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日谈 它的外貌、源流和当前的研究现状。 古老的文化网络:《周易》白描 我们现在所说的《周易》一书,是由“经”、“传”两部 分组成的。 经”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易经》。它包括卦画、卦名 卦辞、爻题、爻辞等几个方面。卦画又称卦形,是指“”、 “-”组合而成的图形,其基本图形是八卦:、 、,分别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们的基 本卦象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卦画就是在 这基础上,由下而上、两卦相重,顺序以六画构成,如、 每一个卦画都有一个相应的卦名,如乾、坤、屯、蒙 等。每一个卦名之后的文字叫卦辞,如《乾》卦的卦辞是 元亨利贞”。《易经》的每一卦由六爻组成,其位置自下而上 最下方的位置称“初”,依次而上的为 四”、 五”,最上方的位置称作“上”,凡是阳爻均称作“九”,而 阴爻都称为“六”,人们把这些“初九”、“九二”、“六三” “六四”等叫做爻题。每一爻题有一段爻辞,如《乾》卦“初 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所以,《易经》六十四卦的卦画 卦名、卦辞各有六十四,爻题、爻辞各有三百八十六 (《乾》卦和《坤》卦分别多出一条“用九”、“用六”)。卦辞、 爻辞都是对卦名、爻题的解释与说明。 易经》称“经”是从西汉开始的。唐代孔颖达在《周易 正义》中说:“案前汉孟喜《易》本云,分上下经。是孟喜之
它 的 外 貌 、 源 流 和 当 前 的 研 究 现 状 。 古 老 的 文 化 网 络 : 《 周 易 》 白 描 我 们 现 在 所 说 的 《 周 易 》 一 书 , 是 由 “ 经 ” 、 “ 传 ” 两 部 分 组 成 的 。 “ 经 ” 就 是 我 们 通 常 所 讲 的 《 易 经 》 。 它 包 括 卦 画 、 卦 名 、 卦 辞 、 爻 题 、 爻 辞 等 几 个 方 面 。 卦 画 又 称 卦 形 , 是 指 “ — ” 、 “ - - ” 组 合 而 成 的 图 形 , 其 基 本 图 形 是 八 卦 : � 、 � 、 � 、 � 、 � 、 � 、 � 、 � , 分 别 具 有 不 同 的 象 征 意 义 , 它 们 的 基 本 卦 象 是 : 天 、 地 、 雷 、 风 、 水 、 火 、 山 、 泽 。 卦 画 就 是 在 这 基 础 上 , 由 下 而 上 、 两 卦 相 重 , 顺 序 以 六 画 构 成 , 如 � 、 � 、 � 、 � 。 每 一 个 卦 画 都 有 一 个 相 应 的 卦 名 , 如 乾 、 坤 、 屯 、 蒙 等 。 每 一 个 卦 名 之 后 的 文 字 叫 卦 辞 , 如 《 乾 》 卦 的 卦 辞 是 “ 元 亨 利 贞 ” 。 《 易 经 》 的 每 一 卦 由 六 爻 组 成 , 其 位 置 自 下 而 上 , 最 下 方 的 位 置 称 “ 初 ” , 依 次 而 上 的 为 “ 二 ” 、 “ 三 ” 、 “ 四 ” 、 “ 五 ” , 最 上 方 的 位 置 称 作 “ 上 ” , 凡 是 阳 爻 均 称 作 “ 九 ” , 而 阴 爻 都 称 为 “ 六 ” , 人 们 把 这 些 “ 初 九 ” 、 “ 九 二 ” 、 “ 六 三 ” 、 “ 六 四 ” 等 叫 做 爻 题 。 每 一 爻 题 有 一 段 爻 辞 , 如 《 乾 》 卦 “ 初 九 ” 的 爻 辞 是 “ 潜 龙 勿 用 ” 。 所 以 , 《 易 经 》 六 十 四 卦 的 卦 画 、 卦 名 、 卦 辞 各 有 六 十 四 , 爻 题 、 爻 辞 各 有 三 百 八 十 六 ( 《 乾 》 卦 和 《 坤 》 卦 分 别 多 出 一 条 “ 用 九 ” 、 “ 用 六 ” ) 。 卦 辞 、 爻 辞 都 是 对 卦 名 、 爻 题 的 解 释 与 说 明 。 《 易 经 》 称 “ 经 ” 是 从 西 汉 开 始 的 。 唐 代 孔 颖 达 在 《 周 易 正 义 》 中 说 : “ 案 前 汉 孟 喜 《 易 》 本 云 , 分 上 下 经 。 是 孟 喜 之 · 2 · 周 易 十 日 谈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时已题经字。”上下经即把《易经》的内容分成了两大部分。 上经由《乾》、《坤》、《屯》《蒙》、《需》、《讼》、《师》、《比》 《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 《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 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卦组成。下 经由《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 《睽》、《蹇》、《解》、《损》、《益》、《共》、《妡》、《萃》、《升》 《相》、《井》、《革》、《鼎》、《震》、《艮》、《渐》、《归妹》、 《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 《既济》、《未济》三十四卦组成。上下经又可称作上下篇,共 有六十四卦 “传”是对经文的解释和发挥。《周易》的“传”是指现 存的《易传》七种十篇,它包括《彖传·上》、《彖传·下》 《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 《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诸篇。这些专论 分别从各个角度阐释《易经》的经文意蕴,犹如“经”的 羽翼”,所以人称《十翼》,又可称《周易大传》,它是流传 至今的最古老而系统的《易经》研究专著,反映了当时的学 者对《易经》卦名、卦辞和爻辞的研究水平,是我们认识 《易经》的最重要的文献和最基本的途径。《易传》各篇的主 要内容是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是对卦辞的解释,说明 各卦的大旨,每卦一条,共六十四条,列于卦辞之后。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有“大象”和“小象 两个部分。“大象”是对卦的说明,每卦一条,共六十四条
时 已 题 经 字 。 ” 上 下 经 即 把 《 易 经 》 的 内 容 分 成 了 两 大 部 分 。 上 经 由 《 乾 》 、 《 坤 》 、 《 屯 》 《 蒙 》 、 《 需 》 、 《 讼 》 、 《 师 》 、 《 比 》 、 《 小 畜 》 、 《 履 》 、 《 泰 》 、 《 否 》 、 《 同 人 》 、 《 大 有 》 、 《 谦 》 、 《 豫 》 、 《 随 》 、 《 蛊 》 、 《 临 》 、 《 观 》 、 《 噬 嗑 》 、 《 贲 》 、 《 剥 》 、 《 复 》 、 《 无 妄 》 、 《 大 畜 》 、 《 颐 》 、 《 大 过 》 、 《 坎 》 、 《 离 》 三 十 卦 组 成 。 下 经 由 《 咸 》 、 《 恒 》 、 《 遁 》 、 《 大 壮 》 、 《 晋 》 、 《 明 夷 》 、 《 家 人 》 、 《 睽 》 、 《 蹇 》 、 《 解 》 、 《 损 》 、 《 益 》 、 《 夬 》 、 《 姤 》 、 《 萃 》 、 《 升 》 、 《 困 》 、 《 井 》 、 《 革 》 、 《 鼎 》 、 《 震 》 、 《 艮 》 、 《 渐 》 、 《 归 妹 》 、 《 丰 》 、 《 旅 》 、 《 巽 》 、 《 兑 》 、 《 涣 》 、 《 节 》 、 《 中 孚 》 、 《 小 过 》 、 《 既 济 》 、 《 未 济 》 三 十 四 卦 组 成 。 上 下 经 又 可 称 作 上 下 篇 , 共 有 六 十 四 卦 。 “ 传 ” 是 对 经 文 的 解 释 和 发 挥 。 《 周 易 》 的 “ 传 ” 是 指 现 存 的 《 易 传 》 七 种 十 篇 , 它 包 括 《 彖 传 · 上 》 、 《 彖 传 · 下 》 、 《 象 传 · 上 》 、 《 象 传 · 下 》 、 《 系 辞 传 · 上 》 、 《 系 辞 传 · 下 》 、 《 文 言 传 》 、 《 说 卦 传 》 、 《 序 卦 传 》 、 《 杂 卦 传 》 诸 篇 。 这 些 专 论 分 别 从 各 个 角 度 阐 释 《 易 经 》 的 经 文 意 蕴 , 犹 如 “ 经 ” 的 “ 羽 翼 ” , 所 以 人 称 《 十 翼 》 , 又 可 称 《 周 易 大 传 》 , 它 是 流 传 至 今 的 最 古 老 而 系 统 的 《 易 经 》 研 究 专 著 , 反 映 了 当 时 的 学 者 对 《 易 经 》 卦 名 、 卦 辞 和 爻 辞 的 研 究 水 平 , 是 我 们 认 识 《 易 经 》 的 最 重 要 的 文 献 和 最 基 本 的 途 径 。 《 易 传 》 各 篇 的 主 要 内 容 是 : 《 彖 传 》 随 上 下 经 分 为 上 下 两 篇 , 是 对 卦 辞 的 解 释 , 说 明 各 卦 的 大 旨 , 每 卦 一 条 , 共 六 十 四 条 , 列 于 卦 辞 之 后 。 《 象 传 》 随 上 下 经 分 为 上 下 两 篇 , 有 “ 大 象 ” 和 “ 小 象 ” 两 个 部 分 。 “ 大 象 ” 是 对 卦 的 说 明 , 每 卦 一 条 , 共 六 十 四 条 , 周 易 十 日 谈 · 3 ·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列于《彖传》之后。它先释上下卦的卦象,然后从卦象推衍 出它的象征意义。“小象”是对各卦六爻爻象的解释,每爻 条,另加《乾》、《坤》两卦的“用九”、“用六”文辞,共有 三百八十六条,列于爻辞之后,它主要根据卦象、爻位等分 别阐释卦中六则爻辞的象征意义。 《系辞传》上下篇是从总体上介绍《易经》的主要内容, 叙述了作者、成书时代、“观物取象”的创作方法,以及占筮 等问题,具有丰富的哲学内容,历来备受学者们重视 《文言传》是对《乾》、《坤》两卦的特别说明。《乾》、 《坤》两卦在六十四卦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文言”之意 就是以文词修饰两卦之言,颂扬《乾》、《坤》两卦的伟大 说卦传》是说明八卦象征现象的专论,是人们理解和认 识八卦及《易经》内涵的重要篇章 《序卦传》是将六十四卦的原有顺序打乱,取其意义相反 的两卦为一对,重新分成三十二组,简明扼要地指出卦旨,反 映了作者对卦形结构的认识 《易传》从各个侧面对《易经》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揭示 了深奥的易理,发展了《易经》的重要观点与思想。它不仅 是《易经》成书之后古代最有价值的解经专著之一,还是后 人认识《易经》的基础。如果没有《易传》传世,人们对 《易经》的认识将更加困难。所以,《易传》在“易学”研究 中具有很大的影响,为历代易学家所注目,特别是其中的哲 学思想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早期的《周易》是“经”与“传”各自成篇,不相统属 随着人们对《易传》价值认识的提高,在汉代开始出现了
列 于 《 彖 传 》 之 后 。 它 先 释 上 下 卦 的 卦 象 , 然 后 从 卦 象 推 衍 出 它 的 象 征 意 义 。 “ 小 象 ” 是 对 各 卦 六 爻 爻 象 的 解 释 , 每 爻 一 条 , 另 加 《 乾 》 、 《 坤 》 两 卦 的 “ 用 九 ” 、 “ 用 六 ” 文 辞 , 共 有 三 百 八 十 六 条 , 列 于 爻 辞 之 后 , 它 主 要 根 据 卦 象 、 爻 位 等 分 别 阐 释 卦 中 六 则 爻 辞 的 象 征 意 义 。 《 系 辞 传 》 上 下 篇 是 从 总 体 上 介 绍 《 易 经 》 的 主 要 内 容 , 叙 述 了 作 者 、 成 书 时 代 、 “ 观 物 取 象 ” 的 创 作 方 法 , 以 及 占 筮 等 问 题 , 具 有 丰 富 的 哲 学 内 容 , 历 来 备 受 学 者 们 重 视 。 《 文 言 传 》 是 对 《 乾 》 、 《 坤 》 两 卦 的 特 别 说 明 。 《 乾 》 、 《 坤 》 两 卦 在 六 十 四 卦 中 具 有 突 出 的 重 要 地 位 , “ 文 言 ” 之 意 就 是 以 文 词 修 饰 两 卦 之 言 , 颂 扬 《 乾 》 、 《 坤 》 两 卦 的 伟 大 。 《 说 卦 传 》 是 说 明 八 卦 象 征 现 象 的 专 论 , 是 人 们 理 解 和 认 识 八 卦 及 《 易 经 》 内 涵 的 重 要 篇 章 。 《 序 卦 传 》 是 将 六 十 四 卦 的 原 有 顺 序 打 乱 , 取 其 意 义 相 反 的 两 卦 为 一 对 , 重 新 分 成 三 十 二 组 , 简 明 扼 要 地 指 出 卦 旨 , 反 映 了 作 者 对 卦 形 结 构 的 认 识 。 《 易 传 》 从 各 个 侧 面 对 《 易 经 》 进 行 了 广 泛 的 探 讨 , 揭 示 了 深 奥 的 易 理 , 发 展 了 《 易 经 》 的 重 要 观 点 与 思 想 。 它 不 仅 是 《 易 经 》 成 书 之 后 古 代 最 有 价 值 的 解 经 专 著 之 一 , 还 是 后 人 认 识 《 易 经 》 的 基 础 。 如 果 没 有 《 易 传 》 传 世 , 人 们 对 《 易 经 》 的 认 识 将 更 加 困 难 。 所 以 , 《 易 传 》 在 “ 易 学 ” 研 究 中 具 有 很 大 的 影 响 , 为 历 代 易 学 家 所 注 目 , 特 别 是 其 中 的 哲 学 思 想 得 到 了 人 们 的 普 遍 重 视 。 早 期 的 《 周 易 》 是 “ 经 ” 与 “ 传 ” 各 自 成 篇 , 不 相 统 属 , 随 着 人 们 对 《 易 传 》 价 值 认 识 的 提 高 , 在 汉 代 开 始 出 现 了 · 4 · 周 易 十 日 谈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5 “经”、“传”合编本。一般认为,最早的合编本是由东汉的郑 玄编订的。到了魏晋时期,王弼著《易注》,首次将《易传》 中的《彖传》,《象传》内容按六十四卦分开,分别配在每卦 的卦辞和爻辞后面,将《文言传》分成两部分,附于《乾》、 《坤》两卦之后,使《易传》成了《周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分。我们现在所读到的《周易》一书,即定型于这个时候。因 此,《周易》研究应包括“经”与“传”两个部分,历代的解 《易》著作也是把“经”、“传”两部分共同或单独作为诠释的 对象,使“经”、“传”在学术上具有相提并论的研究价值与 地位。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周易》,既是《易经》与《易 传》的合称,也可单指《易经》。 这部书为何叫做《周易》呢?汉代的郑玄认为“周”是 “周普”的意思,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周”是指岐阳地名, 是周代的代称。对“易”字的解释古今不一,有“变易”、 “日月为易”、“日出为易”、“易者战卜之名”和因周代筮法简 单而称“易”等说法。现代人一般认为“周”是指周代 易”的意思是变易。 总之,蔚为大观、延绵二千多年的“易学”就是在《易 经》和《易传》这两块充满疑惑的基石上,见仁见智地发展 起来的 千载传诵的经典:中国易学源流 在我们简略地描述了《周易》这座殿堂的外貌之后,现 在让我们登堂入室,追寻前人的足迹……
“ 经 ” 、 “ 传 ” 合 编 本 。 一 般 认 为 , 最 早 的 合 编 本 是 由 东 汉 的 郑 玄 编 订 的 。 到 了 魏 晋 时 期 , 王 弼 著 《 易 注 》 , 首 次 将 《 易 传 》 中 的 《 彖 传 》 , 《 象 传 》 内 容 按 六 十 四 卦 分 开 , 分 别 配 在 每 卦 的 卦 辞 和 爻 辞 后 面 , 将 《 文 言 传 》 分 成 两 部 分 , 附 于 《 乾 》 、 《 坤 》 两 卦 之 后 , 使 《 易 传 》 成 了 《 周 易 》 不 可 缺 少 的 组 成 部 分 。 我 们 现 在 所 读 到 的 《 周 易 》 一 书 , 即 定 型 于 这 个 时 候 。 因 此 , 《 周 易 》 研 究 应 包 括 “ 经 ” 与 “ 传 ” 两 个 部 分 , 历 代 的 解 《 易 》 著 作 也 是 把 “ 经 ” 、 “ 传 ” 两 部 分 共 同 或 单 独 作 为 诠 释 的 对 象 , 使 “ 经 ” 、 “ 传 ” 在 学 术 上 具 有 相 提 并 论 的 研 究 价 值 与 地 位 。 所 以 , 我 们 通 常 所 说 的 《 周 易 》 , 既 是 《 易 经 》 与 《 易 传 》 的 合 称 , 也 可 单 指 《 易 经 》 。 这 部 书 为 何 叫 做 《 周 易 》 呢 ? 汉 代 的 郑 玄 认 为 “ 周 ” 是 “ 周 普 ” 的 意 思 , 唐 代 的 孔 颖 达 则 认 为 “ 周 ” 是 指 岐 阳 地 名 , 是 周 代 的 代 称 。 对 “ 易 ” 字 的 解 释 古 今 不 一 , 有 “ 变 易 ” 、 “ 日 月 为 易 ” 、 “ 日 出 为 易 ” 、 “ 易 者 战 卜 之 名 ” 和 因 周 代 筮 法 简 单 而 称 “ 易 ” 等 说 法 。 现 代 人 一 般 认 为 “ 周 ” 是 指 周 代 , “ 易 ” 的 意 思 是 变 易 。 总 之 , 蔚 为 大 观 、 延 绵 二 千 多 年 的 “ 易 学 ” 就 是 在 《 易 经 》 和 《 易 传 》 这 两 块 充 满 疑 惑 的 基 石 上 , 见 仁 见 智 地 发 展 起 来 的 。 千 载 传 诵 的 经 典 : 中 国 易 学 源 流 在 我 们 简 略 地 描 述 了 《 周 易 》 这 座 殿 堂 的 外 貌 之 后 , 现 在 让 我 们 登 堂 入 室 , 追 寻 前 人 的 足 迹 … … 周 易 十 日 谈 · 5 ·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
周易十日谈 《周易》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卜筮之书,早在先秦时 期就有人开始对它进行研究。例如从《左传》、《国语》中已 有的二十几条筮例来看,当时可能已出现了解《易》的著作。 从《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 与《昭公三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 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的记载来 分析,《周易》在当时尚是一部流传不广的图书,一般人还难 以看到。大约进入战国之后,《周易》才流传渐广,不仅有了 为“经”作“传”的专论,而且这时的学者在其著作中也有 意识地引述了《周易》的内容为己所用。如在庄子、荀子等 人的文章中就能明确地见到这方面的记载。 从先秦时期《周易》的传播和地位来看,《周易》首先是 由卜筮之官掌握的。运用和解释《周易》的人应该是以卜筮 为职业的人,然后才是具有社会地位的学者。在《易传》问 世之前,肯定已有口传或形成文字的解“经”理论。由于古 人注重卜筮,使以卜筮为表现形式的《周易》不仅具有宗教 意义,而且也具有政治上的意义。因此,能够阅读和研究卜 筮图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况且在古代文献传播手段很落后 的条件下,也不可能得到广泛的流传和研究。总之,《周易》 研究先秦时期除了诞生《易传》之外,还未受到学者们的普 遍重视,但《易传》的问世奠定了“易学”的坚实基础。此 后,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次研究《周易》的热潮。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肆焚毁图书,《周易》因被视为卜 筮之书,而有幸逃脱了厄运,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到了西 汉初年,“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汉书·刘歆
《 周 易 》 是 我 国 现 存 最 古 老 的 一 部 卜 筮 之 书 , 早 在 先 秦 时 期 就 有 人 开 始 对 它 进 行 研 究 。 例 如 从 《 左 传 》 、 《 国 语 》 中 已 有 的 二 十 几 条 筮 例 来 看 , 当 时 可 能 已 出 现 了 解 《 易 》 的 著 作 。 从 《 左 传 · 庄 公 二 十 二 年 》 “ 周 史 有 以 《 周 易 》 见 陈 侯 者 … … ” 与 《 昭 公 三 年 》 “ 晋 侯 使 韩 宣 子 来 聘 … 观 书 于 太 史 氏 , 见 《 易 象 》 与 《 鲁 春 秋 》 , 曰 : ‘ 周 礼 尽 在 鲁 矣 ! ’ ” 的 记 载 来 分 析 , 《 周 易 》 在 当 时 尚 是 一 部 流 传 不 广 的 图 书 , 一 般 人 还 难 以 看 到 。 大 约 进 入 战 国 之 后 , 《 周 易 》 才 流 传 渐 广 , 不 仅 有 了 为 “ 经 ” 作 “ 传 ” 的 专 论 , 而 且 这 时 的 学 者 在 其 著 作 中 也 有 意 识 地 引 述 了 《 周 易 》 的 内 容 为 己 所 用 。 如 在 庄 子 、 荀 子 等 人 的 文 章 中 就 能 明 确 地 见 到 这 方 面 的 记 载 。 从 先 秦 时 期 《 周 易 》 的 传 播 和 地 位 来 看 , 《 周 易 》 首 先 是 由 卜 筮 之 官 掌 握 的 。 运 用 和 解 释 《 周 易 》 的 人 应 该 是 以 卜 筮 为 职 业 的 人 , 然 后 才 是 具 有 社 会 地 位 的 学 者 。 在 《 易 传 》 问 世 之 前 , 肯 定 已 有 口 传 或 形 成 文 字 的 解 “ 经 ” 理 论 。 由 于 古 人 注 重 卜 筮 , 使 以 卜 筮 为 表 现 形 式 的 《 周 易 》 不 仅 具 有 宗 教 意 义 , 而 且 也 具 有 政 治 上 的 意 义 。 因 此 , 能 够 阅 读 和 研 究 卜 筮 图 书 只 是 少 数 人 的 专 利 , 况 且 在 古 代 文 献 传 播 手 段 很 落 后 的 条 件 下 , 也 不 可 能 得 到 广 泛 的 流 传 和 研 究 。 总 之 , 《 周 易 》 研 究 先 秦 时 期 除 了 诞 生 《 易 传 》 之 外 , 还 未 受 到 学 者 们 的 普 遍 重 视 , 但 《 易 传 》 的 问 世 奠 定 了 “ 易 学 ” 的 坚 实 基 础 。 此 后 , 历 史 上 出 现 了 一 次 次 研 究 《 周 易 》 的 热 潮 。 秦 始 皇 统 一 中 国 后 , 大 肆 焚 毁 图 书 , 《 周 易 》 因 被 视 为 卜 筮 之 书 , 而 有 幸 逃 脱 了 厄 运 , 被 完 整 地 保 存 了 下 来 。 到 了 西 汉 初 年 , “ 天 下 但 有 《 易 》 卜 , 未 有 它 书 ” ( 《 汉 书 · 刘 歆 · 6 · 周 易 十 日 谈 本PDF文件由S22PDF生成, S22PDF的版权由 郭力 所有 pdf@home.icm.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