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发现于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后来发 现还存在于Salmonella、Vibrio、Bacillus、Pseudomonas和 Staphylococcus中。 –R因子由相连的两个DNA片段组成,即抗性转移因子 (resistence transfor factor, RTF )和抗性决定R因子 (r-determinant),RTF为分子量约为11×106Dalton, 控制质粒copy数及复制,抗性决定质粒大小不固定,从 几百万到100×106Dalton以上。其上带有其它抗生素的 抗性基因。 –R-因子在细胞内的copy数可从1~2个到几十个,分为严 紧型和松弛型两种,经氯霉素处理后,松弛型质粒可达 2000~3000个/细胞。 2. R因子(resistence factor)
最初发现于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后来发 现还存在于Salmonella、Vibrio、Bacillus、Pseudomonas和 Staphylococcus中。 –R因子由相连的两个DNA片段组成,即抗性转移因子 (resistence transfor factor, RTF )和抗性决定R因子 (r-determinant),RTF为分子量约为11×106Dalton, 控制质粒copy数及复制,抗性决定质粒大小不固定,从 几百万到100×106Dalton以上。其上带有其它抗生素的 抗性基因。 –R-因子在细胞内的copy数可从1~2个到几十个,分为严 紧型和松弛型两种,经氯霉素处理后,松弛型质粒可达 2000~3000个/细胞。 2. R因子(resistence factor)
• 产大肠杆菌素因子。 • 大肠杆菌素是由E.coli的某些菌株所分泌的细菌素,能 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而专一地杀死 其它肠道细菌。其分子量约4×104~8×104Dalton。大肠 杆菌素都是由Col因子编码的。 • Col因子可分为两类,分别以ColE1和ColIb为代表。 – ColE1分子量约为5×106Dalton,无接合作用,是多 copy的; ColE1研究得很多,并被广泛地用于重组 DNA 的研究和用于体外复制系统上。 – ColIb分子量约为80×106Dalton,它与F因子相似,具有 通过接合作用转移的功能,属于严紧型控制,只有 1~2个copy。 • 凡带Col因子的菌株,由于质粒本身编码一种免疫蛋白, 从而对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不受其伤害。 ➢3. Col因子(colicinogenic factor)
• 产大肠杆菌素因子。 • 大肠杆菌素是由E.coli的某些菌株所分泌的细菌素,能 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而专一地杀死 其它肠道细菌。其分子量约4×104~8×104Dalton。大肠 杆菌素都是由Col因子编码的。 • Col因子可分为两类,分别以ColE1和ColIb为代表。 – ColE1分子量约为5×106Dalton,无接合作用,是多 copy的; ColE1研究得很多,并被广泛地用于重组 DNA 的研究和用于体外复制系统上。 – ColIb分子量约为80×106Dalton,它与F因子相似,具有 通过接合作用转移的功能,属于严紧型控制,只有 1~2个copy。 • 凡带Col因子的菌株,由于质粒本身编码一种免疫蛋白, 从而对大肠杆菌素有免疫作用,不受其伤害。 ➢3. Col因子(colicinogenic factor)
❖降解性质粒 –只在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 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 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 这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例如有分 解CAM(樟脑)质粒,XYL(二甲苯)质粒, SAL(水杨酸)质粒,MDL(扁桃酸)质 粒,NAP(奈)质粒和TOL(甲苯)质粒 等。 4. 降解性质粒
❖降解性质粒 –只在假单胞菌属中发现。它们的降解性质粒 可为一系列能降解复杂物质的酶编码,从而 能利用一般细菌所难以分解的物质做碳源。 这些质粒以其所分解的底物命名,例如有分 解CAM(樟脑)质粒,XYL(二甲苯)质粒, SAL(水杨酸)质粒,MDL(扁桃酸)质 粒,NAP(奈)质粒和TOL(甲苯)质粒 等。 4. 降解性质粒
• 即诱癌质粒。 • 存在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 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的根癌 • 。当细菌侵入植物细胞中后,在其细胞中溶解,把细菌 的DNA释放到植物细胞中。这时,含有复制基因的Ti质 粒的小片段与植物细胞中的核染色体发生整合,破坏控 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它转变成癌细胞。 • Ti质粒长200kb,是一个大型质粒。当前,Ti质粒已成 为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载体。一些具有重要性状 的外源基因可借DNA重组技术设法插入到Ti质粒中,并 进一步使之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以改变该植物的遗传 性,达到培育植物优良品种的目的。 ➢5. 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
• 即诱癌质粒。 • 存在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中, 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的根癌 • 。当细菌侵入植物细胞中后,在其细胞中溶解,把细菌 的DNA释放到植物细胞中。这时,含有复制基因的Ti质 粒的小片段与植物细胞中的核染色体发生整合,破坏控 制细胞分裂的激素调节系统,从而使它转变成癌细胞。 • Ti质粒长200kb,是一个大型质粒。当前,Ti质粒已成 为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的重要载体。一些具有重要性状 的外源基因可借DNA重组技术设法插入到Ti质粒中,并 进一步使之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上,以改变该植物的遗传 性,达到培育植物优良品种的目的。 ➢5. Ti质粒(tumor inducing plasmid)
• 是近年来在Rhizobium(根瘤菌属)中发现的 一种质粒,分子量为200~300×106Dalton,比 一般质粒大几十倍到几百倍,故称巨大质粒, 其上有一系列固氮基因。 ➢6. 巨大质粒(mega质粒)
• 是近年来在Rhizobium(根瘤菌属)中发现的 一种质粒,分子量为200~300×106Dalton,比 一般质粒大几十倍到几百倍,故称巨大质粒, 其上有一系列固氮基因。 ➢6. 巨大质粒(mega质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