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信有理想的人是快乐的。我坚信为了理想而努力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不管他 们的征程是一路平坦还是磨难重重,他们那一颗颗热血沸腾的心始终沉浸在无边 的快乐里,随着沉稳的脚步一齐跳动。人可以任随心灵的平静却不能放弃生命的 跌宕起伏。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投资者,把上帝赐予我们的生命、青春、激情与 热血当做原始的筹码,用智慧、恒心和毅力去创造巨额的“利润”,让我们的人 生有一个回头无悔的快乐句号。快乐应该像一个跳动的音符,是勃发,是奋进, 是永不言败,是绝不放弃。假如我们将理想放在对岸,快乐就应该是这样一只与 风浪英勇搏击的航船 快乐是释怀自己得不到的。有人说,快乐不难,难的是比别人快乐。很多时候我 们的不快乐正是源于这种和别人的比较。别人比自己个高,就烦恼于自己个矮 别人家比自己家富丽堂皇,就开始对自己的小窝挑三拣四;别人事业比自己兴旺, 就给自己自暴自弃找绝妙的理由……其实你和别人的命运并没有放在同一个跷 跷板上,并不是彼强我弱彼弱我强。这个世界的路是交错的,包括人生。我和别 人是同一条路上的不同过客而已,无论是比我快乐的还是不如我快乐的,走过这 个路口就都成了记忆的风景。我的路我自己走,能否到达终点只是看我的车是否 加满油,而不在于超越了几辆车或被多少车超越了。释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才 可以让自己甩掉沉重的包袱,安全而快乐地到达终点。 我不知道我的路还有多长,但我知道有快乐我会走得更远。人生一路,快乐行走。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亮点有三:结构明晰,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提出 论点后,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解释了快乐的内涵;以喻代议,文章多处使 用恰当而生动的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形象而透彻;语言简洁凝练, 富有韵味。评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9分=57分。 “读书涵养”主题 【主题说明】 文化使人美丽,读书使人智慧。读书本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古人说:“三日不读 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然而,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若是有人能捧 茗读书,那是一处多么美丽而惬意的风景。于是,读书变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读书是使人变得高尚的途径。读书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手段。赫尔岑就说 过:“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 高尚的人对话。”然而,读一本坏书,它会教唆人怎样由高尚堕落成低俗。有鉴 于此,本专题我们一起探讨读书之道,重拾阅读精神,涵养书香中国。 【名家选文】 衣食足”应“知书趣” 李景阳 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发感 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 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 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 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 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我坚信有理想的人是快乐的。我坚信为了理想而努力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不管他 们的征程是一路平坦还是磨难重重,他们那一颗颗热血沸腾的心始终沉浸在无边 的快乐里,随着沉稳的脚步一齐跳动。人可以任随心灵的平静却不能放弃生命的 跌宕起伏。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投资者,把上帝赐予我们的生命、青春、激情与 热血当做原始的筹码,用智慧、恒心和毅力去创造巨额的“利润”,让我们的人 生有一个回头无悔的快乐句号。快乐应该像一个跳动的音符,是勃发,是奋进, 是永不言败,是绝不放弃。假如我们将理想放在对岸,快乐就应该是这样一只与 风浪英勇搏击的航船。 快乐是释怀自己得不到的。有人说,快乐不难,难的是比别人快乐。很多时候我 们的不快乐正是源于这种和别人的比较。别人比自己个高,就烦恼于自己个矮; 别人家比自己家富丽堂皇,就开始对自己的小窝挑三拣四;别人事业比自己兴旺, 就给自己自暴自弃找绝妙的理由……其实你和别人的命运并没有放在同一个跷 跷板上,并不是彼强我弱彼弱我强。这个世界的路是交错的,包括人生。我和别 人是同一条路上的不同过客而已,无论是比我快乐的还是不如我快乐的,走过这 个路口就都成了记忆的风景。我的路我自己走,能否到达终点只是看我的车是否 加满油,而不在于超越了几辆车或被多少车超越了。释怀那些得不到的东西,才 可以让自己甩掉沉重的包袱,安全而快乐地到达终点。 我不知道我的路还有多长,但我知道有快乐我会走得更远。人生一路,快乐行走。 【点评】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亮点有三:结构明晰,在开头简明扼要地提出 论点后,采用并列式结构从三个方面解释了快乐的内涵;以喻代议,文章多处使 用恰当而生动的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形象而透彻;语言简洁凝练, 富有韵味。评分:内容 19 分+表达 19 分+发展 19 分=57 分。 “读书涵养”主题 【主题说明】 文化使人美丽,读书使人智慧。读书本是一件高尚的事情,古人说:“三日不读 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然而,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若是有人能捧 茗读书,那是一处多么美丽而惬意的风景。于是,读书变成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读书是使人变得高尚的途径。读书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手段。赫尔岑就说 过:“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 高尚的人对话。”然而,读一本坏书,它会教唆人怎样由高尚堕落成低俗。有鉴 于此,本专题我们一起探讨读书之道,重拾阅读精神,涵养书香中国。 【名家选文】 “衣食足”应“知书趣” 李景阳 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发感 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 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 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 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 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须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 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 不看也得看。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或客气 点说: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吧,原先还有些杂耍, 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 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 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 不费劲。关键还是“国民心态”。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不能说满大街 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 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 饭,别苛求人家。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当然话又说 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 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 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于是恍然大 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 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 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未敢说完 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 我打圆场。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照 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 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 是不进迪厅而已。 我不想在此当个传道士角色,只是思考一个问题: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 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 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 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因此笔者想“发展” 下管子,曰:“衣食足”应“知书趣”。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 现状告诉我:衣食足未必知书趣。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因此,姑 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吧 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 事。我说的书趣,是境界。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 (选自《杂文月刊》2010年第6期) 【赏析】读书是一种境界,缺少了这种境界,生活便无趣了许多。莎士比亚曾形 象地把书籍比喻为“全世界的营养品”,并且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比大 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比鸟儿没有翅膀。”令人担忧的是,在当今 各类媒体吸引眼球、轻松娱乐流行的时代,业余读书在世人看来越发枯燥,书的 作用有被弱化的危险。然而,从一个人的成长和素质发展角度看,读书的确比其 他一般娱乐更能陶冶情操,更应成为每个人品格和情操的滋养剂。 学生例文】 读书三境 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的境界,可以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这样四 种境界,可谓发人深省。由此,我想到了读书其实也有着不同的境界。 境界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须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 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 不看也得看。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或客气 一点说: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吧,原先还有些杂耍, 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 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 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 不费劲。关键还是“国民心态”。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不能说满大街 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 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 饭,别苛求人家。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当然话又说 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 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 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于是恍然大 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 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 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未敢说完 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 我打圆场。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照 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 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 是不进迪厅而已。 我不想在此当个传道士角色,只是思考一个问题: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 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 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 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因此笔者想“发展” 一下管子,曰:“衣食足”应“知书趣”。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 现状告诉我:衣食足未必知书趣。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因此,姑 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吧! 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 事。我说的书趣,是境界。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 (选自《杂文月刊》2010 年第 6 期) 【赏析】读书是一种境界,缺少了这种境界,生活便无趣了许多。莎士比亚曾形 象地把书籍比喻为“全世界的营养品”,并且说:“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比大 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比鸟儿没有翅膀。”令人担忧的是,在当今 各类媒体吸引眼球、轻松娱乐流行的时代,业余读书在世人看来越发枯燥,书的 作用有被弱化的危险。然而,从一个人的成长和素质发展角度看,读书的确比其 他一般娱乐更能陶冶情操,更应成为每个人品格和情操的滋养剂。 【学生例文】 读书三境 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提出人生的境界,可以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这样四 种境界,可谓发人深省。由此,我想到了读书其实也有着不同的境界。 境界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处在这一境界的人,追求的是读书的数量,而不是质量。他们不明白,读书原为 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 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变化气质。这种读书,只可以起到娱乐身心,初步开拓眼 界之用,而对于深奥的学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譬如漫游“十里洋 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境界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处在这一境界的人,对书中的知识会作深入的了解,会去“究其源”。如此学之, 则数、理、化,天下之大小事,悠久之历史,深奥之哲学则无一不在自己的掌握 之中。其眼界之宽阔则显更高的一层境界,于其身也,志向更为髙远,品质更为 高洁,可以称得上是富有修养的学者。在我们的学习中,博览群书是必要的,但 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才是关键,只有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那才是自己拥有的 境界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处于这一境界的人,可谓达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如果说境界一是对知识的初步 了解,境界二是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那么境界三就是在前两个境界的基础上进 行创新。前两个境界如果是躯壳,那么境界三就是读书的灵魂。读书需要自己的 思想,也即是个性主张。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顺着作者的思 想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才是真正的读书,读书才有意 义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愿我们都做 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简评】本文开篇由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引入,进而过渡到本文的话 题“读书三境界”;主体部分巧妙地引用三句古诗作为小标题,也作为分析论证 的切入点,步步深入,透彻精辟;结尾则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拓展训练】 涵养一个书香中国 张贺 一位经常飞来飞去的网络公司老总去过许多欧美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地 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在火车、飞机上,还是在地 铁、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 上,更多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和睡觉。 一项调查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 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这种状况引起了有 识之士的关注。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 节;2006年,中宣部等11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新闻 出版总署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2009年2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攸关一个国家的 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 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有一个严 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 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 色。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要营造书香社会,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我们的教育实在不利于阅读 兴趣的培养。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保证中小学生睡眠都显得有些奢侈。对
处在这一境界的人,追求的是读书的数量,而不是质量。他们不明白,读书原为 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 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变化气质。这种读书,只可以起到娱乐身心,初步开拓眼 界之用,而对于深奥的学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譬如漫游“十里洋 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 境界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处在这一境界的人,对书中的知识会作深入的了解,会去“究其源”。如此学之, 则数、理、化,天下之大小事,悠久之历史,深奥之哲学则无一不在自己的掌握 之中。其眼界之宽阔则显更高的一层境界,于其身也,志向更为高远,品质更为 高洁,可以称得上是富有修养的学者。在我们的学习中,博览群书是必要的,但 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才是关键,只有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那才是自己拥有的。 境界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处于这一境界的人,可谓达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如果说境界一是对知识的初步 了解,境界二是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那么境界三就是在前两个境界的基础上进 行创新。前两个境界如果是躯壳,那么境界三就是读书的灵魂。读书需要自己的 思想,也即是个性主张。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顺着作者的思 想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才是真正的读书,读书才有意 义。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愿我们都做 一个有思想的读书人! 【简评】本文开篇由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引入,进而过渡到本文的话 题“读书三境界”;主体部分巧妙地引用三句古诗作为小标题,也作为分析论证 的切入点,步步深入,透彻精辟;结尾则画龙点睛,升华主旨。 【拓展训练】 涵养一个书香中国 张贺 一位经常飞来飞去的网络公司老总去过许多欧美国家,令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地 五光十色的生活,而是人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无论是在火车、飞机上,还是在地 铁、公交车上,常常可以看到乘客们手不释卷、孜孜阅读。而在我国的交通工具 上,更多的景象是乘客在聊天、打牌和睡觉。 一项调查表明,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每年人均购书量不到 5 册;国民阅 读率连年下降,每年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这种状况引起了有 识之士的关注。近几年的两会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议设立国家阅读日或读书 节;2006 年,中宣部等 11 部委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新闻 出版总署推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开展校园阅读工程等活动;2009 年 2 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和网民在线交流时,也呼吁人们多读书。 在知识经济勃兴的今天,阅读已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修身养性,更攸关一个国家的 国民素质和竞争力。因为,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欠缺将极大地损害人们的想象 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有一个严 峻的事实我们不得不面对:当代世界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生活 方式创新的源头大多不在中国,我们更多的是扮演了一个学习者和追赶者的角 色。在此背景下,全民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要营造书香社会,必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是,我们的教育实在不利于阅读 兴趣的培养。在当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中,保证中小学生睡眠都显得有些奢侈。对
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读书就是为了谋个好职业,与此无关 的书籍被斥为“闲书”而遭禁看,致使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种功利 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 一位朋友常到北京的大学去开招聘会,“你最近看过哪些书?有何心得?”是必 问的问题。但令她吃惊的是,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 遑论心得。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没 有从小培养起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犹太人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有资料显示,从1901年到2005年,占世界人口 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成就惊人。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 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以色列这个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 高达100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浓厚的阅读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 养阅读习惯。据说,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 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 要营造书香社会,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孩子们从小就喜 欢阅读、热爱图书。只有当阅读不再成为晋身之阶、求财之路,只有当阅读成为 像吃饭、穿衣一样的生存需要时,书香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阅读思考】 1.请就本文开头的方式进行简析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现国人不爱读书的?请结合全文,分别对正面、侧面事实 加以简析。 3.请结合原文,概括营造书香社会的必要性和基本做法。 写作训练 【文题展示】 1.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俄)普希金 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一—朱熹 3.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一一苏轼 个人应该乐于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因为,只有乐于读书,阅读才能成 为“悦”读,才能有更髙的精神追求,才能在获得乐趣的同时更新知识;因为, 只有勤于读书,知识才能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才能积少成多,有 所收获;因为,只有善于读书,才能以有涯生命博得无涯知识。那就让读书成为 我们的生活方式,活到老读到老,以书为友,相伴一生吧!请以“我的读书故事”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必须准确审题。文题的中心词是“故事”, 前面有两个定语,一是“我(自己经历)的”,二是“(与)读书(相关的)”。 如果写成“我所读的书当中的故事”,就离题万里了。对“故事”的解读可以参 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于讲述对象的事情, 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有连贯性”,要求文章有一条明晰的发展线 索;“富吸引力”,要求文章有一定的情节上的张力:“能感染人”,要求文章 要通过事、情、理拨动读者心中那根敏感的琴弦。这就需要作者充分地调遣自己 的才思、才情、才智,去构思,去谋篇,去布局。如果仅仅是泛泛地去写自己读 书的经历,是无法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
绝大多数中国孩子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读书就是为了谋个好职业,与此无关 的书籍被斥为“闲书”而遭禁看,致使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这种功利 化的教育忽视对孩子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 惯。 一位朋友常到北京的大学去开招聘会,“你最近看过哪些书?有何心得?”是必 问的问题。但令她吃惊的是,前来应聘的大学生们普遍说不出来自己看过哪些书, 遑论心得。有学者指出,大学生不爱读书,很大程度上是功利化教育的恶果。没 有从小培养起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犹太人是最聪明的民族之一。有资料显示,从 1901 年到 2005 年,占世界人口 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 20%的诺贝尔奖,成就惊人。研究发现,酷爱读书是犹 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以色列这个只有 700 多万人口的国家里,有借书证的人 高达 100 万,人均阅读量常年位居世界前列。浓厚的阅读风气源于犹太人重视培 养阅读习惯。据说,在许多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大人就会翻开一本 书,涂一点蜂蜜在上面,叫小孩子去舔,其用意不言而喻:读书是甜蜜的。 要营造书香社会,就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和价值取向,让孩子们从小就喜 欢阅读、热爱图书。只有当阅读不再成为晋身之阶、求财之路,只有当阅读成为 像吃饭、穿衣一样的生存需要时,书香社会才会如约而至。 【阅读思考】 1.请就本文开头的方式进行简析。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现国人不爱读书的?请结合全文,分别对正面、侧面事实 加以简析。 3.请结合原文,概括营造书香社会的必要性和基本做法。 写作训练 【文题展示】 1.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 〔俄〕普希金 2.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3.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一个人应该乐于读书,勤于读书,善于读书。因为,只有乐于读书,阅读才能成 为“悦”读,才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才能在获得乐趣的同时更新知识;因为, 只有勤于读书,知识才能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才能积少成多,有 所收获;因为,只有善于读书,才能以有涯生命博得无涯知识。那就让读书成为 我们的生活方式,活到老读到老,以书为友,相伴一生吧!请以“我的读书故事”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必须准确审题。文题的中心词是“故事”, 前面有两个定语,一是“我(自己经历)的”,二是“(与)读书(相关的)”。 如果写成“我所读的书当中的故事”,就离题万里了。对“故事”的解读可以参 看《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的解释: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于讲述对象的事情, 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有连贯性”,要求文章有一条明晰的发展线 索;“富吸引力”,要求文章有一定的情节上的张力;“能感染人”,要求文章 要通过事、情、理拨动读者心中那根敏感的琴弦。这就需要作者充分地调遣自己 的才思、才情、才智,去构思,去谋篇,去布局。如果仅仅是泛泛地去写自己读 书的经历,是无法吸引读者、感染读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