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一7对称型浪成波痕及其印模 图2一8泥裂的立体示意图 (据R.R.Shrock,1948 (据.R.Shrock,1948) (四)泥裂 泥裂也称干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后,经暴晒干涸时,因收缩而形成的与层面 大致垂直的楔状裂缝。泥裂常使层面构成网状、放射状或不规则分叉状的裂缝,剖面上则呈 “V”型或“U”型裂口。这些裂缝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时,使填充层的底面成脊形印模。无论 是楔形裂缝或脊形印模,其尖端均指向岩层的底面,即指向较老岩层(图2一8)。泥裂常 见于粘土岩、粉砂岩及细砂岩层面上,偶而也见于碳酸盐岩层面上。 (五)雨痕、雹痕及其印模 雨痕和苞痕是雨点或冰苞落在湿润而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表面上,击打出边缘略 高于沉积物表面的圆形或椭圆形凹坑。雹痕较雨痕大而深,形状不规则,其边缘亦较高。两 种凹坑形成后又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掩埋,成岩后使上覆岩层的底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瘤状 突起印模。因此,凹坑总是分布在岩层的顶面,瘤状突起的印模则位于岩层的底面。或者说, 凹坑和瘤状突起印摸的圆弧形面均凸向岩层的底面(图2一9、10)。 (六)冲刷面 固结和半固结的沉积岩层,在出露水面或在水下经水流冲刷,在沉积岩层顶面造成凹凸 不平的冲刷面。此后,这些不平整的冲刷面上又堆积物质时,被冲刷下来的下伏岩层的碎块 和酥石,有可能在原冲刷沟、 槽、坑处又堆积下来,形成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充填物。这种冲刷沟、植、坑和下粗上 细的充填物特征,可以做为判别岩层的顶、底面的标志(图2一11)
(四)泥裂 泥裂也称干裂,是未固结的沉积物露出水面后,经暴晒干涸时,因收缩而形成的与层面 大致垂直的楔状裂缝。泥裂常使层面构成网状、放射状或不规则分叉状的裂缝,剖面上则呈 “V”型或“U”型裂口。这些裂缝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时,使填充层的底面成脊形印模。无论 是楔形裂缝或脊形印模,其尖端均指向岩层的底面,即指向较老岩层(图 2—8)。泥裂常 见于粘土岩、粉砂岩及细砂岩层面上,偶而也见于碳酸盐岩层面上。 (五)雨痕、雹痕及其印模 雨痕和雹痕是雨点或冰雹落在湿润而柔软的泥质或粉砂质沉积物表面上,击打出边缘略 高于沉积物表面的圆形或椭圆形凹坑。雹痕较雨痕大而深,形状不规则,其边缘亦较高。两 种凹坑形成后又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掩埋,成岩后使上覆岩层的底面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瘤状 突起印模。因此,凹坑总是分布在岩层的顶面,瘤状突起的印模则位于岩层的底面。或者说, 凹坑和瘤状突起印模的圆弧形面均凸向岩层的底面(图 2—9、10)。 (六)冲刷面 固结和半固结的沉积岩层,在出露水面或在水下经水流冲刷,在沉积岩层顶面造成凹凸 不平的冲刷面。此后,这些不平整的冲刷面上又堆积物质时,被冲刷下来的下伏岩层的碎块 和砾石,有可能在原冲刷沟、 槽、坑处又堆积下来,形成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充填物。这种冲刷沟、槽、坑和下粗上 细的充填物特征,可以做为判别岩层的顶、底面的标志(图 2—11)。 图 2—7 对称型浪成波痕及其印模 图 2—8 泥裂的立体示意图 (据 R.R.Shrock,1948) (据 R.R.Shrock,1948)
皿 <印模 图2一9雨痕及其印模的立体示意图 (据R.R.Shrock,1948) 图中的小箭头指雨或冰雹的下落方向。旁侧的大箭头指层位的顶、底 。1em 2一10四川广元三叠系飞仙关组紫红色砂质页岩之雨痕(李尚宽绘) 雨痕凹坑所在,表明为上层面 ☒!四:圈: 图2一11根据冲刷面特征确定岩层相对层序 (据R.Bi1ing,1947) 1一熔岩:2一砾岩:3一砂岩:4一页岩 从a、b、c等处冲刷面形态及砾石碎块岩性等特征,说明岩层西边老 东边新,岩层又向西倾斜,所以这套岩层是倒转层位
图 2—11 根据冲刷面特征确定岩层相对层序 (据 M.P.Bilings,1947) 1—熔岩;2—砾岩;3—砂岩;4—页岩 从 a、b、c 等处冲刷面形态及砾石碎块岩性等特征,说明岩层西边老, 东边新,岩层又向西倾斜,所以这套岩层是倒转层位 图 2—9 雨痕及其印模的立体示意图 (据 R.R.Shrock,1948) 图中的小箭头指雨或冰雹的下落方向。旁侧的大箭头指层位的顶、底 2—10 四川广元三叠系飞仙关组紫红色砂质页岩之雨痕(李尚宽绘) 雨痕凹坑所在,表明为上层面
(七)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动、植物化石,除了根据其种属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外,还可以根据 某些化石在岩层内的埋藏保存状况和生长状态鉴定岩层的顶、底面。如哪瑚,特别是群体珊 湖等底栖生物。若它们在原来生长的位置被掩埋,其根系总是指向岩层的底面。又如由藻类 生物形成的叠层石,其类型不同,形态各异,可有柱状、分枝状、锥状和瘤状,但均具有向 上穹起的叠积纹层构造,其凸出方向指向岩层的顶面(图2一12)。 图2一12不同形态的叠层石纹层凸向顶面 一些平凸型或凹凸型的腕足类或斧足类化石介壳,被沉积物掩埋时,大多数介壳保持着 凸面向上的稳定状态埋藏。因此,其凸面指向岩层的项面(图2一13)。 古代羊齿类、苏铁类和其他种类植物的根系,当被掩埋时,保持其生长状态,则古植物 根系的生长迹象,也可以作为确定岩层顶、底面向的标志,根系分叉方向指向底面(图2 14)。此外,生物活动造成的遗迹化石,如三叶虫的停息迹、爬行觅食迹及潜穴的状构造 与层面直交的面 图2一13介壳埋惹状态示意剂面图 图2一14植物根系生长状态示意制面图 (据R.R.Shrock,1948) (据R.R.Shrock,1948) 凹面均指示岩层的顶面
(七)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 保存在岩层中的古动、植物化石,除了根据其种属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外,还可以根据 某些化石在岩层内的埋藏保存状况和生长状态鉴定岩层的顶、底面。如珊瑚,特别是群体珊 瑚等底栖生物。若它们在原来生长的位置被掩埋,其根系总是指向岩层的底面。又如由藻类 生物形成的叠层石,其类型不同,形态各异,可有柱状、分枝状、锥状和瘤状,但均具有向 上穹起的叠积纹层构造,其凸出方向指向岩层的顶面(图 2—12)。 一些平凸型或凹凸型的腕足类或斧足类化石介壳,被沉积物掩埋时,大多数介壳保持着 凸面向上的稳定状态埋藏。因此,其凸面指向岩层的顶面(图 2—13)。 古代羊齿类、苏铁类和其他种类植物的根系,当被掩埋时,保持其生长状态,则古植物 根系的生长迹象,也可以作为确定岩层顶、底面向的标志,根系分叉方向指向底面(图 2— 14)。此外,生物活动造成的遗迹化石,如三叶虫的停息迹、爬行觅食迹及潜穴的蹼状构造 凹面均指示岩层的顶面。 图 2—13 介壳埋藏状态示意剖面图 图 2—14 植物根系生长状态示意剖面图 (据 R.R.Shrock,1948) (据 R.R.Shrock,1948) 图 2—12 不同形态的叠层石纹层凸向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