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日谈 17· 八卦为记数符号是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曾得到过很多 人的赞同。本世纪20年代,有人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八卦是记 数符号的说法,为一,为二,为三,为四,为五, 为六,为七,为八,其它数字均可以两个数(即两个 卦)相加而得到(胡怀琛:《八卦为上古数目字说》载《东方 杂志》二十四卷二十一期,B27年)。 有人根据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占卜方法—彝族“雷 夫孜”研究证明,阴阳两爻是古代巫师举行筮法时用来表示 奇数和偶数的符号,八卦是三个奇偶的排列和组合。认为把 八卦说成是一种高深莫测的东西,完全是出于儒生和方士的 夸饰与神化(汪宁生:《八卦起源》载《考古》θ不年第四 期)。 总之,众说纷纭的八卦解释,至今仍在不断涌现,如八 卦源于天文观测,源于半坡鱼纹等等。建国以来较引人注目 的是“数字卦”说。其立论是基于陕西周原出土的周初甲骨 上的数字卦画,湖北江陵天星观出土的卜筮记录等文物。在 这些文物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数字符号。据研究,这 些数字符号组成的图形画的结构原理与八卦完全相同,所以, 人们提出《周易》的阴阳卦画是由这些数字卦画演变而来的。 八卦的阳爻“”和阴爻“一”源于数的奇偶数观念(徐 锡台:《数与〈周易〉关系的探讨》载《周易纵横录》湖北人 民出版社B86年)。目前此说尚在探索之中,它对于《易 经》成书年代、六十四卦的演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周易》的成书年代与作者也是《周易》研究中的一个争 论不休的难题,自古以来,人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解释和推论
八 卦 为 记 数 符 号 是 一 种 流 传 很 广 的 说 法 , 曾 得 到 过 很 多 人 的 赞 同 。 本 世 纪 2 0 年 代 , 有 人 首 次 系 统 地 提 出 了 八 卦 是 记 数 符 号 的 说 法 , � 为 一 , � 为 二 , � 为 三 , � 为 四 , � 为 五 , � 为 六 , � 为 七 , � 为 八 , 其 它 数 字 均 可 以 两 个 数 ( 即 两 个 卦 ) 相 加 而 得 到 ( 胡 怀 琛 : 《 八 卦 为 上 古 数 目 字 说 》 载 《 东 方 杂 志 》 二 十 四 卷 二 十 一 期 , 1 9 2 7 年 ) 。 有 人 根 据 我 国 西 南 少 数 民 族 中 的 占 卜 方 法 — — 彝 族 “ 雷 夫 孜 ” 研 究 证 明 , 阴 阳 两 爻 是 古 代 巫 师 举 行 筮 法 时 用 来 表 示 奇 数 和 偶 数 的 符 号 , 八 卦 是 三 个 奇 偶 的 排 列 和 组 合 。 认 为 把 八 卦 说 成 是 一 种 高 深 莫 测 的 东 西 , 完 全 是 出 于 儒 生 和 方 士 的 夸 饰 与 神 化 ( 汪 宁 生 : 《 八 卦 起 源 》 载 《 考 古 》 1 9 7 6 年 第 四 期 ) 。 总 之 , 众 说 纷 纭 的 八 卦 解 释 , 至 今 仍 在 不 断 涌 现 , 如 八 卦 源 于 天 文 观 测 , 源 于 半 坡 鱼 纹 等 等 。 建 国 以 来 较 引 人 注 目 的 是 “ 数 字 卦 ” 说 。 其 立 论 是 基 于 陕 西 周 原 出 土 的 周 初 甲 骨 上 的 数 字 卦 画 , 湖 北 江 陵 天 星 观 出 土 的 卜 筮 记 录 等 文 物 。 在 这 些 文 物 上 , 考 古 学 家 们 发 现 了 许 多 数 字 符 号 。 据 研 究 , 这 些 数 字 符 号 组 成 的 图 形 画 的 结 构 原 理 与 八 卦 完 全 相 同 , 所 以 , 人 们 提 出 《 周 易 》 的 阴 阳 卦 画 是 由 这 些 数 字 卦 画 演 变 而 来 的 。 八 卦 的 阳 爻 “ — ” 和 阴 爻 “ - - ” 源 于 数 的 奇 偶 数 观 念 ( 徐 锡 台 : 《 数 与 〈 周 易 〉 关 系 的 探 讨 》 载 《 周 易 纵 横 录 》 湖 北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8 6 年 ) 。 目 前 此 说 尚 在 探 索 之 中 , 它 对 于 《 易 经 》 成 书 年 代 、 六 十 四 卦 的 演 变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 周 易 》 的 成 书 年 代 与 作 者 也 是 《 周 易 》 研 究 中 的 一 个 争 论 不 休 的 难 题 , 自 古 以 来 , 人 们 纷 纷 提 出 自 己 的 解 释 和 推 论 。 周 易 十 日 谈 · 1 7 ·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18· 周易十日谈 要搞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断定“重卦”即六十四卦始于 何时。在古代已有伏羲、神农、夏禹、文王几说。仅汉书·艺 文志》说:“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 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 上下篇。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之属十篇。 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这是一种较有代 表性的说法,但对于孔子作《易传》之说,后来受到了北宋 欧阳修的怀疑和清代姚际恒、康有为的批驳。 本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在《周易》成书时间题上主要有 如下几种观点。一为西周初叶说,以余永梁、顾颉刚为代表 (见《古史辨》第三册);二为西周中后期说(见李镜池:《周 易探源》);三为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说(见王世舜、韩慕君 《试论周易产生的年代》载《齐鲁学刊》θ81年第二期);四 为东周说(见陆侃如:《论卦爻辞的年代》载《清华周刊》 十七卷九期θ3年);五为战国初期说,这是郭沬若根据汲 冢发现的古书得出的结论(见《周易之制作时代》载《青铜 时代》);六为战国晚年说,这是日本学者本田成之所考证出 的结论(见本田成之:《作易年代考》载《先秦经籍考》上海 商务印书馆日31年版)。对于《易传》大多数认为成书于战 国年间,因《易传》共有十篇专论,学者们分别对其进行了 考证,各篇完成年代上下出入较大 与《周易》成书时间紧密相关的作者问题也有不少争论。 郭沫若在《周易之制作时代》中提出《易经》作者为孔子的 再传弟子楚人駢臂子弓,并推测《易传》的作者大部分是荀 子的门徒。陈梦家在《(周易〉哲学时代及其性质》中主张:
要 搞 清 这 个 问 题 必 须 首 先 断 定 “ 重 卦 ” 即 六 十 四 卦 始 于 何 时 。 在 古 代 已 有 伏 羲 、 神 农 、 夏 禹 、 文 王 几 说 。 《 汉 书 · 艺 文 志 》 说 : “ 至 于 殷 、 周 之 际 , 纣 在 上 位 , 逆 天 暴 物 , 文 王 以 诸 侯 顺 命 而 行 道 , 天 人 之 占 可 得 而 效 , 于 是 重 《 易 》 六 爻 , 作 上 下 篇 。 孔 子 为 之 《 彖 》 、 《 象 》 、 《 系 辞 》 、 《 文 言 》 之 属 十 篇 。 故 曰 《 易 》 道 深 矣 , 人 更 三 圣 , 世 历 三 古 。 ” 这 是 一 种 较 有 代 表 性 的 说 法 , 但 对 于 孔 子 作 《 易 传 》 之 说 , 后 来 受 到 了 北 宋 欧 阳 修 的 怀 疑 和 清 代 姚 际 恒 、 康 有 为 的 批 驳 。 本 世 纪 以 来 , 中 外 学 者 在 《 周 易 》 成 书 时 间 题 上 主 要 有 如 下 几 种 观 点 。 一 为 西 周 初 叶 说 , 以 余 永 梁 、 顾 颉 刚 为 代 表 ( 见 《 古 史 辨 》 第 三 册 ) ; 二 为 西 周 中 后 期 说 ( 见 李 镜 池 : 《 周 易 探 源 》 ) ; 三 为 西 周 末 年 到 春 秋 中 叶 说 ( 见 王 世 舜 、 韩 慕 君 : 《 试 论 周 易 产 生 的 年 代 》 载 《 齐 鲁 学 刊 》 1 9 8 1 年 第 二 期 ) ; 四 为 东 周 说 ( 见 陆 侃 如 : 《 论 卦 爻 辞 的 年 代 》 载 《 清 华 周 刊 》 三 十 七 卷 九 期 1 9 3 2 年 ) ; 五 为 战 国 初 期 说 , 这 是 郭 沫 若 根 据 汲 冢 发 现 的 古 书 得 出 的 结 论 ( 见 《 周 易 之 制 作 时 代 》 载 《 青 铜 时 代 》 ) ; 六 为 战 国 晚 年 说 , 这 是 日 本 学 者 本 田 成 之 所 考 证 出 的 结 论 ( 见 本 田 成 之 : 《 作 易 年 代 考 》 载 《 先 秦 经 籍 考 》 上 海 商 务 印 书 馆 1 9 3 1 年 版 ) 。 对 于 《 易 传 》 大 多 数 认 为 成 书 于 战 国 年 间 , 因 《 易 传 》 共 有 十 篇 专 论 , 学 者 们 分 别 对 其 进 行 了 考 证 , 各 篇 完 成 年 代 上 下 出 入 较 大 。 与 《 周 易 》 成 书 时 间 紧 密 相 关 的 作 者 问 题 也 有 不 少 争 论 。 郭 沫 若 在 《 周 易 之 制 作 时 代 》 中 提 出 《 易 经 》 作 者 为 孔 子 的 再 传 弟 子 楚 人 馯 臂 子 弓 , 并 推 测 《 易 传 》 的 作 者 大 部 分 是 荀 子 的 门 徒 。 陈 梦 家 在 《 〈 周 易 〉 哲 学 时 代 及 其 性 质 》 中 主 张 : · 1 8 · 周 易 十 日 谈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周易》是殷亡后的遗民所写的。李镜池《周易探源》中认为 《易经》卦辞、爻辞是编纂而成的,”“可能是周王室的一位 太卜与筮人。”而《易传》作者“不是一个人,姓名不可考 当代易学家金景芳则力主《易传》是孔子所作(见《周易讲 座》) 总而言之,《周易》的成书时间与作者的讨论,虽已历经 千年,至今仍然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探讨这个问题时,不 能拘泥于某一时代和某一个人物,应该把它与古代社会的实 际情况结合起来讨论。因此,根据《周易》的内容可以断定, 《周易》不是一个人所作的,它是一部由多人不断加工整理而 成的,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易经》约产生于商周之际, 《易传》大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 阐明《周易》的性质和内涵是“易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之一。但自古以来,人们对此所作的解释,始终是大相径庭, 形成了许多各有千秋的学派。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 类小序》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 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 为说,而好异者又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所以,在 古代就有人把它视为一部神圣的无所不包的万世经典。在本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周易》热”中,上海周易学社在讲义 中把当时发明的新式武器,如潜水艇、轰炸机等都归入《周 易》,当时还有人把“民主立宪”、“声、光、化、电”也纳入 《周易》之中,认为它是内容包罗万象的预卜未来之书。它究 竟有哪些内涵呢?本书的以下各篇将分别予以介绍,兹不赘 述。这里仅简略地谈一下《周易》一书的性质
《 周 易 》 是 殷 亡 后 的 遗 民 所 写 的 。 李 镜 池 《 周 易 探 源 》 中 认 为 “ 《 易 经 》 卦 辞 、 爻 辞 是 编 纂 而 成 的 , ” “ 可 能 是 周 王 室 的 一 位 太 卜 与 筮 人 。 ” 而 《 易 传 》 作 者 “ 不 是 一 个 人 , 姓 名 不 可 考 。 ” 当 代 易 学 家 金 景 芳 则 力 主 《 易 传 》 是 孔 子 所 作 ( 见 《 周 易 讲 座 》 ) 。 总 而 言 之 , 《 周 易 》 的 成 书 时 间 与 作 者 的 讨 论 , 虽 已 历 经 千 年 , 至 今 仍 然 莫 衷 一 是 。 我 们 认 为 , 探 讨 这 个 问 题 时 , 不 能 拘 泥 于 某 一 时 代 和 某 一 个 人 物 , 应 该 把 它 与 古 代 社 会 的 实 际 情 况 结 合 起 来 讨 论 。 因 此 , 根 据 《 周 易 》 的 内 容 可 以 断 定 , 《 周 易 》 不 是 一 个 人 所 作 的 , 它 是 一 部 由 多 人 不 断 加 工 整 理 而 成 的 , 是 一 部 集 体 智 慧 的 结 晶 , 《 易 经 》 约 产 生 于 商 周 之 际 , 《 易 传 》 大 部 分 形 成 于 战 国 时 期 。 阐 明 《 周 易 》 的 性 质 和 内 涵 是 “ 易 学 ” 研 究 的 主 要 任 务 之 一 。 但 自 古 以 来 , 人 们 对 此 所 作 的 解 释 , 始 终 是 大 相 径 庭 , 形 成 了 许 多 各 有 千 秋 的 学 派 。 正 如 《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提 要 · 易 类 小 序 》 所 说 : “ 《 易 》 道 广 大 , 无 所 不 包 , 旁 及 天 文 、 地 理 、 乐 律 、 兵 法 、 韵 学 、 算 术 , 以 逮 方 外 之 炉 火 , 皆 可 援 《 易 》 以 为 说 , 而 好 异 者 又 以 入 《 易 》 , 故 《 易 》 说 愈 繁 。 ” 所 以 , 在 古 代 就 有 人 把 它 视 为 一 部 神 圣 的 无 所 不 包 的 万 世 经 典 。 在 本 世 纪 二 三 十 年 代 的 “ 《 周 易 》 热 ” 中 , 上 海 周 易 学 社 在 讲 义 中 把 当 时 发 明 的 新 式 武 器 , 如 潜 水 艇 、 轰 炸 机 等 都 归 入 《 周 易 》 , 当 时 还 有 人 把 “ 民 主 立 宪 ” 、 “ 声 、 光 、 化 、 电 ” 也 纳 入 《 周 易 》 之 中 , 认 为 它 是 内 容 包 罗 万 象 的 预 卜 未 来 之 书 。 它 究 竟 有 哪 些 内 涵 呢 ? 本 书 的 以 下 各 篇 将 分 别 予 以 介 绍 , 兹 不 赘 述 。 这 里 仅 简 略 地 谈 一 下 《 周 易 》 一 书 的 性 质 。 周 易 十 日 谈 · 1 9 ·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我们先来看看《汉书·艺文志》的分类观点。《周易》被 《汉书·艺文志》既列在《六艺略》,又列在《术数略》,这表 明人们把它视为讲思想的经书之外,又把它看作是卜筮之书。 把性质看作是一部卜筮之书的观点,不仅在秦始皇时代是如 此,到宋代的朱熹,这个观点又被强化,直到现代的郭沫若 等人,仍然强调《周易》是古代的卜筮之书。但近现代的很 多学者皆断言《周易》是古代一部哲学著作,具有丰富的思 想内涵。有的易学家认为:“经是占筮书”,而“易传是哲学 书”(李镜池:《关于〈周易〉的性质和哲学思想》)。在“六 经皆史”观念的影响下,有人提出了《周易》的性质是一部 历史著作,这以胡朴安所著的《周易古史观》最有影响,他 在序言中说“《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两 卦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 《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李平心 也强调“《周易》是用谐譫文体写成的史书”(《关于周易的 性质历史内容和制作时代》载《学术月刊》B63年第七期) 另外,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了“《周易》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辩 证的宇宙代数学”的观点。他认为“周易本身并不讲具体的 天地万物,而只讲一些空套子,但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套进 去”(见《周易纵横录》) 虽然《周易》的性质目前还言人人殊,但多数学者倾向 于它是一部特殊的哲学著作,随着现代科技理论与方法在 “易学”研究中的运用,人们又提出了《周易》是文字系统和 符号系统并存又互相渗透结合的一个古老的信息转换系统和 种抽象的古代“计算机”,以及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未
我 们 先 来 看 看 《 汉 书 · 艺 文 志 》 的 分 类 观 点 。 《 周 易 》 被 《 汉 书 · 艺 文 志 》 既 列 在 《 六 艺 略 》 , 又 列 在 《 术 数 略 》 , 这 表 明 人 们 把 它 视 为 讲 思 想 的 经 书 之 外 , 又 把 它 看 作 是 卜 筮 之 书 。 把 性 质 看 作 是 一 部 卜 筮 之 书 的 观 点 , 不 仅 在 秦 始 皇 时 代 是 如 此 , 到 宋 代 的 朱 熹 , 这 个 观 点 又 被 强 化 , 直 到 现 代 的 郭 沫 若 等 人 , 仍 然 强 调 《 周 易 》 是 古 代 的 卜 筮 之 书 。 但 近 现 代 的 很 多 学 者 皆 断 言 《 周 易 》 是 古 代 一 部 哲 学 著 作 , 具 有 丰 富 的 思 想 内 涵 。 有 的 易 学 家 认 为 : “ 经 是 占 筮 书 ” , 而 “ 易 传 是 哲 学 书 ” ( 李 镜 池 : 《 关 于 〈 周 易 〉 的 性 质 和 哲 学 思 想 》 ) 。 在 “ 六 经 皆 史 ” 观 念 的 影 响 下 , 有 人 提 出 了 《 周 易 》 的 性 质 是 一 部 历 史 著 作 , 这 以 胡 朴 安 所 著 的 《 周 易 古 史 观 》 最 有 影 响 , 他 在 序 言 中 说 “ 《 乾 》 、 《 坤 》 两 卦 是 绪 论 。 《 既 济 》 、 《 未 济 》 两 卦 是 余 论 。 自 《 屯 》 卦 至 《 离 》 卦 为 草 昧 时 代 至 殷 末 之 史 。 自 《 咸 》 卦 至 《 小 过 》 卦 为 周 初 文 、 武 、 成 时 代 之 史 。 ” 李 平 心 也 强 调 “ 《 周 易 》 是 用 谐 讔 文 体 写 成 的 史 书 ” ( 《 关 于 周 易 的 性 质 历 史 内 容 和 制 作 时 代 》 载 《 学 术 月 刊 》 1 9 6 3 年 第 七 期 ) 。 另 外 , 哲 学 家 冯 友 兰 提 出 了 “ 《 周 易 》 是 一 套 比 较 完 整 的 辩 证 的 宇 宙 代 数 学 ” 的 观 点 。 他 认 为 “ 周 易 本 身 并 不 讲 具 体 的 天 地 万 物 , 而 只 讲 一 些 空 套 子 , 但 是 任 何 事 物 都 可 以 套 进 去 ” ( 见 《 周 易 纵 横 录 》 ) 。 虽 然 《 周 易 》 的 性 质 目 前 还 言 人 人 殊 , 但 多 数 学 者 倾 向 于 它 是 一 部 特 殊 的 哲 学 著 作 , 随 着 现 代 科 技 理 论 与 方 法 在 “ 易 学 ” 研 究 中 的 运 用 , 人 们 又 提 出 了 《 周 易 》 是 文 字 系 统 和 符 号 系 统 并 存 又 互 相 渗 透 结 合 的 一 个 古 老 的 信 息 转 换 系 统 和 一 种 抽 象 的 古 代 “ 计 算 机 ” , 以 及 它 是 世 界 上 最 早 的 一 部 “ 未 · 2 0 · 周 易 十 日 谈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21 来学”著作等观点。有人甚至提出,《周易》不是人类自己的 创作,而是外星人传给人类的预言书 “易学”是一门专深而广博的学问,上文所及仅仅是《周 易》这座殿堂的几块砖石而已。尽管目前对这些密码的破译 还未取得一致意见,但对我们总结经验,继续探索《周易》的 奥秘不无参考意义。 《周易》研究在中国文化史上曾兴起多次热潮。特别是进 入20世纪后,“易学”呈现出了一派崭新的景象,许多学者 运用现代知识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周易》进行了重新认识, 取得了一系列超越前人的新成就。汉代《周易帛书》等文物 的出土,又为当代“易学”提供了新的材料,使人加深了对 《周易》本来面貌的了解。 8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周易》研究又 一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研究《周 易》的论著日渐增多,范围日益扩大。自1984年5月在武汉 举行了第一次“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后,不仅历史、哲 学、考古工作者,而且医学、武术、天文、数学、物理、文 学、音乐等工作者也加入《周易》研究的行列。 1987年12月在济南召开了首次“国际《周易》学术讨论 会”《周易》研究再次形成了一大热点,各类研究著作纷纷问 世,上海、济南、武汉、福州、长春等地相继成立了《周 易》研究机构,并在188年初由山东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份 “易学”刊物——《周易研究》。在国内“《周易》热”的推 动下,18年成立了中国周易研究会,许多省市也先后成立 了地方性的《周易》研究会或学会。由于当代“易学”具有
来 学 ” 著 作 等 观 点 。 有 人 甚 至 提 出 , 《 周 易 》 不 是 人 类 自 己 的 创 作 , 而 是 外 星 人 传 给 人 类 的 预 言 书 。 “ 易 学 ” 是 一 门 专 深 而 广 博 的 学 问 , 上 文 所 及 仅 仅 是 《 周 易 》 这 座 殿 堂 的 几 块 砖 石 而 已 。 尽 管 目 前 对 这 些 密 码 的 破 译 还 未 取 得 一 致 意 见 , 但 对 我 们 总 结 经 验 , 继 续 探 索 《 周 易 》 的 奥 秘 不 无 参 考 意 义 。 《 周 易 》 研 究 在 中 国 文 化 史 上 曾 兴 起 多 次 热 潮 。 特 别 是 进 入 2 0 世 纪 后 , “ 易 学 ” 呈 现 出 了 一 派 崭 新 的 景 象 , 许 多 学 者 运 用 现 代 知 识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原 理 对 《 周 易 》 进 行 了 重 新 认 识 , 取 得 了 一 系 列 超 越 前 人 的 新 成 就 。 汉 代 《 周 易 帛 书 》 等 文 物 的 出 土 , 又 为 当 代 “ 易 学 ” 提 供 了 新 的 材 料 , 使 人 加 深 了 对 《 周 易 》 本 来 面 貌 的 了 解 。 8 0 年 代 以 来 , 随 着 思 想 解 放 与 改 革 开 放 , 《 周 易 》 研 究 又 一 次 引 起 了 人 们 的 重 视 , 特 别 是 8 0 年 代 中 后 期 , 研 究 《 周 易 》 的 论 著 日 渐 增 多 , 范 围 日 益 扩 大 。 自 1 9 8 4 年 5 月 在 武 汉 举 行 了 第 一 次 “ 中 国 《 周 易 》 学 术 讨 论 会 ” 后 , 不 仅 历 史 、 哲 学 、 考 古 工 作 者 , 而 且 医 学 、 武 术 、 天 文 、 数 学 、 物 理 、 文 学 、 音 乐 等 工 作 者 也 加 入 《 周 易 》 研 究 的 行 列 。 1 9 8 7 年 1 2 月 在 济 南 召 开 了 首 次 “ 国 际 《 周 易 》 学 术 讨 论 会 ” 《 周 易 》 研 究 再 次 形 成 了 一 大 热 点 , 各 类 研 究 著 作 纷 纷 问 世 , 上 海 、 济 南 、 武 汉 、 福 州 、 长 春 等 地 相 继 成 立 了 《 周 易 》 研 究 机 构 , 并 在 1 9 8 8 年 初 由 山 东 大 学 创 办 了 我 国 第 一 份 “ 易 学 ” 刊 物 — — 《 周 易 研 究 》 。 在 国 内 “ 《 周 易 》 热 ” 的 推 动 下 , 1 9 8 9 年 成 立 了 中 国 周 易 研 究 会 , 许 多 省 市 也 先 后 成 立 了 地 方 性 的 《 周 易 》 研 究 会 或 学 会 。 由 于 当 代 “ 易 学 ” 具 有 周 易 十 日 谈 · 2 1 ·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