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4150题,每空0.5分,共10分) 4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42.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 )与( 43.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与( )两个方面 44.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 )和( )水谷。 45.血运失常包括( )与( )两个方面。 46.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土接()经,下交()经 47.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 ),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 依据是( 48.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 )与( 49.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 )与( )三 个方面。 50.预防包括( )与( )两个方面。 四、名词术语解释(51~55题,每题2分,计10分) 51.阴阳 52.藏象 53.经络 54.体质 55.内生”五邪 分
三、填空(41~50题,每空0.5分,共10分) 4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 42.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 )与( )。 43.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与( )两个方面。 44.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 )和( )水谷。 45.血运失常包括( )与( )两个方面。 46.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上接 ( )经,下交( )经。 47.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 ),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 依据是( )。 48.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 )与( )。 49.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 )与( )三 个方面。 50.预防包括( )与( )两个方面。 四、名词术语解释(51~55题,每题2分,计10分) 51.阴阳 52.藏象 53.经络 54.体质 55.内生"五邪
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56.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57.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58.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59.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60.简述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6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6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分
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56.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57.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58.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59.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60.简述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6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6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1.D2D3C4.D 5C6.B7A8.A9.C10.D 11C12D13.D14.B15.D16B17A18C19.D20.C 多项选择题。1~40题,每题1分,计20分 21C、D、E22A、B23A、D、E24A、B、C、D、E25C、D、E 26B、E27A、B、C28B、C、D29A、B、C、D30.A、B、C 31.A、C、E32.A、B、C、D33c、D34.A、B、C、D、E35B、C 36.B、C 37C、E 38D、E39A、B、C40.A、B、C、D、E 、填空(41-~50题,每空0.5分,计10分) 41.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42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43.主疏泄主藏血 44受盛传化 45.血瘀出血 46.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 47津能载气气能摄血 48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49.饮食偏嗜饮食不洁 50.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分
一 、 单项选择题 (1~20 题 , 每 题 1 分 , 计 20 分 ) 1.D 2.D 3.C 4.D 5.C 6.B 7.A 8.A 9.C 10.D 11.C 12.D 13.D 14.B 15.D 16.B 17.A 18.C 19.D 20.C 二 、 多 项 选 择 题 。 1~40 题 , 每 题 1 分 , 计 20 分 ) 21.C、D、E 22.A、B 23.A、D、E 24.A、B、C、D、E 25.C、D、E 26.B、E 27.A、B、C 28.B、C、D 29.A、B、C、D 30.A、B、C 31.A、C、E 32.A、B、C、D 33.c、D 34.A、B、C、D、E 35.B、C 36.B、C 37.C、E 38.D、E 39.A、B、C 40.A、B、C、D、E 三、填空(41~50题,每空0.5分,计10分) 41.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42.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43.主疏泄 主藏血 44.受盛 传化 45.血瘀 出血 46.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47.津能载气 气能摄血 48.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49.饮食偏嗜 饮食不洁 50.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四、名词术语解释(1~55题,每题2分,共10分) 5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1 分)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分) 52.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1分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分)。 5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1分)、联络脏腑 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1分) 54.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 定的(1分)在形体、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 性(1分) 55.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 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 现象(1分),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 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1分)。 分
四、名词术语解释(1~55题,每题2分,共10分) 5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1 分)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分)。 52.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1分)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分)。 5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1分)、联络脏腑 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1分)。 54.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 定的(1分)在形体、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 性(1分)。 55.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 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 现象(1分),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 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1分)
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5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 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 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 的关系(1分);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圭,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依次相克(1分) 5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手三阳经,从 手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 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0.5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 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 分) 58.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1分)。②湿性重浊 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1分)。③湿性粘滞。湿邪 致病具有症状上粘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④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股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 分
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5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 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 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 的关系(1分);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依次相克(1分)。 57.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手三阳经,从 手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5 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 (0.5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 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 分)。 58.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1分)。②湿性重浊。 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1分)。③湿性粘滞。湿邪 致病具有症状上粘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④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股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