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 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 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 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 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 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 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 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 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 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 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一一周而 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 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 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 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 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 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 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一一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9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 失去知觉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硏宄站点的时候,人类 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 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 美好愿望。 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 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 者的心路历程 【答案】AE
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 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 1991 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为什么鲜 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 人生的绝境? 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 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 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 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 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 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 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 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 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 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 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 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 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 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 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 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 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当代作家。1995 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 失去知觉。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 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 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 3000 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 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 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 者的心路历程。 【答案】AE
【解析】A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 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E选项错误。 17.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17、【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 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 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17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 以概括即可。 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 层内涵。(5分) 18、【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 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 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 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5分是一个很暧昧的分值, 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第三层意思可能比较难以 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 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 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 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19、【答案】略 【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 “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 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 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徵卷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1))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 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一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解析】A 选项,原文中作者说坚信千年后攀登雪山已不再艰难,并没有说人类将无高山可攀; 文中并无对小说主人公生平背景的详细交代,因此 E 选项错误。 17.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 分) 17、【答案】梅里雪山对于作者的创作有如下三点作用:1,让作者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束缚, 启发了一个飞往更高空间的方向;2,成为了小说中故事发生和主人公活动的环境背景;3, 在梅里雪山曾经发生过的 17 人遇难的惨剧同样启发了作者的思考。 【解析】本题其实就是文章内容要点概括题,只需要在文章中寻找提到梅里雪山的段落并加 以概括即可。 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 层内涵。(5 分) 18、【答案】在作者理解中,为小说命名的“绝顶”包含如下几个层次的含义:首先,绝顶 是指小说中主人公希望攀登的梅里雪山绝顶;其次,从攀登雪山中抽象出的“绝顶”,象征 着人们在人生中不懈追求希望超越的极限;最后,作者也把创作这部小说当做自己写作生涯 的“绝顶”,它或许是最后一部作品,而作者仍试图翻越。 【解析】本题应该算是内容概括和重要词语含义两个题型的融合。5 分是一个很暧昧的分值, 可能是答两点,也可能是答三点,从本文来看,答三点较为稳妥。第三层意思可能比较难以 发掘,作者在最后三段的说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佐证。 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 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 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 200 字)(10 分) 19、【答案】略 【解析】本题首先要联系原文,谈谈对殉难登山者的身份性质的感受,然后再联系现实,对 “当代社会悲剧英雄”进行一番理解,由此,我们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题干 中的“有人认为”只是一种观点,考生可以选择支持也可以选择反对,只要通过上文的二者 比较能够言之成理地得到自己的答案即可。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安徽卷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4 题。 往事(二)之八 冰心 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 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 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 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 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 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 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 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骀(dai)荡:使人舒畅。)的海风,和 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 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 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ω)习:亲近、领略。〕了海上的 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 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 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睛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 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 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 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 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 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 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 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 诗意的生活……” 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 味了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 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 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 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 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 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骀(dái)荡:使人舒畅。〕的海风,和 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 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 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 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亲近、领略。〕了海上的 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 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 点是由我燃着!” 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 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 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 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 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 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 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 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 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 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 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 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 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 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 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 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而 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 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一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 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一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 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 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 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 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年8月28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 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 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 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 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 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 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 又是久久的沉默── 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 很!” 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 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 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 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 我一念至诚的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 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 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 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而 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 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 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 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 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 动! 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 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 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 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 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 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 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1923 年 8 月 28 日,太平洋舟中。 (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
[注]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 样子 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 11.【解析】本题考査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在 临近上下文中去找。从原文一些重点语句上可以看出,如“晴明之日,可以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可以听浪花怒撼崖石。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可读一切的新书籍。似暂离又 似永别的景况,使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分条归纳概括。答案 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 此的深切情意。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4分) 答: 1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从“我”提出到灯塔上去(緊 张期待)——据理说明看守灯塔最有诗意的生活(兴奋憧憬) 遇父亲的“障碍”, “我”爽快刚毅的执着精神,表示自己不怕冷寂,也不怕生病……(坚定执着)一一理想不 能实现而产生的帐惘与不悦,失望与沉思(失望无奈)一一父亲的启迪有了新的思索。最后 用一些表现情感发展的词语来表述即可。答案示例:紧张、期待兴奋憧憬坚定执着失 望无奈 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 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宜从 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如深化文意(作用,形式 上),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答案示例:①深化文意。强调青 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 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答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 也用不作灯塔的梦”,“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可以从写作意图、主题等角度来谈的作用、谈你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 只要言之有理,推之有据即可。答案示例:(1)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②将往事与现实
[注] ①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②中边:内外,表里。③策策:悲戚的 样子。 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 分) 答: 1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一题的筛选区域在 临近上下文中去找。从原文一些重点语句上可以看出,如“晴明之日, 可以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可以听浪花怒撼崖石。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可读一切的新书籍。似暂离又 似永别的景况,使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尽量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分条归纳概括。答案: ①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②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 此的深切情意。③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 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4 分) 答: 1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从“我”提出到灯塔上去(紧 张期待)——据理说明看守灯塔最有诗意的生活(兴奋憧憬)—— 一遇父亲的“障碍”, “我”爽快刚毅的执着精神,表示自己不怕冷寂,也不怕生病……(坚定执着)——理想不 能实现而产生的帐惘与不悦,失望与沉思(失望无奈)——父亲的启迪有了新的思索。最后 用一些表现情感发展的词语来表述即可。答案示例:紧张、期待 兴奋憧憬 坚定执着 失 望无奈 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 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理解能力和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宜从 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分析表达效果。如深化文意(作用,形式 上),表达效果,内容上,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答案示例:①深化文意。强调青 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②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 ③凸显父亲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感受。 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 分)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 答: (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 也用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可以从写作意图、主题等角度来谈的作用、谈你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全文,不要断章取义。 只要言之有理,推之有据即可。答案示例:(1)①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②将往事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