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命题人:屈海生苗德朝王顺翔 审题人:熊家成仝淑贞党红英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 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试题及答案考试结束后可从“焦作基础教 研网”下载 第I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座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I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岔路(cha)甲壳(ke)糊涂账(tu)佶屈聱牙(jie) B.攒动(cuan)拘禁(jn)择韭菜(zhai磨穿铁砚(yin) C.浮屠(f)数轴(zhou)水门汀(tng)龙腾虎跃(yao)
2010 年河南省焦作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命题人:屈海生 苗德朝 王顺翔 审题人:熊家成 仝淑贞 党红英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 卷 1 至 4 页,第 II 卷 5 至 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试题及答案考试结束后可从“焦作基础教 研网”下载。 第 I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 座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第 I 卷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岔路(chà) 甲壳(ké) 糊涂账(tú) 佶屈聱牙(jié) B.攒动(cuán) 拘禁(jìn) 择韭菜(zhái) 磨穿铁砚(yàn) C.浮屠(fú) 数轴(zhóu) 水门汀(tīnɡ) 龙腾虎跃(yào)
D.湖泊(b0)钟爱( zhong)穆斯林(mu)排忧解难(na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影院方面想将《阿凡达》的最高票价从150元提高到200元,结果影迷一片哗然,于是 影院方面从善如流,放弃了涨价计划,还实行24小时售票。 B.援建,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要通过产业援建的机遇,注入新的发展元素,激发自强不 息的信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C.违规补课五花八门,恰好表明,在应试教育主导、就业压力前移、社会价值观和人才培 养模式单一的社会环境下,补课不能不成为家长们义无反顾的选择 D.叶永烈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书房的苦心经营,而支撑他坚持至今的力量便是对书籍近 乎疯狂的热爱,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以及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月30日零时26分,广州至邵阳L7688次临时列车满载着1500多名持“实名制”火车票 的外来工徐徐驶离广州火车站,今年春运火车票实名制大幕由此拉开 B.2002年12月,上海以“中国若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贏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 举办权 C.家电下乡全面铺开一年来,针对市场的疑虑和今年家电下乡政策的走势,记者采访了相 关官员和学者专家以期解疑释惑解决问题。 D.《复兴之路》是一部音乐舞蹈大型史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新中国迄 今为止表现历史跨度最长、内容最宏阔、规模最丰富的舞台巨制。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老虎依靠它们的视力和听力(而非嗅觉)来定位猎物。 ,然后,西伯利亚虎会把杀掉的猎物藏起来
D.湖泊(bō) 钟爱(zhōnɡ) 穆斯林(mù) 排忧解难(n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影院方面想将《阿凡达》的最高票价从 150 元提高到 200 元,结果影迷一片哗然,于是 影院方面从善如流,放弃了涨价计划,还实行 24 小时售票。 B.援建,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要通过产业援建的机遇,注入新的发展元素,激发自强不 息的信心,实现跨越式发展。 C.违规补课五花八门,恰好表明,在应试教育主导、就业压力前移、社会价值观和人才培 养模式单一的社会环境下,补课不能不成为家长们义无反顾的选择。 D.叶永烈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书房的苦心经营,而支撑他坚持至今的力量便是对书籍近 乎疯狂的热爱,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以及与生俱来的文人气质。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 月 30 日零时 26 分,广州至邵阳 L7688 次临时列车满载着 1500 多名持“实名制”火车票 的外来工徐徐驶离广州火车站,今年春运火车票实名制大幕由此拉开。 B.2002 年 12 月,上海以“中国若有一份幸运,世界将添一片异彩”赢得了 2010 年世博会的 举办权。 C.家电下乡全面铺开一年来,针对市场的疑虑和今年家电下乡政策的走势,记者采访了相 关官员和学者专家以期解疑释惑解决问题。 D.《复兴之路》是一部音乐舞蹈大型史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是新中国迄 今为止表现历史跨度最长、内容最宏阔、规模最丰富的舞台巨制。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老虎依靠它们的视力和听力(而非嗅觉)来定位猎物。 , , , 。 ,然后,西伯利亚虎会把杀掉的猎物藏起来,
①再纵身一跃②它们在晩上猎食③偷偷靠近猎物④透过密集的掩护物 ⑤它们有能力拖动十二个人也难移动的重量⑥它们用犬齿刺进喉咙或颈部以杀死猎物 A.④⑥①③②⑤B.②④③①⑥⑤ C.②④③⑤①⑥D.④③①②⑤⑥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高陵又称西陵,其地望在邺城西,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之上。文献所记高陵最早者为曹操《终 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建安二十五年又作《遗令》:吾死之后,“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无藏金玉珍宝。”(《三国志武帝纪》)曹魏时王沉官修《魏书》、鱼豢私撰《魏略》和晋 初陈寿《三国志魏书》,均载及高陵的位置。到了十六国时期,高陵见诸文献记载越来越 少,隋唐以后,地理著作中虽有高陵的记载,然大多是转抄且较为模糊。至北宋,高陵地处 情况模糊不清,于是岀现了“疑冢说”,将邺西北北朝墓群演绎为“曹操七十二疑冢”。曹操高 陵终成为历史之谜 2009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的大墓有专家确认为“曹操高陵”,但也有学者 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这一说法,证据虽都有作证的价值,但还达不到铁证如山的地步 这些学者指出所举石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出土于大墓, 这些石牌当为墓主日常所用且死后随葬的器物标签,古墓被盗,器物被拿走,留下的石牌虽 被扰乱,但其存放的环境和位置没有大的变化,应该视为第一等的证据。至于“魏武王常所 用慰项石”、“后赵鲁潜墓志”则是两件征集来的文物,已经脱离了原始保存状态与环境。证 据发生了变化,人们不能将某些环节连接起来,自然会提出怀疑。“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行文、字体风格与出土石牌相类似,因其是被征集来的,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鲁潜墓 志》曰:“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 卌三步。”墓志发现于西高穴村西乱土中,而且鲁潜墓又无详确之处,未必能证明所发现的 西高穴村大墓即曹操高陵
① 再纵身一跃 ②它们在晚上猎食 ③偷偷靠近猎物 ④透过密集的掩护物 ⑤它们有能力拖动十二个人也难移动的重量⑥它们用犬齿刺进喉咙或颈部以杀死猎物 A.④⑥①③②⑤ B.②④③①⑥⑤ C.②④③⑤①⑥ D.④③①②⑤⑥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高陵又称西陵,其地望在邺城西,位于西门豹祠西原之上。文献所记高陵最早者为曹操《终 令》:“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建安二十五年又作《遗令》:吾死之后,“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 无藏金玉珍宝。”(《三国志·武帝纪》)曹魏时王沉官修《魏书》、鱼豢私撰《魏略》和晋 初陈寿《三国志·魏书》,均载及高陵的位置。到了十六国时期,高陵见诸文献记载越来越 少,隋唐以后,地理著作中虽有高陵的记载,然大多是转抄且较为模糊。至北宋,高陵地处 情况模糊不清,于是出现了“疑冢说”,将邺西北北朝墓群演绎为“曹操七十二疑冢”。曹操高 陵终成为历史之谜。 2009 年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的大墓有专家确认为“曹操高陵”,但也有学者 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这一说法,证据虽都有作证的价值,但还达不到铁证如山的地步。 这些学者指出所举石牌“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等出土于大墓, 这些石牌当为墓主日常所用且死后随葬的器物标签,古墓被盗,器物被拿走,留下的石牌虽 被扰乱,但其存放的环境和位置没有大的变化,应该视为第一等的证据。至于“魏武王常所 用慰项石”、“后赵鲁潜墓志”则是两件征集来的文物,已经脱离了原始保存状态与环境。证 据发生了变化,人们不能将某些环节连接起来,自然会提出怀疑。“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 行文、字体风格与出土石牌相类似,因其是被征集来的,不能排除其他的可能性;《鲁潜墓 志》曰:“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 卌三步。”墓志发现于西高穴村西乱土中,而且鲁潜墓又无详确之处,未必能证明所发现的 西高穴村大墓即曹操高陵
同时代的墓葬构造由于遵循同一礼制,因而参照东汉王侯墓制推断西高穴村古墓的年代,虽 然在学理上行得通,然出土文物刻字并无确切的纪年。大墓已经多次被盗,是真的“无藏金 玉珍宝”,还是被窃一空,这也是无法确定的,况且墓中还遗留有玉石等物,也与文献稍有 出入。 西高穴大墓有可能是曹操高陵,甚至可以说是邺地考古发现中最具可能的一座古墓。然其可 信度未满,在现有的情况下,作出“确认”,似乎有些过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0.1.26) 5.下列有关曹操高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陵又称西陵,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陵寝,文献中最早记载高陵所在地的是曹操的《终 B.关于高陵的地理位置,由于历来文献记载的模糊性,使后人争议颇多,宋代以后,有七 十二疑冢之说 C.曹操《终令》《遗令》中反复提到的西门豹祠对高陵位置的确定具有坐标价值 D.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的东汉大墓是否为曹操高陵还有待进一步的确认。 6下列理解和分析可以作为“西高穴大墓为曹操高陵”最可信的证据的一项是 A.出土于大墓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铭文的石牌,可 以证明墓主人的身份。 B.“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的行文、字体风格与出土石牌相类似。 C.《鲁潜墓志》记载:“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 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 D.同时代的墓葬构造由于遵循同一礼制,因而参照东汉王侯墓制可推断西高穴村古墓的年 代
同时代的墓葬构造由于遵循同一礼制,因而参照东汉王侯墓制推断西高穴村古墓的年代,虽 然在学理上行得通,然出土文物刻字并无确切的纪年。大墓已经多次被盗,是真的“无藏金 玉珍宝”,还是被窃一空,这也是无法确定的,况且墓中还遗留有玉石等物,也与文献稍有 出入。 西高穴大墓有可能是曹操高陵,甚至可以说是邺地考古发现中最具可能的一座古墓。然其可 信度未满,在现有的情况下,作出“确认”,似乎有些过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0.1.26) 5.下列有关曹操高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陵又称西陵,是三国魏武帝曹操的陵寝,文献中最早记载高陵所在地的是曹操的《终 令》。 B.关于高陵的地理位置,由于历来文献记载的模糊性,使后人争议颇多,宋代以后,有七 十二疑冢之说。 C.曹操《终令》《遗令》中反复提到的西门豹祠对高陵位置的确定具有坐标价值。 D.在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的东汉大墓是否为曹操高陵还有待进一步的确认。 6.下列理解和分析可以作为“西高穴大墓为曹操高陵”最可信的证据的一项是 A.出土于大墓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铭文的石牌,可 以证明墓主人的身份。 B.“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的行文、字体风格与出土石牌相类似。 C.《鲁潜墓志》记载:“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 帝陵西北角西行卌三步。” D.同时代的墓葬构造由于遵循同一礼制,因而参照东汉王侯墓制可推断西高穴村古墓的年 代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令》《遗令》均见于正式文献记录,其中“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珍宝”的说法表明曹 操有薄葬之志。 B.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疑冢说”虽流行于民间,但并非史实 C.从西高穴大墓的研究来看,考古结论的得出取决于是否拥有可靠、充分、科学的证据, 是否有严谨而完整的“证据链 D.西高穴大墓是邺地考古发现中最具可能的曹操高陵,虽然现在未被完全确定,但终将被 确定。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迁为武安君。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 谋曰:“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 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受之。秦使左庶长王龅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 以按据上党民。赵使廉颇将。秦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 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 独畏马服①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又反坚壁不敢战, 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 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 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 至。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 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 而尽阬②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于是应侯言于 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 是与应侯有隙。后秦王使王龀围邯郸,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 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令》《遗令》均见于正式文献记录,其中“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珍宝”的说法表明曹 操有薄葬之志。 B.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疑冢说”虽流行于民间,但并非史实。 C.从西高穴大墓的研究来看,考古结论的得出取决于是否拥有可靠、充分、科学的证据, 是否有严谨而完整的“证据链”。 D.西高穴大墓是邺地考古发现中最具可能的曹操高陵,虽然现在未被完全确定,但终将被 确定。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迁为武安君。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 谋曰:“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 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受之。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 以按据上党民。赵使廉颇将。秦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 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 独畏马服①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又反坚壁不敢战, 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赵括至,则 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 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 至。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 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 而尽阬②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于是应侯言于 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 是与应侯有隙。后秦王使王龁围邯郸,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 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于是免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