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基础实验·451gmadg圆盘的转动惯量:I盘=I台+盘—I=:I监理相对误差;Erα =L=lam | × 100% -;I盘理1圆环的转动惯量:I环=I台+环一I=;1环理m环(d弄十d)=8相对误差;E,称 = LI二 1 量 | × 100% =I环理2.计算单个圆柱体绕“新”转轴的转动惯量的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验证平行轴定理(l台+#—1名)=单个圆柱体的转动惯量I=I理一;Ea--gmed +m# zi -(12台+#—1谷)=单个圆柱体的转动惯量I,=I2现m桂d+m=;Er28如果小圆柱体转动惯量实验值对于理论值相对误差很小,则验证了(3-1-16)式的正确性.如果验证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注意事项】1.水平泡容易损坏,注意不要摔坏2.必须使滑轮的凹槽和绕线轮盘在同一水平面上,3.释放础码时,必须使础码处于基本静止的铅直状态4.释放础码时,遮光杆必须在光电门内,当系统转动时,不能有磕碰现象【预习思考题】1.总结本实验所要求满足的条件,说明它们在实验中是如何实现的?2.为什么要保证细线水平及与载物台转轴垂直?用三线摆测刚体的转动惯量3.1.3【实验目的】1.学会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2.学会用累积放大法测量摆动的周期,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实验原理】1.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如图3-1-4所示为FB210型三线摆实验仪的实物照片.上、下圆盘均处于水平,悬挂在横梁上,三个对称分布的等长悬线将两圆盘相连图3-1-4三线摆上圆盘固定,下圆盘可绕中心轴O做扭摆运动.当下盘转动角度很小,且略去空气阻力时,扭摆的运动可近似看作简谐振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转动定律均可以导出下盘绕中心轴0O°的转动惯量为(见附录3):
圆盘的转动惯量:I盘 =I台+盘 -I台 = ;I盘理 = 1 8 m盘 d2 盘 = ; 相对误差:Er盘 = 旤I盘 -I盘理 旤 I盘理 暳100% = ; 圆环的转动惯量:I环 =I台+环 -I台 = ;I环理 = 1 8 m环 (d2 外 +d2 内 )= ; 相对误差:Er环 = 旤I环 -I环理 旤 I环理 暳100% = . 2.计算单个圆柱体绕“新暠转轴的转动惯量的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验证平行轴定理. 单个圆柱体的转动惯量I1 = 1 2 (I1台+柱 -I台 )= ; I1理 = 1 8 m柱d2 柱 +m柱 x2 1 = ;Er1 = . 单个圆柱体的转动惯量I2 = 1 2 (I2台+柱 -I台 )= ; I2理 = 1 8 m柱d2 柱 +m柱x2 2 = ;Er2 = . 如果小圆柱体转动惯量实验值对于理论值相对误差很小,则验证了(3灢1灢16)式的正确 性.如果验证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 暰注意事项暱 1.水平泡容易损坏,注意不要摔坏. 2.必须使滑轮的凹槽和绕线轮盘在同一水平面上. 3.释放砝码时,必须使砝码处于基本静止的铅直状态. 4.释放砝码时,遮光杆必须在光电门内,当系统转动时,不能有磕碰现象. 暰预习思考题暱 1.总结本实验所要求满足的条件,说明它们在实验中是如何实现的? 图3灢1灢4 三线摆 2.为什么要保证细线水平及与载物台转轴垂直? 3灡1灡3 用三线摆测刚体的转动惯量 暰实验目的暱 1.学会用三线摆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 2.学会用累积放大法测量摆动的周期. 3.验证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暰实验原理暱 1.测定刚体的转动惯量 如图3灢1灢4所示为FB210型三线摆实验仪的实物照片.上、下圆盘 均处于水平,悬挂在横梁上.三个对称分布的等长悬线将两圆盘相连. 上圆盘固定,下圆盘可绕中心轴 OO曚 做扭摆运动.当下盘转动角度很 小,且略去空气阻力时,扭摆的运动可近似看作简谐振动.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刚体转动定律 均可以导出下盘绕中心轴 OO曚的转动惯量为(见附录3): 第3章 基础实验 ·45·
:46:大学物理实验I-moSRrTs,(3-1-19)4元2H。式中,m。为下盘的质量,r,R分别为上下盘悬点离各自圆盘中心的距离,H。为平衡时上下盘间的垂直距离,T。为下盘做简谐运动的周期,g为重力加速度将质量为m1的待测物体放在下盘上,并使待测刚体的转轴与OO轴重合,测出此时三线摆运动周期T。和上下圆盘间的垂直距离H.同理可求得待测物体和下圆盘对中心转轴O轴的总转动惯量为Io - (mo tm)gRr Ta.(3-1-20)4元H如不计因重量变化而引起悬线伸长,则有H~H。.那么,待测物体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I, = lo I。=-gRE-[(mo+ m) Te moTa].(3-1-21)4元2H。因此,通过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测量,便可求出刚体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2.验证平行轴定理用三线摆法还可以验证平行轴定理,若质量为m的物体0以通过其质心为轴的转动惯量为Ic,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r时(图3-1-5),则此物体对新轴O°的转动惯量理论值为Ioy =le+mr,这一结论称为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0实验中将质量均为m2、半径为r2、形状和质量分布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体对称地放置在下圆盘上(下盘有对称的两图3-1-5平行轴定理示意图个小孔).按前面所述方法,测出两小圆柱体和下圆盘绕中心轴OO°的转动周期T?则可求出单个小圆柱体对中心转轴OO°的转动惯量1[(mo+ 2m2)gRr T - I。Iz-(3-1-22)24元H1因为圆柱体通过其轴心的转动惯量Icm2r,所以,如果测出小圆柱中心与下圆盘中心之2间的距离工以及小圆柱体的半径r2,则由平行轴定理可求得小圆柱体转动惯量的理论值I'=le+m22=1n(3-1-23)mr+m2r22比较I,与I,的大小,若两数值接近,可验证平行轴定理【实验仪器】1.FB210型(双支架)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仪2.FB213A型数显计时计数毫秒仪(使用说明见附录3)3.米尺、游标卡尺,【实验内容】1.调整三线摆装置(1)观察上圆盘上的水准器,调节底板上三个调节螺钉,使上圆盘处于水平状态,(2)观察下圆盘上的水准器,调节上圆盘上三个悬线长度调节螺钉,把下圆盘调到水平状态,此时三悬线必然等长,固定紧固螺钉
I0 = m0gRr 4毿2H0 T2 0, (3灢1灢19) 式中,m0 为下盘的质量,r,R 分别为上下盘悬点离各自圆盘中心的距离,H0 为平衡时上下盘 间的垂直距离,T0 为下盘做简谐运动的周期,g为重力加速度. 将质量为m1 的待测物体放在下盘上,并使待测刚体的转轴与 OO曚轴重合.测出此时三线 摆运动周期T01 和上下圆盘间的垂直距离 H.同理可求得待测物体和下圆盘对中心转轴 OO曚 轴的总转动惯量为 I01 = (m0 +m1)gRr 4毿2H0 T2 01. (3灢1灢20) 如不计因重量变化而引起悬线伸长,则有 H 曋 H0.那么,待测物体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为 I1 =I01 -I0 = gRr 4毿2H0 [(m0 +m1)T2 01 -m0T2 0]. (3灢1灢21) 因此,通过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测量,便可求出刚体绕中心轴的转动惯量. 2.验证平行轴定理 图3灢1灢5 平行轴定理示意图 用三线摆法还可以验证平行轴定理.若质量为 m 的物体 以通过其质心为轴的转动惯量为IC,当转轴平行移动距离x 时(图3灢1灢5),则此物体对新轴 OO曚的转动惯量理论值为 IOO曚 =IC +mx2, 这一结论称为转动惯量的平行轴定理. 实验中将质量均为m2、半径为r2、形状和质量分布完全 相同的两个圆柱体对称地放置在下圆盘上(下盘有对称的两 个小孔).按前面所述方法,测出两小圆柱体和下圆盘绕中心 轴 OO曚的转动周期T02,则可求出单个小圆柱体对中心转轴 OO曚的转动惯量 I2 = 1 2 (m0 +2m2)gRr 4毿H0 T2 02 -I é ë êê ù û ú 0ú . (3灢1灢22) 因为圆柱体通过其轴心的转动惯量IC = 1 2 m2r2 2,所以,如果测出小圆柱中心与下圆盘中心之 间的距离x 以及小圆柱体的半径r2,则由平行轴定理可求得小圆柱体转动惯量的理论值 I曚2=IC +m2x2 = 1 2 m2r2 2 +m2x2. (3灢1灢23) 比较I曚2与I2 的大小,若两数值接近,可验证平行轴定理. 暰实验仪器暱 1.FB210型(双支架)三线摆转动惯量实验仪. 2.FB213A 型数显计时计数毫秒仪(使用说明见附录3). 3.米尺、游标卡尺. 暰实验内容暱 1.调整三线摆装置 (1)观察上圆盘上的水准器,调节底板上三个调节螺钉,使上圆盘处于水平状态. (2)观察下圆盘上的水准器,调节上圆盘上三个悬线长度调节螺钉,把下圆盘调到水平状 态,此时三悬线必然等长,固定紧固螺钉. ·46· 大学物理实验
第3章基础实验.47(3)适当调整光电传感器安装位置,使下圆盘边上的挡光杆能自由往返通过光电门2.测量周期T。和To,To2(1)接通FB213A型数显计时计数毫秒仪的电源,把光电接收装置与毫秒仪连接.合上毫秒仪电源开关,预置测量次数为20次.设置计数次数时,分别按“置数”键的十位或个位按钮进行调节(注意:数字调节只能按进位操作),设置完成后会自动保持设置值,直到再次改变设置为止(2)测量周期T。:首先使下圆盘处于静止状态,然后拨动上圆盘的“转动手柄”,将上圆盘转过一个小角度(5°左右),带动下圆盘绕中心轴O做微小扭摆运动.经过若干周期,待运动稳定后,按毫秒仪上的“执行”键,毫秒仪开始计时,每计量一个周期,周期显示数值自动逐1递减,直到递减为0时,计时结束,毫秒仪显示出累计20个周期的时间,将数据记录到表3-1-6中,重复6次注意:每开始一次测量时,要先按毫秒仪的“返回”键,使毫秒仪进入计时状态,(3)测定摆动周期To1:将圆环放在下圆盘上,使两者的中心轴线相重叠,测量转动20个周期所用的时间,重复6次,将数据记录到表3-1-6中(4)测定摆动周期To2:将两个小圆柱体对称放置在下圆盘上,测量转动20个周期所用的时间,重复6次,将数据记录到表3-1-6中,表3-1-6累积法测周期数据记录表次数下盘下盘十两个圆柱下盘十圆环1扭摆220次3所需的4时间T5/s6平均摆动1个周期T。ToToz时间T/20/s3.用米尺测量圆环内、外直径,用游标尺测小圆柱体直径各6次,数据记录到表3-1-7中表 3-1-7相关直径多次测量数据记录表次数12563A平均值/mm项目F丙 =圆环内直径2rT井=圆环外直径2r外小圆柱体直径2rT2 =4.单次测量数据用米尺分别测出上下圆盘三悬点之间的距离a和b,然后算出悬点到中心的距离r和R(等边三角形外接圆半径).测量上下盘垂直距离H。,放置小圆柱体两孔中心间距2r,记录各刚体的质量
(3)适当调整光电传感器安装位置,使下圆盘边上的挡光杆能自由往返通过光电门. 2.测量周期T0 和T01,T02 (1)接通FB213A型数显计时计数毫秒仪的电源,把光电接收装置与毫秒仪连接.合上毫秒 仪电源开关,预置测量次数为20次.设置计数次数时,分别按“置数暠键的十位或个位按钮进行调 节(注意:数字调节只能按进位操作),设置完成后会自动保持设置值,直到再次改变设置为止. (2)测量周期T0:首先使下圆盘处于静止状态,然后拨动上圆盘的“转动手柄暠,将上圆盘 转过一个小角度(5曘左右),带动下圆盘绕中心轴 OO曚做微小扭摆运动.经过若干周期,待运动 稳定后,按毫秒仪上的“执行暠键,毫秒仪开始计时,每计量一个周期,周期显示数值自动逐1递 减,直到递减为0时,计时结束,毫秒仪显示出累计20个周期的时间,将数据记录到表3灢1灢6 中,重复6次. 注意:每开始一次测量时,要先按毫秒仪的“返回暠键,使毫秒仪进入计时状态. (3)测定摆动周期T01:将圆环放在下圆盘上,使两者的中心轴线相重叠,测量转动20个周 期所用的时间,重复6次,将数据记录到表3灢1灢6中. (4)测定摆动周期T02:将两个小圆柱体对称放置在下圆盘上,测量转动20个周期所用的 时间,重复6次,将数据记录到表3灢1灢6中. 表3灢1灢6 累积法测周期数据记录表 扭摆 20次 所需的 时间T /s 次数 下盘 下盘 + 圆环 下盘 + 两个圆柱 1 2 3 4 5 6 平均 摆动1个周期 时间T/20/s T0 = T01 = T02 = 3.用米尺测量圆环内、外直径,用游标尺测小圆柱体直径各6次,数据记录到表3灢1灢7中. 表3灢1灢7 相关直径多次测量数据记录表 次 数 项 目 1 2 3 4 5 6 平均值/mm 圆环内直径2r内 r内 = 圆环外直径2r外 r外 = 小圆柱体直径2r2 r2 = 4.单次测量数据 用米尺分别测出上下圆盘三悬点之间的距离a和b,然后算出悬点到中心的距离r和R(等 边三角形外接圆半径).测量上下盘垂直距离 H0,放置小圆柱体两孔中心间距2x,记录各刚体 的质量. 第3章 基础实验 ·47·
:48:大学物理实验/3/3mm,Rmm;b=a=mm;mm,33H.=H-mm;下盘质量mo=g,圆环质量mi=g圆柱体质量m2=mm:g=9794mm.s-2g:两孔间距2r=【数据处理】1.将测得数据代入相应公式计算转动惯量实验值:(1)根据(3-1-19)式计算圆盘的转动惯量I。:(2)根据(3-1-21)式计算圆环的转动惯量I.(3)根据(3-1-22)式计算圆柱体的转动惯量122.用测得数据计算圆环、小圆柱体的转动惯量理论值:1(1)根据(3-1-18)式计算圆环的转动惯量I-mi(r+r)2(2)根据(3-1-23)式计算小圆柱体的转动惯量I23.将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求圆环、小圆柱体转动惯量实验值对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如果小圆柱体转动惯量实验值对于理论值相对误差很小,则验证了(3-1-22)式的正确性.如果验证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思考题】1.用三线摆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时,为什么必须保持下盘水平?2.在测量过程中,如下盘出现晃动,对周期的测量有影响吗?如有影响,应如何避免?3.三线摆放上待测物后,其摆动周期是否一定比空盘的转动周期大?为什么?4.测量圆环的转动惯量时,若圆环的转轴与下盘转轴不重合,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5.如何利用三线摆测定任意形状的物体绕某轴的转动惯量?6.三线摆在摆动中受空气阻尼,振幅越来越小,它的周期是否会变化?对测量结果影响大吗?为什么?【拓展阅读】[1]胡协凡,王静,转动惯量测试仪的误差分析及改进测量方法的探讨.物理实验,1987,vol.7(02):86-87.[2]徐朋,刘军,张萍三线摆测转动惯量的不确定度分析大连大学学报.1999,vol.20(02):19-21.[3]杨建新.旋转带电球体的转动惯量.大学物理.1998,vol.17(10):11-13【附录1悬丝的切变模量计算公式推导物体在平行于表面的力的作用下,只改变形状、不改变体积的形变称为切变,如图3-1-6所示.应力与应变的比值称为切变弹性模量:FS3=SN=(当很小时)19L如图3-1-7所示,对于一段长为L的钢丝,设其中截面积为pdodo的体积元所受切向力dF,产生切应变Ft
a= mm,R= 3 3 a= mm;b= mm,r= 3 3 b= mm; H0 =H = mm;下盘质量m0 = g,圆环质量m1 = g, 圆柱体质量m2 = g;两孔间距2x= mm;g=9794 mm·s-2 暰数据处理暱 1.将测得数据代入相应公式计算转动惯量实验值: (1)根据(3灢1灢19)式计算圆盘的转动惯量I0. (2)根据(3灢1灢21)式计算圆环的转动惯量I1. (3)根据(3灢1灢22)式计算圆柱体的转动惯量I2. 2.用测得数据计算圆环、小圆柱体的转动惯量理论值: (1)根据(3灢1灢18)式计算圆环的转动惯量I曚1= 1 2 m1(r2 内 +r2 外 ). (2)根据(3灢1灢23)式计算小圆柱体的转动惯量I曚2. 3.将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求圆环、小圆柱体转动惯量实验值对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如 果小圆柱体转动惯量实验值对于理论值相对误差很小,则验证了(3灢1灢22)式的正确性.如果 验证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 暰思考题暱 1.用三线摆测量刚体的转动惯量时,为什么必须保持下盘水平? 2.在测量过程中,如下盘出现晃动,对周期的测量有影响吗? 如有影响,应如何避免? 3.三线摆放上待测物后,其摆动周期是否一定比空盘的转动周期大? 为什么? 4.测量圆环的转动惯量时,若圆环的转轴与下盘转轴不重合,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5.如何利用三线摆测定任意形状的物体绕某轴的转动惯量? 6.三线摆在摆动中受空气阻尼,振幅越来越小,它的周期是否会变化? 对测量结果影响大 吗? 为什么? 暰拓展阅读暱 [1] 胡协凡,王静.转动惯量测试仪的误差分析及改进测量方法的探讨.物理实验. 1987,vol.7(02):86灢87. [2] 徐朋,刘军,张萍.三线摆测转动惯量的不确定度分析.大连大学学报.1999,vol. 20(02):19灢21. [3] 杨建新.旋转带电球体的转动惯量.大学物理.1998,vol.17(10):11灢13. 暰附录1暱 悬丝的切变模量计算公式推导 物体在平行于表面的力的作用下,只改变形状、不改变体积的形变称为切变,如图3灢1灢6所示.应力与应 变的比值称为切变弹性模量: N = F S 氄 = F S l L (当氄很小时). 如图3灢1灢7所示,对于一段长为L 的钢丝,设其中截面积为氀d氄d氀的体积元所受切向力dF,产生切应变 图3灢1灢6 切变示意图 ·48· 大学物理实验
第3章基础实验:49/L(当≤L)根据切变模量定义知dFN=ededep0LNeo'dedp即dFLP此力对该体积元绕轴线的扭转力矩为NadodpdM = pdF =I.整个钢丝所受力矩NO dpdp -Nro = 0M=2L其中=为钢丝的扭转弹性系数,将k代入(3-1-2)式、(3-1-3)式得214元1起=8元Ll盘B=(3-1-24)-LNrtk图 3-1-7钢丝切变示意图4元28元L(1#+)一(Iα+1#)=I+环一(3-1-25)Nrt上两式相减,并用钢丝直径d代替半径r,经整理得:128元LI斤N址-(T+#-T)(3-1-26)【附录2】智能计数计时器(简称TD)简介及技术指标图3-1-8所示为智能计数计时器的面板,(1)主要技术指标美球冲时间分辨率(最小显示位)为0.0001秒,误差为0.004%.最大功耗0.3W.(2)智能计数计时器简介智能计数计时器配备一个十9V稳压直流电源.智能计数计时器:十9V直流电源输人段端:122×32点阵图形LCD:三个操作按钮:模式选择/查询下翻按钮、项目选择/查询上翻按钮、确定/暂停按钮:四个信号源输入端,两个4孔输人端是二组,两个3孔输人端是另一组,4孔的A通道同3孔的A通道同属同一通道,不管接那个效果一样,同样4孔的B通图3-1-8智能计数计时器道和3孔的B通道统属同一通道(图3-1-9和图3-1-10).前视图前视图-732001CGND信号信号GND+5V12?4GND30-9V图3-1-9四孔输人端(主板座子)图3-1-10三孔输入端(主板座子)注意:①有A,B两通道,每通道都各有两个不同的插件(分别为电源+5V的光电门4芯和电源十9V的光电门3芯),同一通道不同插件的关系是互的·禁止同时接插同一通道不同插件②本实验只备有4孔信号连接线,所以只须连接4孔的信号源输人端
r毴/L(当r毴 曑L).根据切变模量定义知 N = dF 氀d氄d氀 氀毴 L 即 dF = N毴 L氀 2d氄d氀 此力对该体积元绕轴线的扭转力矩为 dM =氀dF = N毴 L氀 3d氄d氀 图3灢1灢7 钢丝切变示意图 整个钢丝所受力矩 M = N毴 L曇 r 曇0 2毿 0氀 3d氄d氀= 毿Nr4 2L 毴 =k毴 其中k= 毿Nr4 2L 为钢丝的扭转弹性系数.将k代入(3灢1灢2)式、(3灢1灢3)式得 I2 盘 = 4毿2I盘 k = 8毿LI盘 Nr4 (3灢1灢24) I2 盘+环 = 4毿2 k (I盘 +I环 ) = 8毿L(I盘 +I环 ) Nr4 (3灢1灢25) 上两式相减,并用钢丝直径d代替半径r,经整理得: N丝 = 128毿LI环 d4(T2 盘+环 -T2 盘 ) (3灢1灢26) 图3灢1灢8 智能计数计时器 暰附录2暱 智能计数计时器(简称TD)简介及技术指标 图3灢1灢8所示为智能计数计时器的面板. (1)主要技术指标 时间分辨率 (最 小 显 示 位)为 0.0001 秒,误 差 为 0.004%,最 大 功 耗0.3 W. (2)智能计数计时器简介 智能计数计时器配备一个 +9V 稳压直流电源.智能计数计时器: +9V直流电源输入段端;122暳32点阵图形LCD;三个操作按钮:模式选 择/查询下翻按钮、项目选择/查询上翻按钮、确定/暂停按钮;四个信号 源输入端,两个4孔输入端是一组,两个3孔输入端是另一组,4孔的 A通 道同3孔的 A 通道同属同一通道,不管接那个效果一样,同样4孔的 B通 道和3孔的 B通道统属同一通道(图3灢1灢9和图3灢1灢10). 图3灢1灢9 四孔输入端(主板座子) 图3灢1灢10 三孔输入端(主板座子) 注意:栙 有 A,B两通道,每通道都各有两个不同的插件(分别为电源+5V的光电门4芯和电源+9V的 光电门3芯),同一通道不同插件的关系是互斥的,禁止同时接插同一通道不同插件. 栚 本实验只备有4孔信号连接线,所以只须连接4孔的信号源输入端. 第3章 基础实验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