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人才?假如排除道德的考量,纯以事功作为人才的判断标准,那么还真应了那一句“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珠宝。”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感叹,人才难得!三军易得,一将难求。有无人才,是成败得失的关键。战国之时,魏失卫鞅,竞以受辱,而秦得卫鞅,至为富强:秦用白起,所向无敌;赵用赵括,败于长平。一部二十四史,即为帝王将相的起家史,亦为人才的争夺史。至于如何用人才,楚汉之际的那个著名的萧何月夜追韩信,刘邦设坛拜将的故事,突显出韩信在楚汉之争中的关键地位一一信归汉则汉胜,信去楚则楚败,如信自立则三分天下。若以军事能力来判断,楚汉之际,真正的军事家,只有二位一一一为项羽,一为韩信。但项羽与韩信,在政治上都是弱智。以此,人才非十全十美,样样精通,而必有其所限。每个人都有其亮点,唯当每个人的亮点能得到发光之时,才被称为人才。以此论之,鸡鸣狗盗之徒,适得其用时,亦可称之为人才矣,否则,孟偿君又何以能脱离秦庭,逃出涵谷关,奔向齐境呢?不识人才,错用人才,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谋一一出子午谷突袭曹魏首都长安的大战略,却错用马稷为先锋,是其伐魏失败的显例。对于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失败,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有精彩的评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第一流的,无懈可击,张裔和陈寿的评论,己塑出一个万人膜拜的典范。然而,司马光引用陈寿的评论时,似乎故意删去了一段,那段话是:“诸葛亮长于治理军事,短于奇谋计,政治能力优于作战能力,所以连年劳师动众,不能克敌制胜。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城父,都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缺点,不能十全十美。诸葛亮手下却没有韩信、城父,所以功业堕坏。”这是最公正的评估。事实上,马稷就是张良,魏延就是韩信、城父:问题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没有伟大的统师,诸葛亮身兼将相,而过份谨慎的性格,跟军事上必须有的冒险精神,互相冲突。他培养的接班人,都是保守有余,进取不足,使我们何腕,无限痛惜。诸葛亮的刚复自用,不识人才误用错用人才所产生的错误,既成为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蜀国的悲剧。人才的产生,人才能力的发挥,需要有良好的土壤一一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因素,它不但能让人才脱颖而出,也能产生出识别人才的伯乐。让我们更加扼腕痛借的是,那个无人回答,也不愿意去回答的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愿意去思考、愿意去回答钱老的发问吗?我们不愿意去思考与回答钱老的发问,是因为:物化的教育模式己封赌了个人灵性的律动,用外在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内心的跳动快慢。不信?请看:人文学科的正确答案:道德榜样的客观标准:不需要竞争的统一教材:预设了答案的假问题研究;等等,其目的当然是要以此更换个人的野心、激情和爱好,使其被改造成为统一标准的格式化的大写的人。这是在培养人才?还是在摧毁人才?
何為人才? 假如排除道德的考量,纯以事功作为人才的判断标准,那么还真应了那一句“世界上没 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珠宝。”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感叹,人才难得!三军易得,一将 难求。有无人才,是成败得失的关键。战国之时,魏失卫鞅,竟以受辱,而秦得卫鞅,至为 富强;秦用白起,所向无敌;赵用赵括,败于长平。一部二十四史,即为帝王将相的起家史, 亦为人才的争夺史。 至于如何用人才,楚汉之际的那个著名的萧何月夜追韩信,刘邦设坛拜将的故事,突显 出韩信在楚汉之争中的关键地位——信归汉则汉胜,信去楚则楚败,如信自立则三分天下。 若以军事能力来判断,楚汉之际,真正的军事家,只有二位——一为项羽,一为韩信。但项 羽与韩信,在政治上都是弱智。 以此,人才非十全十美,样样精通,而必有其所限。每个人都有其亮点,唯当每个人的 亮点能得到发光之时,才被称为人才。以此论之,鸡鸣狗盗之徒,适得其用时,亦可称之为 人才矣,否则,孟偿君又何以能脱离秦庭,逃出涵谷关,奔向齐境呢? 不识人才,错用人才,是造成失败的根本原因。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 谋——出子午谷突袭曹魏首都长安的大战略,却错用马稷为先锋,是其伐魏失败的显例。 对于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失败,历史学家柏杨先生有精彩的评论: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第一流的,无懈可击,张裔和陈寿的评论,己塑出一个万人膜 拜的典范。然而,司马光引用陈寿的评论时,似乎故意删去了一段,那段话是:“诸葛亮长 于治理军事,短于奇谋诡计,政治能力优于作战能力,所以连年劳师动众,不能克敌制胜。 从前,萧何推荐韩信,管仲推荐城父,都是因为知道自己的缺点,不能十全十美。诸葛亮手 下却没有韩信、城父,所以功业堕坏。”这是最公正的评估。事实上,马稷就是张良,魏延 就是韩信、城父;问题不是没有名将,而是没有伟大的统帅,诸葛亮身兼将相,而过份谨慎 的性格,跟军事上必须有的冒险精神,互相冲突。他培养的接班人,都是保守有余,进取不 足,使我们徘徊扼腕,无限痛惜。 诸葛亮的刚愎自用,不识人才误用错用人才所产生的错误,既成为他个人的悲剧也是 蜀国的悲剧。 人才的产生,人才能力的发挥,需要有良好的土壤——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因 素,它不但能让人才脱颖而出,也能产生出识别人才的伯乐。 让我们更加扼腕痛惜的是,那个无人回答,也不愿意去回答的钱学森之问。 2005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 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我们愿意去思考、愿意去回答钱老的发问吗? 我们不愿意去思考与回答钱老的发问,是因为:物化的教育模式己封赌了个人灵性的 律动,用外在的客观标准来衡量内心的跳动快慢。不信?请看:人文学科的正确答案;道德 榜样的客观标准;不需要竞争的统一教材;预设了答案的假问题研究;等等,其目的当然是 要以此更换个人的野心、激情和爱好,使其被改造成为统一标准的格式化的大写的人。这是 在培养人才?还是在摧毁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