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07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6页共21页 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二)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 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 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 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 动词 例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 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 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 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岀晩春 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 通感的妙用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 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 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 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
高 2007 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 6 页 共 21 页 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二)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 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 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 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作 动词。 例 1:“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 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 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 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 雨后特有的美景。 例 2:周密的"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更是形容词锤炼中 通感的妙用。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也有副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 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 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 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 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
高2007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7页共21页 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 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 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 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 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 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 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 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 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 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四)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刘禹锡) 干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条。作用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 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
高 2007 届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4)——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 第 7 页 共 21 页 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炼数量词。优秀诗人的笔下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 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 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 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 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 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 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 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 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 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四)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 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