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日谈 传》),因而“传者不绝”(《汉书·艺文志》)。从客观上为 《周易》的传播创造了历史性机遇。由于汉人崇尚儒家,认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 言》”(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因而将《周易》推到了 显赫的位置。在政府所设置的“五经博士”中,《周易》也列 为其中,并冠为儒家经典之官,由此促成了汉代“易学”的 勃兴。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汉代传授《周易》研究学说 是从田何开始的,以后随着习《易》之人日渐增多,遂使 《周易》成为一代显学,呈现出流派繁杂的局面。其原因是西 汉宣帝、元帝年间,凡能精通《五经》之一者,除了可以免 除徭赋之外,还可以晋升做官,因而趋之若鹜。总的来说,汉 代“易学”的主要特点是注重“象数”,强调卦的形象与数字。 象”指的是卦象和爻象,即卦、爻所象征的事物及位置关系, “数”指的是阴阳数和爻数。这种以“象数”解说《周易》并 推测宇宙或人生变化的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过很大的 影响。 在《汉书·艺文志》中,班固介绍了十三家《易》,因施 仇、孟喜、梁丘贺三家本于田何,被视为正宗而排在十三家 的前列,反映了汉人注重师承门庭的观念。这三家所传授的 《周易》学说因书已亡佚,今天只能在汉、唐、宋的典籍中看 到片言只语,详情已无法得知。西汉的解《易》学说被列于 学官的除了施、孟、梁丘三家之外,还有京房《易》学。京 氏《易》以讲阴阳灾异为特征,长于卜筮“所言屡中”,深得 汉元帝尊信。上述四家人称今文《易》。另外还有“其本皆古
传 》 ) , 因 而 “ 传 者 不 绝 ” ( 《 汉 书 · 艺 文 志 》 ) 。 从 客 观 上 为 《 周 易 》 的 传 播 创 造 了 历 史 性 机 遇 。 由 于 汉 人 崇 尚 儒 家 , 认 为 “ 孔 子 晚 而 喜 《 易 》 , 序 《 彖 》 、 《 系 》 、 《 象 》 、 《 说 卦 》 、 《 文 言 》 ” ( 司 马 迁 : 《 史 记 · 孔 子 世 家 》 ) , 因 而 将 《 周 易 》 推 到 了 显 赫 的 位 置 。 在 政 府 所 设 置 的 “ 五 经 博 士 ” 中 , 《 周 易 》 也 列 为 其 中 , 并 冠 为 儒 家 经 典 之 官 , 由 此 促 成 了 汉 代 “ 易 学 ” 的 勃 兴 。 据 《 汉 书 · 儒 林 传 》 记 载 , 汉 代 传 授 《 周 易 》 研 究 学 说 是 从 田 何 开 始 的 , 以 后 随 着 习 《 易 》 之 人 日 渐 增 多 , 遂 使 《 周 易 》 成 为 一 代 显 学 , 呈 现 出 流 派 繁 杂 的 局 面 。 其 原 因 是 西 汉 宣 帝 、 元 帝 年 间 , 凡 能 精 通 《 五 经 》 之 一 者 , 除 了 可 以 免 除 徭 赋 之 外 , 还 可 以 晋 升 做 官 , 因 而 趋 之 若 鹜 。 总 的 来 说 , 汉 代 “ 易 学 ”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注 重 “ 象 数 ” , 强 调 卦 的 形 象 与 数 字 。 “ 象 ” 指 的 是 卦 象 和 爻 象 , 即 卦 、 爻 所 象 征 的 事 物 及 位 置 关 系 , “ 数 ” 指 的 是 阴 阳 数 和 爻 数 。 这 种 以 “ 象 数 ” 解 说 《 周 易 》 并 推 测 宇 宙 或 人 生 变 化 的 学 说 , 在 中 国 文 化 史 上 产 生 过 很 大 的 影 响 。 在 《 汉 书 · 艺 文 志 》 中 , 班 固 介 绍 了 十 三 家 《 易 》 , 因 施 仇 、 孟 喜 、 梁 丘 贺 三 家 本 于 田 何 , 被 视 为 正 宗 而 排 在 十 三 家 的 前 列 , 反 映 了 汉 人 注 重 师 承 门 庭 的 观 念 。 这 三 家 所 传 授 的 《 周 易 》 学 说 因 书 已 亡 佚 , 今 天 只 能 在 汉 、 唐 、 宋 的 典 籍 中 看 到 片 言 只 语 , 详 情 已 无 法 得 知 。 西 汉 的 解 《 易 》 学 说 被 列 于 学 官 的 除 了 施 、 孟 、 梁 丘 三 家 之 外 , 还 有 京 房 《 易 》 学 。 京 氏 《 易 》 以 讲 阴 阳 灾 异 为 特 征 , 长 于 卜 筮 “ 所 言 屡 中 ” , 深 得 汉 元 帝 尊 信 。 上 述 四 家 人 称 今 文 《 易 》 。 另 外 还 有 “ 其 本 皆 古 周 易 十 日 谈 · 7 ·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字,号曰古文《易》”的费氏《易》。总之,西汉“易学”对 后人最有影响的是孟氏《易》与京氏《易》两家学说,他们 的解《易》方法与理论构成了“象数”学派的重要基础 进入东汉后,主要的治《易》学者有为费氏《易》作章 句的马融、刘表、宋衷、王肃、董遇,有着重研究京氏 《易》和费氏《易》的郑玄、荀爽,还有研究孟氏《易》的虞 翻等。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比较系统的“汉易学”材料,只 有东汉郑玄、荀爽、虞翻三家较为完整,其他各家学说都较 零碎,难见全貌。 汉人注《易》往往较为繁琐,拘泥于卦象的阐释,并杂 入种种术数之说,致使《易》义支离破碎,但为了自圆其说, 京房、郑玄、荀爽、虞翻等人利用《周易》构架,创立了互 体、旁通、卦气、爻辰、纳甲等象数模式体例,使汉代“易 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周易》经过汉儒的不断发挥、附会与发明,形成了一股 象数”之风,它虽有因象明理的积极作用,但它那烦琐的以 象求理的方法却束缚了“易学”的发展,使“汉易学”走向 衰落。 魏晋时代王弼在给《周易》作注时,力矫汉儒以象求理 的弊端,提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观点。他认为 “象”只是用来“存意”的手段而已,人们不必拘泥于具体的 象”。所以,王弼专讲《周易》的思想,力废象数,把注 《周易》当成阐发自己玄学思想的工具,开创了“易学”研究 的新局面。王氏“易”学问世后,影响日益扩大,到唐代孔 颖达奉命编撰《五经正义》时,其中的《周易正义》即采用
字 , 号 曰 古 文 《 易 》 ” 的 费 氏 《 易 》 。 总 之 , 西 汉 “ 易 学 ” 对 后 人 最 有 影 响 的 是 孟 氏 《 易 》 与 京 氏 《 易 》 两 家 学 说 , 他 们 的 解 《 易 》 方 法 与 理 论 构 成 了 “ 象 数 ” 学 派 的 重 要 基 础 。 进 入 东 汉 后 , 主 要 的 治 《 易 》 学 者 有 为 费 氏 《 易 》 作 章 句 的 马 融 、 刘 表 、 宋 衷 、 王 肃 、 董 遇 , 有 着 重 研 究 京 氏 《 易 》 和 费 氏 《 易 》 的 郑 玄 、 荀 爽 , 还 有 研 究 孟 氏 《 易 》 的 虞 翻 等 。 我 们 现 在 所 能 看 到 的 比 较 系 统 的 “ 汉 易 学 ” 材 料 , 只 有 东 汉 郑 玄 、 荀 爽 、 虞 翻 三 家 较 为 完 整 , 其 他 各 家 学 说 都 较 零 碎 , 难 见 全 貌 。 汉 人 注 《 易 》 往 往 较 为 繁 琐 , 拘 泥 于 卦 象 的 阐 释 , 并 杂 入 种 种 术 数 之 说 , 致 使 《 易 》 义 支 离 破 碎 , 但 为 了 自 圆 其 说 , 京 房 、 郑 玄 、 荀 爽 、 虞 翻 等 人 利 用 《 周 易 》 构 架 , 创 立 了 互 体 、 旁 通 、 卦 气 、 爻 辰 、 纳 甲 等 象 数 模 式 体 例 , 使 汉 代 “ 易 学 ” 具 有 鲜 明 的 时 代 特 征 。 《 周 易 》 经 过 汉 儒 的 不 断 发 挥 、 附 会 与 发 明 , 形 成 了 一 股 “ 象 数 ” 之 风 , 它 虽 有 因 象 明 理 的 积 极 作 用 , 但 它 那 烦 琐 的 以 象 求 理 的 方 法 却 束 缚 了 “ 易 学 ” 的 发 展 , 使 “ 汉 易 学 ” 走 向 衰 落 。 魏 晋 时 代 王 弼 在 给 《 周 易 》 作 注 时 , 力 矫 汉 儒 以 象 求 理 的 弊 端 , 提 出 了 “ 得 意 忘 象 , 得 象 忘 言 ” 的 观 点 。 他 认 为 “ 象 ” 只 是 用 来 “ 存 意 ” 的 手 段 而 已 , 人 们 不 必 拘 泥 于 具 体 的 “ 象 ” 。 所 以 , 王 弼 专 讲 《 周 易 》 的 思 想 , 力 废 象 数 , 把 注 《 周 易 》 当 成 阐 发 自 己 玄 学 思 想 的 工 具 , 开 创 了 “ 易 学 ” 研 究 的 新 局 面 。 王 氏 “ 易 ” 学 问 世 后 , 影 响 日 益 扩 大 , 到 唐 代 孔 颖 达 奉 命 编 撰 《 五 经 正 义 》 时 , 其 中 的 《 周 易 正 义 》 即 采 用 · 8 · 周 易 十 日 谈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了王弼注本,这对唐宋学者产生的影响很大。 在唐代的“易学”成就中,陆德明的巛经典释文·周易 音义》和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保留了许多当时他们所能见 到的前人《易》学资料,特别是《周易集解》一书辑录了三 十五家《易》著资料,成为后人研究“汉易学”的重要资料 来源。当然,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也是这个时期的“易 学”代表作。 宋代是我国“易学”史上的高峰时期。据《宋史·艺文 志》统计,当时有“易类三百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宋 代“易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兴起了《易》图研究。《易》图 指的是“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等。据记载, 《易》图是由宋代道士陈抟传授的,经其后世弟子刘牧的《易 数钩隐图》、邵雍的《皇极经世》的宣传,《易》图流传渐广, 出现了以“图”、“书”等附会《易》义的学说,对宋以后的 “易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后人的解《易》著作,都在 书前列出“河图”、“洛书”、“八卦方位图”等。宋代大儒朱 熹在其《周易本义》中也列了九幅图,他认为“河图”“洛 书”是“天地自然之《易》。” 宋代“易学”在理学的影响下,突出地表现为以“义 理”解释《周易》,当时许多著名的理学家都先后为《周易》 作传注,因此,这些传注充满了理学思想。同时,《周易》的 传注也大大丰富了宋代理学的内涵,主要著作有程颐的《易 传》和朱熹的《周易本义》。理学家的学说大大地丰富了《周 易》研究的思想性,表现出了作者的哲学观,是后世儒家研 读《周易》的主要读本
了 王 弼 注 本 , 这 对 唐 宋 学 者 产 生 的 影 响 很 大 。 在 唐 代 的 “ 易 学 ” 成 就 中 , 陆 德 明 的 《 经 典 释 文 · 周 易 音 义 》 和 李 鼎 祚 的 《 周 易 集 解 》 保 留 了 许 多 当 时 他 们 所 能 见 到 的 前 人 《 易 》 学 资 料 , 特 别 是 《 周 易 集 解 》 一 书 辑 录 了 三 十 五 家 《 易 》 著 资 料 , 成 为 后 人 研 究 “ 汉 易 学 ” 的 重 要 资 料 来 源 。 当 然 , 孔 颖 达 的 《 周 易 正 义 》 也 是 这 个 时 期 的 “ 易 学 ” 代 表 作 。 宋 代 是 我 国 “ 易 学 ” 史 上 的 高 峰 时 期 。 据 《 宋 史 · 艺 文 志 》 统 计 , 当 时 有 “ 易 类 三 百 十 三 部 , 一 千 七 百 四 十 卷 ” 。 宋 代 “ 易 学 ” 的 一 个 显 著 特 点 是 兴 起 了 《 易 》 图 研 究 。 《 易 》 图 指 的 是 “ 河 图 ” 、 “ 洛 书 ” 、 “ 先 天 图 ” 、 “ 后 天 图 ” 等 。 据 记 载 , 《 易 》 图 是 由 宋 代 道 士 陈 抟 传 授 的 , 经 其 后 世 弟 子 刘 牧 的 《 易 数 钩 隐 图 》 、 邵 雍 的 《 皇 极 经 世 》 的 宣 传 , 《 易 》 图 流 传 渐 广 , 出 现 了 以 “ 图 ” 、 “ 书 ” 等 附 会 《 易 》 义 的 学 说 , 对 宋 以 后 的 “ 易 学 ” 产 生 了 广 泛 的 影 响 , 以 致 后 人 的 解 《 易 》 著 作 , 都 在 书 前 列 出 “ 河 图 ” 、 “ 洛 书 ” 、 “ 八 卦 方 位 图 ” 等 。 宋 代 大 儒 朱 熹 在 其 《 周 易 本 义 》 中 也 列 了 九 幅 图 , 他 认 为 “ 河 图 ” “ 洛 书 ” 是 “ 天 地 自 然 之 《 易 》 。 ” 宋 代 “ 易 学 ” 在 理 学 的 影 响 下 , 突 出 地 表 现 为 以 “ 义 理 ” 解 释 《 周 易 》 , 当 时 许 多 著 名 的 理 学 家 都 先 后 为 《 周 易 》 作 传 注 , 因 此 , 这 些 传 注 充 满 了 理 学 思 想 。 同 时 , 《 周 易 》 的 传 注 也 大 大 丰 富 了 宋 代 理 学 的 内 涵 , 主 要 著 作 有 程 颐 的 《 易 传 》 和 朱 熹 的 《 周 易 本 义 》 。 理 学 家 的 学 说 大 大 地 丰 富 了 《 周 易 》 研 究 的 思 想 性 , 表 现 出 了 作 者 的 哲 学 观 , 是 后 世 儒 家 研 读 《 周 易 》 的 主 要 读 本 。 周 易 十 日 谈 · 9 ·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10· 周易十日谈 元代“易学”大多笃守程、朱遗说,在宋人的基础上,继 续发挥和谈论“图”、“书”与“性”、“理”。进入明代,“易 学”依然是继承宋人的研究传统,较有影响的著作有胡广 奉敕”编撰的《周易大全》,这是一部作为科举取士用的标 准读本,主要采用程颐、朱熹的注本,是当时儒生的必读之 书。此外,来知德的《周易集注》首创了“卦综”、“卦错”诸 说,是明代独树一帜的“易学”著作,被当时人誉为“绝 学”。明中叶后,有人将心学、甚至禅宗偈语引来解《易》,这 是“易学”的又一支流 到了清代,“易学”研究呈现出一片兴盛景象,古老的 “汉易”重新得到了学者的重视,形成了“汉易”、“宋易”百 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了两部调和汉、宋“易学”的周易读本。 即康煕帝命李光地“采摭群言”撰成的《周易折中》。该书 “兼收并采,不病异同”(《周易折中》条)。乾隆帝也命傅恒 等人撰成《周易述义》,它“所解皆融会群言,撷取精要,不 条列姓名,亦不驳辨得失……以切于实用为本”。因此,“易 学”中的“象数”、“义理”两派在清代都得到了发展。清代 易学”的突出成就是对“汉易”的校勘和辑录。主要人物有 惠栋、张惠言、曾钊、马国翰等,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使 散佚千年的汉代《易》著得到了系统的整理,为后人探索 “汉易学”的面貌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清儒在《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中,对我国历代重要的“易学”著作进行了全面 的介绍和评论,是我们认识中国“易学”研究成果与发展源 流的重要参考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周易》研究著述丰富,流派纷呈
元 代 “ 易 学 ” 大 多 笃 守 程 、 朱 遗 说 , 在 宋 人 的 基 础 上 , 继 续 发 挥 和 谈 论 “ 图 ” 、 “ 书 ” 与 “ 性 ” 、 “ 理 ” 。 进 入 明 代 , “ 易 学 ” 依 然 是 继 承 宋 人 的 研 究 传 统 , 较 有 影 响 的 著 作 有 胡 广 “ 奉 敕 ” 编 撰 的 《 周 易 大 全 》 , 这 是 一 部 作 为 科 举 取 士 用 的 标 准 读 本 , 主 要 采 用 程 颐 、 朱 熹 的 注 本 , 是 当 时 儒 生 的 必 读 之 书 。 此 外 , 来 知 德 的 《 周 易 集 注 》 首 创 了 “ 卦 综 ” 、 “ 卦 错 ” 诸 说 , 是 明 代 独 树 一 帜 的 “ 易 学 ” 著 作 , 被 当 时 人 誉 为 “ 绝 学 ” 。 明 中 叶 后 , 有 人 将 心 学 、 甚 至 禅 宗 偈 语 引 来 解 《 易 》 , 这 是 “ 易 学 ” 的 又 一 支 流 。 到 了 清 代 , “ 易 学 ” 研 究 呈 现 出 一 片 兴 盛 景 象 , 古 老 的 “ 汉 易 ” 重 新 得 到 了 学 者 的 重 视 , 形 成 了 “ 汉 易 ” 、 “ 宋 易 ” 百 家 争 鸣 的 局 面 , 产 生 了 两 部 调 和 汉 、 宋 “ 易 学 ” 的 周 易 读 本 。 即 康 熙 帝 命 李 光 地 “ 采 摭 群 言 ” 撰 成 的 《 周 易 折 中 》 。 该 书 “ 兼 收 并 采 , 不 病 异 同 ” ( 《 周 易 折 中 》 条 ) 。 乾 隆 帝 也 命 傅 恒 等 人 撰 成 《 周 易 述 义 》 , 它 “ 所 解 皆 融 会 群 言 , 撷 取 精 要 , 不 条 列 姓 名 , 亦 不 驳 辨 得 失 … … 以 切 于 实 用 为 本 ” 。 因 此 , “ 易 学 ” 中 的 “ 象 数 ” 、 “ 义 理 ” 两 派 在 清 代 都 得 到 了 发 展 。 清 代 “ 易 学 ” 的 突 出 成 就 是 对 “ 汉 易 ” 的 校 勘 和 辑 录 。 主 要 人 物 有 惠 栋 、 张 惠 言 、 曾 钊 、 马 国 翰 等 , 通 过 他 们 的 辛 勤 劳 动 , 使 散 佚 千 年 的 汉 代 《 易 》 著 得 到 了 系 统 的 整 理 , 为 后 人 探 索 “ 汉 易 学 ” 的 面 貌 作 出 了 重 大 贡 献 。 此 外 , 清 儒 在 《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提 要 》 中 , 对 我 国 历 代 重 要 的 “ 易 学 ” 著 作 进 行 了 全 面 的 介 绍 和 评 论 , 是 我 们 认 识 中 国 “ 易 学 ” 研 究 成 果 与 发 展 源 流 的 重 要 参 考 资 料 , 具 有 很 高 的 学 术 价 值 。 综 上 所 述 , 中 国 古 代 《 周 易 》 研 究 著 述 丰 富 , 流 派 纷 呈 。 · 1 0 · 周 易 十 日 谈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11 各派学者通过对卦、爻、象和卦辞、爻辞的探索,从不同的 视角揭示了《周易》的奥秘,丰富了《周易》的思想,建立 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繁荣。观其大端,主 要有“象数”与“义理”两派,前者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 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后者则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 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与卦辞、爻辞。如对《乾》、 《坤》二卦的解释,“象数”派是以乾为天、坤为地,或以乾 为阳气,坤为阴气;而“义理”派则认为乾为刚健,坤为柔 顺。从“易学”的发展来看,历史上并不存在各家注《易》者 所自封的所谓正统“易学”,各家“易学”的特征是由各时代 的面貌所决定的,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有其特殊的思 想渊源和学术氛围。 进入本世纪后,“易学”研究又呈现出了一个新特点,人 们除了继续从“象数”、“义理”两方面进行探讨外,还出现 了大量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研究《周易》的著作,使《周 易》在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 而深刻的阐述,大大拓宽了“易学”研究的视野。 这时期以传统方法研究《周易》的著作主要有注释与考 证两大类。前者有黄焕钊的《周易辅注》、沈竹礽的《周易易 解》、杨树达的《周易古义》等;后者有闻一多的《周易义证 类纂》、白寿彝的《周易本义考》、王明的《周易参同契考 证》等。民国年间,杭辛斋是最有影响的易学大家之一。他 著有《易楔》、《学易笔谈》、《易数偶得》、《愚一斋易说订》 《读易杂识》、《改正揲蓍法》等七种,其学说贯通古今,集儒、 道、释、耶稣为一体,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易学”体系。尚
各 派 学 者 通 过 对 卦 、 爻 、 象 和 卦 辞 、 爻 辞 的 探 索 , 从 不 同 的 视 角 揭 示 了 《 周 易 》 的 奥 秘 , 丰 富 了 《 周 易 》 的 思 想 , 建 立 了 各 自 的 理 论 体 系 , 促 进 了 中 国 哲 学 的 繁 荣 。 观 其 大 端 , 主 要 有 “ 象 数 ” 与 “ 义 理 ” 两 派 , 前 者 注 重 从 八 卦 所 象 征 的 物 象 来 解 释 卦 爻 象 和 卦 辞 、 爻 辞 , 后 者 则 强 调 从 八 卦 和 六 十 四 卦 的 卦 名 的 涵 义 来 解 释 卦 爻 象 与 卦 辞 、 爻 辞 。 如 对 《 乾 》 、 《 坤 》 二 卦 的 解 释 , “ 象 数 ” 派 是 以 乾 为 天 、 坤 为 地 , 或 以 乾 为 阳 气 , 坤 为 阴 气 ; 而 “ 义 理 ” 派 则 认 为 乾 为 刚 健 , 坤 为 柔 顺 。 从 “ 易 学 ” 的 发 展 来 看 , 历 史 上 并 不 存 在 各 家 注 《 易 》 者 所 自 封 的 所 谓 正 统 “ 易 学 ” , 各 家 “ 易 学 ” 的 特 征 是 由 各 时 代 的 面 貌 所 决 定 的 , 是 一 定 社 会 条 件 下 的 产 物 , 有 其 特 殊 的 思 想 渊 源 和 学 术 氛 围 。 进 入 本 世 纪 后 , “ 易 学 ” 研 究 又 呈 现 出 了 一 个 新 特 点 , 人 们 除 了 继 续 从 “ 象 数 ” 、 “ 义 理 ” 两 方 面 进 行 探 讨 外 , 还 出 现 了 大 量 运 用 新 理 论 、 新 方 法 研 究 《 周 易 》 的 著 作 , 使 《 周 易 》 在 哲 学 、 历 史 、 文 学 、 宗 教 、 科 技 等 方 面 都 得 到 了 广 泛 而 深 刻 的 阐 述 , 大 大 拓 宽 了 “ 易 学 ” 研 究 的 视 野 。 这 时 期 以 传 统 方 法 研 究 《 周 易 》 的 著 作 主 要 有 注 释 与 考 证 两 大 类 。 前 者 有 黄 焕 钊 的 《 周 易 辅 注 》 、 沈 竹 礽 的 《 周 易 易 解 》 、 杨 树 达 的 《 周 易 古 义 》 等 ; 后 者 有 闻 一 多 的 《 周 易 义 证 类 纂 》 、 白 寿 彝 的 《 周 易 本 义 考 》 、 王 明 的 《 周 易 参 同 契 考 证 》 等 。 民 国 年 间 , 杭 辛 斋 是 最 有 影 响 的 易 学 大 家 之 一 。 他 著 有 《 易 楔 》 、 《 学 易 笔 谈 》 、 《 易 数 偶 得 》 、 《 愚 一 斋 易 说 订 》 、 《 读 易 杂 识 》 、 《 改 正 揲 蓍 法 》 等 七 种 , 其 学 说 贯 通 古 今 , 集 儒 、 道 、 释 、 耶 稣 为 一 体 , 形 成 了 一 套 系 统 的 “ 易 学 ” 体 系 。 尚 周 易 十 日 谈 · 1 1 ·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