26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基本课题: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 教学目标:1.说出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重点) 2.说出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 方式及特异防治原则。(重点) 3.列出乙型肝炎免疫检验项目,并解释其临床应用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简述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性之间的关系。4 第四节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1.由肠道病毒引入。15 2.引用上海甲肝大流行讲解。 乙型肝炎病毒 介绍乙肝的危害性,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 (一)生物学性状 利用板图介绍形态及乙20 肝抗原抗体系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结合免疫学知识分析。20 三、丙型肝炎病毒 自学
课 时 授 课 计 划 审签 编号 26 授课时间及单元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 1 基本课题: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教学目标:1. 说出甲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重点) 2. 说出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 方式及特异防治原则。(重点) 3. 列出乙型肝炎免疫检验项目,并解释其临床应用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时间(分) 复习旧课:简述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流行性之间的关系。 4 第四节 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1. 由肠道病毒引入。 15 2. 引用上海甲肝大流行讲解。 二、乙型肝炎病毒 介绍乙肝的危害性,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 5 (一)生物学性状 利用板图介绍形态及乙 20 肝抗原抗体系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结合免疫学知识分析。 20 三、丙型肝炎病毒 自学。 5
四、丁型肝炎病毒 自学 五、戊型肝炎病毒 自学。 六、庚型肝炎病毒 自学 七、肝炎病毒的微生物 20 检查及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举化验单请学生分析。 (二)防治原则 与甲型肝炎对比讲解 第五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简介。 5 第六节疱疹病毒 自学。 第七节其他病毒 自学。 小结:1.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4 2.比较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 布置作业与预习 作业: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预习:第十四章其他微生物 课后分析
四、丁型肝炎病毒 自学。 五、戊型肝炎病毒 自学。 六、庚型肝炎病毒 自学。 七、肝炎病毒的微生物 20 检查及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 举化验单请学生分析。 (二)防治原则 与甲型肝炎对比讲解。 第五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简介。 5 第六节 疱疹病毒 自学。 第七节 其他病毒 自学。 小结: 1. 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4 2. 比较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乙肝病毒的“两对半”检测意义。 预习:第十四章 其他微生物 课后分析
第四节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球形,直径27~32nm。无包膜,呈20面体对称结构。基因 组为单股正链RNA。 2培养与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对HAV易感。 3.抵抗力:比一般肠道病毒更强。 (二)致病性 1传染源:病人,尤其是无黄疸型肝炎患者 2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 (1)发病过程:HAⅤ经口侵入人体,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组织增殖, 然后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最后侵入肝细胞内增殖而致病 (2)发病机理:病毒直接作用,免疫病理反应。 (3)免疫性: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外衣壳相当于一般
第四节 肝炎病毒 一、甲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结构:球形,直径 27~32nm。无包膜,呈 20 面体对称结构。基因 组为单股正链 RNA。 2.培养与动物模型:黑猩猩、狨猴及红面猴对 HAV 易感。 3.抵抗力:比一般肠道病毒更强。 (二)致病性 1.传染源:病人,尤其是无黄疸型肝炎患者。 2.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 3.致病机制: (1) 发病过程:HAV 经口侵入人体,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组织增殖, 然后进入血流,引起短暂的病毒血症,病毒最后侵入肝细胞内增殖而致病。 (2) 发病机理:病毒直接作用,免疫病理反应。 (3) 免疫性: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二、乙型肝炎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结构: (1)大球形颗粒:直径 42nm,具有双层衣壳结构。外衣壳相当于一般
病毒的包膜。内衣壳是20面体对称的核心结构。内部是双股未闭合的环状 DNA和DNA聚合酶。具有传染性。 (2)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是病毒体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不具 有传染性 (3)管型颗粒:直径22nm,长50-70nm不等。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 球形颗粒。 2基因结构 为未闭合的环状双股DNA结构 3.培养与动物模型 4抗原组成 (1) HBSAg和抗HBs 1)存在部位:Dane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表面。 2)亚型:基本亚型为adr、adw、ayr、ayw。我国汉族以adr为主。 3)检测意义 HBSAg:感染的标志。 抗HBS:免疫的标志。 (2) HBcAg和抗HBc 1)存在部位: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即HBV的内衣壳上 2)检测意义:
病毒的包膜。内衣壳是 20 面体对称的核心结构。内部是双股未闭合的环状 DNA 和 DNA 聚合酶。具有传染性。 (2) 小球形颗粒:直径 22nm。是病毒体组装过程中过剩的衣壳,不具 有传染性。 (3) 管型颗粒:直径 22nm,长 50~70nm 不等。是一串聚合起来的小 球形颗粒。 2.基因结构 为未闭合的环状双股 DNA 结构。 3.培养与动物模型 4.抗原组成 (1). HBsAg 和抗-HBs 1)存在部位:Dane 颗粒、小球形颗粒、管形颗粒表面。 2)亚型:基本亚型为 adr、adw、ayr、ayw。我国汉族以 adr 为主。 3)检测意义: HBsAg:感染的标志。 抗-HBs:免疫的标志。 (2) HBcAg 和抗-HBc 1)存在部位:Dane 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即 HBV 的内衣壳上。 2)检测意义:
HBCAg:血清中很难检出。 抗HBc:IgM病毒感染的早期 IgG-高效价近期感染,低效价过去感染 (3) HBeag和抗HBe 1)存在部位:存在于Dane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隐蔽或镶嵌于 HBCAg 中。实际上是 HBcAg完整肽链的一部分。 2)检测意义: hbeag:病毒在体内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抗HBe:传染性低,预后良好。 (4)前S1抗原 是附加在中蛋白N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能增强 HBSAg的免疫原性 也可能有助于HB吸附到肝细胞的表面 (5)前S2抗原 是附加在 HBSAg肽链N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有利于HBV侵入肝细 胞。前S2抗体能阻止HBⅤ侵入肝细胞,其出现表明病情好转 主要蛋白: HBSAg 中蛋白: HBSAg+前S2抗原 大蛋白: HBSAg+前S2抗原+前S抗原 5抵抗力
HBcAg:血清中很难检出。 抗-HBc:IgM-病毒感染的早期。 IgG-高效价近期感染,低效价过去感染。 (3). HBeAg 和抗-HBe 1)存在部位:存在于 Dane 颗粒核心结构的表面,隐蔽或镶嵌于 HBcAg 中。实际上是 HBcAg 完整肽链的一部分。 2)检测意义: HBeAg:病毒在体内复制,血清具有传染性。 抗-HBe:传染性低,预后良好。 (4)前 S1 抗原 是附加在中蛋白 N 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能增强 HBsAg 的免疫原性, 也可能有助于 HBV 吸附到肝细胞的表面。 (5)前 S2 抗原 是附加在 HBsAg 肽链 N 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有利于 HBV 侵入肝细 胞。前 S2 抗体能阻止 HBV 侵入肝细胞,其出现表明病情好转。 主要蛋白:HBsAg 中蛋白:HBsAg+前 S2 抗原 大蛋白:HBsAg+前 S2 抗原+前 S1 抗原 5.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