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 (一)核电站的优点 1、核电是高效能源,消耗资源少。一吨铀一235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 万吨标准煤,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厂每年要消耗约300万吨原煤,相当于每天要有一列40 节车厢的火车来运,而一座同等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补充约30吨核燃料,用一辆重型卡 车即可拉走。此外,核电厂的发电成本总体比火电厂低15%一50%。 2、核电是清洁能源,环境影响小。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是由燃烧化石原料而排 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它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 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核电站则不会造成这种环境污 染,只是排放经处理回收后残余的少量废气、废水,不会对人及环境造成影响。 (二)核电站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的作用 1、秦山核电站对改善海盐财政状况做出了积极贡献。海盐县长期以来因受传统农业经 济的束缚,工业基础较差,属于华东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而秦山核电站的建设与投产对改善 海盐县财政状况做出了突出贡献。秦山核电站每年产生80亿一90亿元的收入,对地方有1 亿一1.5亿元的税费贡献,另外还有6000万一8000万元的教育附加费贡献,核电经济贡献 占海盐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从建设初期的20年来,海盐县生产总值从3.1亿元提 高到110.8亿元,提高了35.6倍,地方财政收入从3519万元提高到3.47亿元,提高了近10 倍。海盐县已先后5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2、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紧张之间的矛盾。当前,煤炭资源无力支撑未来能源 的需求,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风电资源量和秸秆资源量有限,且受到开发技术限制。因 此,技术完善、成熟的核电产业就成为未来能源供应中的首选方式。就我市而言,2002年 以来全市用电量年均增长15%左右,最大负荷达180万千瓦以上,2007年全市用电量达到 110亿千瓦时,发电量仅为64亿千瓦时。预计到2020年,全市最大负荷将达到750万千瓦, 需要新增发电装机800万千瓦以上,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市委、市政府确 定了“八电并举”建设绿色能源基地的发展方针,加快电源建设,增加装机容量,规划到 2020年,全市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14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1414万千瓦,其中,核电 站一个项目就可新增装机容量500万千瓦,占新增装机总量的44%。因此,核电项目建设 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全市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又可以有效地解决全市能源供应结构单一问 题 一一自2007年4月中国经济时报 11
11 堆。 (一)核电站的优点 1、核电是高效能源,消耗资源少。一吨铀-235 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270 万吨标准煤,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厂每年要消耗约 300 万吨原煤,相当于每天要有一列 40 节车厢的火车来运,而一座同等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补充约 30 吨核燃料,用一辆重型卡 车即可拉走。此外,核电厂的发电成本总体比火电厂低 15%-50%。 2、核电是清洁能源,环境影响小。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是由燃烧化石原料而排 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它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 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核电站则不会造成这种环境污 染,只是排放经处理回收后残余的少量废气、废水,不会对人及环境造成影响。 (二) 核电站对当地经济的发展的作用 1、秦山核电站对改善海盐财政状况做出了积极贡献。海盐县长期以来因受传统农业经 济的束缚,工业基础较差,属于华东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而秦山核电站的建设与投产对改善 海盐县财政状况做出了突出贡献。秦山核电站每年产生 80 亿-90 亿元的收入,对地方有 1 亿-1.5 亿元的税费贡献,另外还有 6000 万-8000 万元的教育附加费贡献,核电经济贡献 占海盐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强。从建设初期的 20 年来,海盐县生产总值从 3.1 亿元提 高到 110.8 亿元,提高了 35.6 倍,地方财政收入从 3519 万元提高到 3.47 亿元,提高了近 10 倍。海盐县已先后 5 次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2、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紧张之间的矛盾。当前,煤炭资源无力支撑未来能源 的需求,水电资源基本开发完毕,风电资源量和秸秆资源量有限,且受到开发技术限制。因 此,技术完善、成熟的核电产业就成为未来能源供应中的首选方式。就我市而言, 2002 年 以来全市用电量年均增长 15%左右,最大负荷达 180 万千瓦以上,2007 年全市用电量达到 110 亿千瓦时,发电量仅为 64 亿千瓦时。预计到 2020 年,全市最大负荷将达到 750 万千瓦, 需要新增发电装机 800 万千瓦以上,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市委、市政府确 定了“八电并举”建设绿色能源基地的发展方针,加快电源建设,增加装机容量,规划到 2020 年,全市新增发电装机容量 1140 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 1414 万千瓦,其中,核电 站一个项目就可新增装机容量 500 万千瓦,占新增装机总量的 44%。因此,核电项目建设 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全市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又可以有效地解决全市能源供应结构单一问 题。 ——自 2007 年 4 月中国经济时报
案例分析 案例主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 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发行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 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 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 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 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 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 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 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核电站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 烧”产生热量,来加热水使之变成蒸汽。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其奥妙主要在于核反应堆。 核电是高效能源,消耗资源少。一吨铀一235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70万吨 标准煤,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厂每年要消耗约300万吨原煤,相当于每天要有一列40节车 厢的火车来运,而一座同等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补充约30吨核燃料,用一辆重型卡车即 可拉走。此外,核电厂的发电成本总体比火电厂低15%一50%。 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有效的缓解了周边城市的电力紧张。并大大的 节约了成本。 这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荣磊) 5.案例:铁路第六次提速一一和谐号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在世人的瞩目下精彩亮相,中国铁路新速度 时代随即开启。当第六次大提速的标志一一一140对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和谐号”国产 化动车组列车疾驰过春意盎然的神州大地时,中国铁路这个历尽荣辱沉浮、饱经沧桑的钢铁 巨人,也随之焕发出青春的异彩。“像风一样快”“贴地飞行”“公交化频率”“航空式服务” 等等,所有这些溢美之词都道出了旅客对“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不同以往的全新感觉。 12
12 案例分析 案例主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 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发行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 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 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 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 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 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 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 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核电站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 烧”产生热量,来加热水使之变成蒸汽。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其奥妙主要在于核反应堆。 核电是高效能源,消耗资源少。一吨铀-235 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270 万吨 标准煤,一座百万千瓦的火电厂每年要消耗约 300 万吨原煤,相当于每天要有一列 40 节车 厢的火车来运,而一座同等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补充约 30 吨核燃料,用一辆重型卡车即 可拉走。此外,核电厂的发电成本总体比火电厂低 15%-50%。 这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有效的缓解了周边城市的电力紧张。并大大的 节约了成本。 这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马荣磊) 5.案例:铁路第六次提速——和谐号 2007 年 4 月 18 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在世人的瞩目下精彩亮相,中国铁路新速度 时代随即开启。当第六次大提速的标志———140 对时速 200 公里及以上的“和谐号”国产 化动车组列车疾驰过春意盎然的神州大地时,中国铁路这个历尽荣辱沉浮、饱经沧桑的钢铁 巨人,也随之焕发出青春的异彩。“像风一样快”“贴地飞行”“公交化频率”“航空式服务” 等等,所有这些溢美之词都道出了旅客对“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不同以往的全新感觉
“和谐号”不仅意味着速度,更意味着和谐,它标志着中国铁路对和谐理念的躬身践行。 无论是“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命名,还是“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一 一一和谐的追求”这一宣言,都彰显和寄托了铁路人对打造和谐之旅、建设和谐铁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不懈努力。 “和谐号”彰显铁路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念 从2004年开始,铁路部门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方 针,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技术文明成果,成功实现了动车组列 车技术的转让引进,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列车9项关键技术和10项主要配套技术。 140公里、160公里、250公里,经过从1997年到2007年的六次大提速,列车最高运 行时速提高了110公里。 54.9公里、60.3公里、65.7公里,经过从1997年到2007年的六次大提速,全国铁路旅 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提高了10.4公里。 货运方面,10年间六次大提速不断推出新产品,列车速度也有提高。年运量突破1.5 亿吨、2亿吨、2.5亿吨…大秦线的骄人成绩描绘出铁路向重载要效率的腾飞图。 2007年4月18日,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中“像风一样快”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 与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上线,以及客运能力增长18%以上和货运能力增长12%以上的预计, 又一次彰显了铁路人向速度重载要效率的决心。“和谐号”展示了铁路致力于内涵扩大再生 产,破除“瓶颈”制约的丰硕成果,也体现出铁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努力适 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求的坚定信念。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运力保证,是铁路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新线能 力形成尚待时日的情况下,实施既有线提速是缓解铁路“瓶颈”制约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4月18日至5月18日,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1538万人,同比增加439万人,增 长4.0%:动车组列车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全程席位利用率达到126%: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 完成26298万吨,同比增长6.9%:日均装车完成139108车,同比增长6.3%。五一黄金周7 天时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3482.4万人,同比增长8.7%,5月1日单日发送旅客548 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根据一份由十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完成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经济分析 评估研究报告显示,铁路运输周转量每增加1%,带来GDP增加0.02588%。第六次大提速 后,铁路换算周转量的增加将带来每年GDP增加200多亿元。同时,报告显示,铁路第六 次大提速将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 这一串串喜人的数据显示了铁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魅力,展示了第六次大提速在缓解国 13
13 “和谐号”不仅意味着速度,更意味着和谐,它标志着中国铁路对和谐理念的躬身践行。 无论是“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命名,还是“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和谐的追求”这一宣言,都彰显和寄托了铁路人对打造和谐之旅、建设和谐铁路、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不懈努力。 “和谐号”彰显铁路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念 从 2004 年开始,铁路部门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方 针,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技术文明成果,成功实现了动车组列 车技术的转让引进,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列车 9 项关键技术和 10 项主要配套技术。 140 公里、160 公里、250 公里,经过从 1997 年到 2007 年的六次大提速,列车最高运 行时速提高了 110 公里。 54.9 公里、60.3 公里、65.7 公里,经过从 1997 年到 2007 年的六次大提速,全国铁路旅 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提高了 10.4 公里。 货运方面,10 年间六次大提速不断推出新产品,列车速度也有提高。年运量突破 1.5 亿吨、2 亿吨、2.5 亿吨……大秦线的骄人成绩描绘出铁路向重载要效率的腾飞图。 2007 年 4 月 18 日,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中“像风一样快”的“和谐号”动车组列车 与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上线,以及客运能力增长 18%以上和货运能力增长 12%以上的预计, 又一次彰显了铁路人向速度重载要效率的决心。“和谐号”展示了铁路致力于内涵扩大再生 产,破除“瓶颈”制约的丰硕成果,也体现出铁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努力适 应经 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求的坚定信念。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运力保证,是铁路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新线能 力形成尚待时日的情况下,实施既有线提速是缓解铁路“瓶颈”制约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 4 月 18 日至 5 月 18 日,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 11538 万人,同比增加 439 万人,增 长 4.0%;动车组列车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全程席位利用率达到 126%;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 完成 26298 万吨,同比增长 6.9%;日均装车完成 139108 车,同比增长 6.3%。五一黄金周 7 天时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 3482.4 万人,同比增长 8.7%,5 月 1 日单日发送旅客 548 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根据一份由十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完成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经济分析 评估研究报告显示,铁路运输周转量每增加 1%,带来 GDP 增加 0.02588%。第六次大提速 后,铁路换算周转量的增加将带来每年 GDP 增加 200 多亿元。同时,报告显示,铁路第六 次大提速将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 这一串串喜人的数据显示了铁路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魅力,展示了第六次大提速在缓解国
民经济“瓶颈”制约上的能力。 自2007年4月中国人民日报 将于2007年4月18日进行全国铁路大面积提速.在客运产品方面:一是要推出416列 城际快速客车,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及以郑州、武汉为中心 的中原城市群,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城市群, 适应大城市群内高密度客流的需求。 二是开行86列主要中心城市间的动车组快速客车,适应中长距离旅客数量持续增长的 需求,减少旅行时间。提速后,京哈线:北京一哈尔滨全程运行7小时58分,比现图最快 客车压缩2小时32分钟:北京一沈阳北3小时59分,压缩1小时33分钟。京沪线:北京 一上海9小时59分,压缩1小时59分钟:北京一济南3小时25分,压缩43分钟:北京一 青岛5小时48分,压缩1小时42分钟。京广线:北京西一汉口8小时25分,压缩1小时 45分钟:北京西一郑州4小时52分,压缩50分钟:北京一石家庄1小时59分,压缩28 分钟。浙赣线:上海南一长沙7小时30分,压缩7小时30分钟;上海南一南昌5小时08 分,压缩5小时45分钟。从以上压缩的时刻来看,我们这次提速,从速度目标值来看,提 高的还是很快的。 三是增开7对一站直达特快旅客列车,适当增加夕发朝至、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数量, 适应广大旅客增开客运品牌产品的需求。 四是全面优化普通客车产品,在我们以往己经改造了5500辆绿皮车的基础上,我们从 现在起,要再改造1500辆绿皮车。同时,做好动车组替换客车的转移配置,在西南、西北、 东北以及中部地区主要干线增开一批普通旅客列车,提升这些地区的客运能力和客车档次, 适应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 在货运产品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直达和循环直达列车开行数量,将安排400条以上大 宗货物直达列车运行线,增幅20%以上。其中,港口与内陆腹地的煤矿、钢厂等大型企业 重来重去循环直达列车要开行50对,增幅40%以上,以适应重点物资和重点企业运输需求。 二是大力开行集装箱快运班列,新开16对集装箱快运班列,要增开2对双层集装箱班 列,我们要新安排4对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普通集装箱班列开行总数将达70条运行线、 增长60%以上,以适应社会对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 三是大幅增加五定班列运行线,将安排100条以上,增长60%以上。继续开好行邮、 行包、冷藏专列,进一步优化货运产品结构,初步形成铁路快捷货运网络,更加适应运输市 场的需要。 14
14 民经济“瓶颈”制约上的能力。 ——自 2007 年 4 月中国人民日报 将于 2007 年 4 月 18 日进行全国铁路大面积提速.在客运产品方面:一是要推出 416 列 城际快速客车,主要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及以郑州、武汉为中心 的中原城市群,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城市群, 适应大城市群内高密度客流的需求。 二是开行 86 列主要中心城市间的动车组快速客车,适应中长距离旅客数量持续增长的 需求,减少旅行时间。提速后,京哈线:北京—哈尔滨全程运行 7 小时 58 分,比现图最快 客车压缩 2 小时 32 分钟;北京—沈阳北 3 小时 59 分,压缩 1 小时 33 分钟。京沪线:北京 —上海 9 小时 59 分,压缩 1 小时 59 分钟;北京—济南 3 小时 25 分,压缩 43 分钟;北京— 青岛 5 小时 48 分,压缩 1 小时 42 分钟。京广线:北京西—汉口 8 小时 25 分,压缩 1 小时 45 分钟;北京西—郑州 4 小时 52 分,压缩 50 分钟;北京—石家庄 1 小时 59 分,压缩 28 分钟。浙赣线:上海南—长沙 7 小时 30 分,压缩 7 小时 30 分钟;上海南—南昌 5 小时 08 分,压缩 5 小时 45 分钟。从以上压缩的时刻来看,我们这次提速,从速度目标值来看,提 高的还是很快的。 三是增开 7 对一站直达特快旅客列车,适当增加夕发朝至、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数量, 适应广大旅客增开客运品牌产品的需求。 四是全面优化普通客车产品,在我们以往已经改造了 5500 辆绿皮车的基础上,我们从 现在起,要再改造 1500 辆绿皮车。同时,做好动车组替换客车的转移配置,在西南、西北、 东北以及中部地区主要干线增开一批普通旅客列车,提升这些地区的客运能力和客车档次, 适应不同层次旅客的需求。 在货运产品方面:一是进一步提高直达和循环直达列车开行数量,将安排 400 条以上大 宗货物直达列车运行线,增幅 20%以上。其中,港口与内陆腹地的煤矿、钢厂等大型企业 重来重去循环直达列车要开行 50 对,增幅 40%以上,以适应重点物资和重点企业运输需求。 二是大力开行集装箱快运班列,新开 16 对集装箱快运班列,要增开 2 对双层集装箱班 列,我们要新安排 4 对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普通集装箱班列开行总数将达 70 条运行线、 增长 60%以上,以适应社会对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 三是大幅增加五定班列运行线,将安排 100 条以上,增长 60%以上。继续开好行邮、 行包、冷藏专列,进一步优化货运产品结构,初步形成铁路快捷货运网络,更加适应运输市 场的需要
自铁路第六次提速新闻发布会现场实录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主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 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发行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 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 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 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 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 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 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己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 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铁路部门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方针,吸收和借鉴世 界先进技术文明成果,成功实现了动车组列车技术的转让引进,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列车9 项关键技术和10项主要配套技术。“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与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上线,促进 客运能力增长18%以上和货运能力增长12%以上。从而,破除“瓶颈”制约的丰硕成果, 也体现出铁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的坚定 信念。 4月18日至5月18日,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1538万人,同比增加439万人,增 长4.0%:动车组列车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全程席位利用率达到126%: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 完成26298万吨,同比增长6.9%:日均装车完成139108车,同比增长6.3%。五一黄金周7 天时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3482.4万人,同比增长8.7%,5月1日单日发送旅客548 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根据一份由十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完成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经济分析 评估研究报告显示,铁路运输周转量每增加1%,带来GDP增加0.02588%。第六次大提速 后,铁路换算周转量的增加将带来每年GDP增加200多亿元。同时,报告显示,铁路第六 次大提速将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以下列表数据将充分体现科学技术 的强大技术。 客运方面 提速前耗时提速后耗时节省时间 6
15 ——自铁路第六次提速新闻发布会现场实录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主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 然结果。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发行自然的能力。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学, 必然包括在社会生产力之中。科学技术一旦渗透和作用于生产过程中,便成为现实的、直接 的生产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正以越来越 快的速度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同它们融合。 生产力主要有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包括自然物经劳动加工后的原 材料)。显然,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掌握,便成为劳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物化为劳动工具和 劳动对象,就成为物质的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科学为生产管理提供了崭新的科学 理论、方法和手段,使生产力诸要素更有效地组成一个整体,从而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高科技及其产业促进了劳动生 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铁路部门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方针,吸收和借鉴世 界先进技术文明成果,成功实现了动车组列车技术的转让引进,掌握了高速动车组列车 9 项关键技术和 10 项主要配套技术。“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与和谐型大功率机车的上线,促进 客运能力增长 18%以上和货运能力增长 12%以上。从而,破除“瓶颈”制约的丰硕成果, 也体现出铁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发展,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的坚定 信念。 4 月 18 日至 5 月 18 日,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 11538 万人,同比增加 439 万人,增 长 4.0%;动车组列车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全程席位利用率达到 126%;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 完成 26298 万吨,同比增长 6.9%;日均装车完成 139108 车,同比增长 6.3%。五一黄金周 7 天时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 3482.4 万人,同比增长 8.7%,5 月 1 日单日发送旅客 548 万人,创历史最高纪录。根据一份由十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完成的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经济分析 评估研究报告显示,铁路运输周转量每增加 1%,带来 GDP 增加 0.02588%。第六次大提速 后,铁路换算周转量的增加将带来每年 GDP 增加 200 多亿元。同时,报告显示,铁路第六 次大提速将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以下列表数据将充分体现科学技术 的强大技术。 客运方面 提速前耗时 提速后耗时 节省时间