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粗糙(cao)提挈(qie)对症下药( zheng)叱咤风云(cha) B.鹰隼(sn)诨号(hun)斗转参横(shen)溘然长逝(ke) C.辟邪(pi)重创 chuang)供认不讳(gong)啼饥号寒hao) D.拮据(jie)伎俩( liang)泥古不化(ni)挑拨离间(ja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外大片纷至沓来,影院前购票的人排起了长队——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 代,为了“艺术体验”而疯狂 B.2010年央视春晩,台湾魔术师刘谦卷土重来,他的精彩表演再一次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 球,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C.公安局长对刑警队长说:“这起案子,关系重大,你们一定要认真勘查案发现场,抽丝 剥茧,迅速找到破案的线索。” D.在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的姑娘们同心戮力,以创世 界纪录的优异成绩夺得金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魏晋时期的王侯级墓葬是在继承汉制的基础上向晋制演变的过渡时期,主要特点是地面 坟丘不重视了,墓道相对比较宽、长,有很多台基,墓室逐渐变成方形, B.在广州某电子厂打工的50位河南籍农民工因为工作业绩突出,春节期间,厂老板出资 把这50位优秀农民工集体包机送回河南
2010 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粗糙(cāo) 提挈(qiè) 对症下药(zhèng) 叱咤风云(chà) B.鹰隼(sŭn) 诨号(hún) 斗转参横(shēn) 溘然长逝(kè) C.辟邪(pì) 重创(chuāng) 供认不讳(gōng) 啼饥号寒(háo) D.拮据(jié) 伎俩(1iăng) 泥古不化(nì) 挑拨离间(ji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外大片纷至沓来,影院前购票的人排起了长队——我们似乎又回到了上个世纪 80 年 代,为了“艺术体验”而疯狂。 B.2010 年央视春晚,台湾魔术师刘谦卷土重来,他的精彩表演再一次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 球,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C.公安局长对刑警队长说:“这起案子,关系重大,你们一定要认真勘查案发现场,抽丝 剥茧,迅速找到破案的线索。” D.在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 3000 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的姑娘们同心戮力,以创世 界纪录的优异成绩夺得金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魏晋时期的王侯级墓葬是在继承汉制的基础上向晋制演变的过渡时期,主要特点是地面 坟丘不重视了,墓道相对比较宽、长,有很多台基,墓室逐渐变成方形。 B.在广州某电子厂打工的 50 位河南籍农民工因为工作业绩突出,春节期间,厂老板出资 把这 50 位优秀农民工集体包机送回河南
C.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也使得昔日农村 的绿水青山面临污染,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 D.因青岛海利丰足球俱乐部涉嫌赌球,日前,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对其做出取消注册资格 罚款20万元的处罚决定,海利丰不服而提出申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底,孔子不过是这一轮“文化热”的一个标签或符号罢了。 其在文化传播的同时不免存在割裂、扭曲之嫌 ①而且,这样的“热”更大意义在于眼球率 ②甚至包括眼下同样大热的曹操,也一样被标签化、符号化了 ③这样的文化标签或日文化符号其实很多,老子、庄子等等都是 ④可能有更多社会心理、文化认同上的考量而已 ⑤只不过这个时候选择孔子 ⑥类似“孔子热”这样的文化喧嚣往往止于呼号,缺乏相应的制度、文化、理念上的建设 A.③①④②⑤⑥B.③②⑤④⑥①c.⑤④①⑥③②D.③②⑤⑥④①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秦兵马俑中的一部分武士俑,头上盘有一种罕见的发髻,它偏向头项一侧,与历代汉人的装 束习惯大相径庭。通过对比历史文献和考古记录,专家大胆推测:梳“歪髻”的兵马俑与我国 南方的楚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之母芈氏(秦宣太后)恰恰是楚人,兵马 俑应该是后者主政时期的产物
C.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也使得昔日农村 的绿水青山面临污染,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 D.因青岛海利丰足球俱乐部涉嫌赌球,日前,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对其做出取消注册资格、 罚款 20 万元的处罚决定,海利丰不服而提出申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底,孔子不过是这一轮“文化热”的一个标签或符号罢了。 , 。 , 。 。 , 其在文化传播的同时不免存在割裂、扭曲之嫌。 ①而且,这样的“热”更大意义在于眼球率 ②甚至包括眼下同样大热的曹操,也一样被标签化、符号化了 ③这样的文化标签或日文化符号其实很多,老子、庄子等等都是 ④可能有更多社会心理、文化认同上的考量而已 ⑤只不过这个时候选择孔子 ⑥类似“孔子热”这样的文化喧嚣往往止于呼号,缺乏相应的制度、文化、理念上的建设 A.③①④②⑤⑥ B.③②⑤④⑥① c.⑤④①⑥③② D.③②⑤⑥④①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秦兵马俑中的一部分武士俑,头上盘有一种罕见的发髻,它偏向头项一侧,与历代汉人的装 束习惯大相径庭。通过对比历史文献和考古记录,专家大胆推测:梳“歪髻”的兵马俑与我国 南方的楚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秦始皇曾祖父秦昭王之母芈氏(秦宣太后)恰恰是楚人,兵马 俑应该是后者主政时期的产物
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古人对头部的各种装束,历来都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就秦人的衣冠服饰 而言,从来都是崇尚俭朴、反对奢华的。在《荀子强国》中,有“应侯问孙卿,入秦何见? 孙卿日:…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的记载。参照这种说法, 秦俑头顶一侧,梳起一个歪髻,确是一种典型的奇异发型。 歪髻的形象,往往是和丑角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西南省份,有的面具艺人,会将古代先人 捏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五官失调”的样子。虽然不能说梳“歪髻”的人群本身 真的属于“丑类”,但它至少能反映出他们与汉人之间,确实存在某些风俗习惯上的重大差异 不管怎么讲,“歪髻”这种奇特的发型,在几千年来整个汉文化的发展演变史上,是找不到多 少痕迹的。 经过努力探索,人们在这个谜团上有了新的发现。研究者在《皇清职贡图》一书上,找到了 “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的明确记载。土人,是指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一部分被称为“土 著”的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头顶偏于一侧的“歪髻”的真正源头,应该是汉民族之外的“土人” 或者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换句话说,如果要找秦俑“歪髻”的根,就要从“土人”或者 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中去找 有了“土人”这个大方向,我们就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寻获有关“歪髻”的线索了。不 久,人们就从《贵州通志·卷七》中,找到了镇远等地的苗民中,有梳“偏髻”的记载,在吴 家萃的《苗族服饰》一书中,对于贵州的“歪梳”苗人,就有各种“歪髻”的文字和图形资料。 看来“歪髻”的发源地,就是这里了 1984年7月出版的《楚文化考古大事记》一书中,有“湖北江陵马厂一号楚墓中,发现墓主 人梳有偏髻”的记载。书中说:“该墓的墓主人…头发乌黑,梳有偏髻,仰身直肢葬,手脚 用锦带捆缚。”这里的“偏髻”和“歪髻”意思是相同的。此外,在湖南罗子国芈姓楚人的墓葬 中,也发现梳有“偏髻”的陶俑头像 节选自陈景元《兵马俑真相》) 5.下列有关“歪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古人对头部的各种装束,历来都给予高度重视。然而就秦人的衣冠服饰 而言,从来都是崇尚俭朴、反对奢华的。在《荀子·强国》中,有“应侯问孙卿,入秦何见? 孙卿日:……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的记载。参照这种说法, 秦俑头顶一侧,梳起一个歪髻,确是一种典型的奇异发型。 歪髻的形象,往往是和丑角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西南省份,有的面具艺人,会将古代先人 捏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五官失调”的样子。虽然不能说梳“歪髻”的人群本身 真的属于“丑类”,但它至少能反映出他们与汉人之间,确实存在某些风俗习惯上的重大差异。 不管怎么讲,“歪髻”这种奇特的发型,在几千年来整个汉文化的发展演变史上,是找不到多 少痕迹的。 经过努力探索,人们在这个谜团上有了新的发现。研究者在《皇清职贡图》一书上,找到了 “土人结髻于右,汉种结髻于中”的明确记载。土人,是指生活在边远地区的一部分被称为“土 著”的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头顶偏于一侧的“歪髻”的真正源头,应该是汉民族之外的“土人” 或者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换句话说,如果要找秦俑“歪髻”的根,就要从“土人”或者 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中去找。 有了“土人”这个大方向,我们就可以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寻获有关“歪髻”的线索了。不 久,人们就从《贵州通志·卷七》中,找到了镇远等地的苗民中,有梳“偏髻”的记载,在吴 家萃的《苗族服饰》一书中,对于贵州的“歪梳”苗人,就有各种“歪髻”的文字和图形资料。 看来“歪髻”的发源地,就是这里了。 1984 年 7 月出版的《楚文化考古大事记》一书中,有“湖北江陵马厂一号楚墓中,发现墓主 人梳有偏髻”的记载。书中说:“该墓的墓主人……头发乌黑,梳有偏髻,仰身直肢葬,手脚 用锦带捆缚。”这里的“偏髻”和“歪髻”意思是相同的。此外,在湖南罗子国芈姓楚人的墓葬 中,也发现梳有“偏髻”的陶俑头像。 (节选自陈景元《兵马俑真相》) 5.下列有关“歪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歪髻”是指秦兵马俑中部分武士俑头上盘的偏向头顶一侧、与汉人装束习惯很不相同的 那种发髻。 B.“歪髻”与我国南方楚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应该是秦昭王之母主政时期的产物。 C.“歪髻”这种奇特的发型,跟丑角往往联系在一起,但梳“歪髻”的人并不真的属于“丑类” D.“歪髻”的真正源头可以从汉民族之外的“土人”或者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中找到。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高度重视头部装束,而秦人在衣冠服饰上从来崇尚俭仆、反对奢华,秦俑头顶梳起 的“歪髻”正说明了这一点 B.《苟子,强国》中的一段话是说明秦地民风淳朴,作者以此证明秦俑的“歪髻”是典型的 奇异发型 C.面具艺人把古代先人捏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五官失调”的样子,显然反 映出梳“歪髻”者与汉人之间在一些风俗习惯上的重大差异 D.根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歪髻”、“偏髻”、“歪梳”应是同一概念,意思相同,只是说法不 同而己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兵马俑中的“歪髻”装束不是源于本土,应是由秦地以外的地方传人秦地的,这与秦昭 王之母芈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B.少数民族地区“土人”的“歪髻”反映出他们与中原地区汉人不同的审美习惯。 C.由“歪髻”的源头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可知,边远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对中原地区汉人 也有影响
A.“歪髻”是指秦兵马俑中部分武士俑头上盘的偏向头顶一侧、与汉人装束习惯很不相同的 那种发髻。 B.“歪髻”与我国南方楚文化有着微妙的联系,应该是秦昭王之母主政时期的产物。 C.“歪髻”这种奇特的发型,跟丑角往往联系在一起,但梳“歪髻”的人并不真的属于“丑类”。 D.“歪髻’’的真正源头可以从汉民族之外的“土人”或者与“土人”有血统关系的人群中找到。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高度重视头部装束,而秦人在衣冠服饰上从来崇尚俭仆、反对奢华,秦俑头顶梳起 的“歪髻”正说明了这一点。 B.《苟子.强国》中的一段话是说明秦地民风淳朴,作者以此证明秦俑的“歪髻”是典型的 奇异发型。 C.面具艺人把古代先人捏成“头梳歪髻、斜眉扯眼、歪嘴咧牙、五官失调”的样子,显然反 映出梳“歪髻”者与汉人之间在一些风俗习惯上的重大差异。 D.根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歪髻”、“偏髻”、“歪梳”应是同一概念,意思相同,只是说法不 同而已。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兵马俑中的“歪髻”装束不是源于本土,应是由秦地以外的地方传人秦地的,这与秦昭 王之母芈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B.少数民族地区“土人”的“歪髻”反映出他们与中原地区汉人不同的审美习惯。 C.由“歪髻”的源头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可知,边远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对中原地区汉人 也有影响
D.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少数民族都有梳“歪髻”的现象,那么,由此可知我国南方少数民 族地区梳“歪髻”的现象十分普遍。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崔谦,字士逊,博陵安平人也。谦幼聪敏,神彩嶷然。及长,深沉有识量。历观经史,不持 章句,志在博闻而已。每览经国纬民之事,心常好之,未尝不抚卷叹息。孝昌中,解褐著作 佐郎。贺拔胜出镇荆州,以谦为行台左丞。胜虽居方岳之任,至于安辑夷夏,纲纪众务,皆 委谦焉。谦亦尽其智能,以相匡弼。胜有声南州,谦之力也。及魏孝武将备齐神武之逼,乃 诏胜引兵赴洛。军至广州,帝已西迁。胜乃迟疑,将旋所镇。谦谓胜日:“昔周室不造,诸 侯释位:汉道中微,列藩尽节。今皇家多故,主上蒙尘,实忠臣枕戈之时,义士立功之日也。 公受方面之重,总宛、叶之众,若杖义而动,首唱勤王,天下闻风,塾不感激?诚宜顺义 勇之志,副遐迩之心,倍道兼行.谒帝关右。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 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舍此不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体,士各有心。一失事机,后悔 何及。”胜不能用,而人情果大骚动。还未至州,州民邓诞引侯景军奄至,胜与战,败绩, 遂将麾下数百骑南奔于梁。谦亦与胜俱行。及至梁,每乞师赴援。梁武帝虽不为出军,而嘉 胜等志节,并许其还国。乃分谦先还,且通邻好。魏文帝见谦甚悦,谓之日:“卿出万死之 中,投身江外,今得生还本朝,岂非忠贞之报也。”太祖素闻谦名,甚礼之。乃授征西将军、 金紫光禄大夫,赐爵千乘县男。及胜至,拜太师,以谦有毗辅之功,又授太师长史。魏恭帝 初,转利州刺史。谦性明悟,深晓政术,又勤于理务,民讼虽繁,未尝有懈倦之色。吏民以 是敬而爱之。时有蜀人贾晃迁举兵作乱,率其党围逼州城。谦仓卒分部,才得千许人,便率 拒战。会梁州援兵至,遂擒晃迁,余人乃散。谦诛其渠帅,余并原之。旬日之间,遂得安辑。 天和元年,授江陵总管。三年,迁荆州总管,领荆、淅等十四 州.州既统摄遐长,俗兼夷夏,又南接陈境,东邻齐寇。谦外御强敌,内抚军民,风化大 行,号称良牧。每年考绩,常为天下最,屡有诏褒美焉。四年,卒于州。阖境痛惜之,乃共 立祠堂,四时祭飨 (节选自《周书·崔谦传》)
D.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少数民族都有梳“歪髻”的现象,那么,由此可知我国南方少数民 族地区梳“歪髻”的现象十分普遍。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崔谦,字士逊,博陵安平人也。谦幼聪敏,神彩嶷然。及长,深沉有识量。历观经史,不持 章句,志在博闻而已。每览经国纬民之事,心常好之,未尝不抚卷叹息。孝昌中,解褐著作 佐郎。贺拔胜出镇荆州,以谦为行台左丞。胜虽居方岳之任,至于安辑夷夏,纲纪众务,皆 委谦焉。谦亦尽其智能,以相匡弼。胜有声南州,谦之力也。及魏孝武将备齐神武之逼,乃 诏胜引兵赴洛。军至广州①,帝已西迁。胜乃迟疑,将旋所镇。谦谓胜日:“昔周室不造,诸 侯释位;汉道中微,列藩尽节。今皇家多故,主上蒙尘,实忠臣枕戈之时,义士立功之日也。 公受方面之重, 总宛、叶之众,若杖义而动,首唱勤王,天下闻风,塾不感激?诚宜顺义 勇之志,副遐迩之心,倍道兼行.谒帝关右。然后与宇文行台,同心协力,电讨不庭。则桓、 文之勋,复兴于兹日矣。舍此不为,中道而退,便恐人皆解体,士各有心。一失事机,后悔 何及。”胜不能用,而人情果大骚动。还未至州,州民邓诞引侯景军奄至,胜与战,败绩, 遂将麾下数百骑南奔于梁。谦亦与胜俱行。及至梁,每乞师赴援。梁武帝虽不为出军,而嘉 胜等志节,并许其还国。 乃分谦先还,且通邻好。魏文帝见谦甚悦,谓之日:“卿出万死之 中,投身江外,今得生还本朝,岂非忠贞之报也。”太祖素闻谦名,甚礼之。乃授征西将军、 金紫光禄大夫,赐爵千乘县男。及胜至,拜太师,以谦有毗辅之功,又授太师长史。魏恭帝 初,转利州刺史。谦性明悟,深晓政术,又勤于理务,民讼虽繁,未尝有懈倦之色。吏民以 是敬而爱之。时有蜀人贾晃迁举兵作乱,率其党围逼州城。谦仓卒分部,才得千许人,便率 拒战。会梁州援兵至,遂擒晃迁,余人乃散。谦诛其渠帅,余并原之。旬日之间,遂得安辑。 天和元年,授江陵总管。三年,迁荆州总管,领荆、淅等十四 州……州既统摄遐长,俗兼夷夏,又南接陈境,东邻齐寇。谦外御强敌,内抚军民,风化大 行,号称良牧。每年考绩,常为天下最,屡有诏褒美焉。四年,卒于州。阖境痛惜之,乃共 立祠堂,四时祭飨。 (节选自《周书·崔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