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 绪、论 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三章藏象 第四章气血津液 第五章经络 六章病因 第七章发病 章病机 第九章防治原则
教 案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阴阳五行 第三章 藏 象 第四章 气血津液 第五章 经 络 第六章 病 因 第七章 发 病 第八章 病 机 第九章 防治原则
教案 第一章绪论 I课程内容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 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继后《伤寒杂病论》、《诸病 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以及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直至温病学派等都发 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神形一体"、"疾 病可知"、"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观点,都具有 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其一人体是 有机的整体;其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主要内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 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和论治 有不同的含义,是统一的整体。 分
第一章 绪 论 I 课程内容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 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继后《伤寒杂病论》、《诸病 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以及金元四大医学流派,直至温病学派等都发 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神形一体"、"疾 病可知"、"标本缓急"、"正治反治"、"异法方宜"、"病治异同"等观点,都具有 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其一人体是 有机的整体;其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包括辨证与论治两个主要内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 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 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辨证和论治 有不同的含义,是统一的整体。 教 案
Ⅱ考核目标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4.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5.自学时数:4学时 6.面授时数:1学时 自学要求 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为本章的重点内容。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个有机的整 体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体是有机整体,可以通过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心为主 导,既分别主持各自的生理功能又统一协作,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精、气、血、 津液等生命物质密不可分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外华、分泌物和排泄物之 间密切相关来认识。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则可从人类赖以自然界而生存、人 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人类也必须改造自然、地域、工作环境提高生存 质量等方面来理解。关于辨证论治,必须明确: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 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与论 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分
Ⅱ考核目标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4.掌握中医学的两个基本特点。 5.自学时数:4学时 6.面授时数:1学时 二、自学要求 中医的两个基本特点,为本章的重点内容。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个有机的整 体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体是有机整体,可以通过人体以五脏为中心,心为主 导,既分别主持各自的生理功能又统一协作,以及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精、气、血、 津液等生命物质密不可分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外华、分泌物和排泄物之 间密切相关来认识。至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则可从人类赖以自然界而生存、人 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人类也必须改造自然、地域、工作环境提高生存 质量等方面来理解。关于辨证论治,必须明确: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 阶段的病理概括,与病、症是有区别的。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并概括, 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与论 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本章熟悉的内容。应该明确《黄帝内经》的问 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继《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成书的 《伤寒杂病论》确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历代医学家不断产生,不同学术流派的 学术争鸣,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其中以金元四大医家为典型代表 而明清温病学派的崛起,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曰臻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不论在中 医理论的发掘、整理方面,还是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都取得了 定成绩 考核知识点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 2.《伤寒杂病论 3.金元四大医家 四、考核要求 )识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2.金元四大医家。3.温病学派的 主要代表人物。 )理解:1.症、证、病的区别及其联系。2."病治异同"。3."天人相应 三)简单应用:1.说明″整体观念"的概念及其意义。2.分别说明辨证和论治的 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分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本章熟悉的内容。应该明确《黄帝内经》的问 世,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继《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成书的 《伤寒杂病论》确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历代医学家不断产生,不同学术流派的 学术争鸣,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其中以金元四大医家为典型代表。 而明清温病学派的崛起,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曰臻完善。新中国成立后,不论在中 医理论的发掘、整理方面,还是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都取得了 一定成绩。 三、考核知识点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 2.《伤寒杂病论》 3.金元四大医家 四、考核要求 (一)识忆: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2.金元四大医家。3.温病学派的 主要代表人物。 (二)理解:1.症、证、病的区别及其联系。2."病治异同"。3."天人相应"。 (三)简单应用:1.说明"整体观念"的概念及其意义。2.分别说明辨证和论治的 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阴阳五行 Ⅰ课程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二)阴阳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由相互对立双方的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也是 作为区分事物或现象属阴属阳的标准。如运动的、上升的属阳;静止的、下降的属阴等 (三)阴阳的特性.阴阳具有相关性、相对性、普遍性和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 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和消 长的结果,达到了统一,取得了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也就是阴阳的对立是二者性质 特点相反的一面,而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之间不仅相互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阴依附 于阳,阳依附于阴,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 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 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包含有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运 动形式是多样化的辩证思想。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这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阴可以转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话,阴阳 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分
第二章 阴阳五行 Ⅰ课程内容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二)阴阳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由相互对立双方的性质、位置、趋势等方面所决定,也是 作为区分事物或现象属阴属阳的标准。如运动的、上升的属阳;静止的、下降的属阴等 (三)阴阳的特性.阴阳具有相关性、相对性、普遍性和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 阴阳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关系。阴阳之间相互制约和消 长的结果,达到了统一,取得了动态平衡,即"阴平阳秘"。也就是阴阳的对立是二者性质 特点相反的一面,而统一则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之间不仅相互对立,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阴依附 于阳,阳依附于阴,它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 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阴和阳之间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 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平衡,包含有运动是绝对的、无休止的,运 动形式是多样化的辩证思想。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这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阴可以转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话,阴阳 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