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与评价I《环境监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320401课程名称:环境分析与评价I《环境监测》总学分:4总学负荷:112自主学习:52课内总学时数:36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24先修课及后续课《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之一。本课程是在学完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并掌握了必要的基本实验技能后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也会后续《环境化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工程理论》等专业核心课奠定基础。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环境监测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学生专业方向必修课之一。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一门科学,它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2.教学目标及意义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环境监测目的是力求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评价、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开设本课程,指在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监测技能,为以后从事环保或与环保相关的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环境分析与评价 I《环境监测》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1320401 课程名称: 环境分析与评价 I《环境监测》 总学分:4 总学负荷:112 自主学习:52 课内总学时数: 36 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24 先修课及后续课 《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环 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之一。本课程是在学完了《无机化学》、《有机 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并掌握了必要的基本实验技能 后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也会后续《环境 化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水污染控制工 程理论》等专业核心课奠定基础。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环境监测课程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学生专业方向必修课之一。环 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 其变化趋势的一门科学,它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后续 专业课程的基础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环境监测目的 是力求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 理、环境评价、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 面系统地掌握环境监测技能,为以后从事环保或与环保相关的工作奠 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以及质量保证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赚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自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表征环境质量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对无机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测定分析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了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4.教学重点、难点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的物理性质的检验、金属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几种主要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TSP、飘尘和降尘的测定:固废样品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测定:噪声测量仪器的构造、噪声的测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方法、实验室质量保证方法、协作试验、环境标准物质的制备和检验: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遥感监测方法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 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 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程。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 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 放射性监测以及质量保证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 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 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 SO2、NOX、TSP、 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 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 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 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 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 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 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表征环境质量的化学分析、仪器 分析以及生物方法;对无机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测定分析有较 全面的认识;掌握了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 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 过程的质量保证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的物理性质的检验、金属化合物、无机 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订、 几种主要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TSP、飘尘和降尘的测定; 固废样品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测定;噪声测量仪器 的构造、噪声的测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方法、实验室 质量保证方法、协作试验、环境标准物质的制备和检验;连续自动监 测系统的组成、遥感监测方法
5.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自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在“环境监测”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育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结合“环境监测”的课程特点,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索式、学导式、范例式、开放式等多种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上多媒体理论精讲、案例分析讨论、监测方案的独立设计以及课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完成基于应用能力导向的项目设计与学习,将课内课外学习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达到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基础理论与技术,具有较强的环境工程设计和污染防治的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王凯雄,童裳伦环境监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参考书目:[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关伯仁主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3]蒋展鹏,环境工程监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4]黄秀莲,环境分析与监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三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6]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7]吴邦灿编,环境监测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8]国家环保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写组编,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9]相关国家标准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 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教学方法的 科学运用,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教学效果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在 “环境监测”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育学中关于教学方法的一般原理, 结合“环境监测”的课程特点,灵活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启发 式、探索式、学导式、范例式、开放式等多种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上多媒体理论精讲、案例分析讨论、监测方案的独立设计以 及课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辅导为辅,完成基于应用能力导向 的项目设计与学习,将课内课外学习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 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达到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工程基础理论 与技术,具有较强的环境工程设计和污染防治的应用能力培养的目 标。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王凯雄,童裳伦.环境监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0 [2]关伯仁主编,环境科学基础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蒋展鹏,环境工程监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黄秀莲,环境分析与监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5]国家环保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 分析方法,第三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 [6]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编委会编,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 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7]吴邦灿编,环境监测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8]国家环保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写组编,空气和废气 监测分析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9]相关国家标准
7. 其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四个课时的专题汇报与交流,同学们相互讨论,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1)小组汇报与交流将班级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组5人,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汇报与交流选题如下:①富营养化的发生机理及危害②海洋垃圾分布状况及来源、危害③赤潮、蓝藻、水华的区别?各自发生机理?危害?④海边旅游休闲娱乐区环境状况介绍③自命题(2)小组汇报与交流将班级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组5人,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汇报与交流选题如下:①简述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保障空气质量所做的措施②转基因食品你怎么看待?③校园“毒跑道”事件解析④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介绍③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③何为光污染?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①自命题二、正文部分
7.其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 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四个课时的专题汇报 与交流,同学们相互讨论,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1)小组汇报与交流 将班级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组 5 人,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 汇报与交流 选题如下: ①富营养化的发生机理及危害 ②海洋垃圾分布状况及来源、危害 ③赤潮、蓝藻、水华的区别?各自发生机理?危害? ④海边旅游休闲娱乐区环境状况介绍 ⑤自命题 (2)小组汇报与交流 将班级同学分成十个小组,每组 5 人,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完成 汇报与交流 选题如下: ①简述上海世博会期间为保障空气质量所做的措施 ②转基因食品你怎么看待? ③校园“毒跑道”事件解析 ④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介绍 ⑤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⑥何为光污染?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⑦自命题 二、正文部分
第一章绪论1、教学要求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了解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掌握水质各类标准的应用范围:大气质量各类标准的适用范围。2、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监测的自的、分类、原则及特点知识要点: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自的;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的发展,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特点,蓝测技术概述,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方法与内容知识要点:环境监测的分析及对应的分析手段第三节环境标准知识要点: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的分类与分级,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水质标准,大气标准,固体废物控制标准,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3、本章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水污染监测1、教学要求了解水资源情况及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情况;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掌握水质的布点、采样、保存方法;了解水样的一般预处理方法;掌握各种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监测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
第一章 绪论 1、教学要求 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 了解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掌握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 况; 掌握水质各类标准的应用范围;大气质量各类标准的适用范围。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及特点 知识要点: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 目的;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的发展,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监 测的特点,监测技术概述,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第二节 环境监测的方法与内容 知识要点:环境监测的分析及对应的分析手段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知识要点: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的分类与分级,制定环境 标准的原则,水质标准,大气标准,固体废物控制标准,未列入标准 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3、本章学时数 2 学时 第二章 水污染监测 1、教学要求 了解水资源情况及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情况; 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方法; 掌握水质的布点、采样、保存方法; 了解水样的一般预处理方法; 掌握各种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监测结果 数据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