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未赋予人们索要报酬的权利。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2.二者的联系【案例】:电梯内劝烟后老人死亡道德与法律作为两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手段,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思想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当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思想道德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广泛灵活,可以弥补法律调整的短板,与法律一道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法律通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可以将思想道德有机融入法律体系,使法律具有鲜明道德导向,让法治成为良法善治;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使思想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得到切实遵循;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有助于增强人们信守法律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四)课程的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要从学生面临和关心的思想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出发,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为主线,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共必修课、3学分、考研科目。八、教学小结“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九、课后拓展11
绪论 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1 未赋予人们索要报酬的权利。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 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2.二者的联系 【案例】:电梯内劝烟后老人死亡 道德与法律作为两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手段,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经 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 价值基础。思想道德为法律的制定、发展和完善提供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法律正当性 和合理性的重要基础;思想道德能够促进人们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 思想道德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方式更加广泛灵活,可以弥补法律调整的短板,与法律 一道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法律通 过对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强制力保障。科学立法和 民主立法,可以将思想道德有机融入法律体系,使法律具有鲜明道德导向,让法治成为 良法善治;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弘扬真善美、打击假恶丑, 使思想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得到切实遵循;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有助于增强人们信守法 律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四)课程的性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向全校大一新生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 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要从学生面临 和关心的思想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出发,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观、法制观为主线,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公共必修课、3 学分、考研科目。 八、教学小结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 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马 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 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九、课后拓展
绪论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阅读资料1、中宣部组织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出版,20182、《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1一5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二)小组研学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小论文,800字。十、教学反思12
绪论 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2 (一)阅读资料 1、中宣部组织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 出版,2018. 2、《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1—5 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二)小组研学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小论文,800 字。 十、教学反思
专题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案专题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13
专题一 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13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案 专题一 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专题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专题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一、授课对象:2021级本科生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目标1.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2.知识探究: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正确认识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3.能力建设:能够结合自身专业,有针对性地运用基本原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弘扬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4.素质养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弘扬中国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四、教学内容1.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2.中国精神的历史演变3.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4.中国精神的传承弘扬五、教学重点如何理解中国精神的内容构成?六、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七、授课教案14
专题一 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14 专题一 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授课对象:2021 级本科生 二、教学时数:2 课时 三、教学目标 1.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2.知识探究:深刻理解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 正确认识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3.能力建设:能够结合自身专业,有针对性地运用基本原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用实际行动展现出弘扬中国精神的青春风采。 4.素质养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弘扬中国精神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关系,培养 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 1.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 2.中国精神的历史演变 3.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4.中国精神的传承弘扬 五、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中国精神的内容构成? 六、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 七、授课教案
专题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课程导入】【案例】:见证极不平凡的2020年2020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刊发一篇题为“见证极不平凡的2020年”的专题报道,盘点总结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数字时代、法治中国、双循环、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文化强国等问题。分析:在困难重重之下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风云动荡中战胜一次又一次危机,成为哲学家黑格尔眼中“世界上唯一真正持久的国家”的精神力量就是中国精神。那么中国精神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发展的?有何价值和意义?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问题导向】:如何理解中国精神的内容构成?【典型案例】:一个被隐藏了30年的秘密【名言典句】:“我们丛古以来,就有理头苦于的人,有拼命硬于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调“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一鲁迅分析:从古至今,被称为中国脊梁的人有很多:岳飞、文天祥、林则徐、李大钊、方志敏、杨靖宇、雷锋、郭明义、黄大年、张富清、杜富国、张桂梅、钟南山,抗洪救灾的解放军战士、中国女排、北斗团队、援鄂抗疫医疗队等等。他们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团体,他们既是中国精神的创造者也是践行者,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爱国、勇气、远见、责任、担当、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等精神品格就是打开中国精神的密码,读懂这些“密码”,就打开了中国精神的宝藏。这些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鲜活人物及其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存在的具体样态。透过这些具体样态,就能够分析出中国精神的内容构成,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5
专题一 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和现实意义 15 【课程导入】 【案例】:见证极不平凡的 2020 年 2020 年 12 月 25 日《光明日报》刊发一篇题为“见证极不平凡的 2020 年”的专题 报道,盘点总结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数字时代、法治中国、双循环、科技创新、绿色 发展、文化强国等问题。 分析:在困难重重之下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支 撑中华民族在千年历史风云动荡中战胜一次又一次危机,成为哲学家黑格尔眼中“世 界上唯一真正持久的国家”的精神力量就是中国精神。那么中国精神是什么?它是如 何形成发展的?有何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精神的科学内涵 【问题导向】:如何理解中国精神的内容构成? 【典型案例】:一个被隐藏了 30 年的秘密 【名言典句】: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 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分析:从古至今,被称为中国脊梁的人有很多:岳飞、文天祥、林则徐、李大钊、 方志敏、杨靖宇、雷锋、郭明义、黄大年、张富清、杜富国、张桂梅、钟南山,抗洪救 灾的解放军战士、中国女排、北斗团队、援鄂抗疫医疗队等等。他们可能是一个人,也 可能是一个团体,他们既是中国精神的创造者也是践行者,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来的爱国、 勇气、远见、责任、担当、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等精神品格就是打开中国精神的密码, 读懂这些“密码”,就打开了中国精神的宝藏。这些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鲜活人物 及其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存在的具体样态。透过这些具体样态,就能够分析出中国精神 的内容构成,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