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逐题详解 语文 江西省赣州一中黄运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 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 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 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绚(xudn)丽丰腴yu)倩(qian)影乳臭(chou)未干 B.赦(she)免 嗜(shi)好逡(qpn)巡弱不禁(jin)风 C.游说(shui)愤懑(men)逶迤(y1)不见经传( chuan 泅(qu)渡圮(pi)恐吓(x)否(pi)极泰来 答案:B。(A乳臭(chou)未干:臭xi,气味的总称。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轻人表 示轻蔑的说法。C不见经传( chuan):传 zhuan,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 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D恐吓(xo):吓xa,使害怕 吓he,用于复合词或叹词,表示不满。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亦作“恐赫”,以要挟的 话或手段威胁人。 备考提示:《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主要是识记多音字和难读字。多 音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是因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 或异音现象,如“与”,用作介词时,读“yu”;用作动词时,读"yu”。一字读什么音,关键要根 据其被多用而产生的词境加以识别。从2010年高考题来看,应加强识记多音字,可依据其词 境理解记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风靡吻颈之交自诩一筹莫展 B.寒碜礼尚往来偿试杀一儆百 C.端倪改弦更章虐杀原形毕露 D.肆意淋漓尽致编撰理屈词穷 答案:D。(A、吻(刎)颈之交:【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 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近义词】患难 之交【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B、偿(尝)试:试一试:试验:试探。C、改弦更章 (张):【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 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1 绝密★启用前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逐题详解 语文 江西省赣州一中 黄运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共 150 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 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8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 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36 分) 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 目要求。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绚(xuàn)丽 丰腴(yú) 倩(qiàn)影 乳臭(chòu)未干 B.赦(shè)免 嗜(shì)好 逡(qūn)巡 弱不禁(jīn)风 C.游说(shuì) 愤懑(mèn) 逶迤(yí) 不见经传(chuán) D.泅(qiú)渡 坍圮(pǐ) 恐吓(xià) 否(pǐ)极泰来 答案:B。(A 乳臭(chòu)未干:臭 xiù ,气味的总称。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轻人表 示轻蔑的说法。C 不见经传(chuán):传 zhuàn,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 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D 恐吓(xià):吓 xià,使害怕; 吓 hè,用于复合词或叹词,表示不满。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亦作“恐赫”,以要挟的 话或手段威胁人。) 备考提示:《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主要是识记多音字和难读字。多 音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是因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 或异音现象,如“与”,用作介词时,读“yǔ”;用作动词时,读“yù”。一字读什么音,关键要根 据其被多用而产生的词境加以识别。从 2010 年高考题来看,应加强识记多音字,可依据其词 境理解记忆。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风靡 吻颈之交 自诩 一筹莫展 B.寒碜 礼尚往来 偿试 杀一儆百 C.端倪 改弦更章 虐杀 原形毕露 D.肆意 淋漓尽致 编撰 理屈词穷 答案:D。(A、吻(刎)颈之交:【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 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近义词】患难 之交【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B、偿(尝)试:试一试;试验;试探。C、改弦更章 (张):【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 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
之,乃可鼓也。”【近义词】改弦易辙、改邪归正【反义词】旧调重弹【语法】连动式;作谓 语:用于人。) 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辨识四组词 语或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一起考查。 重点考查四类字词 (1)因同音形似而误。如吻(刎)颈之交;偿(尝)试 (2)因音同而错。如改弦更章(张) (3)因形近而错。如“如火如荼”误为“茶”;“草菅人命”误为“管”。 (4)因意思相似而错。“天遂人愿”误为“天随人愿”;“独当一面”误为“独挡一面 等。 音、形、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词组中的字用错,其根本原因是不知词组义,另 原因就是记不住本来的字而用了同音字或形似字。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1、以义为纲,据义辨形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①先把握整体意义。②推测个别位置的字该是什么意义。③看现有 的字意义是不是符合。④如不符合,联想同音字、形似字 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 3、根据语法,判定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 些记忆方法。如:①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 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没掌握的。②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分散反复记忆。汉字量很大 不要认为一两天就能弄好,要做好长期识记的准备,分散复习效果要比集中复习好。③建议 根据个人实际,建立复习卡片,集中近体字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 落了个一片狼藉 B.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 C.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 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答案:A.曾几何时【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近 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久【语法】 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曾几何时”语出唐代韩愈的《东都遇春》,诗中有两句 为“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用“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其中“曾”是“曾 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如宋·王安石《祭盛 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宋·赵彦端《新荷叶》:“回首分携, 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结合解释,我们知道“曾几何时”指得是“过去 到现在比较短的一个时间段”。对这个词语我们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它指“过去”,二是表示 时间短”,运用时这两条件缺一不可。(B、举重若轻【解释】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 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出自】清·赵翼《瓯 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 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近义词】精明强干、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反义词】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2 之,乃可鼓也。”【近义词】改弦易辙、改邪归正【反义词】旧调重弹【语法】连动式;作谓 语;用于人。) 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辨识四组词 语或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一起考查。 重点考查四类字词: (1)因同音形似而误。如吻(刎)颈之交; 偿(尝)试。 (2)因音同而错。如改弦更章(张)。 (3)因形近而错。如“如火如荼”误为“茶”;“草菅人命”误为“管”。 (4)因意思相似而错。“天遂人愿”误为“天随人愿”;“独当一面”误为“独挡一面” 等。 音、形、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词组中的字用错,其根本原因是不知词组义,另 一原因就是记不住本来的字而用了同音字或形似字。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1、以义为纲,据义辨形。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①先把握整体意义。②推测个别位置的字该是什么意义。③看现有 的字意义是不是符合。④如不符合,联想同音字、形似字。 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 3、根据语法,判定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 些记忆方法。如:①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 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没掌握的。②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分散反复记忆。汉字量很大, 不要认为一两天就能弄好,要做好长期识记的准备,分散复习效果要比集中复习好。③建议 根据个人实际,建立复习卡片,集中近体字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 ....,还是禁不住军阀孙殿英的火药爆破, 落了个一片狼藉。 B.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 ....的人 物。 C.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 ....,而是 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答案:A.曾几何时【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近 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久【语法】 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曾几何时”语出唐代韩愈的《东都遇春》,诗中有两句 为“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用“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其中“曾”是“曾 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如宋•王安石《祭盛 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宋•赵彦端《新荷叶》:“回首分携, 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结合解释,我们知道“曾几何时”指得是“过去 到现在比较短的一个时间段”。对这个词语我们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它指“过去”,二是表示 “时间短”,运用时这两条件缺一不可。(B、举重若轻【解释】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 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出自】清·赵翼《瓯 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 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近义词】精明强干、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反义词】
心余力绌、力不胜任、力不从心。【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句中宜用 举足轻重”。举足轻重【解释】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 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出自】《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 便有轻重。”【近义词】至关重大【反义词】无足轻重、无关大局【语法】主谓式;作谓语、 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C、刮目相看【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近义词 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反义词】视同一律【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 绩。“刮目相看”经常与“另眼相看”混淆,这两个成语都表示用眼光来看人,但是,看人的 角度不同,“刮目相看”是从“纵”向看人:“另眼相看”则是从“横”向看人。“刮目相看” 是拿一个人的现在与过去相比。比如:学习成绩一向不被看好的王刚同学在这次数学竞赛中 拿到一等奖,令人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则是拿此人(或此种人)与一般人相比。比如:我 们对差等生不能另眼相看。句中说“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显然是横比。D、拾人牙慧【解 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出自】南 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主要考查了成语运用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如“举 重若轻”与“举足轻重”。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 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 拾人牙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 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 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 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 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 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答案:B。A、“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C、“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 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D、“受惠”的对象不正确 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B.①③⑤④②C.④②③①⑤D.①③④②⑤ 答案:A. 解析:本题素材来自高中第六册《数学与文化》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解题思路:从横线前 的“探索精神”联系②选项中的“这种探索精神”来照应,选项中没有以②开头的选项,那 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从A、C中选择选项。在这两个选项中①⑤在一起,可以不用思考,只 需思考③的位置。③中有“因此”和“这种……秩序”,显然放在句末更恰当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3 心余力绌、力不胜任、力不从心。【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句中宜用 “举足轻重”。 举足轻重【解释】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 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出自】《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 便有轻重。”【近义词】至关重大【反义词】无足轻重、无关大局【语法】主谓式;作谓语、 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C、刮目相看【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近义词】 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反义词】视同一律【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 绩。“刮目相看”经常与“另眼相看”混淆,这两个成语都表示用眼光来看人,但是,看人的 角度不同,“刮目相看”是从“纵”向看人;“另眼相看”则是从“横”向看人。“刮目相看” 是拿一个人的现在与过去相比。比如:学习成绩一向不被看好的王刚同学在这次数学竞赛中 拿到一等奖,令人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则是拿此人(或此种人)与一般人相比。比如:我 们对差等生不能另眼相看。句中说“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显然是横比。D、拾人牙慧【解 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出自】南 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备考提示:今年高考主要考查了成语运用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如“举 重若轻”与“举足轻重”。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 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 “拾人牙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 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 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C.10 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 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 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 答案:B。A、“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C、“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 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D、“受惠”的对象不正确。 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①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②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③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④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 ⑤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④②①⑤③ B.①③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①③④②⑤ 答案:A. 解析:本题素材来自高中第六册《数学与文化》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解题思路:从横线前 的“探索精神”联系②选项中的“这种探索精神”来照应,选项中没有以②开头的选项,那 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从 A、C 中选择选项。在这两个选项中①⑤在一起,可以不用思考,只 需思考③的位置。③中有“因此”和“这种······秩序”,显然放在句末更恰当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 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②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 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 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 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 的反衬。 ③公元2世纪至5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 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 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④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 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 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 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 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 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 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 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 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 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⑤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 演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 腥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 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 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 是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 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 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B.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答案:B。信息在第四段: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 解析:A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 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可见,并不是“罗马人 都从中得到乐趣”。C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 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并没有说“竞技庆典由人兽搏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4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①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一种独一无二的仪式,它集竞技、宗教庆祝、胜利游行、血 腥表演为一体,是几百年间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 ②为罗马辩护的学者试图把竞技庆典中的血腥表演归结为古代民族中非常普遍的以活人 献祭的宗教行为。然而,史料显示,罗马社会中使用人牲的现象比较罕见,通常只用牛羊献 祭,只有在国家安全受到明显威胁时,出于迷信的原因,才象征性地处死少数异族人。更有 说服力的证据是,罗马人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 的反衬。 ③公元 2 世纪至 5 世纪罗马人与基督徒的论战也从反面证明了罗马人憎恶人牲的立场。 在论战中,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 将对方钉上野蛮人的耻辱柱。 ④如果说罗马人的部分屠杀行为具有某种宗教色彩,那也是与军国主义捆绑在一起的。 作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公开处决战俘的确有向庇佑罗马的诸神感恩的意味,但这并不是 主要方面。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而不是为死者举 行的献祭”。对于以军事立国的罗马民族来说,这些屠杀行为首先是国家强力的展示。但屠杀 行为竟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罗马的所有阶层都对 血腥表演极为痴迷。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 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这些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 为“有害之人”,换言之是罗马帝国的害虫。因此,他们的死在罗马观众心中激不起任何同情, 按照塞内加的说法,屠杀他们只是出于“游戏和娱乐”的动机。正因为这样的屠杀没有触动 罗马人的道德底线,所以他们才毫不掩饰、甚至自豪地在雕刻和马赛克艺术中加以描绘。 ⑤虽然仁慈一直是罗马人崇尚的道德准则,罗马历史上却从来没有大规模的抵制血腥表 演的运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扮演社会良心角色的知识分子同样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这样的血 腥表演。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 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塞内加是竞技庆典最严厉的批评者。但他并不 是从根本上反对表演性的屠杀,只是反对以娱乐为唯一目的的屠杀。他认为残酷的集体处决 是绝对正义的惩罚。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用,所 以他强调,竞技庆典中的死亡一定要体现出勇敢的品质和道德的警戒效果。另外一些哲学家 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选自李永毅、李永刚《死亡盛宴:古罗马竞技庆典与帝国秩序》,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竞技庆典”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竞技庆典是古罗马文化中最为流行的全民娱乐方式,罗马人都从中得到乐趣。 B.竞技庆典本质上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而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C.竞技庆典由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 D.竞技庆典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 答案:B。信息在第四段:正如普拉斯所断言,“竞技庆典从本质上说是为生者举行的仪式, 而不是为死者举行的献祭”。 解析:A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西塞罗虽然在一封信中批评了庞培的竞技庆典,但他只是轻 描淡写地表示,这样的表演对于一个有教养的人来说毫无乐趣可言”,可见,并不是“罗马人 都从中得到乐趣”。C 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 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并没有说“竞技庆典由人兽搏
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D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另外一些哲学家 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注意只是 些哲学家认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 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 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 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 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答案:C 解析:A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通常”。B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屠杀行为竞 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 D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 用”。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 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 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 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 良心。 答案:C。A、“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无中生有。B、“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 则”错了,文中说的是“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D、 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错了。文中说“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 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可见他们还是有社会良心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 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 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 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 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 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 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5 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三项血腥表演构成”。D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另外一些哲学家 甚至称赞此类表演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的勇气和斯多葛主义所追求的忍耐精神”。注意只是一 些哲学家认为。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确立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基督徒和罗马人在祭祀活动中只用牛羊献 祭,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 B.为了展示国家强力,罗马民族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 衷于观看血腥表演。 C.崇尚仁慈虽然一直是罗马人的道德准则,但是在古罗马文化中,它与欣赏娱乐性的血腥 表演是并行不悖的。 D.罗马知识分子担心,尽管血腥表演没有触动罗马人的道德底线,但密集、强烈的暴力表 演会对道德产生腐蚀作用。 答案:C 解析:A 项相关信息在第二段,注意文中说的“通常”。B 项相关信息在第四段,“屠杀行为竟 会演变成娱乐节目,则与罗马人纵容和欣赏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并不是“为了展示国家强力”。 D 项相关信息在第五段,“他真正担心的是如此密集、强烈的暴力表演对观众道德的腐蚀作 用”。只是西塞罗个人的担心,他不能代表知识分子。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罗马人在祭祀中很少使用人牲,并以此作为自身“文明性”的表现,这就表明罗马人已 经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 B.罗马所有阶层都对血腥表演极为痴迷,把人兽搏斗、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当作娱乐节 目,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则。 C.罗马社会通常只用牛羊献祭,而且往往将活人献祭视为野蛮民族的愚昧行为,因此,很 难将竞技庆典中的屠杀理解为一种宗教行为。 D.罗马知识分子没有在原则上否定血腥表演,甚至对此称赞有加,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 良心。 答案:C。A、“具有敬畏生命的情怀”无中生有。B、“可以说对人类的屠杀符合他们的道德准 则”错了,文中说的是“被处死的人主要是战俘、罪犯和奴隶,他们被称为‘有害之人’”。D、 “可见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良心”错了。文中说“双方都互相指责对方以活人献祭,以此确立 自己在道德和文化方面的优越地位”,可见他们还是有社会良心的。 三、(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 一 l2 题。 公讳德用,字符辅,其先真定人也。 至道二年,太宗五路出师,以讨李继迁之叛,而武康公①出夏州。当是时,公为西头供 奉官而在武康之侧,年十七,自护②兵当前,所俘斩及得马羊,功为多。及归,公又请殿将。 至隘,公以为:“归之至隘而争先,必乱;乱而继迁薄.我,必败。”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 隘而.阵。武康为公令于.军曰:“至阵而乱行者,斩!”公亦令曰:“至吾阵而乱行者,吾亦如公 令!”至阵,士卒帖③然,以此行而武康公亦为之按辔④。继迁兵相随属.,左右皆望公,莫敢 近。于是武康公叹曰:“王氏有儿矣!” 明道元年,除.福州观察使。军人挟内诏,求为军吏。公争曰:“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 不可复治;且军吏不可使求而得,得则军人必大受其侵。”明肃太后固使与之,公固不奉诏。 已而太后亦寤,卒听公。于是天子心贤公,遂以公检校太保、签署枢密院事。公固辞:“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