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吊葩(社会学,哲学思考)正面:商鞅变法导致了秦国的富强,因此最终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反面:李景日:《商君传》是法家样子,是衰世圣经一一秦国的富强是衰世的典型。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而使秦始皇最终得以统一中国,我们见惯了历史教材中肯定商变法的正面意义。但是商鞅变法是衰世的典型,又如何理解呢?这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人性的渴望而对其变法导致的统一作截然相反的结论呢?让我们先大略了解一下商鞅变化的概要,然后进行分析与和思考。(公元前361年)庚申,(周显王)八年,卫公孙鞅入秦。秦孝公令国中日:“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之,乃西入秦。(公元前359年)王戌,(周显王)十年,秦以卫鞅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鞅言于孝公日:“夫民不可以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日:“不然。因民而教者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更习而民安之。”卫鞅日:“常人安于故俗,学者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爲: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爲。”公日:“善。”乃以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修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南门,募民能徒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日:“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之,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鲸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鞅日:“此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公元前338年)癸未,(周显王)三十一年,秦伯卒。秦人诛卫鞅,灭其族。秦孝公,大子立,是为惠文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出亡,欲止客舍,舍人日:“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叹日:“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不受,内之秦。秦人攻杀之,车裂以,尽灭其族。问题:商鞅蔓法的历史纠结源于何?商鞅对于秦国历史及中国历史的影响意义深远,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有巨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历史的纠结复杂多变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很多,本人想到的有如下几点:1商鞅变法是古代的一次成功的政治变法运动。变法运动,要改变过去的法律制度及其观念,会遭遇到时人的巨大反对,反封来源於雨個方面:旧制度的得利者与旧制度的精神依恋者一一旧制度保护的利益者的利益遭到损失,习俗的变换对精神的打击。而新法所展示的未来前景如何,还无法为时人所知,旧制度所保
商鞅變法的吊詭(社会学,哲学思考) 正面:商鞅变法导致了秦国的富强,因此最终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 反面:李景星曰:《商君传》是法家样子,是衰世圣经——秦国的富强是衰世的典型。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而使秦始皇最终得以统一中国,我们见惯了历史教材中肯定商鞅变 法的正面意义。但是商鞅变法是衰世的典型,又如何理解呢?这其中包含了什么样的人性的 渴望而对其变法导致的统一作截然相反的结论呢?让我们先大略了解一下商鞅变化的概要, 然后进行分析与和思考。 (公元前 361 年)庚申,(周显王)八年,卫公孙鞅入秦。 秦孝公令国中曰:“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之, 乃西入秦。 (公元前 359 年)壬戌,(周显王)十年,秦以卫鞅为左庶长,定变法之令。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鞅言于孝公曰:“夫民不可以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 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因民而 教者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 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 焉。”公曰:“善。”乃以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 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 以率受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 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 于国都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 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 上犯之。太子君嗣,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 十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 言令便。鞅曰:“此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公元前 338 年)癸未,(周显王)三十一年,秦伯卒。秦人诛卫鞅,灭其族。 秦孝公薨,大子立,是为惠文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出亡,欲止 客舍,舍人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叹曰:“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去之魏, 魏人不受,内之秦。秦人攻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族。 问题: 商鞅變法的历史纠结源于何? 商鞅对于秦国历史及中国历史的影响意义深远,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有巨大影响力的历 史人物,历史的纠结复杂多变. 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很多,本人想到的有如下几点: 1 商鞅变法是古代的一次成功的政治变法运动。 变法运动,要改变过去的法律制度及其观念,会遭遇到时人的巨大反对,反對來源於兩 個方面:旧制度的得利者与旧制度的精神依恋者——旧制度保护的利益者的利益遭到损失, 习俗的变换对精神的打击。而新法所展示的未来前景如何,还无法为时人所知,旧制度所保
护的利益固化与精神安逸,造成人的随性,对于新法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生产忧虑与不安。故,历史上的变法运动,不管成功与否,无一例外会遇到时人的强烈反对。我们看到,商鞅的变法,不但“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而且作为贵族代表的“太子犯法”,新法不便,至于犯法,可见反对的力量是普遍的。另一例子,略后于秦孝公商鞅变法的赵武灵王,下令国人废除传统固有服装,改穿胡人服装,废除军中笨重车辆,改为骑马,守旧势力哗然。(公元前307年)甲寅,(周王)八年,赵始胡服,招骑射。赵武灵王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自往请之日:“吾国无骑射之备,将何以守?先时中山负齐之强,侵暴吾地,引水围部,几于不守。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以朝,而始出令爲。赵武灵王的更服改装的成功,使赵国一度成为战国七雄的最强国家,赵武灵王以使节身份进入秦国,察看秦国地势,有图霸秦国的宏图大志,企图从赵国的西部与西北部夹击秦国。如果不是赵武灵王更立太子造成沙丘之祸,赵国的强大,对于历史的影响与走向,未可知。比较秦孝公商鞅变法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商鞅变法更为彻底。造成的影响也更大,虽然商鞅的变法由于得罪贵族及太子与社会的普遍反对,随着秦孝公的死去,商鞅本人遭到车裂而死与灭族,但变法导致秦国的强大而最终剪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却是明显的因果关系。国家需要统一,从防止分裂造成的混乱与争战造成人民生命的伤亡与财产的损失角度而言,秦国统一中国,有利用社会秩序的形成,人民生活的安宁,自有其合理性所在,这是容置疑的。2商鞅变法是古代的一次失败的变法运动但问题是,人世的事往往是连带着的,生命的某一方面的过份发达,往往会导致另一方面的抑制与缺失,造成个人生命状态的不谐调而导致生命的不健康。百家争鸣的先秦文化的勃发,自秦之后基本停止。秦之后的历代主朝,不管时间儿百年的强大王朝,还是短命的弱小王朝,虽然穿戴着儒家仁政的外衣,却没有一天实现过儒家爱民的仁政,无一例外地都在重复着秦政。不但现代的鲁迅先生揭穿传统中国礼教的本质是“吃人”二字,就连生长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南宋时代的新儒家大师朱熹也坦承:“千五百年之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所有王朝的存在,都是靠吃人一一靠吃他人利利益而存在。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主侯王侯之门仁义存。”生动地阐明了所有王朝的成立与存在,都是靠窃取他人的利益,所有的王朝都是贼,只是成功地窃取了全国民众的财富,控制了全国民众的行动与思想,用道德至高点来标榜自己的合理性而己。只要贼成功了、胜利了,控制解释权,摇身一变,马上从窃贼变成王侯。历代帝王都用仁义来装点门面,用以隐藏其偷取他人财产,欺骗他人思想,维护其统治的目的。阳儒阴法,王霸道杂之,成为其统治的秘籍与心法。商赖的变法成功,及其所用的方法,成为历代主朝的圭桌。它张显君主所代表的国家的重要性。民众的存在必须以君王所代表的国家利益为重。为防止民众的反抗,弱民愚民贫民,使民众成为国家的工具,民众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必须在国家的控制之下,控照国家的要求而行动。国家用告密与人人互相监视的方式把民众严格控制起来,不允许民众有个人的恩怨互斗而消耗人力资源。民众必须在国家的组织中,以战争杀敌和生产财富的多少来获得国家认可的身份地位。手是,一切有关个人的利益被消灭与忽视了。对手民众而言,不能乱说乱动,不能有自已的利益诉求,民众成为被君主使用的工具。商鞅变法成功,有利于君主而不利用民众。从民众这个角度而言,商鞅的变化是不是一次失败的变法呢?
护的利益固化与精神安逸,造成人的堕性,对于新法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不确定性可能带 来的社会不稳定,生产忧虑与不安。故,历史上的变法运动,不管成功与否,无一例外会遇 到时人的强烈反对。我们看到,商鞅的变法,不但“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而 且作为贵族代表的“太子犯法”,新法不便,至于犯法,可见反对的力量是普遍的。 另一例子,略后于秦孝公商鞅变法的赵武灵王,下令国人废除传统固有服装,改穿胡人 服装,废除军中笨重车辆,改为骑马,守旧势力哗然。 (公元前 307 年)甲寅,(周赧王)八年,赵始胡服,招骑射。 赵武灵王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自往请之曰: “吾国无骑射之备,将何以守?先时中山负齐之强,侵暴吾地,引水围鄗,几于不守。先君 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以朝, 而始出令焉。 赵武灵王的更服改装的成功,使赵国一度成为战国七雄的最强国家,赵武灵王以使节身 份进入秦国,察看秦国地势,有图霸秦国的宏图大志,企图从赵国的西部与西北部夹击秦国。 如果不是赵武灵王更立太子造成沙丘之祸,赵国的强大,对于历史的影响与走向,未可知。 比较秦孝公商鞅变法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商鞅变法更为彻底。造成的影响也更大, 虽然商鞅的变法由于得罪贵族及太子与社会的普遍反对,随着秦孝公的死去,商鞅本人遭到 车裂而死与灭族,但变法导致秦国的强大而最终剪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却是明显的因果关 系。 国家需要统一,从防止分裂造成的混乱与争战造成人民生命的伤亡与财产的损失角度而 言,秦国统一中国,有利用社会秩序的形成,人民生活的安宁,自有其合理性所在,这是毋 容置疑的。 2 商鞅变法是古代的一次失败的变法运动 但问题是,人世的事往往是连带着的,生命的某一方面的过份发达,往往会导致另一方 面的抑制与缺失,造成个人生命状态的不谐调而导致生命的不健康。 百家争鸣的先秦文化的勃发,自秦之后基本停止。秦之后的历代王朝,不管时间几百年 的强大王朝,还是短命的弱小王朝,虽然穿戴着儒家仁政的外衣,却没有一天实现过儒家爱 民的仁政,无一例外地都在重复着秦政。不但现代的鲁迅先生揭穿传统中国礼教的本质是“吃 人”二字,就连生长在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南宋时代的新儒家大师朱熹也坦承:“千五百 年之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所有王朝的存在,都是 靠吃人——靠吃他人利利益而存在。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王侯, 王侯之门仁义存。”生动地阐明了所有王朝的成立与存在,都是靠窃取他人的利益,所有的 王朝都是贼,只是成功地窃取了全国民众的财富,控制了全国民众的行动与思想,用道德至 高点来标榜自己的合理性而己。只要贼成功了、胜利了,控制解释权,摇身一变,马上从窃 贼变成王侯。历代帝王都用仁义来装点门面,用以隐藏其偷取他人财产,欺骗他人思想,维 护其统治的目的。阳儒阴法,王霸道杂之,成为其统治的秘籍与心法。 商鞅的变法成功,及其所用的方法,成为历代王朝的圭臬。它张显君王所代表的国家的 重要性。民众的存在必须以君王所代表的国家利益为重。为防止民众的反抗,弱民愚民贫民, 使民众成为国家的工具,民众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必须在国家的控制之下,控照国家 的要求而行动。国家用告密与人人互相监视的方式把民众严格控制起来,不允许民众有个人 的恩怨互斗而消耗人力资源。民众必须在国家的组织中,以战争杀敌和生产财富的多少来获 得国家认可的身份地位。于是,一切有关个人的利益被消灭与忽视了。 对于民众而言,不能乱说乱动,不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民众成为被君主使用的工具。 商鞅变法成功,有利于君主而不利用民众。从民众这个角度而言,商鞅的变化是不是一次失 败的变法呢?
3政治的另外因素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李景星说《商君传》是法家样子,是衰世圣经。站在现代的立场,以人本主义视之,所谓人人平等,所谓个人自由,在商鞅变法中不但一点影子都没有,而且被强制性的完全取消,个人的空间降低为零,个人完全被君王所代表的国家控制与组织起来,为君王所代表的国家去拼死杀敌和努力耕识,才能获得国家的身份标志与认定而存活下来。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用儒家的道德面具掩盖住赤裸裸吃人的法家政治,成为阳儒阴法或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术,这种政治统治的僵化与固化,也封死了政治发展因素的产生与开启。一方面传统政治走向极端的君主集权独霸天下,另一方面又以个人最高道德的圣人理想来作为政治追求的目标,于是,当解释权被垒断的时候,独霸天人的独裁专制,与心怀天人的圣人之治。犹如硬币的两面,只要轻轻翻过面来,马上就是太平盛世的唐虞之世。但当我们盛赞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与康乾盛世的时候,君们是否停止了三宫六院的选美?独霸天下,是取消现实个人的自由空间:而最高的圣人理想,是道德上的心怀世界而无我。最高道德的无我境界,作为政治的追求目标,与独霸天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现实政治,具有结构上的同构性。但其内容完全不同,政治必须满足作为独立价值的个人的存在:既然人是目的,不能依附于他人受他人控制与操纵,政治只有保护了个人的自由的时候,个人的道德才能存在。至于个人追求自已的道德达到天地境界而无我的时候,那只是个人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现实的无我。须知,道德只是个人的精神追求与境界,而不是现实。政治的合理与否,必须以政治的标准来衡量,而不能用个人的道德境界来解读。当我们理解了这一层之后,我们知道,政治必须要保护个人的自由一一自由作为权利一一政治必须保护个人的权利。自由作为人的本性,如果被取消,政治就变成了独霸天下的君主操纵民众的方法。政治是众人之事,是众人中的每个人的权利都得到平等的保护,于是,政权的存在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这涉及到政权的合理性,政权的合理性,就是政府有没有权威,有没有资格进行统治。政治的合理性又涉及到政权如何产生?政权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打江山,抢江山,打到手,抢到手,就永远坐江山,江山为个人所有。这种政权的产生是靠杀人头得来的另一种是社会契约的结果,是社会众人协商订立契约,授权的结果一一政权是靠选票,是靠授权产生的。这种政权的产生是靠数人头产生的。首先必须明白政治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政治手段的合理化。我们似乎从没有过协商共熟与民主法治的观念,只是,独霸天下的有意操纵,掩盖了协商共熟的民主法治而己。自由作为人的本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呼吸,遥远的古人愿意做大鹏道遥游,愿意做小国寡民,不受他人约束,原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愿意邻国相望,互不干涉,比较西方古罗马的西塞罗的“为了自由,我们作了法的奴隶”,追求个人的自由空间不受干涉,何其相似。只是,商鞅变法成功之后,以及其后的儒法的结合所形成的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术,把民众的行为完全控制,把民众的思想完全封死之后,政治的想象力与资源,无由产生与传播更不用说在形成制度。这样看来,商鞅变法的成功其及政治模式在以后政治中的独霸天下,是不是赌塞了更多政治资源的产生呢?
3 政治的另外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李景星说《商君传》是法家样子,是衰世圣经。站 在现代的立场,以人本主义视之,所谓人人平等,所谓个人自由,在商鞅变法中不但一点影 子都没有,而且被强制性的完全取消,个人的空间降低为零,个人完全被君王所代表的国家 控制与组织起来,为君王所代表的国家去拼死杀敌和努力耕识,才能获得国家的身份标志与 认定而存活下来。秦汉以后的历代王朝,用儒家的道德面具掩盖住赤裸裸吃人的法家政治, 成为阳儒阴法或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术,这种政治统治的僵化与固化,也封死了政治发展因素 的产生与开启。 一方面传统政治走向极端的君主集权独霸天下,另一方面又以个人最高道德的圣人理想 来作为政治追求的目标,于是,当解释权被垄断的时候,独霸天人的独裁专制,与心怀天人 的圣人之治。犹如硬币的两面,只要轻轻翻过面来,马上就是太平盛世的唐虞之世。但当我 们盛赞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与康乾盛世的时候,君王们是否停止了三宫六院的选 美? 独霸天下,是取消现实个人的自由空间;而最高的圣人理想,是道德上的心怀世界而无 我。最高道德的无我境界,作为政治的追求目标,与独霸天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 之滨莫非王臣”的现实政治,具有结构上的同构性。但其内容完全不同。 政治必须满足作为独立价值的个人的存在:既然人是目的,不能依附于他人受他人控制 与操纵,政治只有保护了个人的自由的时候,个人的道德才能存在。至于个人追求自己的道 德达到天地境界而无我的时候,那只是个人的精神境界,而不是现实的无我。须知,道德只 是个人的精神追求与境界,而不是现实。 政治的合理与否,必须以政治的标准来衡量,而不能用个人的道德境界来解读。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层之后,我们知道,政治必须要保护个人的自由——自由作为权利— —政治必须保护个人的权利。 自由作为人的本性,如果被取消,政治就变成了独霸天下的君主操纵民众的方法。 政治是众人之事,是众人中的每个人的权利都得到平等的保护,于是,政权的存在的目 的,在于保护个人的权利。这涉及到政权的合理性,政权的合理性,就是政府有没有权威, 有没有资格进行统治。 政治的合理性又涉及到政权如何产生? 政权的产生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打江山,抢江山,打到手,抢到手,就永远坐江山,江山为个人所有。这种政权 的产生是靠杀人头得来的 另一种是社会契约的结果,是社会众人协商订立契约,授权的结果——政权是靠选票, 是靠授权产生的。这种政权的产生是靠数人头产生的。 首先必须明白政治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政治手段的合理化。 我们似乎从没有过协商共熟与民主法治的观念,只是,独霸天下的有意操纵,掩盖了协 商共熟的民主法治而己。自由作为人的本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呼吸,遥远的古人愿意做大 鹏逍遥游,愿意做小国寡民,不受他人约束,原意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愿意 邻国相望,互不干涉,比较西方古罗马的西塞罗的“为了自由,我们作了法的奴隶”,追求 个人的自由空间不受干涉,何其相似。 只是,商鞅变法成功之后,以及其后的儒法的结合所形成的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术,把民 众的行为完全控制,把民众的思想完全封死之后,政治的想象力与资源,无由产生与传播, 更不用说在形成制度。 这样看来,商鞅变法的成功其及政治模式在以后政治中的独霸天下,是不是赌塞了更多 政治资源的产生呢?
个人的智慧与才能的被杀,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最大的损失。因为这种损失,导致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的资源完全消失,使社会处于停滞不前状态。请同学们接着思考
个人的智慧与才能的被扼杀,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最大的损失。因为这种损失,导致 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的资源完全消失,使社会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请同学们接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