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三个方面:首先,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采取种种应战措施。其次,国民政府确定了不求 战、必应战的方针。7月17口蒋介石的庐山讲话,宣告了中国长期以来对日木侵犯的忍让 妥协政策的结束。平津失陷后,国民政府成立最高国防会议,全国进人抗战轨道。最后,国 民政府督导冀察当局对日应战。冀察当局意图退让妥协,幻想和平解决事变:但中央政府对 H方挑衅严正抗议,对日交涉坚持原则立场,提出双方撤兵、停止增兵,地方性质的事件可 就地解决,然而须经中央政府批准。 吴景平在《蒋介石与抗战初期国民党的对H和战态度一以名人日记为中心的比较研究》 (载《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文中指出,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半年中,即从1937 年7月到1938年1月,国民党高层人士之中度弥漫着失败主义、悲观主义情绪,议和甚至 乞和的主张若暗若明。即便是将介石本人,在和战问题上也不无踌躇,在作出抗战决策之前 有过犹豫,在战局失利时对国际调解、大国介人有过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但是,在这期间的 几个重大关头,蒋介石最终能以国家存亡、民族根本利益为取向,顺应举国上下日益高涨的 抗日教亡民意,克服了各种干扰,抵制了妥协的主张,在领上和主权问题上表明了严正立场, 主导、引领国民党作出抗战决策并力图实施,促成了战时决策体制的形成,表明了抗战的基 本立场,使得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战争迅速灭亡中国的企图破灭,也使得打着“调停”“议 和”旗号的迫降活动趋于失败。 赵晓红在《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的战和抉择与各方因应》(载《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 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从既往经验出发,认为日本惯用不战而屈人 之兵的伎俩,并无真心开战之意。与此同时,蒋介石又不得不面对日本驻华军队不断挑衅的 现实,对于日本是否开战不能完全确定,因此到底是战是和,蒋介石有着复杂的心理考量和 挣扎。蒋介石内心希望通过向日本展示不屈之决心,达到和平目的。一直到7月26日廊坊 事件、广安门事件消息传来,蒋介石才认识到战不能免,内心对于以战求和的政略考虑才 完全断念。 四、七七事变的影响 苗懿明在《论七七事变后党派合作局面的形成》(载《理论探讨》,2006年第2期)一 文中指出,七七事变后各党派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积极地投人抗日洪流,很快 就形成了党派合作、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陷人了空前的民 族危机之中。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国同胞抵抗日寇的侵 略,期望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在日本侵略者步步逼迫下,蒋介石终于摆脱 了卢沟桥事变前夕的动摇状态,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了态度强硬的谈话,国民党中央通 讯社于9月22日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宣告了国共合作的正式形 成。国共休战,共赴国难,使爱国的各中间党派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一致拥护国共合作和党 派团结,赞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内的爱国民主人土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形势也 表示非常高兴,就连曾长期坚持反苏反共的中国青年党,此时也对国共合作的实现感到高兴。 田苏苏在《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载《河北日报》,2007-07-06)文中指 出,七七事变是口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在中国 共产党所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投人抗日战争的洪流,以最 终取得战争的完全胜利书写了一段团结御侮的悲壮历史。首先,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抗战的积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free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极推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并促成了全民族抗战,成为全面抗战的主要推动力量。事变第 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号召坚决抵抗日本侵略。8月,召开洛川会议,提出全面 抗战路线,并通过《抗口救国十大纲领》,这些号召和主张,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热烈拥 护和一致费扬,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成为推动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力量。其次,国民 党由妥协退让到坚持抗日的政策转变。九一八事变后直到七七事变前,国民政府采取“攘外 必先安内”的政策。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经过和平谈判,初步建立了全国抗日民族统战线, 使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有了从自发和局部的抵抗转向全面抗战的可能:而七七事变的爆发, 则使这个可能变成现实。最后,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全面抗战的广泛基础。九一八事变 后,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以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为标志,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 的抗日救亡运动迅猛兴起。总之,七七事变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由局 部抵抗到全面抗战的重大历史转折,因而成为时局的转折点,中国抗日战争从此进人一个新 的历史阶段。 李华兴、杨宏雨在《卢沟桥事变:历史的转折点》(载《史林》,1997年第3期)一文 中指出,以卢沟桥事变为界碑,中日关系、国共两党关系,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都出现了 巨大转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是日本推行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大陆政策 的必然产物。在大陆政策的指引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H本先后挑起日清、日俄两次战 争,夺取了中国台湾,吞并了朝鲜,完成了大陆政策的前两步,并为侵占中国东北奠定了基 础。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八事变,占领东三省,随即成立由它控制的伪满洲国,基本完 成了大陆政策的第三步。夺得东北以后,华北显要的战略地位直接关系着日本大陆政策第四 步的实施和完成。因此,挑起事端、全面侵华已是弦上之箭。从历史的角度看,卢沟桥事变 正足近代日本推行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的必然步骤。 第二,从不抵抗到抗战建国。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的国耻,事变之后,国民政府把对日方 针从不抵抗转向有限要协。《塘沽协定)签订后,国民政府对A外交从过去的不抵抗逐步趋 向强硬。日趋强硬的对口态度,是国民政府从不抵抗政策到俞起抗战的过渡。卢沟桥事变的 爆发,把国民政府从有限妥协推上了抗战建国的道路。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确立了“不挑战, 必抗战”的对日态度,并立即派军队北上,增援华北。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的谈 话是国民政府对日方针的根本性转变,标志着国民政府走上了全面抗战的道路。1938年3 月《抗战建国纲领》的发表,意味着国民党抗战建国目标的完全确立。在民族存亡的紧急 关头,国民政府抛弃了不抵抗政策,走上了抗战建国的道路,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 的正确的历史抉择。 第三,从生死对立到共赴国难。卢沟桥事变是因共两党从生死对立到共赴国难的转折。 事变发生后仅两个多月,以团结御侮为核心内容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全面形成。此后,在长达 八年的时间内,国共双方的军队分别以正而战场和敌后战场为主体,共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 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共赴国难期间,国共双方虽然也发生过一些成大或小的矛盾和摩 擦,但两党间的团结合作始终是大局,是主流。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为打败日本侵略者、 取得抗战的完全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free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第四,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总动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卢沟桥的炮声成了中 华民族总动员的号角。全中国人民不分党派.阶级、民族、宗教、职业、性别、年龄,纷纷 自觉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形成了中华民族史上空前的团结御侮、抵抗侵略的壮观局 面。在卢沟桥炮声的催促下,国共两党再次携起手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 朽的贡献。国共两党的图结合作带动和影响了中国其他各党各派,原先活跃在中国社会的一 些中间党派也迅速参加到抗日的阵营中米。少数民族同胞更是与汉族同胞风雨同舟。卢沟 桥事变爆发后,除早已在东北战斗的满族、朝鲜族等之外,回族、傣族、壮族、高山族等其 他少数民族也纷纷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战场。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世界各地华侨也纷纷组织起 来,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 第五,从百年屈辱到走向新生。卢沟桥事变是中华民族由衰亡到振兴、由黑暗到光明的 转折点。中华民族在八年抗战中,以其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雪洗了从鸦片战争 以来所遭受的百年屈辱,取得了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敌人侵的第一饮完全的胜利。卢沟桥事变 引发的全民族抗成,是中华民族由百年届序到走向新生的伟大转折。 本华兴、杨宏雨据此指出,卢沟桥事变展示的只是历史的表象,中日矛盾的总爆发才是 事变的本质。历史之所以在这里发生巨大的转折,归根结底是因为民族矛盾的空前激化,是 因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亡华的野心和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捍卫独立的决心猛烈相撞。 全民族抗战 学术引领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打败列强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对日本的野蛮侵略, 中华儿女大义凛然共赴国难,谱写了一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丽史诗。 一、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法宝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 《人民日报》,1995-09-04)中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是对中华民族 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考验。中国人民的巨大民族觉醒和空前民族团结,从根本上决定 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惊天动地的伟业’。”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 《人民日报》,200509-04)中指出:“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 正面战杨和政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上共同杭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觉军队为 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杭战初期的淞护、忻口、徐州、武汉等战 投,价1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 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杭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男作战。.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写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 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苏联最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援助,美国对中国人民抗 日战争给子了很大支持,英国及法国等国家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 This document is produced by free version of Print2Flash.Visit www.print2flash.com for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