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 学时教学内容 备注 绪论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物理性质的检验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非金属化合物测定和水质污染物监测 底质监测和活性污泥监测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大气污染物的采集 态和蒸汽污染物质的测定和颗粒物 的测定 降水监测和大气污染生物监测法 固体废物监测 土壤污染物分类 土壤样品的采集 噪声污染与监测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合计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水样含氮量的测定 氧化硫的测定 颗粒状物质的测定 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中重金属测定 植物样品采集与制备 植物样品中重金属测定 30 点
周次 学时 教学内容 备注 2 绪论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 物理性质的检验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非金属化合物测定和水质污染物监测 底质监测和活性污泥监测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大气污染物的采集 气态和蒸汽污染物质的测定和颗粒物 的测定 大气降水监测和大气污染生物监测法 固体废物监测 土壤污染物分类 土壤样品的采集 噪声污染与监测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合计 30 实验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水样物理性质的测定 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水样含氮量的测定 二氧化硫的测定 颗粒状物质的测定 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中重金属测定 植物样品采集与制备 植物样品中重金属测定 合计 30 总计 60
名称 绪论 目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作用及环境监测的特点 和要求 重点难点 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和方法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学 绪论 名称 水和废水的监测 目的要求掌握水样的采集技术和简单测定技术 重点难点 重点:水样采集技术和各种物质的检验 难点:各种物质的检验 旧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概述及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2学时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预处理 2学时 物理性质的检验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2学时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和水质污染物监测 2学时 底质监测及活性污泥性质监测 称 大气和废气的监测 目的要求掌握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几种污染物采集和测定 重点难点污染物采集、测定及生物监测法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2学时 大气污染物的采集 2学时 气态和蒸汽污染物质的测定和颗粒物的测定 2学时 大气降水监测和大气污染生物监测法
名称 绪论 目的要求 使学生明确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作用及环境监测的特点 和要求 重点难点 环境监测的定义、分类和方法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学时 绪论 名称 水和废水的监测 目的要求 掌握水样的采集技术和简单测定技术 重点难点 重点:水样采集技术和各种物质的检验 难点:各种物质的检验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概述及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水样的采集和保存、预处理 物理性质的检验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和水质污染物监测 底质监测及活性污泥性质监测 名称 大气和废气的监测 目的要求 掌握大气污染基本知识,几种污染物采集和测定 重点难点 污染物采集、测定及生物监测法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2 学时 大气污染基本知识 大气污染物的采集 气态和蒸汽污染物质的测定和颗粒物的测定 大气降水监测和大气污染生物监测法
名称 固体废物监测 目的要求 了解如何进行有害固体废物的监测 重点难点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及有害特性的监测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固体废物监测 名称 土壤污染监测 目的要求 掌握土壤污染物的分类和样品采集 重点难点 土壤污染物样品采集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土壤污染物的分类 土壤样品的采集 声监测 目的要求 掌握噪声相关概念及监测方法 重点难点 噪声相关概念及测定仪器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噪声污染与监测 名称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测定方法 目的要求了解水、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及简易测定方法 重点难点 大气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学时 连续自动检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名称 固体废物监测 目的要求 了解如何进行有害固体废物的监测 重点难点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及有害特性的监测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学时 固体废物监测 名称 土壤污染监测 目的要求 掌握土壤污染物的分类和样品采集 重点难点 土壤污染物样品采集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学时 2 学时 土壤污染物的分类 土壤样品的采集 名称 噪声监测 目的要求 掌握噪声相关概念及监测方法 重点难点 噪声相关概念及测定仪器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学时 噪声污染与监测 名称 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测定方法 目的要求 了解水、大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技术及简易测定方法 重点难点 水、大气污染物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 2 学时 连续自动检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
课目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内容 2、掌握环境监测的相关概念 环境监测的相关定义 难点 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的定义: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 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 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监测对象: 1、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或称环境质量状况 2、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或称污染源 3、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三、监测目的和分类: 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 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 1、按监测目的和任务分类:政府授权的公益性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 2、按监测介质和对象分类:水质、空气、土壤、固体废物、生物、噪声和振动等 3、按专业部门分类: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 4、按监测区域分类: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 四、监测的原则 1、应选择最迫切解决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 2、坚持优先监测原则 五、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生产性: 2、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3、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4、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六、监测技术的概述: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七、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民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 据环境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的限量阀值和技术规范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六类两级”,六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 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两级是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 环境标准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 1、保证居民不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4、对自然环境无劣化作用
课目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内容 2、掌握环境监测的相关概念 重点 难点 环境监测的相关定义 主要内容: 一、环境监测的定义: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 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 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二、监测对象: 1、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或称环境质量状况 2、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或称污染源 3、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三、监测目的和分类: 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 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 1、按监测目的和任务分类:政府授权的公益性环境监测和非政府组织的公共事务环境监测 2、按监测介质和对象分类:水质、空气、土壤、固体废物、生物、噪声和振动等 3、按专业部门分类:气象监测、卫生监测、资源监测 4、按监测区域分类:厂区监测和区域监测 四、监测的原则: 1、应选择最迫切解决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 2、坚持优先监测原则 五、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生产性: 2、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3、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4、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六、监测技术的概述: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七、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民健康,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 据环境法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的限量阀值和技术规范。 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六类两级”,六类是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 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两级是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 环境标准。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 1、保证居民不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2、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影响 4、对自然环境无劣化作用
课目 概述、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目的要求 了解水质监测的必然性 2、掌握不同水体的监测方案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难点 主要内容 、概述: 1、水资源:地球上总水量为1.37*109km,其中海洋占97.3%,淡水占2.7%,可利用的淡水 仅占1%还不到 水质污染: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 水体自净: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大量水稀释,随后经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 化,其结果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发生质的变化 2、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对象:环境水体和水污染源 目的 3、监测项目: 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依水体功能和污染源类型不同而异。通常选择环境标准中要求控制的 危害大的,影响范围广、并已建立可靠分析监测方法的项目。 4、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全国统一分析方法、等效方法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制定流程:明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对想象—一设计监测网点—一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 率——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全过程质量保证措施 和方案实施的进度计划 (一)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基础资料收集 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a、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b、监测断面设置 C、采样垂线的设置 3、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的确定:应根据采样目的来选择适宜的采样时间和频率。一般在枯 丰、平水期采样1-2次。为方便与掌握水质的季节变化,一个月采样一次最好。 4、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进度计划 (二)地下水监测方案的制订 地下水:储存在土壤和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统称地下水。地下水质监测方 案的制订过程与地面水基本相同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制定
课目 概述、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质监测的必然性 2、掌握不同水体的监测方案 重点 难点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主要内容: 一、概述: 1、水资源:地球上总水量为 1.37*109km3,其中海洋占 97.3%,淡水占 2.7%,可利用的淡水 仅占 1%还不到. 水质污染: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 水体自净: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大量水稀释,随后经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 化,其结果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发生质的变化. 2、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对象:环境水体和水污染源 目的: 3、监测项目: 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依水体功能和污染源类型不同而异。通常选择环境标准中要求控制的 危害大的,影响范围广、并已建立可靠分析监测方法的项目。 4、水质监测分析方法: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全国统一分析方法、等效方法 二、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制定流程:明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对想象——设计监测网点——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 率——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监测报告要求——制定全过程质量保证措施 和方案实施的进度计划 (一)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基础资料收集 2、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a、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 b、监测断面设置 c、采样垂线的设置 3、采样时间与采样频率的确定:应根据采样目的来选择适宜的采样时间和频率。一般在枯、 丰、平水期采样 1—2 次。为方便与掌握水质的季节变化,一个月采样一次最好。 4、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进度计划 (二)地下水监测方案的制订 地下水:储存在土壤和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统称地下水。地下水质监测方 案的制订过程与地面水基本相同。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