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日谈 秉和是以专研象数之学而闻名海内的易学家。他著有《焦氏 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尚氏学》等,对《易》象具有 独到的见解,深受学界的推崇。这时期的重要“易学”著作 还有黄元炳的《易学探原》,胡朴安的《周易古史观》,朱谦 之的《周易哲学》等。在一些“易学”著作中,开始出现了 运用西方思想和理论来阐述《周易》的学术新景象。 在本世纪上半期的“易学”发展中,“科学易”流派得到 了发展。在三、四十年代陆续出版了一批运用现代自然科学 知识研究《周易》的论著。如沈仲涛的《易卦与科学》、《易 卦与代数之定律》,薛学潜的《易与物质波量子力学》及《超 相对论》,丁超五的《科学的易》,周永的《孔子数理哲学 初稿》等。另外还有中国学者刘子华在193年法国巴黎大学 通过的博士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这些论著的问世, 给传统的“易学”注入了清新的空气,开拓了《周易》研究 的新领域。 周易》作为儒家的主要经典,不仅在中国备受历代学人 的重视,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传统文 化代表作,在古代就已流传到与中国相邻的朝鲜、日本等亚 洲国家。从17世纪起,《周易》的内容和思想,通过多种渠 道传播到欧洲,受到了西方读者的关注与喜爱。特别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来,《周易》在许多国家中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青 《周易》西传是以来华传教士的翻译为肇端的。明代末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首先翻译了《乾》、《坤》两卦。其后,法 国传教士金尼阁把《周易》译成了拉丁文,于1626年在杭州
秉 和 是 以 专 研 象 数 之 学 而 闻 名 海 内 的 易 学 家 。 他 著 有 《 焦 氏 易 林 注 》 、 《 焦 氏 易 诂 》 、 《 周 易 尚 氏 学 》 等 , 对 《 易 》 象 具 有 独 到 的 见 解 , 深 受 学 界 的 推 崇 。 这 时 期 的 重 要 “ 易 学 ” 著 作 还 有 黄 元 炳 的 《 易 学 探 原 》 , 胡 朴 安 的 《 周 易 古 史 观 》 , 朱 谦 之 的 《 周 易 哲 学 》 等 。 在 一 些 “ 易 学 ” 著 作 中 , 开 始 出 现 了 运 用 西 方 思 想 和 理 论 来 阐 述 《 周 易 》 的 学 术 新 景 象 。 在 本 世 纪 上 半 期 的 “ 易 学 ” 发 展 中 , “ 科 学 易 ” 流 派 得 到 了 发 展 。 在 三 、 四 十 年 代 陆 续 出 版 了 一 批 运 用 现 代 自 然 科 学 知 识 研 究 《 周 易 》 的 论 著 。 如 沈 仲 涛 的 《 易 卦 与 科 学 》 、 《 易 卦 与 代 数 之 定 律 》 , 薛 学 潜 的 《 易 与 物 质 波 量 子 力 学 》 及 《 超 相 对 论 》 , 丁 超 五 的 《 科 学 的 易 》 , 周 永 謩 的 《 孔 子 数 理 哲 学 初 稿 》 等 。 另 外 还 有 中 国 学 者 刘 子 华 在 1 9 3 9 年 法 国 巴 黎 大 学 通 过 的 博 士 论 文 《 八 卦 宇 宙 论 与 现 代 天 文 》 。 这 些 论 著 的 问 世 , 给 传 统 的 “ 易 学 ” 注 入 了 清 新 的 空 气 , 开 拓 了 《 周 易 》 研 究 的 新 领 域 。 《 周 易 》 作 为 儒 家 的 主 要 经 典 , 不 仅 在 中 国 备 受 历 代 学 人 的 重 视 , 而 且 在 国 际 上 也 是 一 部 具 有 深 远 影 响 的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代 表 作 , 在 古 代 就 已 流 传 到 与 中 国 相 邻 的 朝 鲜 、 日 本 等 亚 洲 国 家 。 从 1 7 世 纪 起 , 《 周 易 》 的 内 容 和 思 想 , 通 过 多 种 渠 道 传 播 到 欧 洲 , 受 到 了 西 方 读 者 的 关 注 与 喜 爱 。 特 别 是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以 来 , 《 周 易 》 在 许 多 国 家 中 日 益 受 到 学 者 们 的 青 睐 。 《 周 易 》 西 传 是 以 来 华 传 教 士 的 翻 译 为 肇 端 的 。 明 代 末 年 , 意 大 利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首 先 翻 译 了 《 乾 》 、 《 坤 》 两 卦 。 其 后 , 法 国 传 教 士 金 尼 阁 把 《 周 易 》 译 成 了 拉 丁 文 , 于 1 6 2 6 年 在 杭 州 · 1 2 · 周 易 十 日 谈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13· 刊印。1687年,法国巴黎出版了来华传教达23年的比利时耶 稣会士柏应理¢ hilippe Couplet)等人翻译的拉丁文《大 学》、《中庸》、《论语》(书名为《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 有《周易》六十四卦及意义的译文,西方公开得知《周易》由 此开始。 《周易》在传教士们的传播过程中,于17世纪末至18世 纪初,出现了“易学”史上令人振奋的重要事件,即德国哲 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 Bouvet寄给他 的《易》图资料,发现了六十四卦的二进制奥秘,使《周 易》在世界科学史上显示出了诱人的魅力。在这期间,奉康 熙之命回国的白晋,对《周易》的西传也起了积极的作用。17 年,他在巴黎所作的演讲中,推崇《周易》是合理、完美的 哲学,是使《周易》在西方产生影响的早期传播者。应白晋 之邀来华的传教士雷孝思也翻译了拉丁文的《周易》一三 卷本的《中国最古的书》,此书在他去世近百年之后于1834年 和183年出版 《周易》的最早英译本是由英国传教士麦格基 (M eclatchie)在上海翻译的,其书名为《〈易经〉之译 附注解与附录》。《周易》的最早法译本是由法国军官霍道生 ①P.L. Philastre)完成的,分别发表在《基梅博物馆年刊》 第2期(1885年)和第23期(183年)上,译稿名称是 《周易首次法译本—附程子和朱熹的全部传统的注释及主 要注释家的注释摘要》 在西方较有影响的《周易》译本是德文版的《易经,或 变化之书》,124年出版,由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作序
刊 印 。 1 6 8 7 年 , 法 国 巴 黎 出 版 了 来 华 传 教 达 2 3 年 的 比 利 时 耶 稣 会 士 柏 应 理 ( P h i l i p p e C o u p l e t ) 等 人 翻 译 的 拉 丁 文 《 大 学 》 、 《 中 庸 》 、 《 论 语 》 ( 书 名 为 《 中 国 哲 学 家 孔 子 》 ) , 书 中 附 有 《 周 易 》 六 十 四 卦 及 意 义 的 译 文 , 西 方 公 开 得 知 《 周 易 》 由 此 开 始 。 《 周 易 》 在 传 教 士 们 的 传 播 过 程 中 , 于 1 7 世 纪 末 至 1 8 世 纪 初 , 出 现 了 “ 易 学 ” 史 上 令 人 振 奋 的 重 要 事 件 , 即 德 国 哲 学 家 、 数 学 家 莱 布 尼 茨 根 据 法 国 传 教 士 白 晋 ( B o u v e t ) 寄 给 他 的 《 易 》 图 资 料 , 发 现 了 六 十 四 卦 的 二 进 制 奥 秘 , 使 《 周 易 》 在 世 界 科 学 史 上 显 示 出 了 诱 人 的 魅 力 。 在 这 期 间 , 奉 康 熙 之 命 回 国 的 白 晋 , 对 《 周 易 》 的 西 传 也 起 了 积 极 的 作 用 。 1 6 9 7 年 , 他 在 巴 黎 所 作 的 演 讲 中 , 推 崇 《 周 易 》 是 合 理 、 完 美 的 哲 学 , 是 使 《 周 易 》 在 西 方 产 生 影 响 的 早 期 传 播 者 。 应 白 晋 之 邀 来 华 的 传 教 士 雷 孝 思 也 翻 译 了 拉 丁 文 的 《 周 易 》 — — 三 卷 本 的 《 中 国 最 古 的 书 》 , 此 书 在 他 去 世 近 百 年 之 后 于 1 8 3 4 年 和 1 8 3 9 年 出 版 。 《 周 易 》 的 最 早 英 译 本 是 由 英 国 传 教 士 麦 格 基 ( M e c l a t c h i e ) 在 上 海 翻 译 的 , 其 书 名 为 《 〈 易 经 〉 之 译 — — 附 注 解 与 附 录 》 。 《 周 易 》 的 最 早 法 译 本 是 由 法 国 军 官 霍 道 生 ( P . L . P h i l a s t r e ) 完 成 的 , 分 别 发 表 在 《 基 梅 博 物 馆 年 刊 》 第 2 期 ( 1 8 8 5 年 ) 和 第 2 3 期 ( 1 8 9 3 年 ) 上 , 译 稿 名 称 是 《 周 易 首 次 法 译 本 — — 附 程 子 和 朱 熹 的 全 部 传 统 的 注 释 及 主 要 注 释 家 的 注 释 摘 要 》 。 在 西 方 较 有 影 响 的 《 周 易 》 译 本 是 德 文 版 的 《 易 经 , 或 变 化 之 书 》 , 1 9 2 4 年 出 版 , 由 著 名 心 理 学 家 卡 尔 · 荣 格 作 序 , 周 易 十 日 谈 · 1 3 ·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14· 周易十日谈 曾被转译为英文本出版。《周易》的其它译本还有俄文、西班 牙文、意大利文、荷兰文、丹麦文、南斯拉夫文等语种 进入现代,外国学者在进行《周易》翻译的同时,掀起 了一股《周易》研究热,出版了一大批各种语言的论著,并 建立了“易学”研究组织。单在美国就有国际《易经》学会 美国《易经》研究会、美国东方文哲精华学会、美国《易 经》考古学会,还有一份《周易网罗报》……。随着国外 《周易》研究的深入与发展,“《周易》热”正以方兴未艾之 势成为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变化莫测的《周易》已被人 们视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典范。 近40年来,台湾、香港地区的《周易》研究也呈现出 派繁荣景象。在数量众多的《易》类出版物中,既有《周 易》白话翻译的通俗读物和各具特色的研究性专著,也有五 花八门,内容驳杂的所谓《易》理运用读物。目前,台湾的 主要“易学”学术团体有“易经学会”、“河图洛书学会”等, 并出版了《中华易学月刊》等刊物。总的来说,台湾的“易 学”研究除了具有强调传统性的特点外,还注重吸收西方学 术、博采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理论,有较强烈的“易学”现代 化和世界化的意识。台湾的《周易》研究人员主要来自大学 文教团体和社会上的易术人士。虽然前者是“易学”研究的 主流,但它对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力却小于后两者。 台湾学者对“易学”文献资料做了许多整理工作,推出 了《易经集成》(195册)、《大易类聚初集》(20巨册),还有 《皇清经解易类汇编》、《续皇清经解易类汇编》、《凊儒易经汇 解》等专题丛书,并在《中国历代艺文总志(经部)》和《经
曾 被 转 译 为 英 文 本 出 版 。 《 周 易 》 的 其 它 译 本 还 有 俄 文 、 西 班 牙 文 、 意 大 利 文 、 荷 兰 文 、 丹 麦 文 、 南 斯 拉 夫 文 等 语 种 。 进 入 现 代 , 外 国 学 者 在 进 行 《 周 易 》 翻 译 的 同 时 , 掀 起 了 一 股 《 周 易 》 研 究 热 , 出 版 了 一 大 批 各 种 语 言 的 论 著 , 并 建 立 了 “ 易 学 ” 研 究 组 织 。 单 在 美 国 就 有 国 际 《 易 经 》 学 会 、 美 国 《 易 经 》 研 究 会 、 美 国 东 方 文 哲 精 华 学 会 、 美 国 《 易 经 》 考 古 学 会 , 还 有 一 份 《 周 易 网 罗 报 》 … … 。 随 着 国 外 《 周 易 》 研 究 的 深 入 与 发 展 , “ 《 周 易 》 热 ” 正 以 方 兴 未 艾 之 势 成 为 具 有 世 界 性 的 文 化 现 象 , 变 化 莫 测 的 《 周 易 》 已 被 人 们 视 为 中 华 民 族 智 慧 的 光 辉 典 范 。 近 4 0 年 来 , 台 湾 、 香 港 地 区 的 《 周 易 》 研 究 也 呈 现 出 一 派 繁 荣 景 象 。 在 数 量 众 多 的 《 易 》 类 出 版 物 中 , 既 有 《 周 易 》 白 话 翻 译 的 通 俗 读 物 和 各 具 特 色 的 研 究 性 专 著 , 也 有 五 花 八 门 , 内 容 驳 杂 的 所 谓 《 易 》 理 运 用 读 物 。 目 前 , 台 湾 的 主 要 “ 易 学 ” 学 术 团 体 有 “ 易 经 学 会 ” 、 “ 河 图 洛 书 学 会 ” 等 , 并 出 版 了 《 中 华 易 学 月 刊 》 等 刊 物 。 总 的 来 说 , 台 湾 的 “ 易 学 ” 研 究 除 了 具 有 强 调 传 统 性 的 特 点 外 , 还 注 重 吸 收 西 方 学 术 、 博 采 现 代 自 然 科 学 技 术 理 论 , 有 较 强 烈 的 “ 易 学 ” 现 代 化 和 世 界 化 的 意 识 。 台 湾 的 《 周 易 》 研 究 人 员 主 要 来 自 大 学 、 文 教 团 体 和 社 会 上 的 易 术 人 士 。 虽 然 前 者 是 “ 易 学 ” 研 究 的 主 流 , 但 它 对 整 个 社 会 文 化 生 活 的 影 响 力 却 小 于 后 两 者 。 台 湾 学 者 对 “ 易 学 ” 文 献 资 料 做 了 许 多 整 理 工 作 , 推 出 了 《 易 经 集 成 》 ( 1 9 5 册 ) 、 《 大 易 类 聚 初 集 》 ( 2 0 巨 册 ) , 还 有 《 皇 清 经 解 易 类 汇 编 》 、 《 续 皇 清 经 解 易 类 汇 编 》 、 《 清 儒 易 经 汇 解 》 等 专 题 丛 书 , 并 在 《 中 国 历 代 艺 文 总 志 ( 经 部 ) 》 和 《 经 · 1 4 · 周 易 十 日 谈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15 学研究论著目录》这两部书目工具书中,将古今各种“易 学”资料一一胪列在册。这些基础工作为学者们提供了极大 的方便,有力地推动了“《周易》热”的发展。在台湾众多 的《易》类著作中,髙明、徐芹庭合编的《六十年来之易 学》和陈立夫、周鼎珩主编的《易学应用之研究》较有代表 性,前者全面评价和总结了民国以来的中国“易学”发展,后 者为论文集,共有三辑,其作者均是台湾“易学”界的代表 人物,该书集中反映了台湾“易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总之,《周易》是一部海内外许多学者共同感兴趣的中国 古典著作,由于文化背景、学术氛围和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 因素,“易学”园地展现出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随着海内外 “易学”成果的交流,《周易》研究必将会取长补短,不断提 高水平。 破译神秘的密码:易学研究中的热点 《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是由许多块神秘的砖石所砌成 的。千百年来,许多人徘徊在它们面前,提出了种种疑问和 解释,历经艰辛,试图破译上面的诱人密码。本世纪以来在 《周易》研究,或者说在每一次《周易》热中,八卦的来历、 《周易》成书年代与作者、《周易》的性质与内容,一直是人 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因为它是步入《周易》这座殿堂的必 经阶梯,在此将各家的观点略作介绍。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以“”和 组成,“一”为阳, ”为阴,其名称是乾()、坤
学 研 究 论 著 目 录 》 这 两 部 书 目 工 具 书 中 , 将 古 今 各 种 “ 易 学 ” 资 料 一 一 胪 列 在 册 。 这 些 基 础 工 作 为 学 者 们 提 供 了 极 大 的 方 便 , 有 力 地 推 动 了 “ 《 周 易 》 热 ” 的 发 展 。 在 台 湾 众 多 的 《 易 》 类 著 作 中 , 高 明 、 徐 芹 庭 合 编 的 《 六 十 年 来 之 易 学 》 和 陈 立 夫 、 周 鼎 珩 主 编 的 《 易 学 应 用 之 研 究 》 较 有 代 表 性 , 前 者 全 面 评 价 和 总 结 了 民 国 以 来 的 中 国 “ 易 学 ” 发 展 , 后 者 为 论 文 集 , 共 有 三 辑 , 其 作 者 均 是 台 湾 “ 易 学 ” 界 的 代 表 人 物 , 该 书 集 中 反 映 了 台 湾 “ 易 学 ” 研 究 的 主 要 成 果 。 总 之 , 《 周 易 》 是 一 部 海 内 外 许 多 学 者 共 同 感 兴 趣 的 中 国 古 典 著 作 , 由 于 文 化 背 景 、 学 术 氛 围 和 理 论 与 方 法 等 方 面 的 因 素 , “ 易 学 ” 园 地 展 现 出 一 片 百 家 争 鸣 的 景 象 。 随 着 海 内 外 “ 易 学 ” 成 果 的 交 流 , 《 周 易 》 研 究 必 将 会 取 长 补 短 , 不 断 提 高 水 平 。 破 译 神 秘 的 密 码 : 易 学 研 究 中 的 热 点 《 周 易 》 这 座 神 秘 的 殿 堂 是 由 许 多 块 神 秘 的 砖 石 所 砌 成 的 。 千 百 年 来 , 许 多 人 徘 徊 在 它 们 面 前 , 提 出 了 种 种 疑 问 和 解 释 , 历 经 艰 辛 , 试 图 破 译 上 面 的 诱 人 密 码 。 本 世 纪 以 来 在 《 周 易 》 研 究 , 或 者 说 在 每 一 次 《 周 易 》 热 中 , 八 卦 的 来 历 、 《 周 易 》 成 书 年 代 与 作 者 、 《 周 易 》 的 性 质 与 内 容 , 一 直 是 人 们 最 关 心 的 几 个 问 题 , 因 为 它 是 步 入 《 周 易 》 这 座 殿 堂 的 必 经 阶 梯 , 在 此 将 各 家 的 观 点 略 作 介 绍 。 八 卦 是 《 周 易 》 中 的 八 种 基 本 图 形 , 以 “ — ” 和 “ - - ” 组 成 , “ — ” 为 阳 , “ - - ” 为 阴 , 其 名 称 是 乾 ( � ) 、 坤 周 易 十 日 谈 · 1 5 ·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震()、巽()、坎()、离()、艮()、兑 (),这些图形犹如一块块坚实的砖石,砌成了《周易》这 座殿堂的主要框架,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这真是一个聚讼纷 纭的千古之谜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 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 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对于这种取自然之象作八卦的说法, 后人又作了继续发挥。有人认为八卦的基本符号阳爻“”和 阴爻“一”分别是男女性器官的象征,“”为男根,“ ”为女阴,它们可以代表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观念, 从中可以看到古代生殖器崇拜的孑遗(郭沫若:《中国古代社 会研究》)。有人指出,八卦是由龟卜兆纹演化而来的,八卦 是对兆的摹仿,它和六十四卦都是标准化的兆(屈万里:《易 卦源于龟卜考》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 十七本,B56年台湾版)。或者说阳爻“”、阴爻“一”是 龟甲刻文的标识,是周人从这种“文字标识的演进,而有数 学的参伍排比,遂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余永梁 《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册,日2年)。另有人指出,八卦的条 纹是用土圭测得的日影记录,最初是实地画下来的,作成方 程式,以为占卜之用(刘钰:《关于易经卦画起源之研究》载 《求真杂志》第一卷第八期,θ④δ年)。还有人根据古人结绳 记事的记载,主张八卦是根据“有结”、“无结”的结绳形态 而发明的(除道生:《重论八卦的起源》载《孔孟学报》第十 二期,B66年台湾)
( � ) 、 震 ( � ) 、 巽 ( � ) 、 坎 ( � ) 、 离 ( � ) 、 艮 ( � ) 、 兑 ( � ) , 这 些 图 形 犹 如 一 块 块 坚 实 的 砖 石 , 砌 成 了 《 周 易 》 这 座 殿 堂 的 主 要 框 架 , 它 是 如 何 产 生 的 呢 ? 这 真 是 一 个 聚 讼 纷 纭 的 千 古 之 谜 。 《 易 · 系 辞 下 》 说 : “ 古 者 包 牺 氏 之 王 天 下 也 。 仰 则 观 象 于 天 , 俯 则 观 法 于 地 , 观 鸟 兽 之 文 与 地 之 宜 , 近 取 诸 身 , 远 取 诸 物 , 于 是 始 作 八 卦 。 ” 对 于 这 种 取 自 然 之 象 作 八 卦 的 说 法 , 后 人 又 作 了 继 续 发 挥 。 有 人 认 为 八 卦 的 基 本 符 号 阳 爻 “ — ” 和 阴 爻 “ - - ” 分 别 是 男 女 性 器 官 的 象 征 , “ — ” 为 男 根 , “ - - ” 为 女 阴 , 它 们 可 以 代 表 父 母 、 阴 阳 、 刚 柔 、 天 地 的 观 念 , 从 中 可 以 看 到 古 代 生 殖 器 崇 拜 的 孑 遗 ( 郭 沫 若 : 《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研 究 》 ) 。 有 人 指 出 , 八 卦 是 由 龟 卜 兆 纹 演 化 而 来 的 , 八 卦 是 对 兆 的 摹 仿 , 它 和 六 十 四 卦 都 是 标 准 化 的 兆 ( 屈 万 里 : 《 易 卦 源 于 龟 卜 考 》 载 《 中 央 研 究 院 历 史 语 言 研 究 所 集 刊 》 第 二 十 七 本 , 1 9 5 6 年 台 湾 版 ) 。 或 者 说 阳 爻 “ — ” 、 阴 爻 “ - - ” 是 龟 甲 刻 文 的 标 识 , 是 周 人 从 这 种 “ 文 字 标 识 的 演 进 , 而 有 数 学 的 参 伍 排 比 , 遂 成 六 十 四 卦 、 三 百 八 十 四 爻 ” 的 ( 余 永 梁 : 《 易 卦 爻 辞 的 时 代 及 其 作 者 》 载 《 中 央 研 究 院 历 史 语 言 研 究 所 集 刊 》 第 一 本 , 第 一 分 册 , 1 9 2 8 年 ) 。 另 有 人 指 出 , 八 卦 的 条 纹 是 用 土 圭 测 得 的 日 影 记 录 , 最 初 是 实 地 画 下 来 的 , 作 成 方 程 式 , 以 为 占 卜 之 用 ( 刘 钰 : 《 关 于 易 经 卦 画 起 源 之 研 究 》 载 《 求 真 杂 志 》 第 一 卷 第 八 期 , 1 9 4 6 年 ) 。 还 有 人 根 据 古 人 结 绳 记 事 的 记 载 , 主 张 八 卦 是 根 据 “ 有 结 ” 、 “ 无 结 ” 的 结 绳 形 态 而 发 明 的 ( 除 道 生 : 《 重 论 八 卦 的 起 源 》 载 《 孔 孟 学 报 》 第 十 二 期 , 1 9 6 6 年 台 湾 ) 。 · 1 6 · 周 易 十 日 谈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