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材: 《生态学》 梁士楚李铭红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版 授课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时 第0章、绪论 第1章、个体生态学 第2章、种群生态学 第3章、群落生态学 12 第4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5章、应用生态学 授课章节: 第0章、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生态学的概念以及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掌握生 态学研究的三种方法。从整体上,宏观地对生态学这门课有一个了解,并对这门课的学习产 生兴趣。 教学方法与教具 多媒体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生态学的定义 2、生态学的的研究对象 2.1、组织层次 22、微观与宏观方面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讲授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难点: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小结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 究对象是、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3大 类 作业 1、什么是生态学? 2、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授课章节 第一章个体生态学 第1-4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授课教材: 《生态学》 梁士楚 李铭红主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第 1 版 授课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学时 第 0 章、绪论 1 第 1 章、个体生态学 7 第 2 章、种群生态学 10 第 3 章、群落生态学 12 第 4 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14 第 5 章、应用生态学 10 授课章节: 第 0 章、绪论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生态学的概念以及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掌握生 态学研究的三种方法。从整体上,宏观地对生态学这门课有一个了解,并对这门课的学习产 生兴趣。 教学方法与教具: 多媒体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1、生态学的定义 15 2、生态学的的研究对象 2.1、组织层次 20 2.2、微观与宏观方面 10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5 4、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0 讲授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难点: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小结: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按生物组织划分,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研 究对象是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 3 大 类。 作业: 1、什么是生态学? 2、比较三类生态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授课章节: 第一章个体生态学 第 1-4 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1、生态因子 1.1、环境 、大环境 1.1.2、小环境 1.2、生态因子 1.2.1、生态因子的分类 1.22、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1、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15 2.2、生物对环境的反用 10 3、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3.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3.2、限制因子 3.3、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3.3.1、耐受性定律 10 3.32、生态幅 3.33、耐受限度的调整 讲授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难点: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小结: 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每种生态因子不是孤 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 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当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 密度撒谎能够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 生存与分布 思考题 什么是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授课章节 第1章、个体生态学第5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对光的适应性以及生物对温度的反应。了解地球上光和温度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1、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1、光照强度 1.1.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1.1.2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 1.1.3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 1.2、光质 15 1.3、光周期
1、生态因子 1.1、环境 1.1.1、大环境 5 1.1.2、小环境 5 1.2、生态因子 1.2.1、生态因子的分类 5 1.2.2、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10 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1、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15 2.2、生物对环境的反用 10 3、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3.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10 3.2、限制因子 10 3.3、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3.3.1、耐受性定律 10 3.3.2、生态幅 10 3.3.3、耐受限度的调整 10 讲授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难点: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小结: 大环境影响了生物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直接影响到生物的生活。每种生态因子不是孤 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综合性地对生物作用。环境生态因子影响了生 物的发育、生长、繁殖和生存;生物的存在又改变了生态环境。当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 密度撒谎能够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影响该种生物的 生存与分布。 思考题: 什么是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的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授课章节: 第 1 章、个体生态学 第 5 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对光的适应性以及生物对温度的反应。了解地球上光和温度分布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1、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1、光照强度 1.1.1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10 1.1.2 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 10 1.1.3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 10 1.2、光质 15 1.3、光周期
1.3.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1.3.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2、温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2.1、温度的生态意义 2.2、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221酶反应速率与温度阀 222生物发育和生长速度 5 22.3驯化和气候驯化 5 2.3、极端温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3.31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15 3.32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10 24、温度节律的生态作用 讲授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生物对光的适应 2、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难点:光的生态作用 小结 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生物对光的适应表现 在三个方面:对光质的选择性适应;生理、形态、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出现适应性的昼夜 节律和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方面。地球上生 物群系的分布与主要温度带一致。一些物种的分布限与等温线之间有紧密的相互关系。 思考题 生物对光照、极端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授课章节 第1章、个体生态学第5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水的特殊性质、氧与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火的生态作用与管理。掌握生物如何调 节体内水和溶质的平衡、生物对氧和二氧化碳的适应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3、水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3.1、水的生态意义 10 3.2、水对生物的作用及其意义 10 3.21、对植物的作用与植物的适应 3.22、对动物的作用与动物的适应 10 4、土壤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4.1、土壤的生态意义 42、土壤对生物的作用 4.3、生物对土壤的适应 5、火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51、火的生态意义及发生与种类 52、火对生物的作用及其适应 5
1.3.1、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10 1.3.2、动物的光周期现象 10 2、温度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2.1、温度的生态意义 5 2.2、温度对生物的作用 2.2.1 酶反应速率与温度阀 10 2.2.2 生物发育和生长速度 5 2.2.3 驯化和气候驯化 5 2.3、极端温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3.3.1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 15 3.3.2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10 2.4、温度节律的生态作用 25 讲授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生物对光的适应 2、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难点:光的生态作用 小结: 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带来光和热,成为地球上的能量环境。生物对光的适应表现 在三个方面:对光质的选择性适应;生理、形态、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出现适应性的昼夜 节律和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方面。地球上生 物群系的分布与主要温度带一致。一些物种的分布限与等温线之间有紧密的相互关系。 思考题: 生物对光照、极端高温和低温会产生哪些适应? 授课章节: 第 1 章、个体生态学 第 5 节 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水的特殊性质、氧与二氧化碳的生态作用、火的生态作用与管理。掌握生物如何调 节体内水和溶质的平衡、生物对氧和二氧化碳的适应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3、水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3.1、水的生态意义 10 3.2、水对生物的作用及其意义 10 3.2.1、对植物的作用与植物的适应 15 3.2.2、对动物的作用与动物的适应 10 4、土壤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4.1、土壤的生态意义 3 4.2、土壤对生物的作用 25 4.3、生物对土壤的适应 15 5、火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5.1、火的生态意义及发生与种类 10 5.2、火对生物的作用及其适应 5
6、风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61、风对生物的作用 10 62、风的生态灾害 第6节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1、指示作用 1.1、植物的指示作用 1.2、动物的指示作用 2、调节作用 2.1、植物的调节作用 2.2、动物的调节作用 讲授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2、生物与氧 3、土壤的理化性质与生物 难点: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小结 水、大气与土壤构成了生物的物质环境。水的理化性质对生物的生存居于极其重要的作 用。陆生生物产生了一整套保水和减少水丢失的生理、组织形态和行为的适应。大气中氧气 与二氧化碳关系到生物的生存。土壤是生物重要的生态因子。生活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植物, 产生了不同的植物生态型与适应性特性。火作为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有不利和有利 方面 思考题 1、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 2、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授课章节: 第2章、种群生态学第1-2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种群的概念、特征、分布及增长模型。对于种群的调节理论有一定了解。会进行有 关计算。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第1节种群与种群生态学 1、种群的概念 2、种群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 第2节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12、年龄结构和性比 1.3、种群的繁殖力 2、种群的空间特征 2.1、种群分布格局 15 22、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 10
6、风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6.1、风对生物的作用 10 6.2、风的生态灾害 5 第 6 节 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1、指示作用 1.1、植物的指示作用 5 1.2、动物的指示作用 5 2、调节作用 2.1、植物的调节作用 5 2.2、动物的调节作用 5 讲授重点与难点: 重点:1、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2、生物与氧 3、土壤的理化性质与生物 难点: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小结: 水、大气与土壤构成了生物的物质环境。水的理化性质对生物的生存居于极其重要的作 用。陆生生物产生了一整套保水和减少水丢失的生理、组织形态和行为的适应。大气中氧气 与二氧化碳关系到生物的生存。土壤是生物重要的生态因子。生活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植物, 产生了不同的植物生态型与适应性特性。火作为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 有不利和有利 方面。 思考题: 1、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 2、陆生动物如何适应干旱环境? 授课章节: 第 2 章、种群生态学 第 1-2 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种群的概念、特征、分布及增长模型。对于种群的调节理论有一定了解。会进行有 关计算。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第 1 节 种群与种群生态学 1、种群的概念 5 2、种群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 5 第 2 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1、种群的数量特征 1.1、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15 1.2、年龄结构和性比 15 1.3、种群的繁殖力 15 2、种群的空间特征 2.1、种群分布格局 15 2.2、种群对空间的利用方式 10
23、种群内的隔离 5 3、种群的遗传特征 3.1、遗传平衡 3.2、近交衰退 3.3、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10 34、种群的自然选择 3.5、物种的形成 36、种群的进化方式 授课章节: 第2章、种群生态学第3、4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种群的动态变化特征,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对于种群的调节理论有一定了解。会 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第3节种群的动态 1、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1.1、种群增长 .2、季节消长 1.3、种群的波动 10 14、种群的爆发 1.5、种群平衡 1.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1.7、生态入侵 2、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 2.1密度制约因素 22非密度制约因素 3、种群动态的描述 3.1、生命表 3.2、种群的增长模型 3.2.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3.2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第4节种群的调节 1、种群调节的概念 2、种群调节的机制 2.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22、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讲授重点与难点 重点:1、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增长的计算 3、种群调节理论 难点:1、种群增长模型 2、种群统计学
2.3、种群内的隔离 5 3、种群的遗传特征 3.1、遗传平衡 15 3.2、近交衰退 5 3.3、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10 3.4、种群的自然选择 15 3.5、物种的形成 20 3.6、种群的进化方式 10 授课章节: 第 2 章、种群生态学 第 3、4 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种群的动态变化特征,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对于种群的调节理论有一定了解。会 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与教具: 讲授;提问式,讨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时间(分钟) 第 3 节 种群的动态 1、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1.1、种群增长 5 1.2、季节消长 5 1.3、种群的波动 10 1.4、种群的爆发 5 1.5、种群平衡 5 1.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5 1.7、生态入侵 10 2、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 2.1 密度制约因素 15 2.2 非密度制约因素 15 3、种群动态的描述 3.1、生命表 30 3.2、种群的增长模型 3.2.1、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10 3.2.2、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25 第 4 节 种群的调节 1、种群调节的概念 5 2、种群调节的机制 2.1、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15 2.2、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15 讲授重点与难点: 重点:1、种群的群体特征 2、种群增长的计算 3、种群调节理论 难点: 1、种群增长模型 2、种群统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