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哲学与物理学李新征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䓵㦜䍽䁈䈌㹐㏎䁈 ㏏㾣䎘 ⡒㈊⫔䁈㹐㏎䁈䊛
前言在同龄科研人员中,笔者算是比较喜欢写书的。这只是笔者自己的习惯,并非由于自己对物理学有特别的认识与理解。笔者的职业是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习惯于把学生当成是曾经的自己。在面对学生讲解某门课程的时候,笔者会针对自己当年在学习一些具体课程以及在学习物理学这个整体学科的时候的有过的困惑,给出一些能力范围内的解答或者读书建议。这些年,笔者主讲或参与建设过一些课程。由于在北京大学上课时面临的由所谓的学霸们组成的听众群体会给授课人带来巨大的压力,笔者会强迫自己在课下进行比较多的阅读。不夸张地讲,自入职以来,笔者花在教学相关工作上的时间是远远大于笔者花在科研上的时间的。这在同龄科研人员中并不多见。这些阅读所形成的内容无从发泄。逐渐地,笔者就养成了过几年接一门新课,然后总结出版一本教材的习惯了。至今,笔者完成了两本类似书籍的出版【李新征,2014】【李新征,2024],其中的一本还出了第二版。这两本教材的写作秉承的是“针对自己曾经遇到的困惑进行详细解答”的原则。因此,表述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追求多么漂亮的表述,而是以大白话为主来展开讨论”。这样写的好处是对于遇到了和笔者当年类似问题的同学,相对好理解一些。但是对于已经入门,或者没有遇到笔者类似问题的同学,就会显得啰嗪,甚至逻辑混乱。对于后一部分读者,笔者表示歉意,并建议这部分同学老师选择其它教材。笔者退休前,上面提到的几年接一门课并总结出一本讲义的习惯应该会继续。目的只是为了增加我们中文教材的多样性,无意获得太多人的肯定或者什么所谓的荣誉。笔者坚信这样可以为我们的物理学教育的进步尽到一
㣑䁵 䊻㵍㒅㋧䁱㦬䊒䐱᷍⡫䎀㰄㬨⡩ㅰ㻓㾕㭊⭥᱄䎃䐜㬨⡫䎀䓵゛⭥㻑⺀᷍⤃ ⳨䇪䇻䓵゛ⰵ㹐㏎䁈䇱㲹⢑⭥㦰㬗䈌㏎ㆃ᱄ ⡫䎀⭥䐑䄖㬨⫔䁈ㅭ㬇᱄䊻ㅭ䁈⺞⧭䐱᷍⡫䎀㻑⺀䇻➲䁈㪛⭒⧪㬨䋙㈎⭥䓵 ゛᱄䊻㘇ⰵ䁈㪛ㅓㆃ㚔㗦㋯⧭⭥㬒⽓᷍⡫䎀。䎌ⰵ䓵゛⭒㛋䊻䁈㻑䄜㾊㉀㳆㋯⧭ 䄵ゑ䊻䁈㻑㹐㏎䁈䎃䎜㳆䁈㋧⭥㬒⽓⭥䇱⺞⭥㎈〔᷍ⷙ⨗䄜㾊㚽㑇ⳗ㸈㚻⭥ㆃ ⫑〓䎀Ⱒ㭊ㅉ䅊᱄䎃㾊㛋᷍⡫䎀䑘ㅓ〓⤯䈌ㅉ㪉⺞䄜㾊㋯⧭᱄䇪䇻䊻⡒㈊⫔䁈㩰 ㋯㬒㘇㑺⭥䇪㰚㸞⭥䁈➵㗨䔊⧪⭥㳞䐻㦛㳆。ⷙ㬻㋯㦬⫙㎕㈿⫔⭥䁚㑇᷍⡫䎀。 㣠㠩䓵゛䊻㋯㻣㆙㾱⡩ㅰⱁ⭥䊥Ⱒ᱄⤜㌅䍦⭹ㅓ᷍䓵㧌䐑䄵㎕᷍⡫䎀⿉䊻ㅭ䁈㼁 ⹅䔘㩰⭥㬒ヅ㬨䊗䊗⫔䇻⡫䎀⿉䊻㋧䁱㩰⭥㬒ヅ⭥᱄䎃䊻㵍㒅㋧䁱㦬䊒䐱⤃⤜ ⱁボ᱄䎃㾊䊥Ⱒ㰚㾯⧪⭥㚻㦾㸿⪴ⳃ㾚᱄䑑ㅆ⭹᷍⡫䎀㈮䂙⧪㑬⺞゙㛋ㅴ䄜㗦㾣 ㋯᷍㦜⽔䓽ㆂ⨗⟇䄜⡟ㅭ⤥⭥㻑⺀㑬᱄䐢㆒᷍⡫䎀㶋⧪㑬㑞⡟㏁㯧㭊わ⭥⨗⟇ᱟ㏏ 㾣䎘᷍2014ᱠᱟ㏏㾣䎘᷍2024ᱠ᷍㡅䐱⭥䄜⡟⨗㑬⭻ⱟ⟇᱄ 䎃㑞⡟ㅭ⤥⭥㾕䔘⢝⧱⭥㬨᱑䎌ⰵ䓵゛䋙㈎䈗⭞⭥㎈〔㆙㾱㼋㻙ㆃ⫑᱒⭥䊎 䋓᱄䅓⪬᷍⢎㭗Ⳟ㘇⭥䔏⫔㲹⮄㈮㬨᱑⤜䓘㤔ⱁ㗕㠐㑢⭥⢎㭗᷍ⱙ㬨䄵⫔➸⿑㸋 䑘㎕䍚㋋㲷㔼᱒᱄䎃䂚㾕⭥⼤⪇㬨ⰵ䇻䈗⭞㑬⼮⡫䎀⭒㛋㏁㯧㸫㳃⭥㵍䁈᷍㼁ⰵ ⼤㏎ㆃ䄜㾊᱄⭌㬨ⰵ䇻䄲㈎㧌㗦᷍〓䎀㗜䇱䈗⭞⡫䎀㏁㯧㸫㳃⭥㵍䁈᷍㈮。㻵⭤ ࠋ䮣᷍㪖䐢㕀ゎ」㔳᱄ⰵ䇻⽔䄜⤠Ⱒ䎀᷍⡫䎀⢎㬟㣙䅃᷍⤃ㅉ䅊䎃⤠㵍䁈/ ㎰㬇䁂䋒㡅㰝ㅭ⤥᱄⡫䎀㵬㾾㣑᷍㩰㘇㳂⭞⭥゙㛋ㅴ䄜㗦㋯⤃䓽ㆂ⨗䄜⡟ㅓ䅆⭥ 㻑⺀䇇ⶤ。キ㿙᱄㚠⭥䐜㬨㸋㑬䋗ゴ㸳㗨䐱㸥ㅭ⤥⭥ⱁ䂚㾵᷍㸿䅃〒⭤㲌ⱁ㦬⭥ ㋰Ⰹ〓䎀㬓㗕㰚㸞⭥㦺䈟᱄⡫䎀ヂ㾦䎃䂚㋪䄵㸋㸳㗨⭥㹐㏎䁈ㅭ䈞⭥㆙⤞㈂⭞䄜
些绵薄之力。如果身体情况允许,这个习惯还会一直继续。本书名为《自然哲学与物理学》。它的内容,来自笔者近几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的一门叫做《今日物理》的本科生通识核心课。应该说,《今日物理》这门课在我们国家大学的本科教育中,并不是传统的、已成型的课程。但是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它的开设已经有了一段比较长的历史。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该课程就由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高崇寿先生在全校范围内作为公选课开设。这个时间节点,不光远远早于笔者将其课程内容整理成书这个时间节点,还远远早于北京大学提倡通识教育这个时间节点2。高先生退休后,《今日物理》长期由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的张老师主讲3。2020-2021学年的春季学期,笔者接过。在第一年的课程准备过程中,笔者开始的时候认为可以参考之前两位主讲教师的教程来开展讲解,重点是今天物理学的整体介绍【高崇寿、谢柏青,2004】【赵凯华,2005】【张礼,2009】【张,2021】。但随着备课的进行,以及这些年的积累,笔者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为了理解今天的物理学,我们首先要把物理学的昨天看清。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梳理物理学史(如图0.1所示)【郭奕玲、沈慧君,2005】。这样的话,才可以让选课的学生在进行完课程的学习后脑子里面当时物理学院还叫物理系。现在,物理学院下属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对应的是当时的理论物理教研室。高崇寿先生也与谢柏青先生一起写过一本《今日物理》【高崇寿、谢柏青,2004】。感兴趣的读者,在看本书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学习。2北京大学开始大规模提倡通识教育,已经是进入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的事情了(林建华先生担任校长期间)。3基于课程的讲义,张耐老师也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没步物理世界》【张耐,2021】。感兴趣的读者,在看本书的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学习。2
2 㾊㘁⡂䐏㑇᱄㧈⺜㪎㳆㤊㌗䊫㿎᷍䎃㻑⺀。䄜䐒キ㿙᱄ ⡟㭊㘜㸋᱗䓵㦜䍽䁈䈌㹐㏎䁈᱘᱄㰝⭥㚻㦾᷍㎕䓵⡫䎀㆝゙㛋䊻⡒㈊⫔䁈ㅓ 㬻⭥䄜㗦ㅱ䔗᱗㆒㦶㹐㏎᱘⭥⡟㋧㪛㵉㬗⼬㾥㋯᱄䇇ⶤ㯖᷍᱗㆒㦶㹐㏎᱘䎃㗦㋯ 䊻㸳㗨⺛コ⫔䁈⭥⡟㋧ㅭ䈞䐱᷍⤃⤜㬨⪌㵔⭥᱃䄲⧪㾮⭥㋯⧭᱄⭌㬨䊻⡒㈊⫔䁈 㹐㏎䁈䊛᷍㰝⭥㋋㪉䄲㈎䇱㑬䄜Ⱟ⡩ㅰ⧅⭥㏛㬘᱄䋈䊻㩰㬡ギ㈦㬏㛋⫛᷍ⶤ㋯⧭ ㈮䇪㸳䊛㏎㔼㹐㏎䁱㈠㰚⭥ⷀ⨈㬺㻩㪛䊻㦌㾄ⳗ㸈㚻䔘㸋⹌䁂㋯㋋㪉 1 ᱄䎃㬒 ヅㅻ⮄᷍⤜⺃䊗䊗䋈䇻⡫䎀ㅌ㡅㋯⧭㚻㦾䎜㏎⧪㭊䎃㬒ヅㅻ⮄᷍䊗䊗䋈䇻⡒ ㈊⫔䁈㳂⧌㵉㬗ㅭ䈞䎃㬒ヅㅻ⮄ 2 ᱄ⷀ㻩㪛㵬㾾⽔᷍᱗㆒㦶㹐㏎᱘⧅㠻䇪㹐㏎䁈 䊛㛞㈼㲍㹐㏎䈌⤥㑰㹐㏎䁱㈠㰚⭥䍦⼉㎰㬇䑘ㅓ 3 ᱄2020-2021 䁈㛋⭥⪛ゟ䁈㠻᷍ ⡫䎀ㅴ⺞᱄ 䊻⭻䄜㛋⭥㋯⧭䓝⡙⺞⧭䐱᷍⡫䎀㋋㬝⭥㬒⽓㦰㸋㋪䄵⤯㋝䐏㣑㑞㸜䑘ㅓ ㅭ㬇⭥ㅭ⧭㎕㋋䍚ㅓㆃ᷍䐹⮄㬨㆒㳍㹐㏎䁈⭥䎜㳆ㆊ㩽ᱟⷀ⨈㬺᱃㾜➹㤁᷍2004ᱠ ᱟ䍵㋎⿋᷍2005ᱠᱟ䍦㏒᷍2009ᱠᱟ䍦⼉᷍2021ᱠ᱄⭌㰇䓦⡙㋯⭥㆙㾱᷍䄵ゑ䎃㾊㛋 ⭥〞㎼᷍⡫䎀䊞㎕䊞㤆㹛⭹㦰㬗⭞㸋㑬㏎ㆃ㆒㳍⭥㹐㏎䁈᷍㸳㗨㬸㻩䄋➲㹐㏎䁈 ⭥䔓㳍㋕㤆᱄㉅⿑㯖᷍㸳㗨㿉䄋㭂㏎㹐㏎䁈㬘᷉㧈㵝 0.1 㰚㬟᷊ᱟ䨩㒂᱃㪓 ㉞᷍2005ᱠ᱄䎃䂚⭥⿑᷍⤦㋪䄵㦤䁂㋯⭥䁈㪛䊻㆙㾱㶋㋯⧭⭥䁈㻑⽔㚵䓴㏐㘇 1 ⭒㬒㹐㏎䁈䊛ㅱ㹐㏎㻖᱄㻷䊻᷍㹐㏎䁈䊛㻣㭕⭥㏎㔼㹐㏎䁱㈠㰚ⰵ䇇⭥㬨⭒㬒⭥㏎㔼㹐㏎ㅭ 䁱㬳᱄ⷀ⨈㬺㻩㪛䄓䈌㾜➹㤁㻩㪛䄜㡑㾕⺞䄜⡟᱗㆒㦶㹐㏎᱘ᱟⷀ⨈㬺᱃㾜➹㤁᷍2004ᱠ᱄ⶱ㾬 㦅⭥Ⱒ䎀᷍䊻㋕⡟㭊⭥⺞⧭䐱᷍㋪䄵⤯㋝䁈㻑᱄ 2 ⡒㈊⫔䁈㋋㬝⫔⺇㚄㳂⧌㵉㬗ㅭ䈞᷍䄲㈎㬨㆙㧌⡟㬡ギ⭥⭻ⱟ㬏㛋䐏⽔⭥㬣㤊㑬᷉㑷ㅉ⿋㻩 㪛⭄㦯㾄⧅㠻ヅ᷊᱄ 3 〚䇻㋯⧭⭥ㅓ䅆᷍䍦⼉㎰㬇䄓⨗⟇㑬䄜⡟㭊᷍㘜㸋᱗㕟⤞㹐㏎㬡ㆈ᱘ᱟ䍦⼉᷍2021ᱠ᱄ⶱ㾬㦅⭥ Ⱒ䎀᷍䊻㋕⡟㭊⭥⺞⧭䐱᷍䄓㋪䄵⤯㋝䁈㻑᱄
有一副“关于物理学的画卷”。这幅花卷对于我们理解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而在梳理物理学史的过程中,笔者每时每刻又都能体会到物理学的哲学属性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廖玮,2021】【朱守华,2024】。比如,如果不了解从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年)开始,经历了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年)、斯宾诺莎(Baruch/BenedictSpinoza,1632-1677年)、洛克(JohnLocke,1632-1704年)、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年)、休谟(DavidHume,1711-1776年),到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年)、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1770-1831年)的关于科学的哲学层面的思考,或许我们很难体会二十世纪初以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1955年)、玻尔(NielsHenrikDavidBohr,1885-1962年)、玻恩(MaxBorn,1882-1970年)、德布罗意(LouisVictordeBroglie,1892-1987年)、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1901-1976年)为代表的那些欧洲特别是德国物理学家们在产生革命性的物理学理论的过程中的纠结与选择4。4从物理学的贡献上来说,像狄拉克(PaulDirac,1902一1984)、薛定(ErwinSchrodinger,1887一1961年)这样的人物肯定也非常重要。但笔者这里强调的是在哲学层面对当时量子理论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的思考。从这个角度,笔者认为这五个人更具代表性。其中,爱因斯坦、玻尔、玻恩年长一些。在上世纪的20年代,爱因斯坦和玻尔充当的更多的是导师的角色。玻恩既是导师,也在一线工作。海森堡和德布罗意是年轻的学生,代表着活力。这种活力对于量子理论完成从量子论到量子力学的转变至关重要
䇱䄜ⶒ᱑䇻㹐㏎䁈⭥⿎㉎᱒᱄䎃ⴚ⿉㉎ⰵ䇻㸳㗨㏎ㆃ㹐㏎䁈㬨⳨⧄䐹䄋⭥᷂ⱙ 䊻㭂㏎㹐㏎䁈㬘⭥⺞⧭䐱᷍⡫䎀㗠㬒㗠㋭䇷Ⱍ㚽㳆。⭞㹐㏎䁈⭥䍽䁈㭕㾵䊻㹐㏎ 䁈⭥ⳃ䍚⺞⧭䐱⟈䁾⭥䐹䄋ㅨ㩌ᱟ㑯儃᷍2021ᱠᱟ䑍㬹⿋᷍2024ᱠ᱄⡩㧈᷍㧈⺜ ⤜㑬ㆃ⪴ⶆ㎫㹘㯚᱅㞁ⷚ᷉Francis Bacon᷍1561–1626 㛋᷊㋋㬝᷍㈎㏛㑬⭲㋉ⱜ ᷉Rene Descartes᷍1596ÿ1650 㛋᷊᱃㯚⢗㝖㩐᷉Baruch/Benedict Spinoza᷍1632ÿ1677 㛋᷊᱃㕆㋬᷉John Locke᷍1632ÿ1704 㛋᷊᱃㎔⤝㛂⪥᷉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1646ÿ1716 㛋᷊᱃㾾䜴᷉David Hume᷍1711ÿ1776 㛋᷊᷍⭞㋖⭣᷉Immanuel Kant᷍ 1724ÿ1804 㛋᷊᱃⼻ⷒⱜ᷉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ÿ1831 㛋᷊⭥䇻㋧ 䁈⭥䍽䁈⥄㘇⭥㯝㋝᷍〓㿎㸳㗨⼽㚲㳆。ⱟ㬏㬡ギ⨖䄵➏䅓㯚㲚᷉Albert Einstein᷍ 1879ÿ1955 㛋᷊᱃⤄ⱜ᷉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ÿ1962 㛋᷊᱃⤄ⱘ᷉Max Born᷍ 1882ÿ1970 㛋᷊᱃⭣⤝㔿䅃᷉Louis Victor de Broglie᷍1892–1987 㛋᷊᱃⼄㩎⡅᷉Werner Heisenberg᷍1901ÿ1976 㛋᷊㸋⫛⢎⭥㚨㾊㝘䐿㲹⢑㬨⭣⺛㹐㏎䁈コ㗨䊻⥛㪛ⷐ㘝 㾵⭥㹐㏎䁈㏎㔼⭥⺞⧭䐱⭥㈡ㆂ䈌䁂䋒 4 ᱄ 4 ⪴㹐㏎䁈⭥⹒㻸㩰㎕㯖᷍㼒⭳㎎㋬᷉Paul Dirac᷍1902᷎1984᷊᱃䁇Ⰹ䜭᷉Erwin Schrödinger᷍1887 ᷎1961 㛋᷊䎃䂚⭥㦬㹐㋰Ⰹ䄓⳨⧄䐹䄋᱄⭌⡫䎀䎃㏐㣠⮘⭥㬨䊻䍽䁈⥄㘇ⰵ⭒㬒㑠䓴㏎㔼䇇ⶤ 㼓㚥Ⳟ㼓ⳃ䍚⭥㯝㋝᱄⪴䎃ㅨⰩ᷍⡫䎀㦰㸋䎃㹆㦬ⷝ㉀⫛⢎㾵᱄㡅䐱᷍➏䅓㯚㲚᱃⤄ⱜ᱃ ⤄ⱘ㛋⧅䄜㾊᱄䊻㩰㬡ギ⭥ 20 㛋⫛᷍➏䅓㯚㲚⼮⤄ⱜ⨅⭒⭥ⷝⱁ⭥㬨⭝㬇⭥ㅨ㩌᱄⤄ⱘォ㬨⭝ 㬇᷍䄓䊻䄜㼀⹅䔘᱄⼄㩎⡅⼮⭣⤝㔿䅃㬨㛋㤂⭥䁈㪛᷍⫛⢎䓦』㑇᱄䎃䐷』㑇ⰵ䇻㑠䓴㏎㔼㶋⧪ ⪴㑠䓴㔼⭞㑠䓴㑇䁈⭥䓋⢅䐢䐹䄋᷂
科学革命文艺复兴中世纪轴心时代物理学革命英国古罗马意大利古希腊德国法国美国阿拉伯世界日本COu Kan图0.1物理学史示意图。在笔者看来,物理学在我们的眼里应该是一副画卷。当我们缓缓展开这副画卷的时候,物理学的历史、历史中人物、人物身上以及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应该在我们的眼前棚棚如生地、缓缓地展现出来。这样,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物理学。物理学在我们的眼里,也才能是鲜活的。当然,这个图里有很多数学家、哲学家。这与物理学的自然哲学属性密切相关,后面我们会详细解释。基于这个考虑,笔者将课程拟覆盖的内容分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是对物理学发展史的总结与陈述;第二,是对物理学这门学科的哲学属性的思考;第三,是对已经成熟的物理学知识体系的讲解以及对一些现代物理学前沿领域的讲解。在这三方面的内容中,考虑到我们物理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很注重具体的专业知识的传授),笔者认为对学生和多数读者而言前两个方面(物理学史、物理学的哲学属性)而非第三个方面(今天的物理学)反而会更重要一些。在这前两个方面里面,物理学史在我们的现有教材中比较缺乏。幸运的是,最近几年很多大学的物理老师对其重要性也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很多学校也在企图开设《物理学史》的本科生课程。但对于第二个方面(物理学的哲学属性),笔者身边的同行关注的就相对少了很多。S
4 㵝 0.1 㹐㏎䁈㬘㬟䅃㵝᱄䊻⡫䎀㋕㎕᷍㹐㏎䁈䊻㸳㗨⭥䁼㏐䇇ⶤ㬨䄜ⶒ⿎㉎᱄⭒㸳㗨 䍚㋋䎃ⶒ⿎㉎⭥㬒⽓᷍㹐㏎䁈⭥㏛㬘᱃㏛㬘䐱㦬㹐᱃㦬㹐㪎㩰䄵ゑ㦬㹐䐏ヅⳃ㪛⭥㬣᷍ 䇇ⶤ䊻㸳㗨⭥䁼㣑凓凓㧈㪛⭹᱃⭹䍚㻷⨗㎕᱄䎃䂚᷍㸳㗨⤦㚽㪏㋭⭹㏎ㆃ㹐㏎䁈᱄㹐 ㏎䁈䊻㸳㗨⭥䁼㏐᷍䄓⤦㚽㬨㻫』⭥᱄⭒㦜᷍䎃㵝㏐䇱⼽ⱁ㭞䁈コ᱃䍽䁈コ᱄䎃䈌㹐㏎ 䁈⭥䓵㦜䍽䁈㭕㾵㗽㣱㼁᷍⽔㘇㸳㗨。㼋㻙ㆃ㬮᱄ 〚䇻䎃㋝㔨᷍⡫䎀ㅌ㋯⧭㛃ⶓⶨ⭥㚻㦾㧞Ⳟ㘇㎕䍚㋋᱄⭻䄜᷍㬨ⰵ㹐 ㏎䁈ⳃ䍚㬘⭥䓽ㆂ䈌⧣㭗ᷜ⭻ⱟ᷍㬨ⰵ㹐㏎䁈䎃㗦䁈㋧⭥䍽䁈㭕㾵⭥㯝㋝ᷜ⭻㧞᷍ 㬨ⰵ䄲㈎⧪㭍⭥㹐㏎䁈䐋㬗㳆㻖⭥ㅓㆃ䄵ゑⰵ䄜㾊㻷⫛㹐㏎䁈㣑䁹㒍䈓⭥ㅓㆃ᱄ 䊻䎃㧞Ⳟ㘇⭥㚻㦾䐱᷍㋝㔨⭞㸳㗨㹐㏎䁈䓉䄖ㅭ䈞⭥㲹⮄᷉㸳㗨⼽䓃䐹㉀㳆 ⭥䓉䄖䐋㬗⭥⪌㬻᷊᷍⡫䎀㦰㸋ⰵ䁈㪛⼮ⱁ㭞Ⱒ䎀ⱙ䁵㣑㑞Ⳟ㘇᷉㹐㏎䁈㬘᱃ 㹐㏎䁈⭥䍽䁈㭕㾵᷊ⱙ⳨⭻㧞Ⳟ㘇᷉㆒㳍⭥㹐㏎䁈᷊ⳕⱙ。ⷝ䐹䄋䄜㾊᱄䊻䎃 㣑㑞Ⳟ㘇㏐㘇᷍㹐㏎䁈㬘䊻㸳㗨⭥㻷䇱ㅭ⤥䐱⡩ㅰ㦒ⳇ᱄㾳䊬⭥㬨᷍䔏㆝゙㛋 ⼽ⱁ⫔䁈⭥㹐㏎㎰㬇ⰵ㡅䐹䄋㾵䄓Ⱍ䇱㑬⡩ㅰ㤆⨟⭥㦰㬗᱄⼽ⱁ䁈㾄䄓䊻㡔㵝㋋ 㪉᱗㹐㏎䁈㬘᱘⭥⡟㋧㪛㋯⧭᱄⭌ⰵ䇻⭻ⱟⳞ㘇᷉㹐㏎䁈⭥䍽䁈㭕㾵᷊᷍⡫䎀 㪎⢀⭥㵍㾱䓃⭥㈮㼁ⰵ㩺㑬⼽ⱁ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