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感、自信心和心理认同。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学教学方式(讲授、 支课程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点 时 实验、上机、讨论 目标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学是什 认识社会学的学科性 重点:社会学的研究 质。研究对象,用维结 (2)社合学与其 领域 它社会科学的联 征和知识体系以及社 :与其它社会科 讲授 系和区别: 会学的功能,明确学习 学的区别 社会的方法和意义。 (3)学习社会罗 的章义。 第二章社会学发 认识社会学的产生,西 展简史 方社会学发展的葛本 (1)西方社会学 情况,以及中国社会学 重点:中国社会学的 讲授 发展简史: 的产生及发展,了解推 发展 (2)中国社会学 动中国补合学发屈的 发展简史, 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第三章社会学研 究方法论 (1)杜会科学可 重点:三大基本原理 究的三大基本原 头货会科务型亮酸点:米尔斯的方法 4 讲授 1.2.3 程 论思 (2)米尔断的 会学方法论思 想。 第四音文化 (1)文化的概念 掌探社会学关于文化 和米.2)文 及其相关的概念,理解 化的结构与功 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 重点:文化的瓶念 构成 讲报、讨论 1,2,3 能:(3)文化理 关系:了解文化的特 难点:文化的功能 论。 征、文化的类型、文化 思政融入点:中 的结构和文化的功能 国的文化优势 弟五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 掌程社会互动及其相 重点:社会互动的糊 含义及理论: 关概念:了解社会互动 念、类型、过程和理 (2)社会互动的 的基本理论:了解杜会 2 讲授 情母和过程 互动的基本讨程和社 难点:社会互动的理 (3)社会互动的 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论解 基本方式
24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感、自信心和心理认同。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学 时 教学方式(讲授、 实验、上机、讨论) 支撑课程 目标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学是什 么; (2)社会学与其 它社会科学的联 系和区别; (3)学习社会学 的意义。 认识社会学的学科性 质,研究对象,思维特 征和知识体系以及社 会学的功能,明确学习 社会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社会学的研究 领域 难点:与其它社会科 学的区别 2 讲授 1 第二章社会学发 展简史 (1)西方社会学 发展简史; (2)中国社会学 发展简史。 认识社会学的产生,西 方社会学发展的基本 情况,以及中国社会学 的产生及发展,了解推 动中国社会学发展的 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重点:中国社会学的 发展 2 讲授 1 第三章社会学研 究方法论 (1)社会科学研 究的三大基本原 理; (2)米尔斯的社 会学方法论思 想。 认识社会科学研究的 基本原理、方法和过 程。 重点:三大基本原理 难点:米尔斯的方法 论思想 4 讲授 1,2,3 第四章 文化 (1)文化的概念 和类型;(2)文 化的结构与功 能;(3)文化理 论。 思政融入点:中 国的文化优势 掌握社会学关于文化 及其相关的概念,理解 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 关系;了解文化的特 征、文化的类型、文化 的结构和文化的功能。 重点:文化的概念、 构成 难点:文化的功能 2 讲授、讨论 1,2,3 第五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 含义及理论; (2)社会互动的 情景和过程; (3)社会互动的 基本方式。 掌握社会互动及其相 关概念;了解社会互动 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 互动的基本过程和社 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重点:社会互动的概 念、类型、过程和理 论 难点:社会互动的理 论解释 2 讲授 1
学教学方式(讲授、支撑课程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实验、上机、讨论 目标 第六章会网气 (1)社会网络理 论流派的兴起和 认识社会网络理论的 重点:社会网络理论 发展。 产生和发展,掌挥社会 的核心思粗 (2)格丛诺结 网络的主多和理 的社会网络理论 了解中国社会的人 难点:运用社会网络 讲授 1,23 理论 思想 情关系网络, (3)其它重要可 究。 理经人的社合化的 义,掌操社会学 第七章社会化 究人的社会化的基本 (1)社会化的涵 角度,了解社会化在人 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 重点:社会化的含义 (2)社会化的生 作用以及社会化的条 和过程 讲授 物和社会条件 明确社会化的过老 难点:社会化理论 (3)社会化的理 与基本内容,正确认 论、过程和内容。 和处理我国社会转型 时期的各种社会化问 夏。 第八章越轨和 理解越轨和犯罪的定 义、特点、类型,理 重点:越轨和犯罪的 (1)越轨和犯斯 含义和理论解释 2 和堂握关于越轨和犯 讲授 的定义和类型: 难点:犯罪理论 罪的主要理论解释。 (2)犯罪理论, 第九章贫困 (1)数困的定义 和类型: 理解和掌捏贫困的定 重点:贫困的定义和 (2)贫困的社会 义、类型。了解贫闲的 园形的,贫困迎论 讲授 1,2,3 后甲. 社会影响,掌握关于贫 (3)用理论 闲的理论解释 难点:贫困理论 思政融入点: 国式扶贫 第十章社会分层 (1)杜会分层的 认识社会不平等的含 含义. 义、实质及衡量的标 重点:社会分层的定 (2)社会分层的 义和测量方法 4 讲授 1,2 准,了解阶层的社会 测量方法: 难点:社会分层理论 (3)阶层或阶级 的社会后果
25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学 时 教学方式(讲授、 实验、上机、讨论) 支撑课程 目标 第六章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理 论流派的兴起和 发展; (2)格兰诺维特 的社会网络理论 思想; (3)其它重要研 究。 认识社会网络理论的 产生和发展,掌握社会 网络的主要概念和理 论;了解中国社会的人 情关系网络。 重点:社会网络理论 的核心思想 难点:运用社会网络 理论 4 讲授 1,2,3 第七章 社会化 (1)社会化的涵 义; (2)社会化的生 物和社会条件; (3)社会化的理 论、过程和内容。 理解人的社会化的基 本涵义,掌握社会学研 究人的社会化的基本 角度,了解社会化在人 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 作用以及社会化的条 件,明确社会化的过程 与基本内容,正确认识 和处理我国社会转型 时期的各种社会化问 题。 重点:社会化的含义 和过程 难点:社会化理论 2 讲授 1 第八章 越轨和 犯罪 (1)越轨和犯罪 的定义和类型; (2)犯罪理论。 理解越轨和犯罪的定 义、特点、类型,理解 和掌握关于越轨和犯 罪的主要理论解释。 重点:越轨和犯罪的 含义和理论解释 难点:犯罪理论 2 讲授 1,2 第九章 贫困 (1)贫困的定义 和类型; (2)贫困的社会 后果; (3)贫困理论。 思政融入点:中 国式扶贫 理解和掌握贫困的定 义、类型,了解贫困的 社会影响,掌握关于贫 困的理论解释。 重点:贫困的定义和 影响,贫困理论 难点:贫困理论 2 讲授 1,2,3 第十章社会分层 (1)社会分层的 含义; (2)社会分层的 测量方法; (3)阶层或阶级 的社会后果。 认识社会不平等的含 义、实质及衡量的标 准,了解阶层的社会影 响。 重点:社会分层的定 义和测量方法 难点:社会分层理论 4 讲授 1,2
重点、难点 学教学方式(讲授、 支撑课程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时实验、上机、讨论》 日参 第十一章社会 流动 (1)社会流动的 食义和举型: 重点:社会流动的含 (2)社会流动的 认识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后果 和类型,理解和掌提 义、类型和后果, 讲授 1,23 (3)社会流动的 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会流动理论 难点:社会流动理论 理论, 思政融入点,中 国社会的阶层流 动 第十 二章婚姻 (1)婚姻的概念 认识婚姻的含义,认识 婚细现象的理论解释, 重点:婚烟的含义和 及意雨: 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 理论 (2》婚烟理论: 4 讲授、讨论 1,2 社会的婚烟现象和问 (3)当代社合婚 难点:婚姻理论 烟的主要挑战, 题 第十三章家庭 (1)家庭的概念 认识家庭的类型和结 和类型: 构,认识家庭的生命周重点:家庭的类型 (2)家庭的结构 期、补合功能 了银和 结构和社会功能 讲授 L,2 和功能 分析当代中国的 难点 家庭理 (3)当代社会家 问题 庭的主要桃战。 第十四章教育 重点:教育现象的发 ()教有含义: 认识教有的含义及其 (2)教有现象的 影响,认识和分析教 教有不平等的 2 讲授 1,2 历史流变: 的不平等状况及其原 难点:教育的社会功 (3)教有的杜会 因。 能 功能。 第十五音完教 (1)宗教的定义 理解宗教的基本涵义 和种类: 类型,宗教与社会的为 重点:宗教的要素和 功能,宗教理论 1,2 (2)宗教的要素 讲授 系,了解宗教的社会影 难点:宗教理论 和功能, 的和未来走向。 (3)宋教理论」 第十六 社区 解社区的酒义 类 (1)社区的 型,以及杜区对人类的 重点:社区的含义 义、特征和类型: 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了 社区的社会功能 讲授 1,2, (2)社区的演变解人类的社区生活的 难点:社区的影响 和功能: 演变及城市化对人类 (3)中国社会社 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
26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学 时 教学方式(讲授、 实验、上机、讨论) 支撑课程 目标 第十一章 社会 流动 (1)社会流动的 含义和类型; (2)社会流动的 社会后果; (3)社会流动的 理论。 思政融入点:中 国社会的阶层流 动 认识社会流动的含义 和类型,理解和掌握影 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重点:社会流动的含 义、类型和后果,社 会流动理论 难点:社会流动理论 4 讲授 1,2,3 第十二章 婚姻 (1)婚姻的概念 及意涵; (2)婚姻理论; (3)当代社会婚 姻的主要挑战。 认识婚姻的含义,认识 婚姻现象的理论解释, 了解和分析当代中国 社会的婚姻现象和问 题。 重点:婚姻的含义和 理论 难点:婚姻理论 4 讲授、讨论 1,2 第十三章 家庭 (1)家庭的概念 和类型; (2)家庭的结构 和功能; (3)当代社会家 庭的主要挑战。 认识家庭的类型和结 构,认识家庭的生命周 期、社会功能,了解和 分析当代中国的家庭 问题。 重点:家庭的类型、 结构和社会功能 难点:家庭理论 2 讲授 1,2 第十四章 教育 (1)教育含义; (2)教育现象的 历史流变; (3)教育的社会 功能。 认识教育的含义及其 影响,认识和分析教育 的不平等状况及其原 因。 重点:教育现象的发 生、教育不平等的产 生和后果 难点:教育的社会功 能 2 讲授 1,2 第十五章 宗教 (1)宗教的定义 和种类; (2)宗教的要素 和功能; (3)宗教理论。 理解宗教的基本涵义、 类型,宗教与社会的关 系,了解宗教的社会影 响和未来走向。 重点:宗教的要素和 功能,宗教理论 难点:宗教理论 2 讲授 1,2 第十六章 社区 (1)社区的含 义、特征和类型; (2)社区的演变 和功能; (3)中国社会社 了解社区的涵义、类 型,以及社区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了 解人类的社区生活的 演变及城市化对人类 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 重点:社区的含义, 社区的社会功能 难点:社区的影响 2 讲授 1,2
学教学方式(井授、支撑课程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时实验、上机、讨论 目标 区的特点和挑 中国不同类型的社区 战。 特点及其功能。 第十七意城市 (1)城市的形成 和发展 解城市的产生及 重点:城市的定义、 (2)城市的物理 角:了解 城市社会理论 难点:城市化的过程 讲授 1,2 和社会背景: 及影响 (3)域市的杜会 影响。 第十八章社会 运动 解集体行动、社会运 重点:社会运动的含 (1)社会运动的 动和革命的福义、类 义、类型,社会运动 含义和类型: 型,理解社会运动的几的理论解释 讲授 12 (2)社会运动理 种理论。 难点:社会运动理论 第十九章社会 变迁 (1)社会变迁和 社会现代化: 了解西方现代化与发 理论 展理论的演变脉络,认 识人类选择可持续发 代化的含义及过程 2 讲投、讨论 1,2,3 (3)中国社会的 难点:现代化理论 展观的重大意义。 现代化历程。 思政动入占:断 中国以来的现代 化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 重要内容。 (一)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 考试。 (二)课程成绩 考试课程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1)平时成绩满分为30分,占总成绩的30% 平时成绩 (2)主要包括:课堂讨论(10%)、作业(10%)及考勤等(10%)
27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学 时 教学方式(讲授、 实验、上机、讨论) 支撑课程 目标 区的特点和挑 战。 中国不同类型的社区 特点及其功能。 第十七章 城市 (1)城市的形成 和发展; (2)城市的物理 和社会背景; (3)城市的社会 影响。 了解城市的产生及变 迁,认识城市生活方式 的研究视角;了解城市 的物理和社会背景;了 解城市人的心理及人 格特点。 重点:城市的定义、 城市社会理论 难点:城市化的过程 及影响 2 讲授 1,2 第十八章 社会 运动 (1)社会运动的 含义和类型; (2)社会运动理 论。 了解集体行动、社会运 动和革命的涵义、类 型,理解社会运动的几 种理论。 重点:社会运动的含 义、类型,社会运动 的理论解释 难点:社会运动理论 2 讲授 1,2 第十九章 社会 变迁 (1)社会变迁和 社会现代化; (2)社会变迁的 理论; (3)中国社会的 现代化历程。 思政融入点:新 中国以来的现代 化 了解西方现代化与发 展理论的演变脉络,认 识人类选择可持续发 展观的重大意义。 重点:社会变迁和现 代化的含义及过程 难点:现代化理论 2 讲授、讨论 1,2,3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 重要内容。 (一)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 考试。 (二)课程成绩 考试课程成绩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 30%,期末成绩占 70%。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平时成绩 (1)平时成绩满分为 30 分,占总成绩的 30% (2)主要包括:课堂讨论(10%)、作业(10%)及考勤等(10%)
期考试(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考试成绩100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7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愿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4)考试内容: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 提及综合运用能力,针对课程目标1、2、3。 2.考核与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课程目标 平时成绩(30% 期末成绩(70%) 合计 作业(10%) 讨论(109%) 表现(10%) 0 20 24 2 8 4 4 30 46 3 2 4 4 20 30 合计(成绩构成) 10 10 10 70 100% 五、敦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 (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磁带、光盘)、讲义(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 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L、BBS 等形式)。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课件。课件课后提供给学生。对学生的辅导 主要采用当面答疑和指导、E-MAL、微信等形式。 六、参考材料 1.《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编,《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人民出版社&高等教有出版社人 民出版社,2017年 2.[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 3.[英]吉登斯著,《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主操人:魏永峰 审核人:孔凡宏 英文校对:赵玲 教学副院长:郑建明 日期:2022年8月29日
28 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闭卷(或开卷)笔试,考试成绩 100 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 7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4)考试内容: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 握及综合运用能力,针对课程目标 1、2、3。 2.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30%) 合计 期末成绩(70%) 作业(10%) 讨论(10%) 表现(10%) 1 0 2 2 20 24 2 8 4 4 30 46 3 2 4 4 20 30 合计(成绩构成) 10 10 10 70 100%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安排课堂讨论。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 (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磁带、光盘)、讲义(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 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 E-MAIL、BBS 等形式)。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课件。课件课后提供给学生。对学生的辅导, 主要采用当面答疑和指导、E-MAIL、微信等形式。 六、参考材料 1.《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编,《社会学概论》(第二版),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 民出版社,2017 年 2.[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年 3.[英]吉登斯著,《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 主撰人:魏永峰 审核人:孔凡宏 英文校对:赵玲 教学副院长:郑建明 日 期:2022 年 8 月 2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