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民事诉论法的 概含及与相邻法律 重点:民事诉论 第七章诉讼法 (1)民事诉论法 部门的关系,了解民 的基本原则 事诉论法的特有原 讲授+案例 2,3 (2)刑事诉论法 (3)行政诉论法 则及其基本制度:了 难点:刑事诉讼 解刑事和行政诉讼的原蹈 的相关原理和制度。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 重要内容。 (一)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 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采用融合案例分析和论述题的试卷,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进行。 (二)课程成绩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1)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50%. 平时成绩 (2)主要包括小组汇报评估、开放式命题小论文、典型案例分析、课堂交流和讨论等模块 根据学生平时小组汇报、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情况综合评定,着重评价学生平时对专 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应用能力, 期末老试(1)老试方式及占比:采用闭卷笔试,老式成结100分,占课程老核成结的50嘴,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愿型:主要是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4)考试内容:综合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程程度,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对日常社会 中法律问圈的解决能力,以及相应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此外还考察学生对案例和实务 问题背后思致内涵的理解能力,针对课程目标1、2、3、4。 2.考核与评价方式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平时成绩(50%) 课程目标 作业 讨论 案例 期末成绩 合计 课堂表现 (50%) (13%) (10%) (10%) (17) 2 2 15 15 19
19 第七章 诉讼法 (1)民事诉讼法 (2)刑事诉讼法 (3)行政诉讼法 了解民事诉讼法的 概念及与相邻法律 部门的关系,了解民 事诉讼法的特有原 则及其基本制度;了 解刑事和行政诉讼 的相关原理和制度。 重点:民事诉讼 的基本原则 难点:刑事诉讼 的原理 4 讲授+案例 2,3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 重要内容。 (一)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为闭卷笔试。 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 期末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 50%,采用融合案例分析和论述题的试卷,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进行。 (二)课程成绩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平时成绩 (1)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 50%。 (2)主要包括小组汇报评估、开放式命题小论文、典型案例分析、课堂交流和讨论等模块, 根据学生平时小组汇报、课堂讨论、小论文写作等情况综合评定,着重评价学生平时对专 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应用能力。 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成绩 100 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 5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题型:主要是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4)考试内容:综合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案例的分析能力, 对日常社会 中法律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相应的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此外还考察学生对案例和实务 问题背后思政内涵的理解能力,针对课程目标 1、2、3、4。 2.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 合计 平时成绩(50%) 期末成绩 (50%) 作业 (13%) 讨论 (10%) 案例 (10%) 课堂表现 (17%) 1 2 2 2 2 15 23 2 2 2 4 2 15 25
合计 (成绩构成)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数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加下 1.翻转课堂教学法:基于0E理念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课前一周, 教师发布《法学概论》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清单、教学课件和案例资料等,由学生自主完成资 料学习。第二阶段为授课的一周:在每周两小节课中,第一小节课让学生分小组汇报自学情 况,并进行交流讨论:第二小节课由教师解答学生汇报中的疑难问题,同时补充讲解重点内 容和扩展问题,并对每个小组予以点评辅导。第三阶段为课后的一周:学生完成教师课堂布 置的作业,并自主学习下一周的教学内容。 2.研究式教学方法:在法学基础理论模块,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下载我国法学基础 原理方面的文献,让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并对文献阅读结果进行汇报。进一步激发学生,撰 写相关论文,并进行小组论文汇报。 3.其他教学方法:采用课前资料阅读,课上进行小组汇报、案例讨论、时事分析、经典 阅读汇报等形式开展教学。 六、参考材料 1.张文显,《法学概论》,高等教有出版社,2010年10月,第2版。 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第4版 3.[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商务印书馆2015年1月,第1版。 4.冯向,《木腿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增订版。 5.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7月,修订2版。 主损人:常飞 审核人:郑建明 英文校对:刘画洁 教学副院长:郑建明 日期:2022年9月26日
20 3 5 2 2 5 10 24 4 4 4 2 8 10 28 合计 (成绩构成) 13 10 10 17 50 100%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翻转课堂教学法:基于 OBE 理念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课前一周, 教师发布《法学概论》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清单、教学课件和案例资料等,由学生自主完成资 料学习。第二阶段为授课的一周:在每周两小节课中,第一小节课让学生分小组汇报自学情 况,并进行交流讨论;第二小节课由教师解答学生汇报中的疑难问题,同时补充讲解重点内 容和扩展问题,并对每个小组予以点评辅导。第三阶段为课后的一周:学生完成教师课堂布 置的作业,并自主学习下一周的教学内容。 2.研究式教学方法:在法学基础理论模块,采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下载我国法学基础 原理方面的文献,让学生进行文献阅读,并对文献阅读结果进行汇报。进一步激发学生,撰 写相关论文,并进行小组论文汇报。 3.其他教学方法:采用课前资料阅读,课上进行小组汇报、案例讨论、时事分析、经典 阅读汇报等形式开展教学。 六、参考材料 1.张文显,《法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10 月,第 2 版。 2.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年 7 月,第 4 版。 3.[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商务印书馆 2015 年 1 月,第 1 版。 4.冯向,《木腿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增订版。 5.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9 年 7 月,修订 2 版。 主撰人:常飞 审核人:郑建明 英文校对:刘画洁 教学副院长:郑建明 日 期:2022 年 9 月 26 日
附件:各类考核与评价标准表 1.平时成绩评分标准 、成锁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分数≥90分) (78≤分数<90) (68≤分数<78》 (60≤分数<68) (分数<60分 课程目标 按昭题求完战 基木按帽要求 基木能铭按相 不能按眉要求 按照要求完成 课前阅和 完成课前阅读 要求完成课前 预习。课堂上 果前阅读和预 完成课前阅读 和横习.误堂 阅读和预习 和预习 课程目标 习。课堂上型 能够积极 上基本能够参 课堂上能回料 上不回答 本能够参与讨 (8%) 论和回答问 与讨论。基本 向,但是不 西,不能应用 论。楼应用相 腰。能应用相 使应用相关用 积极。率例分 相关理论大致 关理论分析案 关理论分析 论分析案例问 析间题回答不 分析案例饲 例问愿。 知极】 能撰写分析 基本能撰写分 基本能撰写分 基本能撰写分 不能撰写分机 常生活中发生 析日常生活中 析日常生活中 析日常生活中 日常生活中发 的民事、刑事 发牛的民事、利 发生的民事、刑 发牛的民事、死 生的民事、利 课程目标2 行政案例,误事、行政案例。 率、行政案例 事、行政案例 事、行政案例 (10%) 汇报流畅 保堂汇报流畅 课堂汇报基本 课堂汇报基本 表达不清, 逻辑较为清晰 逻辑基 混乱 南味晰 课堂案例过论课堂案例过论 课堂案例讨论 课堂案例过论 误堂案例过诊 课程目标3 和回答问题和回答问腰较 和回答问题较 和回答问题不 和回答问题不 (14%) 积极、准确。 积极,较准确。 积极,回答基 积极,准确性 积极,不准确。 本准确 课堂案例讨论课堂案例讨论 课堂案例讨论 课堂案例讨论 课堂案例讨论 和回答问颗 和回答问颗 和国答同颗中, 和回答司题 和回粹题 课程目标4 中,能城很好中,能铭较好 十到能理经折 中,理解并分 由。不能图 (18) 地理解并分 地理解并分析 分析相关思政 析相关思政意 并分析相关思 析相关思政意 相关思政冠 意义。 义存在一定困 政意义。 义。 义。 难。 2。期末考核与评价标准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分数≥90分) (78≤分数<$0) (68≤分数<78 (60≤分数<68) (分数(60分 课程目标 能够准确同空比较准确同然我 基本准确回答回答我国法 不能回答我国 我国宪法的基 国宪法的基本原 我国宪法的基 课程目标 原理和主 理和主要精神 下原理和主罗 主要精神不完 理和主要精 (I5% 精神,能够准 比双醒确分新相 精神,基本准确 整,分析相关案 神,分析相天 确分析相关案 关案例中的问 分析相关案例 例中的问题不 案例中的问要 刷中的相数。 中的同粗。 完 不完整。 程目标2 比纱准确回公我 太准渔回 不能回答我国 (15%) 我国基本民事国基本民事法律我国基本民事民事法律关系、 基本民事法律
21 附件:各类考核与评价标准表 1. 平时成绩评分标准 成绩 课程目标 优秀 (分数≥90 分) 良好 (78≤分数<90) 中等 (68≤分数<78) 及格 (60≤分数<68) 不及格 (分数<60 分) 课程目标 1 (8%) 按照要求完成 课 前阅读和 预习。课堂上 能够积极 讨 论和回答问 题。能应用相 关 理论分析 案例问 题。 按照要求完成 课前阅读和预 习。课堂上基 本能够参与讨 论。能应用相 关理论分析案 例问题。 基本按照要求 完成课前阅读 和预习。课堂 上基本能够参 与讨论。基本 能应用相关理 论分析案例问 题。 基本能够按照 要求完成课前 阅读和预习。 课堂上能回答 问题,但是不 积极。案例分 析问题回答不 积极。 不能按照要求 完成课前阅读 和预习。课堂 上不回答问 题。不能应用 相关理论大致 分析案例问 题。 课程目标 2 (10%) 能撰写分析日 常生活中发生 的民事、刑事、 行政案例,课 堂汇报流畅, 逻辑清晰。 基 本 能 撰 写 分 析 日 常 生 活 中 发生的民事、刑 事、行政案例, 课堂汇报流畅, 逻辑较为清晰。 基 本 能 撰 写 分 析 日 常 生 活 中 发生的民事、刑 事、行政案例, 课 堂 汇 报 基 本 流畅,逻辑基本 清晰。 基 本 能 撰 写 分 析 日 常 生 活 中 发生的民事、刑 事、行政案例, 课 堂 汇 报 基 本 流 畅 , 逻 辑 一 般。 不能撰写分析 日常生活中发 生的民事、刑 事、行政案例, 表达不清,逻 辑混乱。 课程目标 3 (14%) 课堂案例讨论 和 回答 问题 积极、 准确。 课 堂 案 例 讨 论 和 回 答 问 题 较 积极,较准确。 课 堂 案 例 讨 论 和 回 答 问 题 较 积 极 , 回 答 基 本准确。 课 堂 案 例 讨 论 和 回 答 问 题 不 积 极 , 准 确 性 一般。 课堂案例讨论 和回答问题不 积极,不准确。 课程目标 4 (18%) 课堂案例讨论 和 回答 问题 中,能 够很好 地理 解并 分 析相关思政意 义。 课 堂 案 例 讨 论 和 回 答 问 题 中 , 能 够 较 好 地 理 解 并 分 析 相 关 思 政 意 义。 课 堂 案 例 讨 论 和回答问题中, 大 致 能 理 解 并 分 析 相 关 思 政 意义。 课 堂 案 例 讨 论 和 回 答 问 题 中 , 理 解 并 分 析 相 关 思 政 意 义 存 在 一 定 困 难。 课堂案例讨论 和 回 答 问 题 中,不能理解 并分析相关思 政意义。 2. 期末考核与评价标准 成绩 课程目标 优秀 (分数≥90 分) 良好 (78≤分数<90) 中等 (68≤分数<78) 及格 (60≤分数<68) 不及格 (分数<60 分) 课程目标 1 (15%) 能够准确回答 我国宪法的基 本原理和主要 精神,能够准 确分析相关案 例中的问题。 比较准确回答我 国宪法的基本原 理和主要精神, 比较准确分析相 关 案 例 中 的 问 题。 基 本 准 确 回 答 我 国 宪 法 的 基 本 原 理 和 主 要 精神,基本准确 分 析 相 关 案 例 中的问题。 回答我国宪法 的基本原理和 主要精神不完 整,分析相关案 例中的问题不 完整。 不能回答我国 宪法的基本原 理和主要精 神,分析相关 案例中的问题 不完整。 课程目标 2 (15%) 能够准确回答 我国基本民事 比较准确回答我 国基本民事法律 基 本 准 确 回 答 我 国 基 本 民 事 回 答 我 国 基 本 民事法律关系、 不能回答我国 基本民事法律
成绩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课程目标 分数≥90分) (78≤分数<90 (68≤分数<78 60≤分数 68 (分数<60分 法律关系、刑关系、刑事法 法律关系、刑 刑申法律关系 关系、刑事法 事法律关系、 关系、行改法往 法律关系、行政 行政法律关系 律关系、行致 行政法律关系关系的基本原 法律关系的是 的某本原恒不 法独关系的排 的基本原理, 理。比拉准确分 完整分析相关 本原理。分 能够准确分析 析相关案例中的 分析相关案例 案例中的问愿 相关案例中的 相关案例中的 问题 中的问题 不完整。 问题不完整 问题。 能够准确回答比较准确回答我基本推确回答回答我国基本不能回答我国 我国其本民电 国基本民事诉论 我国其木民 民事诉讼法律 基本民事诉论 诉论法律关 法律关系 诉讼法律关系 关系、 刑事诉 法律关系 系、刑事诉讼 诉讼法律关系 刑事诉讼法 法律关系、行 事诉讼法律 课程目标3 法律关系、行行政诉讼法律关 关系、行政诉诏 诉讼法律关系 系、行政诉设 (10%) 政法往关系的 系的基本原理 法独关系的其 的基木原理不 法独关系的其 其太原理,能 比较准确分 木原理,基木 完整,分析相关 本原理,分 够准确分析相 的行 关案例 分析相关案伤 案例中的问 相关案例中的 长案例中的 中的题 下完整 问避不完整 鹭。 能够将民事 总体能够将民 基太能够将民 将民事,利卓 不能够将民 刑事、行政等 事、刑事、行政 事、形事、行政 行政等法律盐 事、刑事、行 等法律基本原理 等法律基木原 本原理专业知 政等法律基本 专业知识有积 专业知识有机 理专业知识有 有机融合 原理专业知 融合,深入理 合,汉为深入 机融合,基本 完整,基本性 有机融合,基 课程目标4 解习近平法治 解习近平法治思 解习近平法说 习近平法治思 本理解习近平 (10%) 思想,进一步 想和对我国法律 思想和对我国 想和对我国法 法治思想和对 深对我用法 体系的制度优势 法独体系的 体系的度 我国法律体系 律体系的制皮 与道路自信 度优势与道 优势与道路自 的制度优势 优势与道路 自信. 信 道路自信。 自信。 4.《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号 84014016 学分 3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学时 总学时:48 上机学时 讨论学时 34 14 2
22 成绩 课程目标 优秀 (分数≥90 分) 良好 (78≤分数<90) 中等 (68≤分数<78) 及格 (60≤分数<68) 不及格 (分数<60 分) 法律关系、刑 事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 的基本原理, 能够准确分析 相关案例中的 问题。 关系、刑事法律 关系、行政法律 关 系 的 基 本 原 理,比较准确分 析相关案例中的 问题。 法律关系、刑事 法律关系、行政 法 律 关 系 的 基 本原理,基本能 分 析 相 关 案 例 中的问题。 刑事法律关系、 行 政 法 律 关 系 的 基 本 原 理 不 完整,分析相关 案 例 中 的 问 题 不完整。 关系、刑事法 律关系、行政 法律关系的基 本原理,分析 相关案例中的 问题不完整。 课程目标 3 (10%) 能够准确回答 我国基本民事 诉 讼 法 律 关 系、刑事诉讼 法律关系、行 政法律关系的 基本原理,能 够准确分析相 关案例中的问 题。 比较准确回答我 国基本民事诉讼 法律关系、刑事 诉讼法律关系、 行政诉讼法律关 系的基本原理, 比较准确分析相 关 案 例 中 的 问 题。 基 本 准 确 回 答 我 国 基 本 民 事 诉讼法律关系、 刑 事 诉 讼 法 律 关系、行政诉讼 法 律 关 系 的 基 本原理,基本能 分 析 相 关 案 例 中的问题。 回 答 我 国 基 本 民 事 诉 讼 法 律 关系、刑事诉讼 法律关系、行政 诉 讼 法 律 关 系 的 基 本 原 理 不 完整,分析相关 案 例 中 的 问 题 不完整。 不能回答我国 基本民事诉讼 法律关系、刑 事诉讼法律关 系、行政诉讼 法律关系的基 本原理,分析 相关案例中的 问题不完整。 课程目标 4 (10%) 能够将民事、 刑事、行政等 法律基本原理 专业知识有机 融合,深 入理 解习近平法治 思想,进一步 加深对我国法 律体系的制度 优势 与道路 自信。 总体能够将民 事、刑事、行政 等法律基本原理 专业知识有机融 合,较为深入理 解习近平法治思 想和对我国法律 体系的制度优势 与道路自信。 基本能够将民 事、刑事、行政 等法律基本原 理专业知识有 机融合,基本理 解习近平法治 思想和对我国 法律体系的制 度优势与道路 自信。 将民事、刑事、 行政等法律基 本原理专业知 识有机融合不 完整,基本理解 习近平法治思 想和对我国法 律体系的制度 优势与道路自 信。 不能够将民 事、刑事、行 政等法律基本 原理专业知识 有机融合,基 本理解习近平 法治思想和对 我国法律体系 的制度优势与 道路自信。 4.《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中文名称:社会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课程号 84014016 学分 3 学时 总学时:48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讨论学时 34 ×× ×× 14
开误学院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 开课学期 第1学期 课程负贵人 魏永峰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先修课程及要求 无 二、课程简介 (一)果程概况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观点,学会社会学的思考方式,了解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分 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本课程比较系统地讲授社会学的主要领域、基本范畴、主要理论和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发展简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学研 究方法,文化,社会互动,社会化,家庭与婚姻,越轨与社会控制,阶层与社会流动,社区 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问题。 This course aim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ideas of sociology,acquire the way of thinking in sociology,understand the basic methods of doing social research,and use theory to analyze social phenomenon and social problems.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teaches main areas in sociology,its basic domains,major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The teaching content includes the concept of social science,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research methods in sociology,culture,social interaction,socialization,family and marriage deviance and social control,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control,community urbanization,collective ac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认识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要领域和理论体系 课程目标2: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解释现实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课程目标3:认识和分析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成就,增强对党、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自信心和心理认同。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2掌拆数理理论、管理学理论、政治学理论、法学理论、 】(基础理论)理解并掌捉社会 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形成较好的逻辑能力,打造好 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等基 扎实的学科基础,能用管理学原理观察和思考行政管理相 础知识,为专业类里程的学习 关现象和问题. 好某神 (问题分析)能够运用社会 33具备相应的观察透析能力、分析判断力、趋势预测能 2 档念、理论和方法薄察分析社会 力、把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82有感受美、鉴贫美的能力和票高的审美追求、高尚 的人格修养、坚定的义 化白信 变迁和发展成就,增 对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自
23 开课学院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 开课学期 第 1 学期 课程负责人 魏永峰 适用专业 行政管理 先修课程及要求 无 二、课程简介 (一)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 念和基本观点,学会社会学的思考方式,了解社会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社会学理论分 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本课程比较系统地讲授社会学的主要领域、基本范畴、主要理论和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发展简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社会学研 究方法,文化,社会互动,社会化,家庭与婚姻,越轨与社会控制,阶层与社会流动,社区, 城市化,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问题。 This course aims to help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ideas of sociology, acquire the way of thinking in sociology, understand the basic methods of doing social research, and use sociological theory to analyze social phenomenon and social problems.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teaches main areas in sociology, its basic domains, major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teaching content includes the concept of social science, brief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research methods in sociology, culture, social interaction, socialization, family and marriage deviance and social control,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social control, community, urbanization, collective ac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modernization.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认识并掌握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主要领域和理论体系。 课程目标 2: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解释现实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课程目标 3:认识和分析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成就,增强对党、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自信心和心理认同。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1 1-2 掌握数理理论、管理学理论、政治学理论、法学理论、 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形成较好的逻辑能力,打造好 扎实的学科基础。能用管理学原理观察和思考行政管理相 关现象和问题。 1(基础理论)理解并掌握社会 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等基 础知识,为专业类课程的学习打 好基础。 2 3-3 具备相应的观察透析能力、分析判断力、趋势预测能 力、把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3(问题分析)能够运用社会学 概念、理论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 生活、认识社会现象和问题。 3 8-2 具有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崇高的审美追求、高尚 的人格修养、坚定的文化自信。 8(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和分析 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成就,增 强对党、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