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竭力向我的思想靠拢,一一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 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 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 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 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 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 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 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 中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而且他 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 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 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直观性作为 条教学原则来说,则具有广泛的含义。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做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 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 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 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 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 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東缚住了儿童 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 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 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 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 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 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 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 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 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 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 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 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 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 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 穿在整个认识中
36 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竭力向我的思想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 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 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 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 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 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 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 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 中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而且他 越是努力,反而越难控制自己的思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 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 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众所周知,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直观性作为一 条教学原则来说,则具有广泛的含义。如果把直观教具仅仅看做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那么 这不仅对教学,而且特别是对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30、谈谈直观性问题 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 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也可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一个相 当长的时间,但是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不放。在课堂上引进直 观手段,倒是为了在教学的某一个阶段上使儿童摆脱形象,在思维上过渡到概括性的真理和规律 性上去。在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出乎预料的情况,就是直观教具以其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儿童 的注意力,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妨碍了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儿童去思考的抽象真理。有一次, 我带了一个水轮机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 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到了。于是,他们 的全副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安全是偶然的自然现象吸引住了,而没有用到我想引 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的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直观手段这件事,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科学和教育学修养,懂得儿童心理学,懂得掌握知 识的过程。 首先应当记住,直观性——这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唐·季·乌申 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这一年龄规律性要求,应当使年龄 较小的儿童的思维在大自然中得到发展,使他能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直观性是一种 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 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就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 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 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我向小学教师们建议:你们要到思 维的源泉那里去、到自然界和劳动中去教给儿童思维。要让词在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明的 情绪色彩。直观性原则不仅应当贯穿在课堂上,而且应当贯穿在教学和教学过程的其他方面,贯 穿在整个认识中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 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 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 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 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 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 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一一在这里 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 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 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 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一一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 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 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 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90%,物理和数学课的100%), 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 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 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 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 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 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 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 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 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 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 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 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 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 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一一这是由“用 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 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 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 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 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 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 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
37 第二,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渡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个阶段上 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是智育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第三,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的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然后再向提供事物和现象的符 合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早在一、二年级,就应当逐步地训练儿童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但这 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摆脱它。有经验的教师在所有各学年(从一年级到十年级)都在运用直观性原 则,但是他们在逐年地以越来越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来体现这一原则。即使在十年级,有经验 的语文教师还是带领自己的学生到树林里去,到河岸上去,到春花怒放的花园里去,——在这里, 可以说是对词的情绪色彩进行更精细的加工,加深和发展学生的情绪记忆。 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并不是说,教师简单地把小猫的图画带到课堂 上来代替活的小猫。绘画的直观手段,即便它逼真地表达了实物直观手段的形状、颜色和其他特 点,但它总归是一种概括。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在运用绘画的直观手段时,应当逐步地向越来 越复杂的概括过渡。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儿童理解符合式的绘画——草图、示意图等,这些手段 对发展抽象思维起着很大的作用。结合这一点,我想就如何使用黑板的方法提几点希望。 教室里设有黑板,不仅是为了在上面写字,而且是为了教师在讲述、说明、演讲的过程中可 以在上面画些草图、示意图和详图等。我在讲授历史、植物、动物、物理、地理、数学的时候, 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大约历史课 80%,植物、动物和地理课的 90%,物理和数学课的 100%), 我都要使用黑板和彩色粉笔。在我看来,不这样做,就不可能设想会有一个发展抽象思维的过程。 我认为,绘画的直观性不仅是把表象和概念加以具体化的手段,而且是从表象的世界里解脱出来 而进入抽象思维世界的手段。 绘画的直观性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进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在二、三年级,我的学生总是 把算术练习本从中间起分成“两半”,左边的一半用来解答习题,而右边的一半则用来以直观的、 示意的办法把应用题画成图解的样子。在动手解答习题以前,学生先“把应用题画出来”。教会学 生把应用题“画”出来,其用意就在于保证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儿童开始时画一些实 物(苹果、篮子、树、鸟),然后转到示意性的绘画,即用小方块、小圆圈来代表它们。我特别关 心的是那些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是怎样“画”应用题的。假若不是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这些学 生是未必能学会解答应用题和思考它的条件的。如果哪一个孩子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 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也有个别学生,在几个月里还学不会用图画来表示应用题 的条件。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不会抽象思维,而且也不会“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 维。这就必须先教给他们形象思维,然后再逐渐地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如果你的小学班级里有一些学习数学感到困难的学生,那就请你试一试,先教会他们“画” 应用题。应当引导儿童由鲜明的形象到达它们的符号式的描绘,再由描绘而到达对事物之间的关 系和相互联系的理解。 第四,要引导学生由绘画的直观性逐步过渡到词的形象的直观性。词的形象——这是由“用 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而走向用概念进行思维的前进的一步。有经验的小学教师们, 不仅用词来创造那些不可能直接看见的东西(例如,北极地带的冰群、火山爆发等等)的形象,而 且用词来创造那些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人的劳动中可以看见的东西的形象。这些词的形象对于 形成情绪记忆、丰富心理学上所说的内容言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里还有必要谈谈对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的工作。经验表明,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过渡,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和经历怎样的步骤。个别学习困 难的学生,一直停留在毫无希望的境地,教师不知道该把他们怎么办,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思维。 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经过一番长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然而教师却在 催促他们快点转到抽象思维,而学生对抽象思维却是丝毫没有准备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不能 把自己举出的实例同费了很大力气才背会的规则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就是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相
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31、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你在小学里工作,现在正在教三年级。很快你就要教一年级学生了。这些孩子现在是5岁半 到6岁。现在教育他们的是家庭或幼儿园。我们还有一部分儿童,他们在入学以前的教者只是父 亲和母亲。正是在这个时期一—入学1、2年,学前儿童受到怎样的教育,这件事是关系极大的 你应当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每一个未来的学生 怎样才算了解儿童呢? 首先得了解他的健康状况。在开始教班的一年半以前,我就有了自己的未来学生的名单。我 很熟悉他们的父母,我猜测有哪些疾病可能遗传给儿童。当然,这些猜测还得经过医生鉴定。这 样,我就掌握了我的未来学生的身体各重要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消化器官、视力 听力)的状况的资料。 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我在学校工作30年的经验使我坚信:要根 据儿童的健康状况,不仅对每一个学生要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而且要采取一系列不同的保护 爱惜和增强健康的措施。经验证明,教育应当配合把儿童的疾病治妤,使他摆脱往往在幼年时期 就有的疾患。有心血管系统障碍的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方法,对他要采取专门的医疗教育学措 我认为,十分重要的是要了解清楚:家庭中的相互关系是否有利预防疾患,或者在儿童由于 某种原因已经有病的情况下,是否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康复。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心脏的健康状况, 与家庭情况的关系特别密切。那些在叫骂、训斥、无情对待、互不信任、受到侮辱的环境下长大 的孩子,是特别难教育的。这种儿童的神经系统经常处于焦躁不安状态,很容易疲劳。对这些有 神经官能症的儿童,要给以特别的关心和随时随地的注意。无论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或教育的时候 都要运用医疗教育学的特殊方法,防止有害的激动,防止突然从一种情绪状态转到另一种情绪状 我建议将要教一年级班的教师们,在儿童入学前的1年半(最好是2年)以前,就把他们的家 长(最好要父母亲都参加)召集起来,跟他们谈谈,家庭里应当保持怎样的相互关系,才有利于增 强儿童的神经系统,并且有利于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 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 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 些影响。请你这样告诉学生的家长:“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 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 我深信,至少必须对每个儿童的思维进行一年的研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对一年级的 教学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32、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38 脱节的后果之一,是教师操之过急的结果。 第五,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 让我们再说一遍,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 31、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你在小学里工作,现在正在教三年级。很快你就要教一年级学生了。这些孩子现在是 5 岁半 到 6 岁。现在教育他们的是家庭或幼儿园。我们还有一部分儿童,他们在入学以前的教者只是父 亲和母亲。正是在这个时期——入学 1、2 年,学前儿童受到怎样的教育,这件事是关系极大的。 你应当很好地了解自己的每一个未来的学生。 怎样才算了解儿童呢? 首先得了解他的健康状况。在开始教班的一年半以前,我就有了自己的未来学生的名单。我 很熟悉他们的父母,我猜测有哪些疾病可能遗传给儿童。当然,这些猜测还得经过医生鉴定。这 样,我就掌握了我的未来学生的身体各重要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脏、消化器官、视力、 听力)的状况的资料。 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我在学校工作 30 年的经验使我坚信:要根 据儿童的健康状况,不仅对每一个学生要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而且要采取一系列不同的保护、 爱惜和增强健康的措施。经验证明,教育应当配合把儿童的疾病治好,使他摆脱往往在幼年时期 就有的疾患。有心血管系统障碍的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方法,对他要采取专门的医疗教育学措 施。 我认为,十分重要的是要了解清楚:家庭中的相互关系是否有利预防疾患,或者在儿童由于 某种原因已经有病的情况下,是否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康复。儿童的神经系统和心脏的健康状况, 与家庭情况的关系特别密切。那些在叫骂、训斥、无情对待、互不信任、受到侮辱的环境下长大 的孩子,是特别难教育的。这种儿童的神经系统经常处于焦躁不安状态,很容易疲劳。对这些有 神经官能症的儿童,要给以特别的关心和随时随地的注意。无论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或教育的时候, 都要运用医疗教育学的特殊方法,防止有害的激动,防止突然从一种情绪状态转到另一种情绪状 态。 我建议将要教一年级班的教师们,在儿童入学前的 1 年半(最好是 2 年)以前,就把他们的家 长(最好要父母亲都参加)召集起来,跟他们谈谈,家庭里应当保持怎样的相互关系,才有利于增 强儿童的神经系统,并且有利于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和心理品质。 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一般发展、记忆,在很大的程度上 取决于:家庭里的智力兴趣如何,成年人读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给儿童的思想留下了哪 些影响。请你这样告诉学生的家长:“你们的孩子的智慧,取决于你们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 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着怎样的地位。” 我深信,至少必须对每个儿童的思维进行一年的研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才能对一年级的 教学工作有充分的准备。 32、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一一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是艺术思维或称形 象思维。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这种分类,对于解决儿童的智育问题、培养个人的才能 和爱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请你把自己的未来的一年级学生集合起来,选一个晴朗的九月的 日子,把他们带到秋天的树林里去,你马上就会发现具有这两种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思维类型的孩 子。树林,特别是早秋的树林,总是吸引儿童的注意的,儿童在这种场合不可能无动于衷。凡是 有激动、赞叹、惊奇的地方,就有对于周围世界的逻辑的认识和情绪的认识,也就是说,有靠理 智的认识和靠情感的认识。蔚蓝的、深远的天空,披着各色盛装的树木,林间空地上和密林深处 的早秋的鲜艳色彩,一一这一切都吸引着儿童的注意。但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两种感知的类型一一这是两种思维类型的标志。有些孩子迷恋于 大自然的全部和谐的美。他们惊奇、赞叹,把各种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来感知。他们既看 到日出,也看到秋季树木的各种盛装的惊人美丽的色彩,又看到了神秘莫测的密林。但是对这 切的感知,都正如许多种乐器的复杂音响构成的和声一样,一一儿童没有去倾听个别的声音,他 们没有从周围世界中去区分个别的细节。可是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吸引住 的时候,那么对他们来说,全部的和谐就都集中到这一个事物和现象上来了。例如,儿童注意到 了一丛结满琥珀色浆果的、带着银白色露珠的野蔷薇,于是,除了这一丛野蔷薇以外,他就什么 也看不到了,对他来说,整个美的世界就只存在于这一种自然界的造物之中了 这是对周围世界的艺术感知或称形象感知的最突出的特征。具有这种感知的儿童,能够兴致 勃勃地讲述他们所见到的情景。在他们的讲述里有鲜明的形象。他们是用画面、形象(色彩、声音、 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于周围自然界的音乐以及一般地对于自然界的美是非常敏感的。在他们的 感知里似乎是以情绪因素占优势,即靠情感的认识多于靠理智的认识。请你注意,这一点是会对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打下烙印的。具有明显表现的艺术思维的儿童,对学习文学很感兴 趣,喜欢读书,醉心于诗歌创作。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有时在这门学科 方面跟不上进度 而对另一些儿童来说,好像并不存在美的和谐。你不妨想像一下,在暖和的秋天的日子里 在松林的林间空地上看到的日落的景致:通红的晚霞,坚固得宛如铜铸的老树干,以及各种色彩 在静静地湖面上变幻无穷的闪光,等。但是在一群学龄前儿童中,常会发现这样的儿童,好像这 切的美都没有触动他。他一直在问:为什么太阳在将落的时候会变成红色的?太阳在夜里躲藏到 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秋天的树叶有的变红,有的橙黄,又有的枯黄?为什么橡树的叶子久不变色 直到初寒的时候还是绿的?在这种儿童眼前,首先展示的并不是世界的形象的一面,而是其逻辑的 因果关系的一面。这就是逻辑—一分析思维,或数学思维。具有这种思维的儿童,很容易发现事 物的因果联系和依存性,用思维把握住被某一联系串连在一起的一组事物和现象。他们进行抽象 比较容易,对学习数学和其他精密科学很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对抽象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极为 有趣,就像鲜明的形象对于具有艺术思维的儿童一样 这两种思维类型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了解,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哪一种类型占优势。这 点对于从教育学上正确地指导脑力劳动极其重要。要教给学生思考,发展他的思维,一一这就 意味着要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发展两种思维领域,即形象思维领域和逻辑一一分析思维领域,既不 要给以片面发展,同时又要善于把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适宜于他的先天素质的轨道上去 儿童的思维在运算进度(亦可以称为思考速度)上也是有区别的。 些儿童的思维非常活跃。当儿童刚刚想到蜜蜂怎样采花粉的时候,教师向他指岀了花朵的 复杂结构,于是儿童的思想就很轻易地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或者举解答算术应用题时的思维 情况为例:这种学生能在思维上一下子把握住应用题条件里所说的一切:既有篮子,又有苹果, 还有果树。另一些儿童的思维则完全不同,我想把它称为稳定集中性的思维。如果儿童的思想集
39 人的思维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一种是艺术思维或称形 象思维。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所做的这种分类,对于解决儿童的智育问题、培养个人的才能 和爱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请你把自己的未来的一年级学生集合起来,选一个晴朗的九月的 日子,把他们带到秋天的树林里去,你马上就会发现具有这两种鲜明地表现出来的思维类型的孩 子。树林,特别是早秋的树林,总是吸引儿童的注意的,儿童在这种场合不可能无动于衷。凡是 有激动、赞叹、惊奇的地方,就有对于周围世界的逻辑的认识和情绪的认识,也就是说,有靠理 智的认识和靠情感的认识。蔚蓝的、深远的天空,披着各色盛装的树木,林间空地上和密林深处 的早秋的鲜艳色彩,——这一切都吸引着儿童的注意。但是儿童对周围世界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两种感知的类型——这是两种思维类型的标志。有些孩子迷恋于 大自然的全部和谐的美。他们惊奇、赞叹,把各种事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来感知。他们既看 到日出,也看到秋季树木的各种盛装的惊人美丽的色彩,又看到了神秘莫测的密林。但是对这一 切的感知,都正如许多种乐器的复杂音响构成的和声一样,——儿童没有去倾听个别的声音,他 们没有从周围世界中去区分个别的细节。可是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吸引住 的时候,那么对他们来说,全部的和谐就都集中到这一个事物和现象上来了。例如,儿童注意到 了一丛结满琥珀色浆果的、带着银白色露珠的野蔷薇,于是,除了这一丛野蔷薇以外,他就什么 也看不到了,对他来说,整个美的世界就只存在于这一种自然界的造物之中了。 这是对周围世界的艺术感知或称形象感知的最突出的特征。具有这种感知的儿童,能够兴致 勃勃地讲述他们所见到的情景。在他们的讲述里有鲜明的形象。他们是用画面、形象(色彩、声音、 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于周围自然界的音乐以及一般地对于自然界的美是非常敏感的。在他们的 感知里似乎是以情绪因素占优势,即靠情感的认识多于靠理智的认识。请你注意,这一点是会对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打下烙印的。具有明显表现的艺术思维的儿童,对学习文学很感兴 趣,喜欢读书,醉心于诗歌创作。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有时在这门学科 方面跟不上进度。 而对另一些儿童来说,好像并不存在美的和谐。你不妨想像一下,在暖和的秋天的日子里, 在松林的林间空地上看到的日落的景致:通红的晚霞,坚固得宛如铜铸的老树干,以及各种色彩 在静静地湖面上变幻无穷的闪光,等。但是在一群学龄前儿童中,常会发现这样的儿童,好像这 一切的美都没有触动他。他一直在问:为什么太阳在将落的时候会变成红色的?太阳在夜里躲藏到 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秋天的树叶有的变红,有的橙黄,又有的枯黄?为什么橡树的叶子久不变色, 直到初寒的时候还是绿的?在这种儿童眼前,首先展示的并不是世界的形象的一面,而是其逻辑的、 因果关系的一面。这就是逻辑——分析思维,或数学思维。具有这种思维的儿童,很容易发现事 物的因果联系和依存性,用思维把握住被某一联系串连在一起的一组事物和现象。他们进行抽象 比较容易,对学习数学和其他精密科学很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对抽象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极为 有趣,就像鲜明的形象对于具有艺术思维的儿童一样。 这两种思维类型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当了解,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哪一种类型占优势。这 一点对于从教育学上正确地指导脑力劳动极其重要。要教给学生思考,发展他的思维,——这就 意味着要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发展两种思维领域,即形象思维领域和逻辑——分析思维领域,既不 要给以片面发展,同时又要善于把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适宜于他的先天素质的轨道上去。 儿童的思维在运算进度(亦可以称为思考速度)上也是有区别的。 一些儿童的思维非常活跃。当儿童刚刚想到蜜蜂怎样采花粉的时候,教师向他指出了花朵的 复杂结构,于是儿童的思想就很轻易地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或者举解答算术应用题时的思维 情况为例:这种学生能在思维上一下子把握住应用题条件里所说的一切:既有篮子,又有苹果, 还有果树。另一些儿童的思维则完全不同,我想把它称为稳定集中性的思维。如果儿童的思想集
中在一件什么事物上,他就很难转移到别的东西上去。当他深入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忘 记别的事情。他在思考每公斤苹果的价格,就会忘记每篮苹果有几公斤以及共有几篮苹果。教师 有时候会弄错,误认为这种思维特点是智力发展的不正常状态。其实,无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儿 童,还是具有明显表现的逻辑——分析思维的儿童,都常会出现智力过程迟缓的现象。教师由于 没有弄清这是怎么回事,常常做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完全错误的、过早的结论。对一些思维过 程显然迟缓的儿童所发生的误会是特别令人痛心的。这常常是一些很聪明、很机敏的儿童,但是 他们的思维的迟缓性引起了教师的不满。于是使得儿童精神不安,他的思想好像也麻木了,终于 弄得什么也接受不进 对于这一切,应当在开学前就看清楚和了解清楚。当儿童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研究儿童 的思维特点是最容易的。我向将要教一年级的教师建议:在儿童入学前的一年时间里,带领 儿童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12、13次。你把孩子们带到这样的环境里去,那里有鲜明的 形象,也有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儿童去欣赏,在美的事物面前体验到惊奇的感觉,并同时进 行思考和分析。 33、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我还记得,我在学校工作的那头10年时间过得多么缓慢。到了后来,时间就过得更快了,而 现在觉得,好像一个学年刚开始,一眨眼就结束了。我把这种个人的感受说出来,是为了向新参 加工作的教师提醒一条非常重要的真理:无论年轻的时候充满了多么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但是在 这个时期里,总还是能够找到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一一教育的明智 的。请你记住,你的教龄的20周年会不知不觉地到来,你就要进入自己生活的50年代,那时候 你会感到时间不够用了,你也许会忧伤地说:“唉,如果早知今日,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该用一番功, 以便老年将至的时候,工作能够更容易些。要知道,我还有20年的时间要工作哩! 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 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你面前的 道路还很长。在这条道路上,你将看到各种人的最预想不到的命运。青年的爱思考的智慧和眼光 将求教于你,探寻诸如“怎样生活?”“什么是幸福?”“真理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回答 这些问题,你就应当懂得一个人追求真理、向往人民的理想取得胜利的过程的辩证法,你就应当 理解并且用全身心体验过人类为最美好的未来—一共产主义的理想及为其实现而斗争的特点。 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在整个一生中努力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用马克思 列宁主义世界观的精神教育自己。请你记住,要学会用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看待 人,是需要长年累月地学习的。在你的个人藏书里,应当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革 命和关于教育的主要著作。要形成自己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这并不意味着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经 典著作中的词句,而是首先学习用共产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和看待人。我的年轻的朋友 我想跟你谈谈,我自己过去和现在是怎样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寻求实际工作中遇到 的最复杂的问题的答案的。每一个人(他的一生的命运就在我的面前发展着)一一都是一个独一无 的个人的世界。我看到自己的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使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这个世界里体现 出来,一一通过多种多样的、具有深刻个性的特征体现出来。每一次,当我看到某一个独一无二 的人的命运中发生的极其精细的转变时,我就感到需要和必要一次又一次深思: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曾经为之生活和斗争过的那种共产主义新人的标准和理想的形象是怎样的。形象地说,如果 我不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游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英明思想的海洋里去探索,我就无
40 中在一件什么事物上,他就很难转移到别的东西上去。当他深入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忘 记别的事情。他在思考每公斤苹果的价格,就会忘记每篮苹果有几公斤以及共有几篮苹果。教师 有时候会弄错,误认为这种思维特点是智力发展的不正常状态。其实,无论是具有形象思维的儿 童,还是具有明显表现的逻辑——分析思维的儿童,都常会出现智力过程迟缓的现象。教师由于 没有弄清这是怎么回事,常常做出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完全错误的、过早的结论。对一些思维过 程显然迟缓的儿童所发生的误会是特别令人痛心的。这常常是一些很聪明、很机敏的儿童,但是 他们的思维的迟缓性引起了教师的不满。于是使得儿童精神不安,他的思想好像也麻木了,终于 弄得什么也接受不进。 对于这一切,应当在开学前就看清楚和了解清楚。当儿童还没有开始学习的时候,研究儿童 的思维特点是最容易的。我向将要教一年级的教师建议:在儿童入学前的一年时间里, 带领 儿童到思维的源泉即自然界里去旅行 12、13 次。你把孩子们带到这样的环境里去,那里有鲜明的 形象,也有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让儿童去欣赏,在美的事物面前体验到惊奇的感觉,并同时进 行思考和分析。 33、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我还记得,我在学校工作的那头 10 年时间过得多么缓慢。到了后来,时间就过得更快了,而 现在觉得,好像一个学年刚开始,一眨眼就结束了。我把这种个人的感受说出来,是为了向新参 加工作的教师提醒一条非常重要的真理:无论年轻的时候充满了多么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但是在 这个时期里,总还是能够找到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教育的明智 的。请你记住,你的教龄的 20 周年会不知不觉地到来,你就要进入自己生活的 50 年代,那时候, 你会感到时间不够用了,你也许会忧伤地说:“唉,如果早知今日,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该用一番功, 以便老年将至的时候,工作能够更容易些。要知道,我还有 20 年的时间要工作哩!” 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 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你面前的 道路还很长。在这条道路上,你将看到各种人的最预想不到的命运。青年的爱思考的智慧和眼光 将求教于你,探寻诸如“怎样生活?”“什么是幸福?”“真理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回答 这些问题,你就应当懂得一个人追求真理、向往人民的理想取得胜利的过程的辩证法,你就应当 理解并且用全身心体验过人类为最美好的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及为其实现而斗争的特点。 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就必须在整个一生中努力掌握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用马克思 列宁主义世界观的精神教育自己。请你记住,要学会用一个共产主义者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看待 人,是需要长年累月地学习的。在你的个人藏书里,应当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社会、革 命和关于教育的主要著作。要形成自己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这并不意味着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经 典著作中的词句,而是首先学习用共产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和看待人。 我的年轻的朋友, 我想跟你谈谈,我自己过去和现在是怎样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寻求实际工作中遇到 的最复杂的问题的答案的。每一个人(他的一生的命运就在我的面前发展着)——都是一个独一无 二的个人的世界。我看到自己的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就是要使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这个世界里体现 出来,——通过多种多样的、具有深刻个性的特征体现出来。每一次,当我看到某一个独一无二 的人的命运中发生的极其精细的转变时,我就感到需要和必要一次又一次深思: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曾经为之生活和斗争过的那种共产主义新人的标准和理想的形象是怎样的。形象地说,如果 我不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游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英明思想的海洋里去探索,我就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