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2:理解并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能够了解他人的想法并与人沟通, 在团队合作中不断对现有的环境伦理学问题以及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认识, 了解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课程目标3: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能分析城市的 形成、发展和变迁,并对今后如何营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能树立自己的看法。 (三)课程目标和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43了解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工程措施,能找到与自然 和谐并进的污染治理方法 8-2热爱环境保护事业 能在环境工程实成中懂法 于法,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具备环境保护的社台 责任。 92具有较强的环境话应能力,能够在团队中独立 合作开屁工作,能够根据团队需要承担相应职责,组 9团队和个人 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102拥有宽广的祝野,正确表达个人观点,就复药 环境污染问题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交流 10为浦 和泡通 2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等 12.终身学习 习和终身学习意识。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学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教学方式(讲授 支撞课得 实验、上机,讨论 目标 环境科学的领城:环境 重点:环境问趣相互 第一章 问愿相互关联的特性 关联的特性 :生态系 绪论 统方法 讲授 生态系统方法:区域王 难点:区域环境问 境句数 重点:环墙伦理:环 第二章 自然观:环境伦理:环 境态度:环境公平 个人环境伦理:全球 境态度:社会环境伦 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 理:企业环境伦理:环 课程思政,人与 难点,环培伦理,环 讲授 1,2 境公平:个人环境伦 环境辩证关系 境态度,环境公平」 理:全球环境伦理 个人环境伦理:全球 环境伦理
7 课程目标 2:理解并掌握环境问题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能够了解他人的想法并与人沟通, 在团队合作中不断对现有的环境伦理学问题以及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认识, 了解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课程目标 3: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能分析城市的 形成、发展和变迁,并对今后如何营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能树立自己的看法。 (三)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 1 4-3 了解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工程措施,能找到与自然 和谐并进的污染治理方法。 8-2 热爱环境保护事业,能够在环境工程实践中懂法 守法,遵守工程职业道德规范,具备环境保护的社会 责任。 4.研究 8.职业规范 2 9-2 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在团队中独立或 合作开展工作,能够根据团队需要承担相应职责,组 织、协调和指挥团队开展工作。 9.团队和个人 3 10-2 拥有宽广的视野,正确表达个人观点,就复杂 环境污染问题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交流 和沟通。 12-1 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 习和终身学习意识。 10.沟通 12. 终身学习 三、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预期学习成果 重点、难点 学 时 教学方式(讲授、 实验、上机、讨论) 支撑课程 目标 第一章 绪论 环境科学的领域;环境 问题相互关联的特性; 生态系统方法;区域环 境问题 重点:环境问题相互 关联的特性;生态系 统方法 难点:区域环境问 题 2 讲授 1 第二章 环境伦理 课程思政:人与 环境辩证关系 自然观;环境伦理;环 境态度;社会环境伦 理;企业环境伦理;环 境公平;个人环境伦 理;全球环境伦理。 重点:环境伦理;环 境态度;环境公平; 个人环境伦理;全球 环境伦理 难点:环境伦理;环 境态度;环境公平; 个人环境伦理;全球 环境伦理 2 讲授 1,2
风哈与经济学.风骑共 重点:风险与经济 一音 占描述,环墙领域的 学,风哈结直描述 环境风险和成 济学:利用经济学工 环境领域的经济学 1.2 本:制定决策的 分析环境问题:经济学 难点:利用经济学 讲授 要素 和可特续发展:经济, 其分析环境问题:经 环境与发尿中国家。 济学和可持续发屁 利学的思老方法,科学 第四音 交叉关系利 的局限性:物质结枸 :科学的思考方 法:科学的局限性 能量原理:能量流的再 讲授 理:物质、能量 和环境 境含义。 难点:科学的思考月 法:科学的局限性 第五章环境和 重点:生态学概念: 主要内容:生态学概 生物间的相互作 自然选择的作用 自然选择的作用和过 化:生物相互作用类 用 进化:生物相互作用类 思政目标:绿水 型:种群和生态系统的 讲授 难点:生物相互作用 青山为何是金山 相互作用。 类型:种群和生态系 银山 统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演替:生物 里点:主要的陆地生 第六章生态系 群落:主要的陆地生态 态系统:主要的水生 统及群落的种类 系统:主要的水生生态 生态系统 2 讲授 系统。 难点:演替:生物群 第八章能源与 重点:能源利用的经 能源消耗的历史:能温 济学和政治学:能置 文明:消费模式 被利用的有式.能顺利 消插的共热 理程用动日标。 讲授 难点:能源利用的 能源结构与全球 用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能源消耗的趋势。 济学和政治学能 消耗的趋势 能源:资源与储量:化 重点:可再生能源现 石燃料的形成:与化石 第九章不可再 状,可再生能源的主 燃料利用有关的问题: 生能 要坐型能节约 第十章可再生 核能:核燃料循 可再生能 2 讲授 2.3 能源 再生能源现状 可再生 状,可再生能源的 晓源的主要类型,能湖 要类型,能源节约 节约 规划的必要性:影响十 地利用的历史因素 重点 上地利用规划 第十二章土地 心城市到郊区的 京则 土地利用规划 移:城市蔓生的因素 的执行机制 利用规划 城市扩张带来的各种 难点:士地利用规制 兔 问题:土地利用规划原 原则:土地利用规划 则:土地利用规划的执 的执行机制 行机制
8 第三章 环境风险和成 本:制定决策的 要素 风险与经济学;风险特 点描述;环境领域的经 济学;利用经济学工具 分析环境问题;经济学 和可持续发展;经济、 环境与发展中国家。 重点:风险与经济 学;风险特点描述; 环境领域的经济学 难点:利用经济学工 具分析环境问题;经 济学和可持续发展 2 讲授 1 , 2 第四章 交叉关系科学原 理:物质、能量 和环境 科学的思考方法;科学 的局限性;物质结构; 能量原理;能量流的环 境含义。 重点:科学的思考方 法;科学的局限性 难点:科学的思考方 法;科学的局限性 2 讲授 2 第五章 环境和 生物间的相互作 用 思政目标:绿水 青山为何是金山 银山。 主要内容:生态学概 念;自然选择的作用和 进化;生物相互作用类 型;种群和生态系统的 相互作用。 重点:生态学概念; 自然选择的作用和进 化;生物相互作用类 型 难点:生物相互作用 类型;种群和生态系 统的相互作用 2 讲授 1 第六章 生态系 统及群落的种类 主要内容:演替;生物 群落;主要的陆地生态 系统;主要的水生生态 系统。 重点:主要的陆地生 态系统;主要的水生 生态系统 难点:演替;生物群 落 2 讲授 1 第八章 能源与 文明:消费模式 课程思政目标: 能源结构与全球 变暖 能源消耗的历史;能源 被利用的方式;能源利 用的经济学和政治学; 能源消耗的趋势。 重点:能源利用的经 济学和政治学;能源 消耗的趋势 难点:能源利用的经 济学和政治学;能源 消耗的趋势 2 讲授 2 第九章 不可再 生能源 第十章 可再生 能源 能源;资源与储量;化 石燃料的形成;与化石 燃料利用有关的问题; 核能;核燃料循环,可 再生能源现状,可再生 能源的主要类型,能源 节约 重点:可再生能源现 状,可再生能源的主 要类型,能源节约 难点:可再生能源现 状,可再生能源的主 要类型,能源节约 2 讲授 2 , 3 第十二章 土地 利用规划 规划的必要性;影响土 地利用的历史因素;从 中心城市到郊区的迁 移;城市蔓生的因素; 城市扩张带来的各种 问题;土地利用规划原 则;土地利用规划的执 行机制。 重点:土地利用规划 原则;土地利用规划 的执行机制 难点:土地利用规划 原则;土地利用规划 的执行机制 2 讲授 3
重点:土堞保护实 底质过程:土壤与土 践:传统拼作与保护 地: 土壤的形成:土 性耕作:非农业用地 第十三章士堞 性质:士制面 的保护 及其应用 侵蚀:土壤保护实宽 讲授 3 传统耕作与保护性 难点:土壤保护实 作:非农业用地的保 践:传统耕作与保拼 护 性耕作:非农业用地 的保护 农业的发展:化石燃料 第十四章农业 重点:农药使用带米 与人力:化肥的影南: 方法与虫害管理 的问题。传统农业的 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农 课程思政目标: 格代方式 了解人与害虫的 药使用带来的问题:为 难点:农药使用带来 讲授 2,3 什么农药使用如此厂 关系 的间题:传统农业的 泛:传统农业的替代力 替代方式 式. 水间题:水文循环:人重点:水污染种类和 第十五章水管 类活动对水文活环的 水污染源:用水规划 理 影响:水的利用种类 问题 2 讲授 3 水污染种类和水污 难点:用水规划问 原:用水规划问题。 题 量点:空气污染物的 大气:大气污染。空气 分米,空气污 第十六章空气 污染物的分类:空气污 难点 质量问匙 酸沉降 染控制:酸沉降:臭 讲授 耗损:全球变暖与气 耗损:全球变暖与气候 候变化:室内空气污 变化:室内空气污染 垫 固体废物的种类:城市 第十七章固体 固体废物:废物处置方 重点:废物处置方法 2 讲授 废物管理与处置 法 难点:废物处置方法 新世纪面临的新挑战: 重点:中国环境政闲 第十九意环墙 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 的发展:环境政策与 政策与决策 环境政策与法规:绿色 法规:绿色地缘政治 程用政目 地缘政治学:恐怖主义 讲授 1,3 拿握中国在维护 环境:因际环境心 难点:环境政策与沙 环境中做的努力 策:问题的最终解决取 规:绿色地缘政治学 决于你。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 重要内容。 9
9 第十三章 土壤 及其应用 底质过程;土壤与土 地;土壤的形成;土壤 性质;土壤剖面;土壤 侵蚀;土壤保护实践; 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 作;非农业用地的保 护。 重点:土壤保护实 践;传统耕作与保护 性耕作;非农业用地 的保护 难点:土壤保护实 践;传统耕作与保护 性耕作;非农业用地 的保护 2 讲授 3 第十四章 农业 方法与虫害管理 课程思政目标: 了解人与害虫的 关系 农业的发展;化石燃料 与人力;化肥的影响; 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农 药使用带来的问题;为 什么农药使用如此广 泛;传统农业的替代方 式。 重点:农药使用带来 的问题;传统农业的 替代方式 难点:农药使用带来 的问题;传统农业的 替代方式 2 讲授 2,3 第十五章 水管 理 水问题;水文循环;人 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 影响;水的利用种类; 水污染种类和水污染 源;用水规划问题。 重点:水污染种类和 水污染源;用水规划 问题 难点:用水规划问 题 2 讲授 3 第十六章 空气 质量问题 大气;大气污染;空气 污染物的分类;空气污 染控制;酸沉降;臭氧 耗损;全球变暖与气候 变化;室内空气污染。 重点:空气污染物的 分类;空气污染控制 难点:酸沉降;臭氧 耗损;全球变暖与气 候变化;室内空气污 染 2 讲授 3 第十七章 固体 废物管理与处置 固体废物的种类;城市 固体废物;废物处置方 法。 重点:废物处置方法 难点:废物处置方法 2 讲授 3 第十九章 环境 政策与决策 课程思政目标: 掌握中国在维护 环境中做的努力 新世纪面临的新挑战; 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 环境政策与法规;绿色 地缘政治学;恐怖主义 与环境;国际环境政 策;问题的最终解决取 决于你。 重点:中国环境政策 的发展;环境政策与 法规;绿色地缘政治 学 难点:环境政策与法 规;绿色地缘政治学 2 讲授 1,3 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为 重要内容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为闭卷笔试。 考试课程成绩一般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 (二)课程成绩 1、平时成绩占60%,主要包括:期中测评占20%、平时作业占20%、课堂表现占20%。 2、期末成绩占40%,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试范围应通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 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 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考试题型以简答题、分析题、计算题为主。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1)平时成结分为100分,总成的60 平时成绩 2)针对平时成绩对应的课程目标,由作业、测验、课堂表现等部分构成,各部分占比及 评分标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成绩100分,占课程考核成绮的40%. 期末考试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愿型:可以 含单项选择愿、多项选择 ,填空愿、简答题、计算题和设计四 考试内容:针对期末考试对应的课程目标。 2.考核与评价方式 成结比例(平时成结6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60%) 课程日标 合计 作业 课堂老现 期末成绩(40%) (20% (209%) (20% 1 0 10 5 5 3动 2 10 10 10 3 10 10 15 35 合计成绩构成) 20 20 20 40 100% 五、教学方法 教学紧扣“课前预习、课上讨论、作业训练、考核“等教学要素,部分采用翻转课堂的形 式,在课前发布作业和视频让学生进行预习,课上先开展部分讨论活动,尽量引导学生进行 英语回答,在提升其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其英语水平,(一般用时在20-30分钟左右),之 后再进行教师讲授,包括对学生回答过程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以及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 进行深入讲解。 1)翻转课程:课前在线预学,课上在线讨论总结。 2)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在线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课件、习题解答。课件课后提供给学生。对 学生的辅导,主要采用当面答疑、泛雅教学平台、课程微信群、EMAL等多种形式。 10
10 (一)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为闭卷笔试。 考试课程成绩一般由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 (二)课程成绩 1、平时成绩占 60%,主要包括:期中测评占 20%、平时作业占 20%、课堂表现占 20%。 2、 期末成绩占 40%,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 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 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考试题型以简答题、分析题、计算题为主。 1.考核环节及说明 成绩构成 考核说明 平时成绩 (1)平时成绩满分为 100 分,占总成绩的 60% (2)针对平时成绩对应的课程目标,由作业、测验、课堂表现等部分构成,各部分占比及 评分标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期末考试 (1)考试方式及占比: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成绩 100 分,占课程考核成绩的 40%。 (2)评定依据:考试成绩的评定根据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 (3)考试题型:可以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设计题。 考试内容:针对期末考试对应的课程目标。 2.考核与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 成绩比例(平时成绩 60%+期末成绩 40%) 合计 平时成绩(60%) 作业 期末成绩(40%) (20%) 测验 (20%) 课堂表现 (20%) 1 0 10 5 15 30 2 10 10 5 10 35 3 10 0 10 15 35 合计(成绩构成) 20 20 20 40 100% 五、教学方法 教学紧扣“课前预习、课上讨论、作业训练、考核”等教学要素,部分采用翻转课堂的形 式,在课前发布作业和视频让学生进行预习,课上先开展部分讨论活动,尽量引导学生进行 英语回答,在提升其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其英语水平,(一般用时在 20~30 分钟左右),之 后再进行教师讲授,包括对学生回答过程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以及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 进行深入讲解。 1)翻转课程:课前在线预学,课上在线讨论总结。 2)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现有的在线课程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课件、习题解答。课件课后提供给学生。对 学生的辅导,主要采用当面答疑、泛雅教学平台、课程微信群、E-MAIL 等多种形式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 易于理解的内容上。在主要章节讲授后,要及时布置一定量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36学时,教师要及时对作业进行讲 评。 六、参考材料 线上:泛雅平台 线下:参考教材: Eldon D.Enger,etal,Environmental Science-.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第14版),清 华大学出版社(影印版),2018年 阅读书目: 1.G.Tler,Miller,,JR,Living in the Enviroment,高等教有出版社(影印版),2004年 2.钱易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高等教有出版社,2010年。 2赵景联主编,环境科学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3. 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盛连喜主编,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等 主撰人:凌云 审核人:贾、张拿慧 英文校对:陈以芹 教学副院长:李娟英 日期:2022年10月15日 11
11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 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 易于理解的内容上。在主要章节讲授后,要及时布置一定量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 36 学时,教师要及时对作业进行讲 评。 六、参考材料 线上:泛雅平台 线下:参考教材: Eldon D. Enger, et al,Environmental Science-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第 14 版),清 华大学出版社(影印版),2018 年。 阅读书目: 1. G.Tyler, Miller, JR,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版),2004 年。 2. 钱易主编,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 2. 赵景联主编,环境科学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年。 3. 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4. 盛连喜主编,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年。等 主撰人:凌云 审核人:贾睿、张拿慧 英文校对:陈以芹 教学副院长:李娟英 日 期:2022 年 10 月 1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